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试验研究

  2021-03-06    12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为了提高中华倒刺鲃的生产性繁殖能力,加大开发应用力度,试验选用马来酸地欧酮(DOM)、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按照不同配比组成混合催产剂,对70尾2~5年龄中华倒刺鲃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混合催产剂注射效应时间在15~20h之间,平均产卵率为79.68%,平均受精率为92.33%,平均孵化率为69.5%。结论:在水温为25℃条件下,使用DOM8mg+LRH-A230μg+HCG2000IU配比的混合型催产剂效果更好,产卵率为100%,产卵量0.4万~0.5万粒/尾。

  • 关键词:
  • 中华倒刺鲃
  • 人工繁殖
  •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马来酸地欧酮
  • 加入收藏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又称青波、岩鲫,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流域,是长江流域增殖放流的重要鱼种。该鱼肉质肥美,细嫩多脂,肌肉中常规营养物质粗蛋白质(CP)、粗脂肪(CF)、粗灰分(CA)分别为19.22%、1.96%、1.62%,氨基酸总量(EAA)高达73.61%,脂肪酸(FA)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质量分数分别为0.87%、3.08%,均高于其他大多数淡水经济鱼类[1]。中华倒刺鲃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饲料来源广,已成为1种优良的池塘、大水面养殖推广品种,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关于该鱼涉及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多[2,3,4]。中华倒刺鲃自2000年在贵州省内人工驯化饲养成功以来,已列为省内主要经济鱼种类,但整体养殖数量有限,自繁苗种多用于长江上游增殖放流[5,6]。以往贵州省内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多为简单的生产实践,催产效应及繁殖孵化方式等未作相关对比总结,催产繁殖效果不稳定[7]。本项目结合近年的人工繁殖情况,采用混合催产剂对中华倒刺鲃进行人工繁殖试验,以期为增产养殖和推广应用提供帮助。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验环境

人工繁殖主要地点为贵州黔源北盘江鱼类增殖放流站,位于N105°15'28.25″,S25°57'43.75″。所用水源为光照库区中上层水,池塘溶氧5mg/L,pH值6.8~8.5,水体透明度40cm以上,生产及试验水温22~27℃。

1.1.2亲鱼

以芙蓉江(遵义)和北盘江(晴隆)流域内捕获的野生鱼或自育的成鱼作为亲鱼,体重1~2kg。池塘培育期间主要以人工颗粒饲料饲喂。

1.1.3催产药物

马来酸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南京动物激素厂),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哈尔滨三马兽药业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亲鱼培育

使用光照增殖站水深1.5m左右的池塘4口(总面积1334m2)作为亲鱼培育池。亲鱼饲料以粗蛋白含量30%的颗料饲料为主,每天投喂量约为鱼体重的2%;每日补充投喂一些菜叶、浮萍等青饲料。催产前20~30d,每3~5d添加LRH-A225μg饲喂催熟,同时抽取同一池塘池水冲水约4h,促进水体流动,满足亲鱼性腺成熟的条件。培育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清除沉底的腐草。亲鱼池搭建藤蔓或遮荫网遮挡约30%。

1.2.2亲鱼选择

选择体质壮健、2~5年龄、平均个体1kg以上的雌性30尾和雄性40尾作为后备亲鱼,经消毒处理后放入亲鱼池塘中进行培育,并配养150g/尾左右的白鲢100尾、花鲢30尾。雌雄亲鱼的判定:雄鱼体形较瘦长,体背颜色为较深的青灰色,在臀鳍和头部的上颌前缘及鳃盖两侧肉眼可见“珠星”状突起;腹部不膨大,生殖突略凸起,长约0.5cm。雌鱼体型较肥胖,体背颜色为较浅的青黄色,臀鳍和头部的上颌前缘及鳃盖两侧没有“珠星”状突起;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生殖突凸起呈圆柱状,长约1.5cm。雌雄放养比例为1∶2。

1.2.3药物催产

选取面积4m2(2m×2m),深1.6m的方形池作为催产产卵用。池内铺设60目聚酯纤维网1张,便于检查亲鱼催产状况。参考以往研究和前期经验,结合实地生产情况分别于5月28日(规模化生产)、6月19日、6月26日、8月14日按不同配比(见表1)混合HCG、LRH-A2、DOM后进行4批次人工注射催产。注射方法:雌鱼采用2次注射,第1次注射药量为总剂量的1/8~1/10,第2次注射剩余量。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随水温高低而定:水温20~22℃间隔12~14h,23~25℃间隔10~12h,26~28℃间隔8~10h。雄鱼只注射1次,注射时间在雌鱼第2次注射时进行。注射部位均为胸鳍基部肌肉。

1.2.4采卵授精

1.2.4.1人工采卵授精前的准备

中华倒刺鲃适宜的授精水温为24℃左右[8],因此采卵授精时准备24℃左右的清洁水用作受精卵冲洗液。用生理盐水将受精卵冲洗液配制成含盐量0.15%~0.2%的精子稀释液,配制好后放入盆中保温待用。

1.2.4.2采卵授精

使用半干法进行人工授精,即人工挤压雌、雄鱼腹部先后进行采卵和采精于接卵盆中(卵粒︰精液=6万~8万枚︰1~2mL),摇动接卵盆让精液与卵粒充分混合。然后倒入精子稀释液,混合搅拌,至所有的卵粒都散开。待盆中泡沫基本消散后,逐渐添加孵化池的水,反复多次,以降低温差使盆中水温逐渐与孵化池水温一致,减少受精卵应激。最后将受精卵倒入孵化箱中孵化,同样轻轻摇动使受精卵在箱中均匀分布。中华倒刺鲃的卵粒直径为1.1~1.3mm,略具黏性,吸水较慢,吸水后卵粒直径为1.8~2mm。

1.2.5苗种培育

1.2.5.1鱼苗孵化

孵化水体酸碱度(pH值)为7~8.5,溶氧(DO)>6mg/L,水温保持在22~25℃,温度过高可通过添加井水等方式降温。孵化开始后的1h,用羽毛翻动卵粒避免粘连。孵化8h后,注意剔除箱中白色空卵(未受精卵)。为防止孵化时产生水霉病,开始孵化的前40h内,每10h把卵粒从孵化箱中吸入40目的滤网中,用3%食盐水浸泡30s。经过56~60h的孵化,幼鱼相继出膜。幼鱼出膜3~4d,其卵黄囊逐渐消失,颜色逐渐变黑,开始平游,处于混合营养期,此时投喂少量的蛋黄水等微型饵料。出膜约7d,鱼苗身体变黑,卵黄囊完全消失,处于外源营养期,投喂足够数量的水蚤等浮游生物,让幼鱼自由摄食。

1.2.5.2鱼苗培育阶段管理要点

(1)保持池水大流量、小流速的水体交换量,保证水质清新。(2)水温稳定在23~28℃。(3)水体保持6mg/L以上的充沛溶氧,避免鱼苗堆积缺氧而死亡。(4)每天早上用3%食盐水对水体进行流水消毒处理,避免水霉病等鱼病的发生。


2、结果与分析


2.1催产效果

由表1可见:6月19日、8月14日使用的催产剂量(DOM8mg+LRH-A230μg+HCG2000IU)得到的效应时间最短为15~16h,产卵率100%,产卵0.4万~0.5万粒/尾。

2.2孵化效果

由表2可见:平均受精率为92.33%,在25℃条件下,8月15使用的水泥池流水孵化率最高达到96%,其次是微流水孵化箱方式达到92%,22℃静水孵化率最低为10%。

表1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催产记录

表2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孵化记录


3、结论


采用DOM+LRH-A2+HCG进行中华倒刺鲃人工催产孵化,注射效应时间在15~20h之间,平均产卵率为79.68%,平均受精率为92.33%,平均孵化率为69.5%。在水温为25℃时,使用DOM8mg+LRH-A230μg+HCG2000IU混合催产剂进行人工催产,产卵率为100%,产卵量0.4万~0.5万粒/尾,催产效果更好;采用微流水孵化箱和水泥池流水2种孵化方式的孵化率都能达到80%以上。


4、小结


结合以往贵州省内相关区域生产实践情况,在中华倒刺鲃亲鱼培育及人工催产繁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4.1亲鱼培育过程中除投喂精饲料外,必需适当搭配一些青饲料。这样不仅能防止雌鱼因摄入过量营养造成体内脂肪储积过高影响怀卵量及正常产卵,又能让亲鱼通过摄食青饲料补充维生素,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在产卵前30d左右注射一定量的激素(LRH-A2)催熟,是亲鱼顺产、多产的有力保证。

4.2根据相关资料介绍,该鱼的自然产卵季节为4—6月,个别可延长至8月,在贵州省的自然繁殖高峰时期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故将人工繁殖的主要时间选定在6月中下旬。又考虑该鱼是1年多次产卵性鱼类,项目组在8月(黔西南区域)进行催产繁殖,同样获得了成功。

4.3催产时选择成熟的亲鱼是提高产卵率的关键。经过观察,亲鱼进入成熟状态时吃食量会显著下降,拉网检查时亲鱼特征比较明显:雄鱼吻端布满“珠星”,摸之有粗糙感,轻压服腹部有精液流出;雌鱼腹部饱满,有明显的卵巢轮廓,轻压腹部有弹性,生殖孔发红。

4.4中华倒刺鲃的卵黏性极弱,轻轻动弹粘附物就全部脱落。在孵化试验时采取3种方式(微流水孵化箱、水泥池流水、水泥池静水)对比,结果水泥池静水孵化方式鱼苗孵化率仅为10%,而水泥池流水孵化率达到80%以上,但管理和操作较不方便,相比而言流水孵化箱方式孵化效果较好。推测可能是因不同孵化方式造成孵化水温变化或受精卵内部的运动代谢等因素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邴旭文,蔡宝玉,王利平.中华倒刺鲃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J].中国水产科学,2005,122(2):211-215.

[2]蔡焰值,蔡烨强,何长仁.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5,35(1):35-38.

[3]黄洪贵.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观察[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6):1087-1092.

[4]林伟强,陈挺,廖显平,等.倒刺鲃规模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9):129-131.

[5]谢巧雄,刘玉峰,肖斌,等.中华倒刺鲃的人工驯化饲养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4):41-43.

[6]李正友,李建光,杨兴,等.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种类及开发应用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142-145.

[7]杨昌齐.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初探[J].贵州水产,2004(1):8-10.

[8]余先明,金根东.中华倒刺鲃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250-252.


杜强,赵谱远,杨昌齐,李道友,徐飞,周路,李正友.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试验[J].贵州畜牧兽医,2021,45(01):25-28.

基金:“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项目(黔农育专字[2016]010号);贵州省科技厅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17]2541);“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9CARS-46-49);“贵州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项目”(GZ-CYTX2021-01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水产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期刊人气:128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2-6681

国内刊号:11-1154/S

邮发代号:2-136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