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及其意义

  2020-11-12    159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出发,论述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国具有稳粮作用、增收价值、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供给侧改革等五大综合价值,提出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政策与成效,最后提出稻渔综合种养是保障稻谷生产的关键。

  • 关键词:
  • 农作物
  • 渔业
  • 稻渔结合
  • 综合种养
  • 加入收藏

1、稻渔综合种养概述


种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利用稻田浅水环境为水产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形成稻渔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这是我国在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稻田养殖技术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复合立体农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化生产体系”[1],体现了绿色协调发展的理念,形成了循环高效的种养模式,在稻谷稳产提质的同时,达到增渔增收、节地节水、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等多种效果,显著增加了稻田综合效益,被农民称为“米袋子”“菜篮子”“钱夹子”[2]。仅在经济上划算、生态上对路,更在政治上得民心,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2、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我国具有的综合价值


2.1保障种植面积,实现稻谷稳产

粮食产量稳定,粮食安全基础才牢靠。粮食产量取决于粮食生产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稻渔综合种养以“稳粮增收”为根本前提,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通过“以渔促稻”,保证了水稻播种面积,从而稳定了稻谷产量。根据水稻边际效应原理和测产结果分析,在沟坑占比低于10%的条件下,稻渔综合种养还极大地提高了种稻积极性。一些荒废的低洼冷浸田得到开发利用,如湖北有206万亩此类田被开发成稻田养小龙虾,相当于增加了206万亩稻田[3]。

2.2增加农民收入,调动种粮积极性

稻渔综合种养由于减少了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而降低成本,并产出大量优质水产品,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与单纯种稻相比,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据统计,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如表1所示。

表1六种典型稻渔模式在部分省(区)亩均增收表

注:此表为笔者据《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整理而成。

稻渔综合种养成为不少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如,广东连南县属重点扶贫县,通过建设稻田养鱼示范园区3000多亩,辐射带动近2万农户脱贫致富。再如,2018年湖北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面积589万亩,位居全国第一。

2.3实现多种效益,促进政府抓粮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现阶段必须“继续高度重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稻渔综合种养具有多种显著效益,十分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抓粮食工作的积极性。

2.4社会效益与乡村振兴

稻渔综合种养使农渔业功能大大拓展,形成了集种植养殖、农渔产品加工、农渔产品销售、稻田垂钓观赏、餐饮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业态。通过发掘其“接二连三”功能,打造现代田园综合体样板,其发展意义远大于作为第一产业的稻渔本身。由此引导、带动大批农民回归农业,回到农村创业就业,建设美好家园,从而让乡村产业强起来,农村环境美起来,农村改革活起来,农民不断富裕起来。同时,在促进产城融合、区域融合发展和农民就近城镇化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潜力[3]。

2.5生态效益与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我国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要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有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综合利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生态系统,而且可充分利用其生态安全的功能优势,生产出更多质量安全的稻谷和水产品,从源头上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指数,从而走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之路。

2.6供给侧改革与现代农业

当前,消费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促进农渔业提质增效,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稻渔综合种养促进了“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以优质绿色农产品为基础,并通过三产融合,以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供了社会所需的高品质多样化供给。

稻渔综合种养拓展了农(渔)业发展空间,促进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发展,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生态化经营[1],有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有力抓手,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好模式”[4],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之,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保障了水稻种植面积,从而稳定了稻谷生产;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以增收为核心的巨大综合效益,又促进了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反过来进一步加快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3、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政策与成效


由于具有多方面显著效益而受到的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和扶持的新兴战略产业,也成为近几年农业领域“呼声最高、底色最靓的新业态”。

3.1国家扶持政策

近年来,国家对稻渔综合种养给予了大力扶持,具体如表2所示。

表2国家对稻渔综合种养扶持政策

3.2全国发展状况

2012年起,稻渔综合种养进入了新一轮高效发展阶段,其模式也从单纯“稻鱼共生”向共生和轮作的多种模式发展,逐步形成7大类24种典型模式。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的区域特色十分明显。

据《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统计,2017年稻渔综合种养分布于大陆的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800万亩(较上年增加11%),其中鄂川湘三省均在300万亩以上(合计占全国总面积的46.4%),苏黔滇皖浙五省均超过100万亩。

3.3安徽发展状况

以安徽省为例,稻渔综合种养整体发展水平(面积、总产及单产)位居全国前列(属于第二方阵)。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016年4月《安徽省“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发布实施,提出“力争推广稻渔种养面积100万亩,亩均实现水稻千斤、养鱼增收1000元。”同年底,出台《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实施意见》,“到2020年,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00万亩以上,实现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年增收10亿元以上。”《2018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工作要点》要求“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大发展。力争新增稻渔综合种养40万亩以上,全省总面积达到130万亩以上。”

上述文件提出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指标不断加码,表明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巨大综合价值。正因如此,2018年底发布《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2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00万亩。”2019年初制定的安徽省《2019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工作要点》,再次提高了发展目标,确定当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300万亩。


4、结束语


稻渔综合种养成为保障稻谷生产、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抓手,也是农业领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事例,走出了一条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3],对于富裕农民、提升农业、繁荣农村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其根,罗衡.稻渔综合种养的概念、理论体系及主要模式(下)[J].科学养鱼,2017(8):17.

[2]张坚勇.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J].江苏农村经济,2016(4):4-5.

[3]肖放.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渔业经济,2017,35(3):4-8.

[4]秦尊文.以“虾稻共作”模式为抓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潜江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发展,2016,16(6):51-56.


顾娟.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及其意义[J].南方农机,2020,51(21):65-6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华北农学报

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

期刊人气:367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主办单位:华北六省市农科院,农学会(河北、天津、河南、山西、内蒙古)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0-7091

国内刊号:13-1101/S

邮发代号:18-10

创刊时间:196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