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夏季灾害性天气发生较为频繁,也是自然灾害中对群众影响最大、造成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季节。本文通过分析夏季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对阶段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讨论,为减少夏季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做出一定贡献。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在夏季容易受季风的影响,夏季的降水量较大,极易引起暴雨气象。同时夏季气温较高,高层低温空气和下层气温形成大气对流,也容易产生冰雹、雷暴、龙卷风等天气。夏季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时间段,灾害天气极易导致经济发展、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影响。而天气预报、预警手段能够提升群众对夏季灾害天气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手段来减少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影响,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良好的辅助。
1、夏季灾害性天气特点
夏季灾害性天气较为复杂,常见的有暴雨、雷暴、冰雹、大风等,在极端情况下还会产生大范围长时间的干旱。现代的天气预测系统,通过卫星、气象台等方式能够对72h内的天气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报。但是夏季灾害性天气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空间尺度小,速度快,一般都会伴随雷暴、大风、暴雨的现象,产生极大的破坏力,极易引起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导致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其发生、发展的时间迅速,给夏季灾害性天气预测带来极大的难度。
2、天气预报预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 天气预报预警中的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夏季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范围较广、种类较多、发生频率也很高,同时夏季的灾害性天气往往伴随着多种灾害交叉发生且集中,导致天气预报预警工作面临一定的难度。加上我国天气预报预警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使得我国天气预报预警较难发挥其作用,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观测系统较为落后。我国部分地区的气象站台稀疏,观测布局欠缺合理,导致我国天气预报预警还不能达到精细化的程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缺乏准确性。(2)预警的准确率欠佳。我国天气预报系统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在天气预报数值的时效上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的预测在6.5~7d左右,国内天气预报的时效则为5d左右。在重大威胁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上,依然有些欠缺。(3)系统的研发力度不够。天气预报预警系统需要良好的科研、技术作为支持,尤其是夏季灾害性的突发性天气,短时天气预报预警还缺乏良好的科技支持。
2.2 天气预报预警传播中的问题
夏季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及时的预警提醒群众采取必要措施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国现阶段气象灾害系统依然无法满足群众的防灾减灾需求,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2.3%,截止2019年,只有119个气象台站对内蒙古的地域覆盖不够全面,预测预警欠缺准确度。
同时现阶段天气预报预警系统虽然能够对天气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但是对灾害性天气引起的各种灾害时间、影响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导致预警系统缺乏良好的指导性,使预警信息的传播不能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预警系统传播信息的手段有限,导致不少群众接收不到预警信息,或者收到预警信息之后,依然不会采取任何预防手段,进而导致生命财产安全事故的产生。这一现象甚至存在于政府机关,政府部门的人员对灾害性天气的意识、评估不够,在接收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之后,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没有提前组织民众撤离,也没有采取全网发布预警信息的行动。
3、夏季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及防御措施
3.1 科学制定天气预报预警规划
优秀的天气预报预警系统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建立精细化、专业化并具有普及度的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来提升对夏季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力度。首先需要组织政府、气象等部门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对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机型整体规划。然后建立从城市到农村,并具有多元化功能的天气预报预警系统。使其能够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并协调各部门进行优化。最后还需要气象部门加强高校、国土、交通等部门的技术合作,推动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共享
对夏季灾害性天气的最好预防措施是展开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从而有效利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快速制定、执行应急预案。需要政府利用天气预报预警的信息对灾害性天气产生的影响进行快速评估,并引导水利、交通等多部门进行协作、联动,定时展开信息分享、经验交流活动,共同分析灾害性天气可能导致的问题。通过专业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将天气监测点的数据进行网络互通,并组织建立相关的突发信息共享系统,收集灾害性天气信息,以作为判断其影响的数据。
3.3 完善天气预报预警基础设施建设
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并予以重视的项目,因此需要持续完善天气预报预警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增加气象站台建设,加大气象科研投入。对历史数据中,容易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精细化、24h的监测、预警。并根据历史数据,对灾害性天气容易导致灾害的公路、线缆进行保护及优化。增加灾害性天气应急通信保障车辆,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评估之后,扩大预警范围,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天气预报预警服务。
3.4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认识宣传
气象部门、政府部门应当积极组织气象知识、灾害性天气的宣传教育,发挥气象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发挥其价值。将天气预报预警工作的有效性加入到宣传中,促进宣传工作与政府之间的连接,使气象宣传的覆盖范围更加全面。
4、结语
夏季灾害性天气较为频发,具有突发性,对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带来极大的挑战,也对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变的更加困难。现阶段我国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发展,较欧美发达国家相对落后,需要通过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科学规划,信息共享与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在良好的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中,增加群众、政府对灾害性天气的认识,从而达到预警与预防的良好结合,进而有效发挥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减灾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军.夏季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及防御措施[J].乡村科技,2020,11(29):117-118.
[2]刘洋.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
[3]师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文章来源:兰宗宏,石金伟,连瑞漂,赖建梁.夏季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及防御措施[J].石河子科技,2021(04):1-2.
分享:
夏季灾害性天气发生较为频繁,也是自然灾害中对群众影响最大、造成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季节。本文通过分析夏季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对阶段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讨论,为减少夏季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做出一定贡献。
2021-08-03农业气象灾害是新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灾害,存在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应当制定出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到新疆农业区域的经济收益,满足其中的实际需求。文章主要是分析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相关内容,同时讲解了新疆农业气象灾害的原因和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严重影响,最后探讨了防御措施。
2021-04-29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还会淤积河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目前已经成为影响生态安全的重要问题。而水力侵蚀引起的水土流失在所有土壤侵蚀方式中危害最大,目前全球受水力侵蚀困扰的面积达1100万km2,对人类发展及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贵州省黔南地区水热资源充沛、地形起伏,十分有利于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喀斯特地貌在该地区分布广泛,严重的水土流失势必会加剧石漠化现象。
2020-11-25细沟侵蚀是坡面侵蚀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侵蚀泥沙量可达到坡面总侵蚀量的70%以上,是导致土地退化、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1,2,3]。研究细沟演化的过程与机理对保护土地资源、维持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细沟侵蚀受降雨、地形、土壤质地与地表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均是通过增强或削弱降雨径流侵蚀能力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来影响细沟发育[4,5,6,7]。
2020-11-25贵州省黔东南是典型的春雹发生区,春季冰雹日数占全年冰雹日数的62.7%[1]。冰雹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强,来时猛,破坏力大等特点,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经济损失。2020年3月22日,全州10县(市)26乡镇出现冰雹,最大直径约40mm,造成受灾2472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54公顷,房屋一般损坏4689户9772间,直接经济损失3155.85万元。
2020-11-20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使得发生洪水灾害时带来的损失巨大,已经成为我们自然灾害中损失最严重的灾害,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多于100亿元[1]。为了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尽量减少洪水损失,就需要提前制定防洪策略,优化应急转移管理方案。
2020-11-20针对民乐县严重的山洪灾害问题,当地政府加快落实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提高当地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利用非工程措施防治规划山洪灾害,及时规避山洪灾害,避免山洪灾害引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设监测站网可以及时掌握山洪灾害的水文资料,在防治区域中设置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水位雨量站,完善山洪灾害监测站网。
2020-11-19安徽省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南北气候过渡带内(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总面积14.01×104km2,约占全国面积的1.3%。其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区,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区[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由北向南约为773~1670mm,且主要集中在6~9月。
2020-11-13海东市平安区位于青海省的东部,有青藏高原“硒都”之称。年平均气温7.3℃,最热月平均气温18.7℃,最冷月平均气温-6.2℃,平均气温年较差24.9℃,年极端高温为37.6℃,年极端低温为-21.9℃。年降雨量338.7毫米,无霜期174天。境内气候复杂多样,构成了农业生产在空间上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2020-10-21台风-风暴潮灾害链主要分布于东部临海的县市.有关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也逐步成熟[26,27,28,29].中国地域辽阔,东南沿海地区的地形差异会使台风灾害表现有所不同.针对此问题,本文以“利奇马”台风为例,通过对孕灾环境分类,研究台风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灾害链特点.
2020-09-15人气:2838
人气:1642
人气:1347
人气:1073
人气:76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气象灾害防御
期刊人气:1317
主管单位:吉林省气象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院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2095-9656
国内刊号:22-1412/P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682
影响因子:0.160
影响因子:0.421
影响因子:0.081
影响因子:0.24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