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土壤肥力和冬小麦产量受秸秆还田量影响的分析

  2020-02-18    2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玉米秸秆可将被应用到田地里,不仅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变还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从而使土地更肥沃,耕地质量得以提升,达到让农作物的产量得以明显提升。在此,本文全面分析了不同类型玉米秸秆的还田量对土壤的肥力以及冬小麦产量产生的影响,希望为我国农田土地质量改善及农产品产量提升提供帮助。

  • 关键词:
  • 产量影响
  • 冬小麦
  • 土壤肥力
  • 秸秆还田
  • 加入收藏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一种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社会商品,同时还是社会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国家实现长久治安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成分。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水平就呈现出快速发展状态,尽管如此,粮食安全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许多因素依旧威胁着粮食安全。对于不同的耕种方式而言,其土壤的质量也会出现较大差别。将秸秆归还到田地中,是实现土壤改良的一个关键途径,借助此方法能够使土壤的结构得到完善,将土壤的养分进行补充,最终使土壤容量进一步减小,土壤耕性进一步改良[1]。


1、秸秆还田具有的作用


李比希是德国现代著名的农业化学家,其在1840年提出了施肥基本原理的养分归还理论。农作物在生长时需要吸收土壤中绝大部分的养分,伴随着农作物每一次的收获,这些养分必然会随之离开原来的土壤,倘若不用化肥这一形式将其归还给土壤,那么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便会愈发减少,长久下去必然会出现土壤的贫化,农作物产量愈来愈低。想要使土壤能够继续保持肥力并且使农作物的产量进一步提高,就一定要借助化肥来实现。秸秆还田能够使土壤所需要的一些养分得到补充,从而弥补上之前土壤失去的一些有效养分。在当前阶段秸秆还田主要有直接还田、覆盖还田、过腹还田、堆沤还田以及焚烧还田等五大类型,而在实际生活中,又以直接还田这一方式最为常见且便捷易行[2-3]。

1.1 补充土壤的养分

秸秆还田能够为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带去大量的碳源物质,使得这些微生物的数量以及酶的活性快速增高,同时也使得有机质矿化的作用以及腐殖化的过程得到一定加速,通过矿化作用还可以使大量植物被分解,让其能够直接吸收其中蕴含的一些营养元素,除此之外,在腐殖的过程中会形成腐殖酸以及其他黑色的胶状体,能够增加土壤的粘粒比例,从而形成许多土壤的团粒结构,让土壤容量得到减轻,并使其中含有的水、气肥以及热等因素变得更为协调,最终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改善。

1.2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将秸秆进行焚烧不但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还可能阻碍交通,并影响到附近一些未及时进行收获工作的农户,最终使农户一个季度的付出一无所获。除此之外,将秸秆随意放置在田间地头以及村口或宅院,其占有的空间不仅会影响到周围生态环境,还会产生火灾隐患,所以将秸秆归还给田地,是实现综合利用最为有效且直接的一个途径[4]。

1.3 改善产品的品质

使用有机肥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频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进而使产品的品质得到一定改善。在进行施肥时,坚持将有机肥以及化肥进行搭配,将有机肥作为主体,化肥起到一定辅助作用的原则。将化肥的投入量进一步减小,能够防止土壤因为化肥大量的使用而出现结板以及水体被污染等现象。施用有机肥能够有效减少蔬菜当中所蕴含的硝酸盐,使其中的氮磷钾3种元素含量进一步增加,除此之外,使用有机肥还可以降低蔬菜中总酸的含量,并提升其酸糖的比例,尤其是对于西红柿以及黄瓜等可生食的产品,可以显著改善其口感[5]。在秸秆还田过程中搭配一些化肥,不仅可以满足农作物对于营养成分的需要,还可以使土壤理化的性状得到改善,从而提升农作物产量,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一定保障。


2、材料以及方法


为了使此次研究更加直观且全面,决定应用一年两熟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小麦、玉米)来进行此次试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调查可以发现,轻壤土属于土壤质地时,土层(0~40cm)的秸秆在翻压之前所具有的基本肥力见表1。

表1 土层(0~40cm)的秸秆在翻压之前所具有的基本肥力

在有施加尿素这一前提之下,将不施放玉米秸秆的作为对照与施放新鲜玉米秸秆的6000kg/hm2、9000kg/hm2、12000kg/hm2、15000kg/hm2来进行对比处理,还可以将其表示成A、B、C、D、E5个区组,并进行随机的排列,重复进行3次左右即可。当玉米采集的工作结束之后,要及时去除根茬,还要对田面进行清理,从而保证其能够有一个较为精确的使用量[6]。完成上述工作后,可以先将玉米秸秆进行粉碎处理,然后将其埋设至田地内,再将土地整理至平整状态,当完成上述几项工作之后,便可以实行冬小麦的播种工作。


3、不同类型秸秆的还田量对于冬小麦的产量以及土壤肥力影响的分析


3.1 土壤中有机质产生的影响

在实验进行了15d之后,5个经过处理的土壤相较于之前有机质的含量出现显著增加,将其增加幅度进行排序大致是A>D>C>E>B。通过这一结果,能够很明显地看出,相较于经过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没有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内部有机质的含量将会出现大幅增加,这说明了在这十五天内,腐熟到达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由于氮肥以及麦田会对土壤中的有机质正效应产生抑制,因此其会逐渐进入到腐熟的缓慢时期,同时与前阶段相比较之后发现,5个经过处理的土壤均会出现含量降低的情况。并且其中A的下降幅度最为显著,这也表明了秸秆还田会抑制有机质的减少。

3.2 全氮含量产生的影响

在实行秸秆还田后,所有经过处理的土壤都处于全氮量下降的阶段,并且一直维持到了花期阶段。在秸秆还田约15d之后,将5个土壤的全氮量进行由大到小的排序为A>B>C>D>E,相较于不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来说,其土壤的全氮量大幅下降,这说明了秸秆在快速的腐熟期内会对氮进行大量的消耗。随着秸秆慢腐熟期的来临,土壤中全氮含量下降的幅度也将逐渐变缓,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下降幅度最为明显。由此可见,随着秸秆还田数量的增加,其对全氮消耗的缓冲作用将逐渐减小,而且这一趋势还会随着农作物成长周期的改变而逐渐明显。

3.3 微生物量碳产生的影响

冬小麦在其成长的整个阶段,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呈现出降低-提高-降低的一个变化趋势,在这15d的实验时间内,可以明显看出5个经过处理的土壤在微生物量碳方面呈现出较大提升,大致增加了2~4倍不等,同样按照其增加大小进行排序为C>D>E>B>A。通过上述比较,能够很容易发现,相较于未进行秸秆回填处理的土壤,进行了相关处理的土壤具有大量微生物量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还田的快速腐熟阶段,微生物大量且快速繁殖。随之而来的便是5个土壤中量碳含量增加幅度逐渐减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拔节期才得以改善,在整个过程中C组增长的幅度最为明显。除此之外,只有在收获时期土壤中微生物的量碳才能够达到峰值。这也说明了秸秆还田能够对微生物的量碳起到较理想的促进作用。3.4微生物量氮所产生的影响在实验进行15d之后,5个经过处理的土壤相较于之前,其微生物的量氮值都出现了一定增加,将其增长幅度由大到小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分别是D>C>B>E>A,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经过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中量氮含量要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土壤,出现这种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快速的腐熟阶段微生物大量繁殖。随着这一阶段的完成,土壤中微生物的量氮含量开始出现降低。在冬季正式结束之后,冬小麦开始快速增长,自拔节到收获,经过处理的土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量氮含量下降现象,同时其中C组表现较为明显,量氮的水平相对较高,并且与经过其他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出现了较大差异。在小麦成熟且完成收获之后,可以从调查的数据中发现,由于不同类型秸秆在还田量方面的改变,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量氮水平也出现相应变化,且9000kg/hm2其中含量最高的一个,由此可以证明,C组秸秆施用量对于土壤中微生物量氮水平提升是最高效的。


4、结束语


通过秸秆还田这一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秸秆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推动我国循环式农业快速的发展,并减少在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一些污染,让耕地实现用养结合[7-8]。秸秆还田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生产制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土壤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生物的缓冲性得到加强,从而使农作物产量以及品质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还可以避免农田的土壤出现结板,全面改善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兰清.秸秆还田和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孟兆良.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养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8.

[3]韩明明.秸秆还田及氮肥运筹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氮素利用的调控[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7.

[4]李亚鑫.秸秆还田下冬小麦产量效应及对土壤硝态氮保持作用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穆心愿.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黄淮潮土性质及小麦玉米生长的调控效应[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6.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9.

[7]陈玉章,柴守玺,程宏波,等.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9,45(2):256-266.

[8]李灵芹.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8(28):18.


王志进.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9):129-130,13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麦类作物学报

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

期刊人气:128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作物学会,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9-1041

国内刊号:61-1359/S

邮发代号:52-66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