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24    40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通过对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的分析,介绍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通过聚焦科技创新、开展“药肥双减”技术集成、打造“布谷鸟”科技服务新模式、弹性机制聚人才、“以党建促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等主要方法,并在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支撑乡村振兴取得主要成绩,还分析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农业科研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的发展提花参考意见。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产业兴旺
  • 农业科研单位
  • 科技创新
  • 科技服务
  • 加入收藏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擘画了蓝图、明确了目标、立下了宣言[1]。乡村振兴,产业打头。农业发展,科技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省级农业科研单位要肩负新使命,勇于创新作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农业科研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是技术和成果的研发高地,如何走出一条“新时代科技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是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新命题[3-5]。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淮安市农科院”)隶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01年,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应用型研究,并开展农业实用技术集成研究、农业投入品研发和科技服务工作。近年来,淮安市农科院紧扣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节点,努力“为农业增效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助力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不断打造“科技+乡村振兴”新模式。


1、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1 聚焦科技创新,着力为农业“产业兴旺”提供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首位的是产业兴旺,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6]。淮安市农科院秉承“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生态增绿”的发展理念,坚持“为农、兴农、富农、强农”的宗旨,立足科技创新,累计承担国家、部、省、市级各类研究课题768项,获市(厅)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319项。该院依托地处我国南北过渡气候带的区位优势,重点开展优质特色水稻新品种、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及淮安红椒、西瓜等设施蔬菜专用品种选育,淮安大米和淮安红椒安全生产及全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稻麦“两减”、稻虾(鸭)共生等技术研究,新型高效安全植物生长调节剂、栽培基质、生物肥料、缓释(控释)肥的研制与产业化,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先后育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淮麦”、“淮稻”、“淮油”、“淮豆”、“苏梦”、“苏创”等一系列农作物新品种102个,其中,“淮稻9号”、“淮稻11”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全国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淮稻和淮麦系列新品种年均推广种植面积超80万hm2,“淮稻5号”年均推广超46.67万hm2,成为全国第四大粳稻品种,“淮麦22”入选国家主导品种,“淮麦33”被科技部列为“十二五”支撑计划重大成果。“淮稻”、“淮麦”种植面积分别占淮安稻麦种植面积的44.4%和32.8%;选育出淮安红椒专用品种“淮椒1108”,打破了国外品种的垄断,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研制出“劲丰”、“稀施保”、“根茎唯他”、“旱秧绿”、“机插秧专用肥”、“旱秧草克”、“30%多·酮”和“25%噻嗪·异丙威”等农化制剂高科技新产品42个,其中,“劲丰”和“机插秧专用肥”在全省农场实现全覆盖。在淮安市农业部门近年发布的农业主导品种、技术(模式)中,以淮安市农科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比近50%。重大成果的持续产出,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了科技支撑。

1.2 开展“药肥双减”等技术集成,为农村“生态宜居”提供技术保障

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主导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农业新技术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质量,增加农民收入[7-8],在面对作物优质高效育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控、药肥双减、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问题时,以往单项技术、单项成果往往不能解决现有实际问题,尤其随着规模化种植力度加大,集成种、药、肥综合配套管理技术尤为必要。为做好“药肥双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淮安市农科院紧扣乡村振兴中提出的“生态宜居”主题,充分利用大农业、大植保方面技术体系和产学研建设等先天条件,2017—2018年,开展“淮稻系列水稻药肥双减机插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该项目通过集成淮安市农科院7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取得了显著的集成效果,2017年和2018年分别应用上述技术对淮安区施河镇朱周村机插“淮稻5号”和“淮稻20”,达到了“药肥双减”的目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综合两年结果来看,年均减少农药使用次数2~3次,2017年农药节约率为37.5%,化肥节约率为13.6%,节约成本占总成本的17.53%,产量比2016年增长8.76%,每公顷增收2250元。2018年应用该方案,水稻抽穗早、产量高,其中,20hm“2淮稻20”实收产量每公顷超12t,133.33hm2“淮稻5号”实收产量每公顷超10.5t。淮安市农科院开展“稻麦绿色防控逆境提质增效技术集成”项目研究,形成了集成技术体系。从选择抗逆(抗倒、抗低温)能力强的稻麦品种,到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水稻移栽质量,加强稻麦病虫害管理,采用绿色化控调理剂提高稻麦抗逆能力。通过集成四项技术形成稻麦绿色防控逆境提质增效集成技术体系,可使稻麦倒伏下降90%以上,显著提高稻麦抵御低温冷害能力,稻麦产量增长率达7.4%以上;肥料减施75kg/hm2,农药减施15kg/hm2,节省成本300元/hm2,从而使综合成本下降24.7%。这些技术集成创新是淮安市农科院乃至省院系统的有益尝试,集成技术不仅收效显著,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以往单一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为农业生态建设找到了技术支撑突破口。

1.3 打造“布谷鸟”科技服务新模式,为农民“生活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在推动淮安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淮安市农科院创新科技推广融合新机制,坚持以满足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创新技术服务“三农”、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示范应用,积极构建产业全链条式科技服务模式,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集中力量开展先进适用品种、技术、模式的转化应用,带动产业全面升级[9],精心打造“布谷鸟”科技服务品牌,助力农民“生活富裕”。一是大力建设特色示范基地。坚持把专业特色基地建设作为成果展示和对外服务的重要载体,建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生态养猪、观光农业、循环农业五类特色基地56个,挂牌服务农业基地总面积达3100hm2。淮安区苏嘴镇沙吉村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自2017年开始,淮安市农科院开始对接沙吉村,建立核心示范基地26.67hm2,将西瓜新品种推广和技术集成作为技术支撑,建立西瓜优质稻米轮作的高效栽培模式,通过“西瓜+水稻”轮作种植,使农民收入增加5.25万元/hm2。二是与时俱进引领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在淮阴区渔沟镇陶营村,淮安市农科院推广自主培育的“苏梦”、“苏创”系列西瓜品种,生产的西瓜售价是市面上普通西瓜的2~3倍;在淮阴区马头镇合意农场,淮安市农科院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后,带着农户到河南考察软籽石榴,帮助农场引进突尼斯软籽石榴品种,目前该农场生产的软籽石榴售价是普通石榴的6倍。三是做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产业扶贫项目。与大地农歌田园体验教育学校联合建设蘑菇城堡科普教育基地;在涟水县黄营、大东、东湖集、时码等乡镇举办麦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培训;在清江浦区开展红椒、黄瓜新品种推广;为淮阴区光亮稻麦种植合作社、淮江家庭农场、海明高效农业种植合作社等多个超千亩合作社量身制定了麦田杂草防除方案,指导开展麦田杂草防除工作;在盱眙县、淮安区推广淮安市农科院自主培育的西瓜品种“苏梦”、“苏创”,盱眙县政府高度重视与该院的西瓜产业合作,拟在盱眙县马坝镇合作共建333.33hm2的西瓜产业园,13.33hm2核心示范基地已基本建成。另外,承担的陈师镇红旗村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品牌培育等3个科技服务专项通过验收。四是开展“布谷鸟”专项科技服务行动。开设“布谷鸟”科技产品超市,帮助经济薄弱村促销特色农副产品;组建配有统一LOGO、二维码的“布谷鸟”科技服务车队,深入生产一线,及时为农户解决生产问题;创立“布谷鸟”创业孵化空间,组建两支专业导师团队,为农民创业提供服务。经充分调研,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决定将“布谷鸟”行动计划上升为院科技服务方案。

1.4 弹性机制聚人才,为“乡村振兴”厚植为农服务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0]。陈业兵等在创新服务机制,全面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中指出,要重视培养造就一支稳定高效、服务水平高的推广服务队伍,提升公益服务人员的保障水平,切实提高推广服务质量和效率[9]。淮安市农科院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实施人才辈出的农科英才工程,努力形成“以美好的愿景凝聚人、以发展的机会激励人、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人”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优秀博士生引进激励办法;选派优秀博士生赴海外访学,选派优秀科技人员赴科研大院挂职交流;探索建立博士后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的功能和作用;完善聘用人员使用管理办法和薪酬体系设计,管好用好外聘人员;加强全员职业能力培训,根据不同岗位发展需求制定培训方案,促进全员知识更新,提升岗位履职能力;做好新旧职称体系的政策衔接和平稳过渡,让科技人员选好分类、干好事业、评好职称;与国内外知名专家签订工作协议,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先后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建立院士工作站,对相关学科的地位和内涵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淮安市农科院拥有职工121人,其中,高级职称50名(正高级15名),研究生、博士生3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名,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名,优秀科技工作者2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6名、“六大高峰”人才15名,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创新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5 提升党建的引领作用,开启“以党建促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

淮安市农科院坚持将科研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避免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相脱节,真正做到了党建与科研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淮安市农科院全面做强“支部建在科研链上”党建品牌,在全科研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构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科技专家”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有机融合,实现了互促互长的催化效应,并被淮安市市级机关工委评为全市机关党支部创新工作“微品牌”。2018年,该院党建工作被市党建办评为“A”类等次,被市级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单位,院机关党支部被评为市星级党支部。另外,在华东六省一市农科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目前,淮安市农科院党委共下设5个党支部,各支部牢固树立为农服务宗旨,把提高为农服务能力作为衡量党建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对农业科研产业链进行渗透和探索,如农化支部以党小组为单位与农村党支部共建科技富农路,农研支部将党员派驻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模式,天丰支部研究人员都被派到种子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机关支部在11个创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建立专家指导服务站、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科技套餐”、“田间开放日”等活动,搭建“科技惠农”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2、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


淮安市农科院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契合度有待提高;二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缺少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部省级重大科研平台;三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高学历人才储备不足。20世纪90年代由于科研经费不足,致使单位不愿意进人,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目前,该院职工人数121人,博硕人才占比仅为32.2%。


3、做好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的建议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高全院职工为农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1 组织服务乡村振兴专题调研

针对地方农业科技需求,自筹资金设立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专项课题;根据服务地方科技需要,组建不同学科服务团队;进一步夯实“阳光扶贫”工作,对特殊情况的帮扶户进行专题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积极争取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支持,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扶贫项目,发挥在支撑区域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3.2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与植物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优质特色水稻新品种、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及淮安红椒、西瓜等设施蔬菜专用品种选育,开展稻麦优质高产及特色栽培技术研究、淮安大米和淮安红椒安全生产及全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农业投入品研发,重点开展新型栽培基质、高效生物肥料、缓释(控释)肥的研制与产业化和高效安全植物生长调节剂研发;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重点开展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农业物联技术与农村信息服务,开展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技术、农业作业数字化控制技术等研究与应用。

3.3 制订重大成果培育计划

革新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组织方式,设立重大科研成果培育项目。围绕重大成果要素,通过资源优化、责任分解、激发活力、打造合力,促进重大成果加快形成和加速产出,引导科研方向聚焦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着力探索把成果做大做强的倒逼机制和有效模式。

3.4 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服务专项,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充分利用院网站,展示自主研制的科技成果、传播科技知识和先进实用技术。瞄准有劳动力和科技需求的低收入户,积极探索“党员大户带富”、“助强扶弱”的科技产业扶贫模式,解决低收入户缺少技术、缺少管理经验、缺少抗风险能力等问题。

3.5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出台《优秀博士生引进培养办法》,积极到“双一流”高校举办推介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学科关键岗位的人才建设;打造2~3个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在学科领域竞争力强、多学科协作的创新团队;通过聘用制和年薪制柔性引进具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的国内外专家担任淮安市农科院技术顾问、特约研究员,让他们开展客座研究或定期科学研究工作;大力加强平台建设,新增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2个,为人才发挥作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6加强党建和院所文化建设结合科研院所特点,通过“一强四带”模式,即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带动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和院所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支部建在科研链上”党建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党建与科研融合机制。同时,总结凝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被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积极打造“以德为先、以研为根、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规为鉴”的院所文化,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9-05-20].

[2]郭红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18-07-13(6).

[3]张喜林.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科研单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农业与技术,2018,38(3):151-152,158.

[4]杨彩玲,窦莉,任玉婷,等.新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1):11-14.

[5]苏磊,黎世民,李茜茜,等.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扶贫的实践探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3):40-43.

[6]王书华,郑风田,胡向东,等.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8(6):1-5.

[7]程芳,许春红,程日新,等.探究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7(18):75.

[8]朱思柱,张锋,还红华,等.新形势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计划管理实践——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6):16-20.

[9]陈业兵,杨英阁,赵海军,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模式的思考——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1):57-60.

[10]马俊卿.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EB/OL].(2018-03-08)[2019-05-10].


彭杰,孙苏阳,曹凯歌,等.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以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5):59-62.

基金项目: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面上项目(HSXT2-223);淮安市社科联项目(C-19-7);江苏省农业软科学研究项目(18ASS03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农业技术经济

期刊名称:农业技术经济

期刊人气:272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0-6370

国内刊号:11-1883/S

邮发代号:82-257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