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黄河流域建设旅游“蓝道”系统的探究

  2020-06-29    28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黄河流域旅游“蓝道”系统建设,是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创新举措。通过打造集生态、安全、景观、文化、休闲为一体的“蓝道”系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
  • 旅游
  • 水利经济
  • 生态保护
  • 蓝道
  • 黄河
  • 黄河流域
  • 加入收藏

“蓝道”系统是建立在水资源基础上的全域化水发展系统,是连接风景名胜、野营点、划艇运动、保护区等设施或地点的线性水系景观。“蓝道”建设旨在保护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将重要的水观光、水文化和水休闲点串联起来,在水生态、水安全、水生产建设的依托下,形成“人与河流融合”、“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建设黄河流域旅游“蓝道”系统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创新举措。


一、建设黄河流域旅游“蓝道”系统的意义


(一)旅游“蓝道”是保护治理黄河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9个省区人口占全国的30.3%,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6.5%,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治理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而美国学者西蒙兹提出“蓝道”理念,也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很多城市滨水区经历了严重的功能退化和衰退,经常受到洪水威胁,基于恢复水域生态环境,打造滨水景观的初衷而提出的治理方案[1]。“蓝道”系统建设,是将“水”包围在宽度有变化的带状开放空间内,被保护的“蓝道”形成线型的自然走廊,通过水资源保护体系、水质净化体系、水污零排体系,保证生态系统正常运作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二)旅游“蓝道”是黄河流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从2015年全域旅游概念提出以来,黄河流域各省都在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尤其是近两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促进黄河文化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融合,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黄河流域旅游“蓝道”系统是快行、慢行、绿化、游憩、驿站系统构成的文化生态廊道,形成快行与慢游结合,游览与休闲结合,体验与观光结合,文化和旅游共融的高质量发展体系。通过“蓝道”规划实施,将串联起黄河沿岸历史文化“紫道”、生态休闲“绿道”,实现“三道”联通黄河流域各省的生态文化系统,有效推进全域旅游和多元产业发展。

(三)旅游“蓝道”是改善黄河流域人民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内容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黄河流域的保护和治理,改善人民生活,尤其是提升黄河沿岸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通过旅游“蓝道”系统建设,发挥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依托黄河流域的文化、生态、农业资源,发展流域内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通过一镇一业、一乡一景、一村一品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镇延伸,构建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就业增长的新机制[2]。同时,通过“蓝道”建设,为黄河沿岸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顺应群众多样化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黄河流域旅游“蓝道”系统建设的内容


总的来说,旅游“蓝道”系统串联黄河流域的河道、水库、湿地等水系,打造集生态、安全、景观、文化、休闲为一体的蓝道系统,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黄河流域“蓝道”。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修复水系生态功能,形成生态蓝道

按照无垃圾堆放、无漂浮物、无违章建筑、无污水直排;有生态空间、有牢固堤防、有管护机制、有良好水质的目标整治黄河流域水生态及两岸环境,构建“水资源保护体系+水生态修复体系+水污零排体系”的生态蓝道。通过科学规划湖泊、湿地、水库,保障洪涝、干旱时期的滞蓄缓冲能力;通过建设水中湿地,两岸造林、植草,培养净水植物等方式,促进黄河及支流水系水生态群落恢复为完整生态系统;通过水源保护区域污水管网建设,以村为单位配置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居民的生活污水全部截污纳管,实现污水“应截尽截、应处尽处”。

(二)建设海绵城市,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形成安全蓝道

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雨水工程规划,逐级控制,延缓径流,恢复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防洪体系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最终目标是降低或减缓城市自然灾害及环境变换所引发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海绵城市要充分利用“绿化系统+河道水系”空间,增加道路与路边绿地、公园及水系的连接等措施,构建排水系统与江、河的联动关系,形成“蓝绿相间”的安全生态系统。

(三)完善滨河公园、滨湖公园、滨水广场、滨水绿道、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水系绿化景观,形成景观蓝道

水景观的构建要以自然生态为主要特征,借助黄河水系丰、种类多、形态美的河道优势,因地制宜,以修复黄河生态环境为基础,打造以水系为轴心、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绿化工程,形成景观丰富、风格迥异,河流、湖泊、湿地、森林、公园、城市、乡村动态变化的开放空间。滨水景观建设还要充分体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面貌和开放的经济特质,创造具有时代、文化、生态的景观环境,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结合,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

(四)挖掘水系历史文化价值,开展水上文化活动,形成文化蓝道

在黄河沿岸,可以修建文化公园或文化长廊,对当地代表性的文化进行活化展示。比如渭河可以建设水利工程主题文化公园,展示渭河灿烂的水工文化和从古至今渭河两岸人民治理渭河所体现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挖掘黄河文化内核,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深切感受黄河魅力,同时增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开展一些特色的水上文化活动,形成标志性的黄河文化品牌。

(五)打造沿河、沿湖休闲空间,建设亲水栈道、生态绿道等滨水慢行交通系统,形成休闲蓝道

充分利用黄河的水系、河堤绿道、滨水公园等资源,完善公共休闲设施、道路景观塑造与慢行交通系统,提升黄河的休闲度假功能。建设游乐亲水设施,比如游船、索道、滑索等,举办自行车环线、水上运动等滨水运动休闲项目,打造休闲度假民宿,创建融合休闲、运动、娱乐、文化、疗养于一体的黄河休闲度假区。利用黄河流域丰富的农业资源,打造集观光、采摘、垂钓、养殖、水上餐厅、住宿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沿黄河的景区充分利用黄河资源,积极开发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和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领略黄河风采,感受黄河风情。


三、黄河流域旅游“蓝道”系统建设的原则


(一)整体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原则

将黄河流域旅游“蓝道”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去思考,要统筹考虑黄河流域各省的发展规划,注重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此要以规划为引领,实现各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模式。同时,针对黄河流域治理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要立足实际情况,重点解决好体制机制、公共产品、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问题。

(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旅游“蓝道”建设并不以开发黄河资源为目的,而是通过“蓝道”建设,探索出黄河保护和治理的创新路径,改善黄河生态环境。因此在建设中要科学规划、精细管理,要尊重自然水岸线,严禁渠化河道、盲目“挖地造湖”,采用饮用水源蓄水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性进行分区、分片、分类治理,因地制宜地构建以“上游涵养水源,中上游水土保持,中下游环境治理,下游及河口生态重建”为重点的复合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迹的前提下,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特色的原则

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各省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因此旅游“蓝道”建设要突出各省历史文化底蕴,以有形资源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灵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黄河旅游品牌。比如河南打造了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等3条黄河文化特色主题游线路,将黄河流域河南段富集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亲近、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同时,做大做强“蓝道”旅游也要与各地特色产业相结合,比如陕西依托“蓝道”打造休闲农业、特色小镇、文化观光等项目,构建特色鲜明、形态多元的旅游产业链。


四、黄河流域旅游“蓝道”系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顶层设计、统筹管理

美国国家“蓝道”的标准制定、评估、指导、协调建设和监督由国家“蓝道”委员会负责,委员会成员包括土地管理局、国家公园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局、美国地质调查局等。旅游“蓝道”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必须要通过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推动才能完成。编制《黄河流域“蓝道”系统建设规划》,从顶层设计角度,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发展目标,总体架构,内容结构,重点项目,发展时序,责任单位等;从改革创新层面,构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门、多省市参与的综合管理体制,统筹协调“蓝道”建设运营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各相关省市要将“蓝道”系统建设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部门分工协作和行业协调联动机制,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根据“政企分开,政府管公服,企业做项目,社会做市场”的原则,由政府主导,主抓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体现“蓝道”建设的公共服务性质。非公共服务的项目,可通过招标等方式让企业参与,共建共享。其中,政府主要推进规划创新、划定企业参与范围,加强管理和监督、推动旅游公共服务的提升;企业按照要求积极参与建设,充分发挥自身在管理、资金、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运营等进行市场化运作,打造品牌。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提高收入,共享“蓝道”建设成果。也可以以财政资金为杠杆,社会资本为主导、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方式成立旅游“蓝道”建设基金,广泛吸纳民营资本,通过多元共建模式,弥补资金短板,促进社会资本竞争和创新,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旅游“蓝道”建设的基础,也是游客满意度提升的关键。科学布局并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如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码头、自驾车、房车基地等。结合黄河文化特色,以国家旅游标识为参照,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标识系统。提供包括互联网站、移动终端服务、电话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宣传、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投诉受理、行业管理以及市场监督等功能。建立旅游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的联合信息系统,打造旅游安全预警、应急、救援的合作机制。建设旅游大数据系统,运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旅游决策、应急管理、景区监管等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林琳,郑无喧,黄耀志.浅析美国“蓝道”规划建设[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6(3):60.

[2]王晓峰.渭河蓝道[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8.


孙杨.推进黄河流域旅游“蓝道”系统建设的思考[J].科技风,2020(18):176-17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水利学报

期刊名称:水利学报

期刊人气:334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水利

国际刊号:0559-9350

国内刊号:11-1882/TV

邮发代号:2-183

创刊时间:195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