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小学学生舞蹈身体基本能力训练的原则与策略分析

  2022-03-24    11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当下中小学也普遍开展,由于中小学舞蹈教育与专业科班的舞蹈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一名舞蹈教师应根据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舞蹈教学,尝试提高中小学学生的舞蹈基本能力,更好地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 关键词:
  • 中小学
  • 舞蹈基本能力
  • 舞蹈教育
  • 艺术教育
  • 表演艺术
  • 加入收藏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加强中小学舞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艺术教育密不可分。中小学舞蹈教育与专业科班舞蹈教育不同,中小学舞蹈教育主要以初步提升身体的基本能力为主。所谓舞蹈基本能力是舞蹈专业能力的主导因素,是舞蹈身体训练的核心部分,它是在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经过舞蹈训练而获得的舞蹈的专门运动能力,是完成各种舞蹈动作和技术技巧的身体机能能力。普通中小学的舞蹈课程应结合实际,通过舞蹈的训练适当提高学生的舞蹈基本能力。


一、中小学学生学习舞蹈的特点


(一)舞蹈课堂适应力较差

课堂适应力指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各种适应性改变,舞蹈课堂适应力指学生适应舞蹈课堂教学的能力。舞蹈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性”学科,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教学,由于普通中小学学生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主要对象,大多数的时间以文化课为主,长期习惯于课堂聆听的方式,而舞蹈课堂则需要学生参与较强的实践与互动。作为非科班的学生,普通中小学的学生较难适应专业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安排,专注时间短,配合度低,课堂效率也不高,并且课堂纪律较差,同时对课后练习的概念比较模糊,很难将已学的内容进行消化,同时作为“非应试教育的考试学科”,中小学学生对舞蹈的重视度也不够,只把它当一门“副课”。

(二)舞蹈基础薄弱

舞蹈基础指舞蹈基本功,即舞蹈中一切随意动作在肌肉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能力的总称。中小学学生作为我国普通素质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较少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笔者曾在老家做过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南京市玄武区的某一个普通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级的所有女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接受过校外专业的舞蹈培训,其中包括考级和比赛,但是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从幼儿园坚持到小学阶段,绝大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减少了课外的艺术学习,同时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课外芭蕾舞专业教学中发现,从小学阶段坚持到初中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到了高中阶段考完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教材第八级的学生更是极少数,因此,普通中小学的学生整体的舞蹈基础较为薄弱,这也是导致中小学舞蹈教育发展缓慢的一大障碍。

(三)传统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指“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主要以教师的“口传身授法”为主,专业舞蹈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舞蹈时,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与肢体示范,信息能够很快从大脑传递到肢体,较为准确地完成肢体动作,而非科班的学生由于对肢体的支配能力较弱,在此时,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无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甚至会出现排斥心理,这样会导致学生舞蹈能力提高缓慢。因此,舞蹈教师在面对中小学生时,应以生动有趣的课堂为主,对于身体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艺术熏陶为先导,以地面基本功为基础,以舞蹈模仿训练为重点,以培养舞蹈编创能力为目标。


二、中小学舞蹈基本能力训练的原则


舞蹈基本能力[1]是基本能力的全称,即舞蹈训练中所称的基本功,舞蹈基本能力是舞蹈身体训练的核心部分,舞蹈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力量能力、柔韧能力、速度能力、灵敏能力、耐久能力等。力量能力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的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柔韧能力指身体各个关节在不同维度上的活动幅度及胯关节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和弹性。速度能力指舞蹈者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快速运动的能力和动作反应时间的总和。灵敏能力指舞蹈者操纵身体,使得身体灵活、快速、敏捷、准确地改变姿态、稳定平衡、转换动作的能力。耐久能力指舞蹈者克服工作过程中的疲劳,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中小学学生是舞蹈教育中的特殊群体,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中小学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适当提高其舞蹈基本能力,其次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实际情况,适当递进式地提升其身体能力,如通过芭蕾的教学方法提升脚下的基本功以及肢体的柔韧能力,同时应该遵守舞蹈科学的教学理念,避免拔苗助长,遵循学生身体发育的年龄特征,提升教学的质量。

(一)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1]指舞蹈训练在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确定训练任务,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安排训练负荷等等。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创造符合个性发展的训练条件,注重个体差异性。如有的学生柔韧能力好,那就要发挥其优势,同时注重提高其力量能力;有的学生身材娇小灵活,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其灵敏能力,同时有的学生耐久能力好,有的学生协调能力好,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特点,扬长避短。普通中小学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孩子不同,他们大部分人学习舞蹈是为了强身健体,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舞蹈教师要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对应”教育,以开发学生兴趣和肢体为主要目的。

(二)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1]指借鉴科学系统的舞蹈教育手段逐渐提高学生的舞蹈基本能力,中小学学生作为国民基础教育制度的主要教学对象,从舞蹈教育的角度来说,属于普及性舞蹈教育。普及性舞蹈教育是一种将舞蹈教育渗透在普通教育之中的制度,它与普通教育同步进行,教育覆盖面很宽,这种制度对于提高全民舞蹈文化水平,提高普通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对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有着长远的意义。根据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培养的目标的特殊性,舞蹈教师应该循序渐进。与专业舞蹈学校相比,普通中小学学生舞蹈教育应该以强身健体、培养美感、提高舞蹈鉴赏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不以身体技术为开发的主要目的,而应以兴趣和创造力为主,提高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审美。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进行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时候,可以编排简单的“热身”,选取课堂中一些相关的空间、力效、身体关系等元素,尝试初步提高身体的基本能力和对身体的认识。到了中高年级阶段,可以适当开展芭蕾基本功,比如关节和肌肉的简单训练,如勾绷脚和吸伸腿等动作,同时也可以借鉴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元素,通过一些简单的小组合来提高身体的基本能力。

(三)科学指导原则

科学指导原则[1]指根据舞蹈训练学、舞蹈人体科学、舞蹈心理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地安排,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手段和计划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比如可以通过芭蕾基本功的训练,初步提升学生的柔韧能力和力量能力等,在教学踢腿的动作时候,教师应该科学、规范和准确,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进行教学,低年级在地面上完成,强调绷脚、膝盖伸直,到了中高年级尝试在把杆上完成踢腿动作,强调动作的规范性。

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的科学指导,舞蹈教学作为一门肢体活动为主的教学课程,它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悉心传授,针对当前的中小学舞蹈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不高,未真正发挥舞蹈教育实际的作用与价值,没有合理的课程设定和严格规范的教学安排,因此,中小学舞蹈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阶段性的舞蹈教学目标,全面、完整地开展中小学阶段舞蹈教学工作,设定合理的课程计划,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避免以消极、懈怠、敷衍的心理对待中小学舞蹈教学工作,多一点耐心指导,教授学生相应的舞蹈知识,做到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步,实现舞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中小学舞蹈基本能力训练的方法


(一)以热身引导教学,激发身体潜能

热身又称准备运动,在身体活动之前,以较轻的活动量,先行活动肢体,为随后更为强烈的身体活动做准备,使得身体提前适应并调整好运动状态。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热身的环节,引导学生认识身体的方位,初步掌握头、颈、四肢、躯干等部位的概念。笔者曾经在芭蕾基础启蒙级别中以生动活泼的儿童音乐作为热身环节的音乐,并融入了一些单腿支撑的平衡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进行单腿直立并且尝试跳跃,提高学生的稳定性,同时在热身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给予一定的口令,让学生自由发挥,如为了提高动作的速度,可以更改为较快的音乐,学生由原来的原地动作向各个方位跑去,配上口令和提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有所提高,表现欲望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通过热身环节的探索,既能达到暖身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身体的潜能,可以初步提高舞蹈基本能力。

(二)以基本功渗透教学,提高身体素质

所谓舞蹈基本功,就是舞蹈基本能力,舞蹈基本能力是舞蹈身体训练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力量能力、柔韧能力、速度能力、灵敏能力、耐久能力等,基本功作为舞蹈身体训练的核心部分,也是学习舞蹈的必经之路。通常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以地面训练、扶把训练和中间练习为主,地面训练主要解决柔韧性以及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解放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把杆和中间训练做好最重要的准备;把杆训练指借助固定的把杆工具,加强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柔韧性、灵活性、延展性、稳定性与协调性的训练活动,作为专业舞蹈训练的核心部分,主要解决体态、动作规范性以及身体柔韧性、力量等,同时培养舞者良好的外在气质;中间训练是在地面训练和把杆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动作难度,提高身体稳定性和协调性。

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舞蹈基本功的渗透依然可以从地面训练、把杆训练以及中间训练三个部分入手,但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展开教学。

1.地面训练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地面部分主要是坐姿、体态的训练,同时可以适当融入腿部柔韧性和力量的训练,如压前旁后腿是柔韧能力训练的初级阶段的重要部分,勾绷脚和吸伸腿以及躺地踢腿是力量能力训练的重要部分,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初步改善学生形体,提高舞蹈基本能力。到了三、四年级可以适当增加腿的外开练习以及单一的腰部柔韧练习,到了五、六年级地面练习可以增加高难度的软开度训练,如横叉、竖叉,以及腰部柔韧的训练等,为把杆训练进一步打好基础。

2.扶把训练

对于小学生来说,扶把训练主要解决形体体态的问题,不以过多的技术为教学内容,低年级从双手扶把开始,并且先强调正确的站姿,然后开始教授简单的芭蕾动作,到了高年级阶段可以配合单一的手部和胸腰的动作,并且努力提升协调性,尝试接触和学习舞蹈基本动作。

3.中间训练

中间练习作为地面练习和把杆练习的进阶环节,在地面和把杆掌握较为熟练以后,可以尝试在中间完成一些舞姿训练。对于中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尝试教授手臂动作,还有芭蕾舞的手位和脚位单一练习、中国古典舞的手位练习以及简单的跑跳步等步伐的训练等,同时也可以尝试教授简单的一位和二位小跳,到了中高年级可以适当增加简单的舞姿的训练,跳跃部分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如echappe等。

(三)以道具扩展教学,丰富舞蹈养料

在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道具,道具的传统定义是直接用于表演的对象。而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道具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扩大身体的表现力,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并且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有幸接受过主题舞谱的学习,卢玫蓁老师在教授地面图样设计时候,以绳子作为教具,让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生动形象。笔者学习的CSTD澳洲联邦芭蕾教学体系中就有“故事芭蕾”这一概念,即引导孩子利用道具编创一段小情节芭蕾,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道具与孩子一起进行创作,这一体系的出现打破了“古典芭蕾”惯有的“模式化”“枯燥”的学习模式,增添了乐趣,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舞蹈基本能力。


四、结语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舞蹈的基础阶段,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应该以学生为重心,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教学,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鸥.舞蹈训练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梁记安.论芭蕾舞教学前的热身活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5):174-175.

[3]戴伊凡.探索主题舞谱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尚舞,2021,(11):76-77.


文章来源:韩沁露.中小学学生舞蹈身体基本能力训练的原则与方法探究[J].戏剧之家,2022,(09):113-11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156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8-2018

国内刊号:11-3982/J

邮发代号:82-900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