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石叶的定义、方法与技术探究

  2020-09-16    72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石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石片。尝试回顾学术界对于石叶的定义,认为将石叶定义简化为长宽比2∶1的特殊石片是一种有区分度、便利于实际操作的客观分类标准,但这一名称不应包括技术和方法内涵。在研究石制品组合时,对于石叶的生产方法、技术特征要予以更细致的关注,判断其是否为有意为之或是偶然产生,其具体操作链为何。同时介绍了不同石叶的生产方法、技术特征,强调了在操作链理念指导下,模拟打制实验和拼合研究在石器研究中的作用。

  • 关键词:
  • 中国北方
  • 勒瓦娄哇技术
  • 技术分析
  • 旧石器时代晚期
  • 石叶
  • 考古
  • 加入收藏

石叶,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石片,曾被认为是现代人复杂认知能力、高级技术水平和专门化生产工具等优势技术的集中体现,也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标志(1)1,“石叶———现代人———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作一个固定的组合。事实上,早有学者注意到西欧许多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也可见到石叶(2)2。近年来,更是有学者在近东和非洲的一些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鉴别出系统的石叶生产方法和技术(3)3,石叶与现代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固有联系,在不同地区被强烈质疑,有学者提出石叶技术是起源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4)4。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这一特殊形态的产品所蕴含的环境适应、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和认知能力的变化(5)5。

在中国境内,虽然许多遗址都曾报道发现有石叶,但真正经过系统研究、鉴别的石叶生产技术、方法,仅见于水洞沟第1地点和第9地点(6)6。多数遗址中的所谓石叶技术仅仅是根据一些长形石片做出的简单推测,缺乏对石制品组合整体技术特征和技法的关注,同时对石叶的定义也仍有争议(7)7。这种对石叶定义的模糊应用和对石制品组合整体技术特征关注的缺失,也制约了对东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技术特征、石叶遗存的分布范围、晚更新世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石叶与细石叶可能存在的技术关联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研究深度。实际上,石叶与石叶技术是必要不充分的关系,即存在石叶技术的遗址一定会有石叶产品,但仅有个别石叶产品并不能判定该遗址存在真正的石叶技术。

本文尝试回顾探讨石叶的概念和定义,概述不同石叶技术和方法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讨论范围并不包括东北亚及北美地区广泛分布的细石叶技术。


一、石叶定义的缘起与发展


作为旧石器考古学的重要术语,“石叶”诞生于19世纪末。最早对石叶的定义差异非常大,有用它形容一个锋利边缘(通常是使用部位),是石刀的同义词(8)8,也有用它来描述工具自台面至远端的中间部分(9)9,更有甚者将两面器也称之为石叶(10)10。虽然法国学者Commont(11)11曾在介绍BoutmyMuchembled遗址出土的石制品时,使用长宽比2∶1界定遗址中的一些石叶,但也仅是昙花一现,并未被普遍接受。随后几十年间,虽然国际学术界就旧石器考古的术语学召开了多次会议,但对于石叶的定义却一直没能达成共识(12)12。

直到20世纪50年代,F.Bordes对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类型的划分带动了学术界对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的研究(13)13。S.Bordes(14)14、Tixier(15)15、Movius(16)16等人开始对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进行分类与研究,他们不约而同地重新采用Commont的定义标准,以2∶1作为石叶的基础定义。由此,石片被划分为长宽比小于2∶1的产品;小石叶则是石叶的一个子集,长宽比大于2∶1,但长度小于50毫米,宽度小于12毫米;细石叶则是更小的石叶,除了石叶通用的标准,细石叶在长度上不超过25毫米(17)17。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石叶形态的长宽比应该是2.5∶1甚至4∶1,不同学者面对不同石制品组合往往制定不同的形态标准界定石叶(blade)、小石叶(bladelet)和细石叶(microblade)(18)18。显然,这种基于武断的形态描述争议仍然颇多,以至于Movius认为,对石叶和小石叶的武断划分是断然不可取的。虽然在对石叶、小石叶、细石叶的分类上仍难以达成统一,但对于将长宽比大于2∶1作为界定石叶的基础标准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19)19。

学术界除了采用长宽比大于2∶1这一基础的标准外,还尝试从石核形态和技术特征上对石叶进行界定。Camps和Bordes(20)20认为,石叶可以从勒瓦娄哇、棱柱状、金字塔状等多种形态的石核中生产。Jelinek(21)21则坚持认为,只有真正从预制的圆柱状石核上剥取的产品才能称之为石叶,以此区别于一些似石叶石制品组合。更多学者关注的则是石叶形态所反映的一些技术特征,如边缘形态、背脊特征、背疤方向、台面角度、横截面形态等(22)22。然而,这些定义产生的学术背景是对石器典型标本的描述和类型学分析,而非对石制品组合技术特征的整体研究,实际操作中会遇到问题。

首先,这些概念来自于不同研究者针对不同材料的研究,定义并不完全相同,所采用的标准也不一致;其次,这些概念是以剥片程序中,背面完全没有石皮的产品为对象进行的特征归纳,因此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不得不创造出鸡冠状石叶、初步石叶、部分石皮石叶等名词以描述其他生产阶段的产品(23)23;最后,对石叶的定性混杂了形态和技术特征,所以,在类型学研究中往往会造成对石器工业特征的误读,一些石片工业中发现的零星长形石片,会被错误地作为石叶技术存在的指标。而一些真正存在石叶技术的石制品组合中,大多数产品可能并不能严格地符合石叶的这一定义,如水洞沟第1地点石制品中,采用勒瓦娄哇石叶技术生产的产品,超过70%的石制品长宽比介于1到2之间,一些长宽比大于2的产品也因侧边和背脊形态无法归类于石叶。

对于石叶定义复杂化的现象,F.Bordes也曾进行评述:“英美学者,也包括一些其他地区学者,对真正的石叶和似石叶石片做出了一个严格的定义,即真正的石叶可以在其背面观察到先前剥片留下的平行疤,并且有平行或近似平行的边缘。尽管这一理论看似十分严格,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十分困难,因而我们废弃了它。”(24)24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说明,石制品组合所反映的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多样性与人口、环境、原料、传统等许多因素都有联系,即使是同一技术在扩散过程中也会因这些因素而发生一定形变,因而很难真正从技术上对某一类产品进行整齐划一的定义。对于石叶的技术特征,需要研究者以操作链的视角整体考察石制品组合特征才能进行鉴别,不同技术与方法产生的石叶,特征必然不同。

“石叶”实际上是描述一种特殊形态的石片,研究者创造这一词汇以记录遗址中发现长宽比大于1的石片。因而对于石叶,以长宽比大于2作为唯一的定量划分标准,是最为简易且有区分度的。同时,这一标准在量化研究的当代石器分析方法中,也具有可应用性和广适性。实际上,在法国技术学教科书中,也一直以此作为定义完整石叶的唯一标准,而对于那些技术上的特征,更多地被用于判断非完整石叶产品(25)25。对于长宽比大于1且小于2的石制品,则可称之为长石片(26)26。由此,也对长石片这一常常伴生于石叶生产技术中的产品有了清晰的界定,避免了一些学者将长石片与石叶概念糅杂。

对石叶的定量化定义具有简易性、广适性、可操作性。但石叶可从不同的石叶石核中剥取,生产石叶是古人类带有预制的复杂行为,那么究竟有哪些方法和技术可以生产石叶?不同方法和技术生产的石叶是否具有典型的可鉴别特征?


二、石叶生产方法、技术


(一)石叶生产方法

方法指存在于石器打制者脑中,精心处理过的概念模板,它指导打制者通过一系列以生产预制产品为目的的行为序列进行操作(27)27。方法是一系列由四肢、大脑协同构成的,系统的、复杂的有意识行为。

各地考古发现已经证明,石叶和长石片可由多种方法产生,最为典型的是棱柱状石叶技术与勒瓦娄哇石叶技术。对于这两类方法产生的石叶产品,Bar-Yosef和Kuhn认为,它们的工作流程不尽一致,标准的棱柱状石叶是采用两面剥片的方法在石核的表面预制一条或多条长脊,这样可以剥离出鸡冠状石叶,然后,围绕着石核台面的一周就可以剥取大量石叶。棱柱状石核的台面多选择经过修理、打磨或是自然的较平的面,如果是多台面的石核,台面常位于石核相对的两端,且常互相消耗。而勒瓦娄哇石叶生产中,石叶通常是从一个相对扁平石核鼓凸的一面剥取,打击台面位于石核的整个周长。典型的勒瓦娄哇石叶石核通常在剥片时,会通过精修技巧调整和修理角度与台面,因而会产生特殊的修琢台面类型及“宪兵帽子状”台面。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剥片面形态在纵轴和横轴方向要维持在一个鼓凸的状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带有石核边缘的特殊形态的副产品。

Brangtingham也曾经试图对勒瓦娄哇和棱柱状石叶技术的产品特点进行归纳。他认为,勒瓦娄哇石叶特点是:横截面比较平;长宽比不超过4∶1;有修琢台面;平行或次平行的背面疤;不规则的边缘。而棱柱状石叶特点是:直的边缘;梯形或三角形横截面;台面角更接近直角的打击台面(28)28。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Bar-Yosef和Kuhn,还是Brantingham,对棱柱状和勒瓦娄哇石叶的划分都是根据经验和观察进行的推测,缺乏相关实验数据支持。Bar-Yosef和Kuhn也承认,石叶生产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对棱柱状石叶和勒瓦娄哇石叶的划分,往往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分类项目上,真正的勒瓦娄哇石叶技术的多样性要小于棱柱状石叶的多样性。法国的模拟石器打制专家们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经典的棱柱状石叶剥坯技术在石核开发方法上与勒瓦娄哇技术有明显不同:棱柱状石叶技术是为了开采整个石核,其剥片消减过程是向石核中心,使石核在多维度上变小;而勒瓦娄哇石核则主要选择开采石核其中一面,剥片消减过程使得石核变薄。虽然其操作模板和剥片序列不同,但仅根据石叶形态区别勒瓦娄哇与棱柱状石核石叶技法是很难的(29)27。

在许多介绍石叶生产方法的教科书中,上述两种石叶生产方法是介绍最为广泛的。然而,这两种生产方法实际来自研究者针对个别遗址采用模拟实验和拼合研究的方法得出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包括勒瓦娄哇在内的许多石制品生产方法具有很大的变异性(30)29,在一些研究中,为了既说明相似性,又突出独特性,学者们不得不创造性地使用诸如Levallois-like或lepto-Levallois(31)30之类的词汇介绍新发现的一些方法。尽管这种Levallois-like方法与经典的勒瓦娄哇石叶方法存在很大相似性,但其不仅从石核宽面,也时而从窄面剥取石叶和长石片这一特点,又带有显著独特性。这也是Inizan等人认为,经典具有体积概念的石叶技术与勒瓦娄哇石叶技术的最大区别。

随着越来越多技术研究的介入,石叶生产方法的多样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识(32)31,对生产方法、步骤的细致分析也已取代笼统以“勒瓦娄哇”或“棱柱状”石叶的介绍。也正是通过对这些方法与技术的细致比较,学术界开始意识到,不同的石叶生产方法很可能是早在中更新世早期,就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里被发明出来了。

(二)石叶生产技术

技术一方面指石器打制中的物理行为,包括硬锤、软锤、软硬锤、压制、间接等(33)27;另一方面,也指在打击过程中的身体姿态。Geribàs等人研究已经发现,石器打制专家与初学者在打制中对身体姿态的控制是有显著区别的(34)32。方法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技术构成,它可由代代人之间经年日久地传授,但技术则需要亲身体验、反复打制、长期积累,所掌握的一些专有知识在石器打制中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通过反复实验,并对比实验产品与遗址中出土的石制品,Boёda发现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一般采用直接硬锤法打击产生长石片、石叶和小石叶,而棱柱状石叶石核可能既用硬锤法,也用软锤和间接打制,甚至压制法。即使是在直接打击法中,也存在至少两种不同的打击技术,手臂的运动轨迹和石锤接触石核台面的位置是不同的。勒瓦娄哇硬锤打击技术剥取石叶时采用直接硬锤法打击,手臂的运行轨迹基本呈直线,石锤以接近90°的方式打击台面稍靠内的部位产生石叶,一般称这种打击模式为向内打击。而棱柱状石叶石核硬锤剥取石叶时,手臂的运行轨迹呈弧形抛物线,打击台面的角度不超过90°,且使石锤接触台面的位置多靠近边缘,这种打击模式称为边缘打击。

直接硬锤技术用于石叶生产出现显然较早,其主要特点是台面较大,打击点清晰,打击泡和锥疤明显。尽管软锤剥片技术早在近百万年前的阿舍利时期就已出现,但软锤技术用于生产石叶则应不早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特点是台面较小,石片角接近90°,打击泡模糊(35)33。直接软锤打击一般要对台面上的悬凸进行磨琢,因而会在产品台面后缘留下许多细小层叠的疤痕。虽然有实验证据说明,这类打制技术产生的石叶长度可以超过50厘米,但实际上,如果石核形态规整,产生的石叶可以更长,譬如,在法国马格德林时期遗址中发现有长度超过60厘米的石叶,至今考古学家也无法复制这种石器。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在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以前使用间接打击技术生产石叶(36)27。法国新石器时代采用间接法生产的石叶,多长于20厘米,与软锤技术产生的石叶特点相似,但更为薄锐,形态更规整,在剥片之前通常使用一小石锤对石核台面进行仔细磨打,并在剥片打击点轻叩,目的是为了在剥片之前使石核内部物理特征发生些许变化,减少剥取石叶时力在传导中受到的阻力,从而产生更长的石叶。

近年来,随着模拟剥坯实验数据的累计,所谓硬锤、软锤的界限变得模糊,法国学者使用包括石灰岩在内的硬度较低的石锤进行剥坯实验,这种石锤硬度介于通常所称的硬锤与软锤之间,可称为软硬锤(37)33。实验结果显示,剥坯产品特征与软锤产生特征相似,因而对于硬锤、软锤、直接、间接等技术产品的特点仍需要更多实验数据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大量的技术实验数据都是基于燧石、黑曜岩石料,针对中国旧石器遗址中大量的石英岩产品还鲜有相关实验数据,因此,研究者在讨论这类产品技术时需要结合就地取材的模拟实验、拼合研究进行。

对石叶生产方法与技术的探究有助于了解古人类技术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产品组合可能也指示着不同的人群(38)34,对探寻古人类迁徙、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石器生产技术与方法也是复杂的身体和心理行为,涉及思维概念、动作支配、技巧学习、专有知识等一系列进化意义上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研究人类认知演化、群体交流、语言产生、大脑思维等方面均具备巨大潜力。

石叶作为多种特殊技术生产的形态趋同的产品,它的出现与繁盛是否意味着这类产品有独特的优点?Bordaz的看法代表了早期学者的观点:比之其他技术产品,石叶能产出更长、有更多可利用边缘的毛坯。但这一观点实际上只是一种经验主义看法,虽然对中石器时代黑曜岩制品或许合适,但对硬锤直接打击法生成的石叶却并无实验数据能支持这一观点。Boёda在对比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与棱柱状石叶技术后,认为棱柱状石叶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石核,因而更适用于一些高质量、原料缺乏和高度迁徙性的古人群(39)35。但Eren等人(40)36通过复制实验发现,对于之前认为的石叶技术的优势特征:具有高产出率、更有效、更完整地开采石核,以及单位石核内可开采更长可利用边缘等,实验数据并不支持。因此,对于石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制作者赋予它可能的象征意义,而非仅仅是功能上的意义。

尽管对石叶产品的一些技术优势和形态优势仍有争议,但毋庸置疑,石叶技术的使用被认为十分适合迁徙性生存模式。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讨论棱柱状石叶技术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旧石器末期的装柄和复合技术有关,而这种装柄和复合技术可能与高频迁徙存在一定联系。虽然旧石器时代中期和非洲中石器时代(MiddleStoneAge)已有发现一些简单的装柄石刀、刮削器或尖状器,但更丰富的证据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世界各地才出现复杂多样的复合工具。研究显示,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更早一阶段石制品产出方式的不同,在于使用了软锤和压制技术。软锤和压制技术与硬锤打制相比,允许一个更为标准的最终产品的产出。而使用软锤、压制法产生的更小的石叶较之大一些的石叶在石制品组合中占有更重要的技术地位。


三、结语与思考


石叶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不仅是因为其形态上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可能蕴含的人群文化和技术传统等信息。这些信息对研究人类演化、迁徙与交流、文化发展等重大课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受“标准化石”和传统类型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在对石叶的定义中,往往会忽视其石制品组合的技术特征,而仅仅依据个别带有指标性的石叶或长石片就认为遗址存在石叶技术。更为遗憾的是,许多研究者无视石叶技术的多样性,盲目地仅仅根据标本形态就将所谓石叶遗存进行对比,这种比较研究会产生错误的结论,进而也误导了对人群文化和技术传统的分析。

研究者必须意识到,石叶技术作为一种预制终端产品形态的复杂生产技术,生产者的技术难度、认知能力、技术流程都并非是仅仅观测个别标本就能获知的。只有对石制品组合进行细致的技术分析,以操作链概念为指导,结合打制实验和拼合研究的分析,才能最大程度地解释古人类的行为。

中国石叶研究发源于对水洞沟石叶技术的分析。很长一段时间里,水洞沟石叶技术被作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特异或外来技术。但在华北、东北地区仍发现一些遗址出土有石叶和小石叶,特别是近年来在新疆(41)37、东北(42)38、中原地区(43)39,越来越多调查和发掘发现一些遗址的确有系统的石叶生产技术。如何研究这些新材料?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人类行为信息是什么?是否存在不同石叶技术?不同石叶技术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时空分布情况是什么?它们的时空分布与北方小石片传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石叶与细石叶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解决这些疑惑,必须要以学术问题为导向,而非以材料为导向进行思考。对于石叶技术在中国北方的出现,除了传统认为的晚更新世人群迁徙、文化扩散、环境限制这些原因外,高质量原料的缺乏、技能学习的难度等因素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学术问题。


郭家龙,彭菲,乔倩.再论石叶的定义、方法与技术[J].北方文物,2020(05):29-3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考古

期刊名称:考古

期刊人气:83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历史

国际刊号:0453-2899

国内刊号:11-1208/K

邮发代号:2-803

创刊时间:193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