
摘要:2011年的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工程伦理事件,为城市绿化与市政工程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在详细分析事件背景和经过基础上,从政府机构决策方、市民公众使用方、工程人员建设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教训和启示。
2011年3月,南京市地铁3号线和10号线在建设过程中,为了配合地铁线路建设,将南京市主城中许多20世纪中期栽植的法国梧桐进行移栽,因之前地铁2号线移栽的法桐死亡率较高,引发了公众、媒体乃至海峡对岸的高度关注,部分南京市民自发发起保护南京市内行道树的行动,最终南京市政府停止了法桐移栽,并制定大树保护意见及“绿评”制度。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城市重大工程实施中关于公众参与与民主决策、城市发展与文化保存等方面的讨论,是一次典型的工程伦理事件,为城市绿化与市政工程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1、事件背景与经过
南京市地铁3号线是一条南北向线路,沿途穿越南京市浦口、鼓楼、玄武、秦淮、雨花、江宁等多个区域,主城内由于涉及树木、房屋、文物,施工难度最大,其中从市政府到夫子庙的区段,有行道树法桐等各类树种影响线路施工,有600多株树木需要移栽。
为保护法桐,南京市民发起“绿丝带行动”,将中山东路沿线的法桐系上绿丝带,同时海峡对岸中国国民党希望透过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协调法桐砍伐事件[2]。在此情况下,南京市政府提出减少移栽法桐及房屋加固方案,但并未能平息市民及网友的质疑,事件继续发酵。
迫于市民、媒体及舆论的压力,南京市政府最终停止地铁树木移栽工作,并承诺所有市政工程均以保护古树名木为前提,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同时设立南京重大工程“绿评”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市政工程中的绿化保护,在得到市民肯定的情况下,持续22天的“路树之争”以3号线移树全面叫停画上句号。而“绿评”制度作为重大工程的前置条件,为国内首创,成为本次事件中最大的收获。
2、工程伦理分析
该事件是典型的工程伦理事件,突出表现在工程项目中如何保障公众参与、秉持社会责任,以下从政府机构决策方、市民公众使用方、工程人员建设方进行阐述。
2.1 政府机构决策方
在本次工程事件中,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于公众意见的反映及处理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
2.1.1 有效信息沟通。
政府和相关机构在移栽工程中未充分向公众提供移栽决策的背景、原因和考虑因素等信息,是导致本次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充分的信息沟通,导致公众对决策理解有限,公众难以形成客观、全面的意见。本次事件中,法桐等树木为移栽,并非砍伐,网上盛传的梧桐被砍伐殆尽的照片实际上是园林工程中为了保障树木存活,方便移植,而进行的必要枝条修剪,加上移栽树木的具体位置、生长环境、养护费用等,并未传达给公众,因此造成了民众的误解和事件的放大,正如南京政府官员所言,在南京老城区,其实梧桐树的生长环境未必多好,地下网管线很多,地面又是密封的水泥地,并不是利于梧桐树生长的最佳环境。所以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主动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让民众能够了解真实情况。
2.1.2 重视公众意见。
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决策过程中应该重视公众的意见和声音。在本次事件中,正是由于公众对于梧桐树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呼声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回应,所以导致事情不断发展升级。同时,也正使政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移栽”,到后来的“少砍”,再到最后的“不砍”,体现了政府对于民意的逐渐变化,最终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安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也重新塑造了政府亲民的良好形象。所以政府决策方应更加开放和包容,在园林工程中认真倾听公众的声音,将公众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2.1.3 综合决策考量。
城市发展与建设不可避免,但城市历史与文化同样不可抛弃。法桐作为南京的“名片”,也是南京市民的精神寄托,在情感和文化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本次事件可以看出,普通的法桐树在南京市民和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民两度自发上街为梧桐树系上绿丝带,网友发起“拯救南京梧桐树”行动。声明参与者过万,海峡对岸的中国国民党也在其中常会中提案,希望能够协调南京市梧桐砍伐事件。这充分说明政府在进行重大工程决策时,除了考虑工程措施和经济利益外,对于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实施重大工程措施时,应谨慎从事,综合多种因素考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需求,再综合决策,以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2.2 市民公众使用方
相较于2006年南京在修建地铁2号线大规模砍伐梧桐树而市民无法表达民意,在本次事件中作为使用方的市民公众则改变了这一过程。正如有些媒体所言,南京市政府针对此次危机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会更深层次影响到以后的行政决策过程,体现了官民互动价值[3]。此次“梧桐让路”事件所建立起来的城市“民主决策程序”也会成为其他城市借鉴的范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与市民切身相关的工程项目中,市民公众方参与其中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公众参与机制。
在本次事件中,公众主要是通过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参与到其中,微博功不可没,它在迅速传播公众意见、获得各方意见、组织大规模公共讨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网友发起的“拯救”行动,陆川等微博的实时跟进,中国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意见反馈等催化和加速了事件的进程,微博迅速汇聚民意并形成舆论阵地,大大提高了市民公众的参与度。而相对政府方面,则由于一开始就未能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限制了公众能够有效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如果一开始政府及相关机构就进行公开听证会、社区研讨会等,可能本次事件就不会在网上不断扩散、持续发酵,成为一次具有全国影响的公共事件。所以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建立可信赖和公正的参与平台,以确保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充分考虑和尊重。
2.2.2 组织协调方式。
市民公众作为市政建设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应采取多元化的渠道,并在各个环节参与其中。在该事件中,树木移栽工程的立项、审批、论证和实施均没有考虑到市民公众的参与,也未设立项目论证、公开听证会、社区研讨等多种参与渠道[4]。市民只能采取民间自发的互联网论坛发帖、微博加上媒体的转载等方式进行发声,自发的组织协调方式虽然有助于迅速集合和反馈意见,但也存在缺陷,比如民意并不代表完全正确,甚至会误导舆情,改变事情发展的走向。例如在本次案例中,政府的初衷也确实是善意的,此前的初步方案是,地铁3号线和地铁10号线的建设方提出需迁移2 000棵城市树木,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在进行调查研究后,已经缩减了900棵树木的迁移。根据当时市长介绍,要移的树已经减了又减。再比如其中的浮桥站,倾向于将站台开挖由路一侧移到路中,这样可以少迁移188棵树,但代价是站台从原来的12 m缩减为11 m,施工工效降低20%,会影响施工时的后续交通。而水杉集中的市政府站则弄出了4套方案。留树的成本巨大,水杉的存活是一个问题,另外沿线房屋都要加固,为了保护树就要增加1亿元的成本。巨大的交通成本、施工难度以及经济代价,这些都在缺乏有效组织的公共参与和议论中被淹没了。正如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所言:“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应该砍树。如果多数居民在经过考虑之后同意,未尝不能为造地铁而砍树。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应向居民公布地铁方案及其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包括需要迁移多少梧桐树以及不同的替代方案,允许居民发表意见、回答居民提出的疑问,并充分尊重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多数意见。[5]”
2.3 工程施工建设方
工程建设者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审计等与工程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作为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工程建设方应当充分考虑公众利益与权利,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本次事件中,工程施工建设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3.1 公众利益考虑不足。
工程建设者在树木移栽工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公众利益,仅从施工便利和工程造价角度考虑实施方案,虽然在过程中一再调整移栽方案,但始终未提出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例如一开始提出的“少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既然可以少移,那可否不移?”“建地铁非得要大树‘让路’吗?”这些质疑体现了施工方案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再如移栽方案中的梧桐树将移植到南京的郊区,具体位置、生长环境、养护问题等都未提及,这些细节处理的缺失加重了市民公众的担心,加大了政府和市民意见之间的对立和紧张。这与当前工程建设长期忽略公众利益有很大关系,建设者的建设行为应从公众利益出发,将其放在决策的核心位置,确保其决策方案符合公众期望和需求。
2.3.2缺乏道德文化指导。
工程建设者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应秉持对工程项目、对公众及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从道德和文化角度评估和考量自身的工程行为。如果工程建设者充分意识到法桐在南京城市文化和记忆中的巨大价值和地位,就不会盲目地提出移栽和砍伐法桐的方案,之前地铁2号线建设中的大量法桐就能得以保留。因此,对于工程建设者,应重点指导培育其公正、公平的价值理念,扭转其长期偏重经济利益和施工进度的观念,重点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将社会利益置于决策的核心,追求长期的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3、教训和启示
综上,2011年的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工程伦理事件,为城市绿化与市政工程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
工程项目全流程,包括立项、决策、审批、实施等阶段,应公开信息广泛征求民意,让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确保工程的公正合理和信息透明。遇到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时,其决策应慎之又慎。同时,面对社会和公众的质疑,应积极回应、及时沟通并提出解决方案。
3.2 整体规划与协同发展
在城市绿化与市政工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居民需求等因素,确保协同发展和有序建设,从整体规划上实现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统筹与平衡,特别要重视保护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保护意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3.3 工程伦理与道德观念
在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政府和企业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工程伦理、法律法规、文化素养等“软技术”方面的培训,倡导树立工程建设中的伦理评价,强化伦理教育,引导从业者自觉遵循工程伦理规范。
综上所述,2011年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的事件揭示了一系列城市绿化市政工程建设领域需要面对和改进的问题。对于未来城市绿化工程实践,确保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信息透明与公平公正、整体规划与协同发展、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伦理教育和素质培训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城市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促使建设工程领域朝向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3]祝华新.“梧桐风波”体现官民互动价值[M].中国青年报,2011-3-31(03).
[4]陈昕,董德明.环保公众参与与“十字模式”[J].环境保护,2010(08):40-41.
[5]南京梧桐是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的牺牲品[EB/OL]
文章来源:张亚伟.“路树之争”——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事件工程伦理分析[J].现代园艺,2025,48(01):194-196.
分享:
环境舒适度是人体感知外界环境是否舒适的一种表达指标[2]。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对微气候环境的舒适度进行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主要是通过对国外的黑球温度(WetBulbGlobeTemperature,WBGT)指标进行研究和改进,在此基础上,又有许多关于室内舒适度的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
2025-05-1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意识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养生的生活方式日益被大众所重视。而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独特的养生方式。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师法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宜人的环境。
2025-05-11从2006年10月开始,北京市环保局开始发布北京市内重点湖泊水质状况月报。罗小林等[3]、吴秋丽等[4]研究显示,除团城湖、昆明湖、“六海”、展览馆后湖水质稳定,能保持Ⅱ、Ⅲ级以外,其他湖泊水质都不稳定,如龙潭湖、青年湖、柳荫湖、陶然亭湖、红领巾湖、莲花池等除上游区域外,其他中心城区的湖泊,水质基本在V类甚至V1之间徘徊,偶有Ⅳ类。
2025-05-11在当前的社会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天然气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常用能源之一,各类场景的天然气需求量也急速增长。天然气的主要运输方式为管道运输,管理不善极易造成天然气泄漏的情况,进而造成严重的事故,及时进行天然气管道的泄漏检测,能够在发生泄漏时进行及时的检修,避免事故的发生[1⁃4]。
2025-05-11某项目核心区域设计有防辐射混凝土墙,相应防辐射混凝土性能要求高,浇注区域安装物项多,钢筋密集,混凝土的下料、振捣等空间小,且防辐射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大、流动性能差、材料性能复杂、浇注方量大、泵送困难等,为满足工程施工需求,需开展了理论研究及试验验证。
2025-05-11纪念是人们对人或事物表示怀念的一种情感活动,是人们在精神领域的文化活动。而纪念性景观是物化的人类情感,是通过艺术表现的形式营造环境氛围,用具象或抽象的物体传达所营造出的场所精神,形成具有纪念意义又有审美和游憩功能的景观。
2025-05-11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推动着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上升,促使城市的需求水平也在大幅上升,在人口和需求上升的同时,一些生态用地在不断被侵占,这也导致生态的供给水平一定程度地下降,进而导致生态平衡遭受冲击,产生很多的环境问题[1]。
2025-05-11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乡村人居环境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适老化设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已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陕南地区位于秦岭山脉以南、汉水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5-05-11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需要穿过软土岩层。受软土岩层特殊土体性质的影响,在进行工程建设前,需要对软土岩层进行加固处理,避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沉降的现象。但目前所用的加固方法多为水泥加固或混凝土加固,虽然有一定加固效果,但还无法达到理想要求。
2025-05-1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使城市公共空间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城市公共空间的面积相对减少,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和社交需求。其次,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往往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形成了一种“水泥森林”的景象,缺乏自然元素和生态气息。
2025-05-11人气:6575
人气:5275
人气:4438
人气:3404
人气:334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铁道工程学报
期刊人气:307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铁道学会,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交通
国际刊号:1006-2106
国内刊号:11-3567/U
邮发代号:80-471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120
影响因子:1.549
影响因子:1.108
影响因子:1.265
影响因子:0.11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