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8-17
2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供水系统是现代企业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供水管网的漏损问题一直是供水管理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工作中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应用。通过分析分区计量漏损控制的现状,并结合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本文旨在为提升企业供水系统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方面的质量管理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本文也旨在为质量管理工作的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方向。
分区计量是一种在企业供水管理中被广泛采用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将整个供水系统划分为小而可控制的区域。分区计量在供水管网中通过设置截断阀和流量计等设备,将大范围供水网络细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每个分区边界处监测和控制水流来实现对该区域水量的计量和监测。通过在分区计量内部实施实时监测,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各区域的水量变化和供水情况,从而更快速地识别漏损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复。
1、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工作中的质量管理方法
1.1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方法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供水质量和降低资源浪费至关重要。TQM强调整体性的管理方法,追求通过连续改进和全员参与来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TQM强调流程的优化和标准化,通过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流程中引入标准操作程序,可以确保每个步骤都按照最佳实践执行,这有助于减少因人为因素引起的错误和漏洞,从而提高计量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TQM倡导数据驱动的决策,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工作中,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大量的数据,可以更好地理解漏损的根本原因,这有助于识别潜在的问题点,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从而提高计量过程的精度和准确性。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工作中,TQM的工具,如流程图、因果图、直方图等,可以用于分析漏损的根本原因。通过识别和消除这些根本原因,可以降低分区计量漏损的发生率[1]。在TQM框架下,团队合作和沟通也是关键要素,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共同解决分区计量漏损的问题。
1.2卓越绩效管理方法
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工作中,卓越绩效管理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卓越绩效管理主要通过建立明确的绩效目标、追踪关键绩效指标以及持续改进的方式,实现对漏损控制工作的有效监督和管理。通过卓越绩效管理,公司可以设定明确的分区计量漏损目标,使其与整体业务战略相一致,这有助于确保漏损控制与公司的长期目标保持一致性,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战略导向性。卓越绩效管理强调关键绩效指标(KPI)的设定和监测,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中,KPI可以包括计量准确性、漏损率、异常情况处理时间等,通过使用绩效指标,公司能够实时监控计量过程,快速识别潜在问题,并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这有助于提高整体计量流程的透明度和效率。卓越绩效管理方法也注重员工的目标对齐和激励机制,通过与分区计量漏损控制相关的员工绩效目标的设定,公司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其参与质量改进和漏损控制工作。最后,卓越绩效管理方法强调持续改进,公司可以通过周期性的绩效审查会议,分析漏损控制工作的绩效数据,找出改进的机会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这种循环反馈机制有助于确保漏损控制工作始终处于优化状态,适应业务环境的变化。
2、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中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
2.1漏损控制目标的设定
在DMA(District Metering Area,即独立计量区域)漏损控制中,漏损控制目标的设定可以为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作用。在质量管理中通过对供水系统的历史数据和性能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确定了漏损控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定期的水质监测、流量测量和压力调查,系统可以获取DMA内漏损的实际情况,为目标设定提供了客观依据。质量管理方法注重设定明确的漏损控制目标,如在特定时间内降低漏损率至某一百分比以下。这种目标的设定不仅考虑了整个供水系统的运行状况,还充分考虑了各个DMA的特殊情况。目标的明确性有助于为漏损控制工作提供清晰的方向,使得管理团队能够集中精力解决高优先级区域的漏损问题,提高了漏损控制的效率[2]。
例如,企业供水系统在DMA漏损控制中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TQM)方法,以提高漏损控制的效率,该系统涵盖多个DMA(一级、二级、三级),每个DMA内存在不同的管道老化情况和用水需求。在TQM的应用中首先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和历史漏损评估,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分析了过去几年每个DMA的漏损情况,利用时序图等质量工具确定了漏损的趋势和模式。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确定了明确的漏损控制目标,管理中集中优势资源、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2.2分区计量漏损识别和评估
质量管理方法在DMA漏损的识别和评估中,通过建立高质量的监测系统,包括实时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工具,确保对DMA内水流、压力和流速等关键参数的准确监测,这为漏损点的快速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使管理团队能够实时感知系统异常,尤其是在水流量异常增加的情况下,可迅速定位潜在的漏损点。在质量管理中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实现了对漏损的全面评估,这种分析不仅局限于特定点的水流量异常,还涵盖了对供水系统整体性能的评估,有助于确定漏损问题的根本原因。在质量管理中还强调漏损识别和评估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通过建立定期的巡检和监测计划,能够实现对DMA漏损的常态化监测。
2.3分区计量漏损修复和维护
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中,智能修复技术属于其中的核心技术,而质量管理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漏损控制。在质量管理中通过建立高效的修复计划,将漏损修复工作系统化和有序化,包括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实时监测系统,快速定位漏损点,为修复团队提供准确的位置和信息,这种系统性的修复计划有助于优化资源分配,提高修复效率,从而最小化漏损对供水系统的影响,保障公司生产运营。质量管理注重维护计划的制定和执行,通过对供水管网和设备的定期检查、清理和更新,系统能够预防漏损问题的再次发生。质量管理方法强调维护的长期性和系统性,通过科学的维护策略可延长管道和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漏损风险[3]。
以企业的供水系统为例,若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来增强对DMA漏损的控制,系统将覆盖多个厂区(S1、S2、S3)及行政区域的DMA。由于不同厂区的管道存在不同的材质和年限,因此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需对各DMA区域的历史维护数据和管道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维护计划不仅考虑了管道的年限和材质,还结合了实时监测数据,确定了每个管道段的优先级和维护频率。这种全面质量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维护工作的效率。
3、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中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
3.1远程监控与控制系统的应用
分区计量漏损控制中,远程监控与控制系统是较为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通过引入高效的远程监控系统,使管理者能够实时监测供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DMA内水流量、压力等关键指标。这种实时监测为漏损的早期识别提供了有力支持,管理团队可以立即发现DMA区域的异常水流情况,迅速锁定潜在的漏损点,并且通过远程控制系统,操作人员能够在不同地点远程关闭或调整DMA的阀门,以控制漏损点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这种远程控制功能使得在漏损点确认后可以迅速采取措施,降低了漏损对系统运行的不良影响。此外,远程监控系统还能够设定漏损的报警阈值,一旦超过预定范围,系统将立即发出警报,为操作人员提供了及时响应的机会,有助于及时阻止漏损问题的扩大。
3.2数据分析工具
在DMA漏损控制的质量管理中,数据分析工具通过对实时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帮助管理者了解DMA内的水流、压力、流速等关键参数的变化情况,通过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水流模式,从而迅速定位潜在的漏损点。数据分析工具在漏损控制中发挥了预测和优化的作用,通过对历史漏损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漏损出现的规律和周期性,为未来漏损的发生提供预测性的信息,这种预测模型的建立使得管理团队能够提前采取措施,优化资源分配,提高漏损修复的效率[4]。数据分析工具还可以建立全面的漏损数据库,为制定长期漏损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这样不仅能够发现漏损点,还可以对漏损的规模、影响以及可能的原因进行全面评估。
3.3 GIS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质量管理中,通过整合地理空间信息和实时监测数据,为管理者提供了直观的供水管网结构、DMA分布和管道布局的地图展示,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使得管理团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供水系统的空间结构,为漏损控制提供了直观的基础。GIS在漏损点的定位和识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将实时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相结合。GIS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DMA内水流量异常的位置,迅速识别潜在的漏损点,这种空间数据分析有助于管理者高效地采取措施,提高了漏损点的定位准确性和修复的迅捷性[5]。GIS在漏损控制中的应用有助于进行空间数据分析,通过对漏损点分布、地形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GIS系统帮助管理者了解漏损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好地指导漏损修复工作和长期控制策略的制定。
4、结束语
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领域,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应用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旨在提升服务质量、降低资源浪费、确保计量的精准性,而且致力于实现有效的漏损控制。通过引入科学和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些方法和工具为分区计量漏损控制提供了坚实的支持。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分区计量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高计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它们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漏损,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班超.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3(27):177-180.
[2]刘娜,于阳阳.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措施实践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3(21):161-162.
[3]曹茂康,王伟静,葛欣.分区计量在供水漏损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22(增刊2):88-91.
[4]杨峰权,苏宝成,欧阳粤源,等.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工作中的应用[J].城镇供水,2023(4):33-40,73.
[5]邢鑫,罗林聪,朱君,等.基于DMA分区计量漏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测试,2022,48(增刊2):101-107.
文章来源:周维燕,张鹏,邹祥,等.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在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工作中的应用[J].品牌与标准化,2024,(05):131-133.
分享:
供水安全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城市供水的有效监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一大困扰,水质监测不及时,水压、水量不足等问题更是直接关系民生。在当前物联网及大数据背景下,如何统一管理城市供水业务,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是供水服务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2024-11-05ZD供水工程ZD泵站设计供水能力为30万m3/d, 装设有2台水泵电动机组,1用1备,年利用小时数8760h, 单泵设计流量3.5m3/s。泵站主要由进水管道、泵站主副厂房、压力水箱及输水管道组成。输水管道采用1根直径为1.8m的PCCP管,长度约80.6km。输水管道沿地形敷设,整体呈驼峰走势。
2024-10-171993年,Rossman将Todini和Pilati提出的全局梯度算法作为水力计算核心,开发了美国环保局管网分析软件EPANET。EPANET的最后一个主要版本(包括两个版本)出现在2000年(EPANET 2.0)。EPANET的最后一个小版本出现在2008年(2.00.12)。2012年,美国环保署启动了一项基于社区的协作开源项目EPANET,即“配水网络模型”项目。
2024-08-23分区计量是一种在企业供水管理中被广泛采用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将整个供水系统划分为小而可控制的区域。分区计量在供水管网中通过设置截断阀和流量计等设备,将大范围供水网络细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每个分区边界处监测和控制水流来实现对该区域水量的计量和监测。
2024-08-1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日趋复杂,城市水旱灾害防御形势愈加严峻,强暴雨特别是局地强暴雨时有发生,造成城市暴雨积水,给城市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影响。除了排水系统抵御内涝积水能力不足外,积水信息采集和预警预报能力的不足,以及信息未能充分流转和应用,直接影响着城市内涝风险大小的判别和防灾救灾行动的实施。
2024-07-23水质净化厂作为社会基础公共设施,是城市水系统的核心单元。面对日益复杂的工艺流程、生产运营和出水水质要求的提高,传统管理模式严重制约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如何通过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融合精益运行,是水质净化厂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4-06-25创新产业的出现与发展正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变革,而传统的理科和工科专业已不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新工科是我国为适应新时代技术变革和挑战,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新一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1]。新工科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培养的是复合型综合人才,使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
2023-10-19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内容,并且在不断更新与发展。但是,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我国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给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增加了难度。因此,市政部门需要深入分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提升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水平,促进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2020-12-28201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自此“海绵城市”这一理念被人们所熟知。2015年10月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有序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推进新建排水防涝设施及已有涝点改造,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增强城市的防涝能力。城市“海绵体”既包括天然的湖泊、河流、池塘、湿地,也包括人工建设的公园、水库、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等配套设施。
2020-12-01当前,社会经济、工业领域迅速发展,水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随之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满足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必须要落实有效地水处理。其中,反渗透工艺发挥出了较高优势,在当前的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城市水污染治理、饮用水处理等方面得到了重点应用。
2020-09-1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品牌与标准化
期刊人气:577
主管单位: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主办单位:辽宁省标准研究院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674-4977
国内刊号:21-1564/T
邮发代号:8-160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2.378
影响因子:0.097
影响因子:0.79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9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