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的更新范式转变,使得城市历史街区在推动文化记忆延续与空间正义生产等方面所发挥出的效用日趋凸显。更新视域下的历史街区需要转变原有的冻结保护式做法,向着多维焕活的更新思路迈进。基于此,本文结合叠合场景理论,试从客观性结构与主观性认知两个角度入手,提出基于本体、目标与效用层面的更新设计策略体系。在此基础上,集合当下代表性历史街区更新案例,挖掘空间结构丰富化、空间基因延续化与空间场域聚合化等3类基本建构策略谱系,以期为当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践提供相应参照。
高速城镇化的扩张,驱动着我国城市经济 的快速飙升。然而,在推动城市建设迈向增量 化的进程中,却产生了诸多现实性问题,如城市 基因消退、街区价值失衡与空间生产疲软等。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资源汇聚、客观反映在地 风貌与文脉特色的集中性场域,如何在城市由 扩张性开发向存量性更新背景下,完成向承载 空间受众文化生活与空间消费的物质性载体逻 辑转化,这是达成历史街区在适配功能、空间、 文化与社会等层面要素耦合目标的必然途径[1] 。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巨系统组织的重要单元,需要改变将其视为传统孤立“遗产对象”的 思维桎梏,摆脱冻结防御式的运维思路,按其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异,结合 存量化时代的现实矛盾与行动逻辑,最终实现 街区内多元要素融合与整体韧性水平的跃升[2] 。 目前,关于历史街区的更新理论与实践研究大 致与城市街区发展周期逻辑相洽,均遵循由增 量扩张时期的“冻结保护”向存量提质的“空间 焕活 1 ”逻辑演变(图01)。前者主要是资本主体 与权力机构为提升单位土地面积收益人为形成 的历史街区保护红线内外价值落差,最终造成 历史街区在增量开发的强势推动下面临拆除压 力;后者主要为城市生产与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后的空间逻辑转型与价值回归,使得历史街区 在保持自身历史信息延续的同时,完成社会阶层韧性的稳定性输出与维系。
因此,基于以上背景,相关研究主要从历史 遗产的防御化保护与控制展开,如:邓巍等[3] 从市 镇型历史文化街区入手,探究其在时空中的演 变规律,并分别基于空间赓续、空间更新与空间 融合3个层面提出适应性策略与方法;郭谦等[4] 引入集群连接理论,以广州融德里历史街区为 例,建构街区自身融合与城市环境聚合的分析 框架,最终为街区整合化操作提供案例支撑;而 高小宇等[5] 则从“文化—权力—共生”三元视角 出发,构建三级指标体系,以探索创意资源驱动 下的城市更新相关规律与线索,对城市体检行 动作基础性探究。然而,既有研究大都为物质 遗存保护与历史风貌延续等基础性目标,难以 适配当下存量时代背景中在功能演化与基因传 承方面的新矛盾与新问题,这严重束缚着历史 街区的整体谱系迭代与价值提升,也与空间增 值的空间逻辑相背离。因此,本文基于场景叠 合的理论框架,尝试在区域重构与有机更新质 态条件下,完成历史文化街区的场域整体价值 激活与空间内隐活力激发,进而为建构兼具效 率与持恒性的街区更新策略谱系提供理论与实 践参照。
图01场景理论下的历史街区场景建构研究
1、概念界定
1.1叠合场景
“场景理论”(Situation)主要由社会学家欧文 戈夫曼(ErvingGoffman)与传播学领域专家约书亚 梅罗维茨(JoshuaMeyrowitz)于 20 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之后,特里克拉克(TerryNCIark)将其看作是抽象文化特征符号的再 现,它是物理维度与社会构想的交叠弥合,是客 观要素与主观化认知组成的系统单元合集;再 后来,罗伯特斯考伯(RobertScoble)提出应基 于移动设备、媒体终端与大数据等营造场景的 在地表达场域,并将其归类为物理结构、人群阶 层、特色活动、共同价值观与空间公共性等5组 要素: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营造组成“公共性”空 间内涵,公共服务设施单元是物理结构的客观 体现,文化性空间活动是在地语境中的实践表 征,而价值观则成为联系空间各阶层人群的精 神纽带[6] 。
1.2叠合场景下的历史街区更新研究
由此可见,场景是融合多元文化价值观、译 码空间符号的物质性载体,也是融聚空间邻域 物质要素、赓续空间文化基因序列的时空性场 域。本文基于历史街区场景构成要素的“客观 性结构”与“主观性认知”角度,从场景受众的主 观化功能、情感与社交需求分解入手,提出历史 街区在当下存量更新背景下的叠合建构实现策略,最终形成基于“空间结构丰富化—空间基因 延续化—空间场域聚合化”的更新策略体系,以 期为之后的历史街区更新设计提供相应参鉴 (图02)。
图02叠合场景下的历史街区更新研究
2、城市更新视域下的历史街区叠合场景建构研究
2.1空间结构丰富化
从空间本体结构上看,历史街区结构赋予 空间多重性的场景内涵,也是引导空间受众进 行消费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导引要素[7] 。此外,空 间结构作为推进空间叙事序列的物质性载体, 其与城市环境交互的效用大小决定着叠合过程 的效率与作用发挥,因此,这需要基于对空间结 构体系的系统性梳理整合,从单线串接、双线串 接等角度出发,借助差异化组织方式,建构层次 丰富、效用突出的空间叙事结构(表01)。
表01空间结构丰富化
2.1.1单线串接
在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织补更新项目中,设计基于整体历史街区的保护性规划,利 用一条贯通东西方向的“曲巷”,与原有青果巷 “直巷”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在缩减南北方向进 深、增强街区内部活力目标的同时,延展游览体 验路径,并为街区的商业价值提升创造空间可 能。在街巷两侧场景选择上,保持一侧为更新 界面,另一侧为历史保留元素的空间界面触媒, 最终借助单线串接的设计手法重塑街巷的场域 精神。此外,利用垂直于主骨架的次级通路引 入空间人流,并借引场景的串接叙述,将生活百态融入街巷空间记忆中,最终实现街区的活力 复兴。
2.1.2双线平行串接
在深圳市沙井古墟历史街区更新设计中, 场地内原有的长 70m的龙津河线性河道空间 与代表性场域节点(如戏台、老屋、影像馆、花园 等)组合成“针灸序列”,拉结成平行化的串接路 径,利用轻介入的方式,避免对空间肌理与社会 结构造成破坏与断裂,最终在低成本解决原有 河道雨污分流问题的同时,将河岸两侧栏杆打 开,通过花池、座椅、小桥与步道的生活性场景 串接,完成小微空间的有机式更新。这种借助 原有河道序列进行平行式组合的串接方式,一 方面保持着原有场所的基本特质,为空间记忆 延续提供物质性基础;另一方面,组合式更新的 思路删繁就简,为在繁密的历史街区肌理中创 造共享空间提供可能。
2.1.3双线交叉串接
此外,在双线空间结构组织方式中,通常会 借助架空廊桥等空间载体单元形成竖向维度上 的空间叠合。如山西省大同市大庙角历史街区 的更新改造,设计从历史与现代叠合的概念出 发,将视觉廊道提升至5.35m的高度,并按照时 间叙事序列,将由老至新的物件依次摆放在架 空层陈列空间中,建构出交互空间体验。此外, 在二层围合出的 U形空间内设置镜面盒子,在 眺望古城第五立面的行进序列场景中,创造出 交叉性在地历史展览场所,丰富起本身消极且 单调的公共空间。
2.2空间基因延续化
场景营造从特定街区场域出发,通过特定 化手法,完成体验化情感场景的文化价值与活 力提升,进而在场域空间体系的基础上,完成历 史街区的持续性空间生产[8] 。符号形式构成空 间叙事语言,继而引发受众在动作、行为、情绪 与记忆等层面上的认知效应,最终借助环境与 物理空间的联结,实现空间基因的延续与活 化。总的来看,相关历史街区的更新实践主要 从单体符号复制与群体肌理延续等两个层面进 行探索践行,最终形成基于“空间—情感”的思 维逻辑(表02)。
表02空间基因延续化
2.2.1单体符号复制
在厦门鹭江老剧场历史街区更新项目中, 设计在密集的城市肌理中塑造出公园广场这一 代表性的“透气孔”,利用电影胶片、地面铺装等 特色空间符号,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与对过 去老剧场的怀念。此外,流水状的种植池搭配 由浅至深的地面铺装效果,模拟原有场地中剧院散场时的人流形态,同时也与时间流逝的空 间基调相适应,最终借助单体记忆符号的再现 模拟,创造出一处艺术性与聚合性并存的历史 空间场域。
2.2.2群体肌理延续
在福州苍霞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项目中,设计师将整体街巷尺度与空间体系保留下 来,借助新的“毛细血管网络”,织补起空间肌理 特色,并将柴栏厝、学堂、仓库、教堂等各类建筑 空间单元分散至历史街区肌理底图之中,拼贴 出许多大小尺度适宜、功能业态丰富的场景序 列。这种通过城市场景拼贴至肌理的做法,既 不强调结果化的现代式街区,也非强调源头式 的古建街区,而是将城市历史肌理的积淀转译 至现代城市网格体系之中,进而实现场景剪辑 下的肌理延续
2.3空间场域聚合化
场景理论限定下的营造核心,是以城市公 共空间为物质性载体创造的文化价值与情感认 同,是通过参与和交互产生的主观性体验,它包 括消费、社交与公共性活动等多类空间要素[9] 。 一方面,历史街区社会活动的激发需要以前瞻 性思路配置相应功能布局,为之后的空间受众 提供交流、展演、消费等多样活动生产场域;另 一方面,也需要通过运营端拉动活动流量,推动 创新发展与资本注入,进而实现空间品质提升 与叠合场景的循环持续与价值转化(表03)。
表03空间场域聚合化
2.3.1功能业态聚合
如在佛山市南海区叠滘墟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中,设计将现代体验性功能(餐饮、零售与特 色民俗等)与传统性业态(手工艺品、棉被、百年 药店等)进行综合保留,进而实现叠滘墟街区自 身的有机生长与良性更新。与此同时,更新从 关注原住民生态性出发,重视在地文化的保育 与延续,最终基于功能业态的聚合,提出“社区 共建主导下的文商结合式体验区”的功能定位。
2.3.2行为活动聚合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老城溪滨南路街区更新项目中,设计在拆除违章建筑与修葺山水景 观的基础上,以最小化干预的方式介入消极化 的街区肌理,着重将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 (悬挂彩灯笼的龙津桥、飘满烧饼香味的五云桥 亭、路边特色的店铺摊头与录音机播放着的打 折叫卖声)叠合起来,最终建构起多元行为聚合的公共场域。其次,设计师因地制宜地利用街巷与路边闲置空间设置泊车空间与步行绿道, 以满足居民社交性需求,进而有效地解决片区 内配套缺失、空间失活等现实性问题。
3、结语
消费主义观念驱动下的高速城镇化进程, 导致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与生活气息逐渐缺 失,进而造成空间场景同质化生产。此外,资本 与权利主体建构的增长者联盟,使得街区集体 记忆丧失与在地居民认同弱化,最终致使历史 街区在空间生产进程中违背了空间正义的价值 标准[10] 。场景叠合视域下的街区空间抽取集体 记忆原型,建构基于物质环境、文化价值与社会 聚合效应的空间场景。因此,本文以历史街区的 叠合式场景为理论导向,从客观性结构与主观性 认知两个分解角度入手,分别从本体、目标与效 用等层面解析出空间结构丰富化、空间基因延 续化、空间场域聚合化等策略手法,助力历史街 区建构与生活场景相适的高质量叠合化场景。
参考文献:
[1]肖竞,齐才砚,邵筱萱,等.从“遗产保控”到“资产焕 活”:存量提质时期城市历史街区的公共化转向与 韧性更新[J].城市发展研究,2024,31(3):57-64, 117.
[2]王晓冬,褚丽洁.微更新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 重构[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4(2):132-133.
[3]邓巍,胡贝贝.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特征及保 护策略研究[J].现代城 市 研 究,2024,39(3): 8-13,30.
[4]郭谦,汤晟晖,何可柔, 等.集群连接理论视角 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 略探索:以广州市融德 里 为 例 [J].南 方 建 筑, 2024(4):32-41.
[5]高小宇,郑晓晖,朱云 浩,等.历史文化街区创 意更新共生效应评估研 究:以苏州平江历史文 化 街 区 为 例 [J].规 划 师,2024,40(1):60-67.
[6]曹志奎,陈雪萤,武前波,等.场景理论框架下的未 来乡村建设要素与场景类型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 大路村为例[J].规划师,2022,38(12):125-130.
[7]丁奇,田雨泽,梁健,等.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商业 街道消费场景重构策略研究:以北京马连道路为例 [J].城市发展研究,2024,31(4):7-11.
[8]张恬霖,魏宇婧.基于空间叙事的历史街区存量更 新策略研究:以山西太原督军府—钟鼓楼保护区为 例[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3(8):115-117.
[9]张文力,朱天可,何思琪.场景理论下成都西村大院 的集体记忆空间建构研究[J].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4(1):126-128.
[10]张险峰,于世伟.空间生产视角下的街区边界空间 适应性改造与活力提升研究[J].新建筑,2023 (6):34-38.
文章来源:吴楠,张险峰,于世伟.城市更新视域下的历史街区叠合场景建构研究[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5,(01):118-119.
分享:
钢支撑以通用性强、钢框结构合理、模板刚度大、周转利用率高、损耗小、建筑能耗低[2]等多项优势,被逐渐用于工程实践,采用钢支撑代替传统脚手架支撑体系更安全、绿色、低碳。目前对支撑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板脚手架[3~8],对钢支撑体系的研究尚不多见。
2025-05-06传统的人工和机械消耗量主要通过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类推法、技术测定法等方法获取,材料消耗量主要通过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理论计算法和技术测定法等方法获取。其中,技术测定法(测时法、写实记录法、工作日写实法)因其精度较高、测定资料较全面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以往的施工定额测定中。
2025-05-05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城区中不同类型的公园是城市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方[2],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北京市区内最大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调节、生态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2025-04-20“深基坑地连墙成槽土体微挠动控制措施”是该项目基坑施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设置隔离桩,地连墙小幅成墙,旋挖机、抓斗成槽机、铣槽机三机联动成槽,土体抬动监测等措施,结合项目实施的其他控制措施,最终实现了超深基坑施工过程,紧临在运营地铁隧道的毫米级变形控制的目标。
2025-04-14随着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的技术也在显著提升,它可以通过网络向用户发送警报信号,从而大大提高居住安全。2024年,可燃气体探测器产品被列入CCC监管目录,一方面体现了广大家庭对可燃气体使用安全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另一方面体现了可燃气体探测报警产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正在受到各级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2025-04-14本文根据岩体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岩体的完整性系数、岩体的峰值抗剪断凝聚力和峰值抗剪断摩擦角,依据摩尔库伦定律推算嵌岩灌注桩的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目的是为工程技术人员确定嵌岩灌注桩的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避免拍脑袋时的苦恼。
2025-04-14王元战等[1]基于水平层分析法对土压力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其大小为分线性分布。彭述权等[2]研究发现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的非线性分布情况与挡土墙的位移存在关系。卢坤林等[3-4]认为挡土墙位置改变不会对土压力合力大小产生影响,会对土压力分布和合力作用点有影响。
2025-04-13近年来,各地供水水库水华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一方面通过集中治理区域内面源污染,降低面源污染物排放,以提高水质,缓解夏季高温导致的藻类迅速增长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改进水处理方式,降低水源中藻类数量,从而提高供水水质[5-6]。
2025-04-13随着水质净化工艺的成熟,国内对水质净化取得不少研究成果[3-7]。其中,微污染水处理方式通过采用高级氧化技术[8]、超滤膜技术[9]来对供水水源进行净化,此类净化工业在降低水源中污染物的同时又降低净化工艺对水源中合成有机污染物的影响。但微污染水源处理工业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要求较高,推广和应用相对较难。
2025-04-13质量检测通过对工程建设各部位的检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以提高工程质量[2-4]。水利排涝泵站主管部门要利用检测监管信息平台,强化事前排查,事中和事后监管,将存在严重问题的检测机构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对存在问题的在建工程项目进行重点跟踪,对严重违法违规的质量责任主体和检测机构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实行清单化管理[5]。
2025-04-13人气:2124
人气:1844
人气:1747
人气:1669
人气:128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人气:1991
主管单位: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主办单位: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009-6000
国内刊号:32-1612/TU
邮发代号:28-275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745
影响因子:1.093
影响因子:1.922
影响因子:0.585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