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的艺术价值探究

  2020-10-20    484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飞向太空港》作为李鸣生航天七部曲的开篇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它以中国火箭“长征三号”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这一宏伟事迹为题材,时间横跨大半年之久,其笔触之细腻深及每个科研人员身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科研品质,思想之深厚更是直戳中国科技乃至社会发展的最痛处。作品在中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卫星全过程的叙述中,将报告文学的客观性和叙事文学的文学性有机结合,展现出独特的叙述方式,强化了报告文学的独特叙述性特征。

  • 关键词:
  • 叙事
  • 思想
  • 报告文学
  • 文学作品
  • 李鸣生
  • 题材
  • 飞向太空港
  • 加入收藏

什么是报告文学?茅盾先生曾给出这样的解释: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因其文体的独特性,在文坛上引起诸多争议。进入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西方意识流,陌生化手法的不断融入,中国文学的求新求异之风愈加浓重,报告文学在徐迟老先生的引领下也在探索中不断走向创新。李鸣生先生紧随其后,继承发扬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时,更通过“航天系列作品”将其推向新的阶段,在继承的同时坚持寻求报告文学新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因此,被文学界称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这位连续三年蝉联“鲁迅文学奖”的“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早在第一部航天题材长篇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发表后,便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可见,李鸣生在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飞向太空港》作为“航天七部曲”之首,文学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其所具有的叙述性新颖独特,开报告文学之先河。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标新立异,多方位的叙述角度


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飞向太空港》不仅肯定了科学家的钻研精神,更赞扬了其走出书斋,走向国际舞台的壮举。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纪实文学,深刻反映了发生在当下的点滴时事,“航天题材”系列的叙写中,李鸣生一方面继续前人,肯定了科学家们在艰难环境中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科研精神,另一方面又立足当下,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赞扬了科学家们在世纪之交中的创新精神和商业战略意识。李鸣生《飞向太空港》中的科学家不同于陈景润这类埋头专心钻研学术的学者,而是一群敢于走上国际市场,在世界舞台上各显本领的市场型外交科学家。随着中国卫星的成功升天,中国火箭逐渐进入到了其他国家视野之中,经济体制的转型给火箭技术打入世界航天贸易提供有利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了一批将中国火箭推销向世界市场的外交科学家,例如范士合、胡世祥等人。这群科学家在科研场上废寝忘食、刻苦钻研,毫不为外界环境所影响,在外交场上更是一丝不肯松懈、颇有叱咤风云之势,科学家的高瞻远瞩和铮铮铁骨在徐迟的报告文学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

其次,在叙述主体方面,《飞向太空港》不仅展现了科学家群体的卓越风姿,更着重关注平凡而不起眼的小人物。不同于徐迟的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篇幅更长,更能够多层次的叙写科学家群体。在第三章中,作品不仅对火箭专家任新民、谢光选等人的生平进行全面介绍,形成对这些大人物的总体认识,更在后续叙事中,通过第六章火箭升空前对任、谢等大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首先展现出一批性格丰满的大人物形象。除了科学家群体外,作品中的小人物更是值得关注。作品第一章就写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叫做“水帘洞”,住在这里的基地官兵吃苦耐劳,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作品第三章,作者细致的刻画了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拖车司机许土龙,对于他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驾驶技术[1]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许。除此之外,还有无数例如发射控制台指挥员穆山、翻译许建国等平凡却又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总之,《飞向太空港》在叙述角度方面不同于以往报告文学的单方面、以大人物为主的叙述模式,而是采用了从科研所到外交场上的多方面场景叙述,从科学家群体到平凡小人物的多主体叙述,可谓是标新立异。


二、力求新变,多层次的叙述手法


首先,作品内容安排详列得当,内部逻辑性强、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作品《飞向太空港》篇幅较长,较好的完成了报告文学的深度报导,以弥补现代媒体下新闻事件受时空局限而无法全面展开的不足。然而,就报告文学本体而言,篇幅的长短对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影响,同等类型的作品,读者往往更倾向于小部头便携式的中长篇文学[3],但有时,作品质量也可成为取胜的关键。以《飞向太空港》为例,作品内容极富趣味性,详略得当,可读性极强。以作品第五章为例,这一时期所叙写的正是处于火箭发射前期的白热化阶段,需要确定火箭发射包括气象在内的诸多重要影响因素,紧张与刺激交织本应是这一阶段的主基调,但作者笔锋一转,从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入手,“伦巴探戈和辣椒蒜苗”、“先生小姐和北京烤鸭”成了这一阶段的调味品,通过中方科学家们“西装领带”的穿着变化再现了外交科学家们的认真严谨。作品第三章《健力宝与《上甘岭》》叙写了中外专家通力合作共同放下升降平台的紧张场面,但这份紧张感并没有平铺直叙进行叙述,而是通过传递一瓶“健力宝”这样的细节描写来完成。作品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使其在同类报告文学中出类拨萃,成为佼佼者。

其次,作品借鉴影视戏剧的拍摄手法描写宏大场面。李鸣生在访谈中曾说道:“作家对文本应该有创新精神,我试图希望我的每部作品都有所不同,有所变化。”[2]《飞向太空港》采取的表现手法可谓大胆新奇。以作品第六章为例,在“亚洲一号”卫星即将升空之际,作者借鉴了蒙太奇的影视拍摄手法[4]来记录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首先是由远及近的描写刻画,从指挥控制中心百位来宾的远镜头写起,慢慢拉近到几十个前来观望的少先队员,再到发射场上一对父子的对话;辅之以不同镜头和场景的来回切换,从近处古老的寺庙前,到鞍山一位退伍老兵,从北京中南海的邓小平,到国防科工委指挥中心,到香港亚洲卫星公司,再到太平彼岸的美国;最后再将局部画面聚焦在斯坦豪尔身上,通过他的视角,回归至西昌发射场指挥中心。这种远近镜头切换,不同人物视角变换的记录手法极具新意,镜头多而不乱,人物多而不杂,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意境开阔的宏伟景象,让作品具有恢宏大气的史诗气象和健美风骨。

不论是作品内容多样的表现手法,还是对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飞向太空港》在叙述手法上都别有一番洞天。当然,不论是在内容的叙写和题材的选择上,作者都有意识的融叙述、议论与抒情为一体,力求保证报告文学真实客观的态度与妙趣横生的文学性,让作品呈现出多层次、多变化的叙述手法。


三、高瞻远瞩,深刻的反思意识


李鸣生曾在采访中谈到“思想决定作品的高度,决定作品的品质,甚至说思想决定一切。”[2]《飞向太空港》中蕴含的深刻反思意识便是这一观点的最好佐证。一个好的作家,应该具备对祖国深沉的情怀,李鸣生便是如此。作品开篇便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卫星的故乡———西昌的情况,不难发现,地处大凉山深处的西昌是一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有着些许原始意味和彝族风情的大山沟,火箭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物之一,代表着先进的科技与生产力,这种原始与现代的交织成为作者所重点反思的对象。社会文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原始文化的衰败,作为时代最前沿的反思者,作者立足西昌,将原始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展现给世人,并借美国专家弗洛里科提出“不要得到一个东西就把另一个东西丢掉了”[1],以此来反思现代文明发展路上的不断牺牲,与美国舍弃掉印第安文化不同,中国在发展路上对于文化的坚守是作者和诸多国外科学家所共同认可的。即使在商业化、世俗化盛行的多元时代,作者也坚持“守望并解读沉重”,执着追求宏大叙事、史诗风范与“崇高”品格[2],甚至自觉承担起守护原始民俗与探寻时代风貌的重任。

略萨说过:“文学,首先是对社会的发言。”[2]《飞向太空港》不仅反思了文化进程中的原始因素,更看到了经济转型后的世纪之交,东方面对的挑战将是走出国门迎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作品第五章中多处叙写了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别样之美,对于“会议伙食”的不同看法、洗澡问题上的分歧以及对精神生活的不同看法都使中外差异之花绽放开来,大凉山深处的田园自然之美上又添上几个骑着自行车高鼻梁、大眼睛的白种人,泥泞的山里上自行车辙一圈又是一圈,又将中外文化差异推向高潮。大凉山深处的西昌,是中外科学家们合作与友谊的见证,虽然肤色不同,生活习惯各异,甚至连语言也不能互通,但在航天事业面前,大家共同面对的是共一个未知的力量,正是科技将他们连接了起来。从陈景润埋头书斋,刻苦钻研,到胡世祥、上官世盘等科学家代表中国走向世界,《飞向太空港》已跳脱出报告文学的局限圈,将报告文学的思想内涵推向另个新高度,作者李鸣生聚焦两种文化间的差异,立足伟大的航天事业,将人类自身的关系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解剖,用文字表现这场奔向宇宙的远征。

从国家自身发展出发,再到两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甚至透过差异找过人类共生的命运共同体,《飞向太空港》中作者所传达的深刻思想让作品意蕴深厚,其中所蕴含的反思意识也是作品不同凡响的表现。如果说以徐迟为中心的“哥德巴赫猜想”派是为完成对一个人物或社会热点事件的报告,那么李鸣生以《飞向太空港》为代表的航天系列作品已经完成了对一系列事件及一个群体的深度评论,报告文学的叙写深度也由此迎来新一轮高峰。

进入新世纪以后,报告文学也随之进入转型期,走出报告文学的舒适圈,推陈出新是报告文学转型成功的关键。作品《飞向太空港》中,独特的叙写角度和多层次的叙写手法,无不让作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艺术价值,其深刻的反思意识更展现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不断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决心,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体现出报告文学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鸣生《飞向太空港》.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

[2]鲁大智《李鸣生:报告文学是一种有历史使命感的文学》.中华读书报,2017-7-26

[3]张国立,李娜《风雨之中觅真谛---由李鸣生《风雨长征号》所想到的》.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10

[4]章罗生《论李鸣生及其报告文学创作》.


陈静.李鸣生《飞向太空港》的叙述研究[J].文学教育(上),2020(10):126-12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比较文学

期刊名称:中国比较文学

期刊人气:203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6-6101

国内刊号:31-1694/I

邮发代号:4-560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32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