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探析佛光寺文物保护的具体策略

  2021-12-29    23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佛光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内东大殿是我国古建筑"第一瑰宝",文殊殿、祖师塔也均为国内建筑孤例。长期以来,佛光寺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工作重点。通过梳理佛光寺既往主要保护工作,了解其保护历程,可以吸取经验教训,鉴往知来,进一步做好佛光寺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 关键词:
  • 东大殿
  • 佛光寺
  • 保护工作
  • 墓塔
  • 文殊殿
  • 加入收藏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东北6km的佛光山腰,据《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等古籍记载,佛光寺由北魏孝文帝时期(467年—499年)宕昌王创建[1,2],是佛教圣地五台山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佛光寺坐东朝西,背靠佛光梁,遥望峨岭,南北两山夹护,环境清幽,风貌古朴。1961年,国务院公布佛光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五台山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佛光寺作为十处申报点的核心寺庙,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文物概况


佛光寺历史上几经兴衰,北魏至唐曾有多位高僧在此活动,是当时声名远播的著名寺院,至于近代,寺院逐渐荒凉不为人知。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等营造学社成员,循着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壁画《五台山图》的指引,发现了佛光寺并确定东大殿为唐代建筑,“国内必有唐构的信念”在此得到实证。1944年,梁思成以《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3,4]为题,将1937年调查成果分上下两篇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二期上。调查报告详述了佛光寺寺史,东大殿、文殊殿、祖师塔等重要建筑和附属彩塑、壁画等,是关于佛光寺的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学术调查报告,发表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点关注,至今仍是研究佛光寺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料[5,6]。

佛光寺现存格局是唐武宗“会昌灭法”(845年)后逐渐形成的。寺内建筑高低层叠,分布在逐渐升高的三级平台上。由山门进入第一层平台,南侧有清代建筑伽蓝殿,北侧有金代建筑文殊殿;拾级而上,第二层平台北侧存明代建筑香风花雨楼;第二、第三平台之间由陡耸的台阶相连,东大殿即立于第三层平台之上。大殿的东南角矗立祖师塔,南北两侧为低矮的明清建筑关帝殿、万善堂(见图1)。

寺内最重要的建筑为东大殿,由晚唐高僧愿诚募化、长安女弟子宁公遇等捐资,于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坡度缓和,广檐翼出。檐下柱头斗栱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古朴雄大,高度近柱身的一半。檐柱侧脚、生起明显,前檐柱柱础为雕刻精美的宝装莲花。平面柱网布局为檐柱与内柱各一圈相套构成的“金厢斗底槽”。殿内梁架以平闇为界分为上下两层,平闇之下月梁如虹,制作精良,平闇之上梁架只稍加砍削,未加修饰,平梁之上采用巨大的叉手承托脊槫,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叉手实例之一。殿内佛坛巨大,存唐代彩塑34尊,虽经后代彩绘重装,但体态、面貌、衣纹唐风依旧,佛像法相庄严,菩萨婀娜多姿,场面宏阔,令人震撼,是我国除敦煌以外为数不多的唐代彩塑实例。大殿前槽栱眼壁、主尊佛坐背后等处还保存有珍贵的唐代壁画,殿内梁栿及门板上存有多处唐代墨书题记。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原真、年代最早的殿堂式木构建筑,是唐代木构、壁画、彩塑、墨书题记四艺荟萃的艺术殿堂,因而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7](见图2)。

佛光寺内的祖师塔和文殊殿均是我国古建筑孤例。祖师塔在大殿外东南角,平面呈六角形,高约8m,共两层。一层中空,正面辟券门,门额上用火焰形券面装饰。二层倚柱柱头、柱中、柱脚都用仰覆莲瓣捆束,具有古印度风格。此塔造型奇特,是佛光寺内现存时代最早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见图3)。

文殊殿坐北朝南,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殿内仅用四根内柱,前后槽均用长跨三间的额枋,后槽在两层额枋间又以蜀柱、驼峰、绰幕枋、叉手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构架,减轻上层荷载,是其建筑结构中的大胆尝试,成为减柱造的代表建筑。文殊殿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重建,规模仅次于东大殿,是五台山各寺中最大的配殿。殿内保存有金代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胁侍菩萨像等共7尊、明代五百罗汉壁画100余平方米(见图4)。

大殿后东山坡上及寺外西北塔坪现存唐、金、明时期的墓塔共7座。寺院内还保存有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经幢、乾符四年(877年)经幢、明正统九年(1444年)经幢3座,唐至清碑刻和塔铭、明代钟鼓等附属文物。


2、东大殿的保护工作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核心建筑,根据寺内碑刻、题记记载,结合已有勘察研究成果,可知历史上对其保护维修未曾间断,“目前所知的佛光寺东大殿修缮活动共17次,平均每隔68年对东大殿或其陈设进行一次重修,约每200a进行一次较大的修缮工程”[8]。

由于佛光寺东大殿独一无二的文物价值,自1937年发现以来,对其修缮保护一直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和策略,除屋顶勾抿、拔草、防雨止漏等日常养护工作和局部支顶加固、抢险维修等工程外,尚未进行过中、大型修缮工程。已进行的保护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后山崖体治理

1950年7月,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组织雁北文物考察团对包括佛光寺在内的重要古建筑、考古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出版了《雁北文物勘察团报告》,其中古建筑报告《五台山》开篇即是佛光寺[9]。勘察团对东大殿、文殊殿、祖师塔等1937年已调查文物进行了勘察评估,判断东大殿木构架保存尚好,暂无坍塌之忧,但后檐受山洪侵扰,屋顶局部漏雨,存在潜在威胁[10]。1954年后山山洪下泄,明间后墙被冲毁,并殃及罗汉30尊,同年对后墙进行了抢修,抽换倒塌的檐柱。1983年在东大殿后崖斩山取石,使山崖与大殿间距扩至5m宽;2016年对东大殿后坡危岩进行了加固治理(见图5)。

2.2 屋面日常养护

夏季集中雨水冲刷是威胁东大殿安全的主要因素,佛光寺档案中记录了对屋顶维修勾抿等养护记录。如1951年“东大殿着重保养瓦面”;1952年6月对东大殿进行了维修[11,12];1999年拆修大殿后檐明间瓦顶,修补增添椽子,添加栈板,局部重窊屋面。

但日常养护并未能彻底解决东大殿面临的雨水威胁,随着屋顶木基层损坏、底瓦泥酥解,屋瓦局部变形严重,漏雨现象较以前更加广泛和严重。2007年连阴雨导致殿内漏雨,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山西古建所”)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了《佛光寺东大殿预防漏雨抢修报告》。2017年8月底,东大殿屋顶再次出现漏雨情况,山西古建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险遮盖,实施屋面勾抿等措施,及时控制了漏雨情况,至今未再次发生。

2.3 勘察测绘与抢险支护

根据佛光寺档案记录,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东大殿的大规模修缮一直在做准备,如一直有计划的储备木材。1972年—1973年,由中央、省内及文管所40多人组成队伍对佛光寺和南禅寺进行实地勘测,带队为祁英涛、罗哲文,当时南禅寺修缮工程即将启动,此次勘察目的也是为两座唐代建筑的修缮进行测绘记录。1975年—1978年对佛光寺东大殿和伽蓝殿进行了维修;1983年编制了佛光寺维修工程计划等。

1986年,山西古建所对东大殿进行了测绘;2004年,再次对佛光寺东大殿进行了勘察测绘,并初步制定了修缮设计方案,但考虑到东大殿的极端重要性,出于审慎考虑并未实施。

2005年起,山西古建所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对佛光寺东大殿建筑进行详细的测绘勘察,该项目是“我国第一次将三维激光扫描应用于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安全评估”,项目成果为《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此次勘察“是为了确定佛光寺东大殿目前结构状态的安全性,为可能的修缮工作做准备。”通过勘察将东大殿列为“Ⅲ类(残损)建筑”,即承重结构中关键部位的残损点或其组合已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有必要采取加固或修理措施,但尚不致立即发生危险,并得出“必须进行修缮工程才能清除东大殿大木结构隐患,恢复建筑健康状态”的结论[13]。

2014年,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山西古建所委托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对佛光寺东大殿内的塑像、壁画、题记等附属文物等进行数字化勘察,使用多种勘察技术,提取信息,进一步厘清、细化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成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工作的延续,已完成的第一部分工作“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先后发表了《大唐夕阳:佛光寺东大殿勘察研究记》[14]《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进展研究》《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15]等成果。

2015年,山西古建所、山西省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保存现状勘测复查报告与修缮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其中绝大部分修缮措施并未实施,但针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后檐翼角,实施了防护支顶工程,现由两根方形立柱支护,使其维持稳定状态。

2.4 实施监测与预防性保护

在对东大殿修缮工程尚无完备或者是万无一失的设计方案之前,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监测才能预测分析大殿结构变形规律和变形程度、部位,避免不可挽回的危险发生,同时也能够积累修缮工程必要的数据。因此,2017年8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佛光寺东大殿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设计方案。2018年由山西古建所委托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开展实施,主要监测内容为东大殿的结构变形测量、文物本体及文物环境监测,通过监测总结数据变化规律,发现异常数据、分析异常原因,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或避免大殿面临的风险,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


3、其他保护工作


3.1 文殊殿的保护工作

目前,文殊殿共进行过两次保护修缮工程。雁北文物考察团于1950年到访佛光寺时,所见文殊殿保存情况极差,梁栿劈裂下沉、柱网倾斜沉陷、屋顶严重漏雨、台基残损不堪。因此于1953年开展了文殊殿第一次修缮,此次工程由祁英涛、陈明达等组成的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工程组进行了检查,对工程施工做法提出了一些意见[16]。40余年后,文殊殿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壁画下部酥碱脱落严重(尤其是东山墙壁画),梁架、柱子、斗拱结构均有不同程度残损,并有多处需要支顶维持,鉴于其结构的不稳定性和文物的重要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第二次修缮于1999年9月开始,2002年8月竣工。

文殊殿保护工程采取“佛像原地保护,揭去殿顶,局部落架加固构件,揭取壁画,修复加固的方案”,对台明与基础、柱子、阑额、普拍枋、斗拱、梁架进行了维修、加固、局部构件更换。殿内壁画共160m2,分布在东西山墙和后墙,对其揭取修复是一项精细而复杂的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中根据壁画裂缝和人物分布情况,分21块揭取,避开人物面部和重要图形,只割竖缝,一缝到底,之后加固、安装、修补、做旧,依次进行。经过永乐宫壁画搬迁及其他壁画保护工作的开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壁画保护经验,是文殊殿壁画能够顺利进行的工作基础之一[17]。

3.2 墓塔的保护工作

根据佛光寺档案记录,祖师塔在1959年、1966年、1984年、2005年分别进行过保护维修,主要有见破剔补、白灰抹新、清理塔基并局部修缮,但未见历次修缮设计或施工方案。祖师塔现状与1937年梁思成先生调查所见对比,外部装饰局部已发生变化,在祖师塔二层北窗之上,原绘有双层阑额、人字形斗拱影作,目前已无痕迹。

2011年7月,山西古建所与山西达志古建筑保护有限公司编制了《五台山佛光寺寺外墓塔保护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对佛光寺后山3座墓塔、西北塔坪4座墓塔、古竹林寺塔共8座塔进行了修缮方案设计,但该设计方案并未实施。2015年—2016年,考虑到墓塔险情严重,对西北塔坪四座墓塔和古竹林寺塔进行了临时抢险支护和抢险维修的抢险保护工程。

2019年,由山西古建所与山西达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墓塔现状勘察、修缮设计方案编制工作,《佛光寺墓塔修缮项目计划书》获国家文物局批复,佛光寺外围墓塔将进行全面的修缮工作,彻底解决现存结构安全威胁。

3.3 其他重要保护工作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考古队在佛光寺围墙外进行钻探,未进行系统的考古勘探发掘。2014年,山西古建所联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展了佛光寺香风花雨楼等区域遗址的调查与勘探,并在寺院围墙北部平台区及各寮院区域进行了小规模发掘。

2007年由山西古建所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编制完成《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保护规划》,于2008年4月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并于2009年9月经山西省政府公布。

2019年—2020年,由山西古建所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工作组,对佛光寺寺域范围内的文物进行了全面、科学、系统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和调查记录,目前已完成主要文物建筑及附属文物的采集。通过这项工作为佛光寺留存了全面的数字化档案资料,为将来的修缮做好完备的记录。

佛光寺的发现和东大殿营造年代的确定,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佛光寺的保护工作从未间断,积累了丰厚的保护经验和学术成果,佛光寺也早已走入大众视野,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保护、传承以佛光寺为代表的山西古建筑,已成为社会各界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加强日常管理和养护、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合理展示利用等均是下一步工作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唐)慧祥.古清凉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7.

[2](宋)延―.广清凉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55.

[3]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4,7(1):13-64.

[4]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续)[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4,7(2):1-20.

[5]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在一寺的魏、齐、唐、宋的四个孤例、荟萃在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J].文物参考资料,1958(Z1):76-89,91,93-121.

[6]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在一寺的魏、齐、声、宋的四个孤例、荟萃在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M]/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4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M]I/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4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68.

[8]张荣.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进展研究[J].中国文物报,2016(6):225-228.

[9]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M].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1951:175-206.

[10]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M].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1951:181,图版113.

[11]《文物参考资料》编委会.文物参考资料:第6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

[12]论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编者语T[M]/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4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67.

[1)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比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6-8,87,182-183.

[14]张荣,雷娴.大唐夕阳:佛光寺东大殿勘察研究记[J].世界遗产,2015(12):86-91.

[15]张荣,雷娴,王麟,等.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J].建筑史,2018(1):31-52.

[16]祁英涛,陈明达,陈继宗.山西省古建筑修缮工程检查[J].文物参考资料,1954(11):85-86.

[17]滑辰龙.佛光寺文殊殿的现状及修缮设计[J].古建园林技术,1995(4):33-44.


文章来源:杨晓芳,刘宝兰.佛光寺文物保护研究[J].山西建筑,2022,48(01):13-1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考古与文物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期刊人气:76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陕西省文物局

主办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历史

国际刊号:1000-7830

国内刊号:61-1010/K

邮发代号:52-12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