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闽西客家清流县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思路分析

  2021-12-29    6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闽西是客家住宅分布的典型地区之一,基于闽西客家建筑的鲜明地域性特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探寻闽西客家传统民居的现代表达方式。以清流县农村住宅为例,从群体组合与院落空间、建筑造型、功能组织、材料与色彩、装饰与细部等方面入手,探索传统农村住宅的现代转译方法,尝试为新建或改建的农村住宅提供适宜的参考范例。

  • 关键词:
  • 住宅设计
  • 建筑特色
  • 新农村住宅
  • 现代表达
  • 闽西客家
  • 加入收藏

住宅是农村大量存在的建筑类型,闽西客家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故本文以清流县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当地民居建筑的现代表达方法。

地域建筑创作目前已经成为建筑学界普遍认同的趋势,如何抓住地域建筑创作内涵成了重要的话题[1]。住宅的地域性表达深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清流县传统乡村聚落和地域建筑风貌进行调查、整理与研究,提炼本地住宅建筑元素,对传统住宅建筑的造型、平面、色彩、材质、屋顶、山墙、檐口、门窗以及围墙等方面进行现代转译,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清流特色的客家住宅建筑。


1、项目背景


清流县位于闽西,属于三明市,境内为武夷山东南麓向戴云山过渡的山岳丘陵地带,是“古汀州八县之一”,总面积1806.3km2,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属于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区。长期以来,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客家文化在此发展传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环境。

清流境内保存有大量传统建筑,富有客家特色,建筑形式与当地气候及文化紧密相连(见图1)。


2、设计目标与原则


2.1 文脉延续

客家民俗文化,是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造并被客家人所享用和传承的日常生活风俗[2]。客家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住宅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与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只有科学、合理地转译客家民俗文化,并将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延续与保护客家传统文化。

2.2 形式传承

清流传统建筑体现了以宗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封闭内向、自给自足型的自然聚落特征。该地区建筑主要特色是体量小巧,装饰艺术精美,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此外,清流古建筑中充满各种精美的砖雕、木雕、彩画、灰塑与卵石铺地装饰,不仅有丰富的题材、精湛的技艺,而且保存情况较好,这些设计元素可以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2.3 适宜建造

新农村住宅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实际建设的实施与监管条件以及村镇居民的经济条件。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利用老百姓能接受的适宜技术,例如:结构形式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利用地方材料,使用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施工工艺等。设计中考虑居民生活习惯,农具储藏、院子、晒台的设计都是符合当地使用习惯的,许多功能可根据家庭需要灵活调整。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给农村住宅留有发展余地。例如,对停车方式应给予充分考虑,包括院内停车、楼内车库停车以及沿街停车等方式[3]。


3、提取与转译


通过对清流传统民居原型的提取,试图将闽西客家传统建筑风格与新农村住宅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提取与转译:整体空间营造、功能组织、建筑造型、材料色彩和细部(见表1)。

3.1 院落空间与群体组合

“厅屋组合式”和“围屋式”是清流客家传统建筑的两种主要布局,民居中堂被称为“厅”或“厅厦”。客家民居主要形式为“大屋场”,即一栋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的房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九厅十八井”。

新农村住宅设计对院落空间的提炼和转译分为三种情况:1)独栋建筑:分为独栋无院、独栋前院、独栋前后院、独栋四周院;2)双拼建筑:分为双拼无院、双拼前院、双拼前后院;3)错叠联排:分为错叠联排无院、错叠联排前后院。住宅群体组合采用联排前后院和错叠联排前后院的方式,两家之间共用围墙,既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又能促进邻里交流,也保证了每家每户院落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见图2)。

院落采用透水硬质铺地(青砖或卵石),院内设置茶几桌椅供休闲聊天使用,沿院墙处局部布置绿化景观。

3.2 平面功能组织

新农村住宅平面功能布局将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需求充分考虑在内。大体上将功能按照动与静、开放与私密的模式来进行分区布置。

一层以公共性活动空间为主,将客家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厅堂设置在主入口处,供桌结合厅堂设计,以满足家庭日常礼制需求。除厅堂外,还有储藏、卫生间以及餐厨空间,部分户型还设置车库以及庭院,居民日常餐饮、会客活动主要在首层进行。二层及以上为私密性空间,包含家庭起居室、卧室、活动室、书房等,是屋主人休闲起居及家庭内部活动场所。三层除卧室外,还设置露台。考虑到住宅设计的空间利用最大化,设计中将服务型空间(卫生间、走道、楼梯)置于中间位置,其余位置以大空间或者大房间为主,既减少了交通空间面积的浪费,又能保证主要用房有较好的采光和朝向(见图3)。

3.3 建筑造型设计

新农村住宅以客家典型风格为主,其主体仍是中国古代建筑台基、屋身、屋顶三段式造型,层数主要为2层~3层。屋顶根据传统形式进行转译,采用两个悬山顶垂直相交,坡度适中,屋脊平缓;檐口出于经济性考虑,将其适当简化,设计成双层直檐口,外层白色材质,里层为深灰色材质,并向里面收进。部分户型屋顶采用封火山墙,每层采用灰色涂料刻画出层线。

正面采用简洁的门窗设计。大门作为主人财力和地位的象征,采用双扇大木门,入口两侧采用石柱支撑住雨棚。院墙同样采用三段式造型,墙上装饰有客家特色的窗花图案,造型整体延续了闽西传统客家风格(见图4)。

3.4 建筑材料与色彩特点

清流传统民居擅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本地材料,如土、石材和木材等,并利用这些乡土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搭配以经济耐用的方式开展建造。

新农村住宅设计在适应当代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保留了传统意象建筑材料的使用,以青砖、灰瓦为主。屋顶主要用深灰色琉璃瓦与树脂瓦,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住宅主体采用现代框架结构,墙身使用大面积灰白色涂料粉刷;一层外墙采用具有清流传统特色的青灰色面砖铺贴。大门为黄色木头材质,门窗框、窗花、封檐板、阳台围栏、空调罩等处均使用传统深灰色木材制作。

清流传统民居大多保留材质原有色调,建筑色彩整体朴素自然,并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新农村住宅设计注重色彩设计的延续性,住宅采用白墙灰瓦的主色调来保持清流整体色彩的识别性,地面多使用天然卵石和青砖铺设,与周围传统民居建筑色调相统一、协调(如图5所示)。

3.5 建筑装饰与细部特点

装饰艺术源于人们对于精神的寄托,在运用的同时又能体现出人类的技术与工艺[4]。清流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在整座房屋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门窗的装饰和纹饰,在当地特殊的地域条件、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环境、民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宽厚淳朴的特质。

新农村住宅将清流传统窗花融入设计中去,力求通过窗花元素来体现清流客家特色而又不与现代设计风格相脱节。窗花采用当地原生木材,颜色为灰色调;图案以万字纹为主要装饰纹路,万字相互联结,称之为万字流水或万字不到头,表示连绵不断、永无尽头的吉祥意义[5]。将窗花融入建筑院墙、山墙设计中,在满足简洁大方的视觉造型基础上,又不失通风、采光、隔景的功能性要求。

清流客家传统建筑门楼为典型“八字门”,两侧及斗拱部分有精美雕花,对其进行转译时,保留部分细部做法并进行适当简化处理,院墙大门屋顶为灰色双坡顶,入口门榜刻有“钟灵毓秀”四字,体现客家耕读文化,喻指清流县自古山川秀美,人才辈出之意(见图6)。


4、结语


如何让闽西传统客家住宅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生命力需要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首先,建筑师不能对传统建筑生搬硬套,要考虑同为客家的闽西各地区文化差异性,关注形式背后的传统建筑生成逻辑,使之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源泉和依据。其次,也要考虑经济性和可行性,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设计成果要让当地老百姓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王绍森,赵亚敏,镖旭璐.当代地域建筑适应性的系统分析[J].城市建筑,2017(19):20-24.

[2]邱立汉.新农村建设中客家民俗文化的现状及其传承:以闽西客家祖地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3,31(3):11-16.

[3]高立民,陈飞,金韩桥,等.试谈新农居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浙江建筑,2008(2):5-7.

[4]张燕来,徐冰清,李彩霞.闽西客家传统建筑地域特色的现代演绎:以宁化县中小学生实践基地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9(3):116-119.

[5]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0.


文章来源:王伟,刘煌斌,李嘉越,陈珊.闽西客家清流县新农村住宅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22,48(01):31-3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城市住宅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期刊人气:125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006-6659

国内刊号:11-3679/TU

邮发代号:82-691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