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秦腔传统剧目数量丰富、类型多样,而当下常演的剧目屈指可数,大量优秀剧目濒于失传。秦腔传统剧目挖掘保护存在着认识不足、资金和师资匮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弊病。秦腔从业者应以"文化自信"的意识,积极落实国家的戏曲扶持政策,挖掘保护优秀传统剧目。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定义,传统剧目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各个历史时期编写,并经过舞台实践保留下来的戏曲剧目。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剧目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包括神话、历史、公案、婚恋、家庭等多种题材。仅陕西一省,20世纪50年代记录整理的剧本就有3000余种,1984年出版的《秦腔剧目初考》收录传统剧目1550种。此外,还有民国时期易俗社等班社中的文人创作的大量剧本未收入。
一、秦腔传统剧目保留现状
与“汗牛充栋”的传统剧目相比,今天秦腔专业剧团能够上演的剧目屈指可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事业单位)常演传统本戏14个,三意社(国企单位)常演传统本戏20个、折子戏24个,易俗社(国企单位)常演传统本戏22个、折子戏30多个,以剧目丰富著称的周至县剧团(国企代管的县级剧团)常演本戏也不过50余个,折子戏60余个。传统剧目有3000多种,而今天一个剧团常演的剧目通常仅20多个,差距竟有百倍。当然,并非所有传统剧目都有挖掘保护的价值,然而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优秀剧目基本处于濒危甚至失传的地步,如《苏秦激友》《木兰寺》《吃鱼》《扑池送亲》《取成都》《太白醉写》《十道本》《白玉钿》已经绝响舞台多年,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因为这些优秀的剧目尚留有音像资料。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文化自信”思想的指导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陕西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外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等,然而秦腔舞台上的剧目数量并未有显著的增加。
二、秦腔传统剧目挖掘保护存在的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发布了面向秦腔演员的网络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88份,分别来自各级事业剧团、国企剧团和基层民营剧团,一半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演员。从这些调查结果和近年来秦腔演出、评奖等活动来看,目前秦腔传统剧目挖掘保护至少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一) 认识不足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演员对传统剧目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近80%的演员认为秦腔目前保留的传统剧目过少,然而在回答“你愿意恢复哪些传统剧目时”,20%的演员无法说出具体的剧目名称,15%的演员回答的是其他剧种的剧目或新编历史剧,如《徐九经升官记》(京剧)、《锁麟囊》(京剧)、《唐知县审诰命》(豫剧)、《节妇吟》(梨园戏)、《游阳春梦》(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冼夫人》(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等。演员无法准确区分传统剧目、移植古装剧目和新编历史剧目,认为只要是故事背景在古代,穿着古代服装的戏就是传统剧目。
(二) 缺乏师资和资金
通过回答“你目前存在的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可知“没有老师,不知道该找谁学”、“没有钱,请不来好老师”是青年演员普遍存在的困境。
师资力量不足,优秀的传统剧目自然不可能传承下去。目前,秦腔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陕西9人,甘肃1人),其中4人已经逝世,健在的6人除窦凤琴在甘肃外,其余5人都生活在西安,最年轻者马友仙77岁,最年长者马蓝鱼85岁,平均年龄81岁。2018年公布的陕西第五批省级秦腔项目非遗传承人共7人,其中2人已经逝世,其余5人也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全部生活在西安。传承人年事已高,且几乎全部集中在西安,这对青年演员尤其是基层演员的学习造成了很大不便。
学习一出传统剧目,除去食宿外,学费在几千元到数万元之间,而广大青年演员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收入微薄,基层演员常年忙于演出,又面临沉重的生活压力,高昂的费用往往令他们望而却步。而相比能够获得各种资助的新编剧目,传统剧目能获得的资金扶持寥寥无几,也很难惠及基层。陕西省传统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曾于2015年至2019年举办五期秦腔流派传承班,传授刘(毓中)派、苏(育民)派、王(天民)派、余(巧云)派和肖(若兰)派的10个折子戏和一个本戏,然而最终由于开销过大而停办。
(三) 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1980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整理传统戏以及创作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并举的方针。但实际情况是现代戏、历史戏创作多,传统戏整理少,变成了“两并举”或“现代戏一举”,各种评奖、会演的入门条件都必须是新编剧目。即使是在《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后,这种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以2021年5月在西安举办的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为例,参演要求必须是创作于2018至2021年的秦腔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经过重大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戏。在最终参演的11个大戏中,只有《潞安州》一出传统戏,而这出绝响舞台多年的冷戏也是获得观众最高评价的。2019年6月在甘肃兰州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参演的12个剧目中10个为新编剧目,而经过重大改编的《清风亭》和青春版《杨门女将》,其舞台风貌已与秦腔相去甚远。
即便是一些“复兴”“抢救”传统剧目的项目,往往也名不符实。2021年4月,共有3个剧目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的秦腔传统剧目复兴计划,分别是《红娘》《出棠邑》和《双官诰》,后两出是秦腔舞台上的常见剧目,似乎还不到“复兴”的时候,而《红娘》则完全是移植京剧的。2017年1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了国家级非遗“秦腔”抢救传承剧目:《再续红梅缘》,这是一出2015年才创作的新编剧目,竟然在两年之后就列入抢救传承名录了。
三、秦腔传统剧目挖掘保护对策
要挖掘保护秦腔优秀传统剧目,必须秉承“文化自信”的理念,全面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理念宣传、评奖和职称晋升、师资和资金等各方面给予传统剧目支持。
(一) 在理念和行动上把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首先在理念上,文化主管部门、戏曲表演团体和演员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传统剧目的艺术价值。文化主管部门和戏曲表演团体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定期举办“传统剧目赏析”的线上讲座活动,邀请著名演员和专家学者,为青年演员呈现出传统剧目和前辈名家的艺术魅力,使得青年演员在理性上理解认同秦腔传统剧目。
其次在行动上,文化主管部门和戏曲表演团体应该把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把各项“抢救”“复兴”“传承”项目落到实处,从项目的评选、实践到验收做到公开透明,接受业内和观众的评价,使用于传统剧目的项目做到名符其实。
(二) 将传统剧目纳入评奖和职称晋升的范畴
此次调查中,在回答“你认为哪些因素阻碍了你对传统剧目的学习”时,50%的演员选择了“评奖和职称”。评奖和职称事关表演团体和演员个人的切身利益。传统戏不能进入各种艺术节和会演,团体和个人无法获奖,演员的职称就无法得到晋升,那么挖掘保护传统剧目的积极性自然会大为降低。
在各级艺术节和会演中,应该真正落实“三并举”的原则,不必将“新编”或“重大改编”作为参赛的硬性条件。艺术节和会演应为传统剧目设置专门的单元,对于挖掘保护濒危失传剧目的团体和个人应给予奖励。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应该以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态度去对待戏曲遗产,整理和修改需要慎之又慎。
如果为改编而改编,很可能使得一出优秀的剧目面目全非。
在演员评奖和职称晋升方面,应该把传统戏纳入考核范畴。传统戏经过历史的打磨,往往更能考验演员“四功五法”的功底和塑造角色的能力。
(三) 在师资和资金方面给予青年演员扶持
首先,在资金方面,应该给予传统剧目以专项基金,在各项艺术基金中,设置传统剧目挖掘保护单元,资助的力度和数额应与新编剧目持平。当下各戏曲团体的日常演出往往都是传统戏,而申请资金和参与评奖的都是新编戏,造成了传统戏得不到资助、新编戏没有机会演出的窘境。新编戏由于缺乏打磨,往往艺术上比较粗糙,评完奖刀枪入库已经是戏曲界人所共知的现象。如果能把一部分资金用来资助传统剧目,无论是对团体还是个人,无疑更具有长远价值。
其次,在师资方面,应进一步扩大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名家传戏”的评选,尤其是在秦腔紧缺的须生、花脸和丑角人才方面,要选拔一批身体素质好、教学责任心强、艺术水平高超的艺术家为青年演员传艺。评选的范围也不应局限于大城市的名家,基层剧团身怀绝技的前辈艺人也应该被授予传承人的荣誉,这样更方便基层院团的演员学习。还应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剧目传承班,为老师和学员解决食宿、交通方面的问题,使得双方能够顺利地进行传承。
综上所述,目前秦腔传统剧目的挖掘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因此文化主管部门、戏曲表演团体、演员、评论家和观众,都应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观念和危机意识,从各个环节落实国家对戏曲工作的扶持政策,让秦腔传统剧目的魅力流传后世。
参考文献:
[1]杨志烈.秦腔剧目初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2]王评章.当前的整理改编传统戏对剧种本体建设的时代意义[J].中国戏剧,2021,(05).
[3]赵莎莎.秦腔传统剧目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文章来源:杨玉锋.秦腔传统剧目挖掘保护现状及对策[J].戏剧之家,2021(32):30-31.
分享:
梁红玉故事主要叙事形态是戏曲形式,围绕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展开。梁红玉戏曲在演化过程中逐步丰富,主题由忠君转变为爱国和抗争精神,具有高校传承价值。而在戏曲高校传承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当下生活节奏、缺少专业教师队伍和传承形式单一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开拓新媒体传承、古今观念融合传承以及学生创作实践传承等高校传承路径。
2022-05-24戏剧门类有很多种,其中有音乐剧、肢体剧、话剧等,而音乐剧在我国发展比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深入研究与分析,使音乐剧能够在我国不断的创新与成熟。在音乐剧中舞台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将观众带入到音乐剧中,同时也能推动剧情发展,因此在音乐剧中应该加强台词的独特性和舞台语言的训练,为音乐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2-03-09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能力的提升。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不同种类艺术之间的隔阂不断被打破,各类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艺术发展格局。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声乐与舞蹈在音乐剧表演中的融合应用方案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2022-03-09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极大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事业的发展自然也不会例外,其中以融媒体的传播最为突出。对此,本文将以南阳宛梆艺术为切入点,从其传承与发展出发,分析南阳宛梆艺术的起源,探讨其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发扬和延续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2022-03-09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保护与传承上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传承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热点话题,皮影戏需要重新拾起。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进皮影戏的创意转化和创新发展,是重要途径。充分挖掘皮影固有的文化符号和元素,积极探索皮影与旅游的相互融合,丰富皮影戏的文化内涵。
2022-03-05我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为了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名片,唐山市做出了多方努力,出台了鼓励支持措施。
2022-01-25有着"长篇之圣"美誉的《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叙事诗的经典之作。以诗歌本事为题材,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10年间,先后诞生了三部颇有影响力的黄梅戏《孔雀东南飞》。三部作品在主题重构、舞台呈现、地域书写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必然会给戏曲改编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2022-01-15戏剧的重要核心部分之一是戏剧舞美,其作用无可替代。中国戏剧舞美与西方戏剧舞美艺术样式类似,因此在舞美设计方式上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国家之间在民族特点与审美观念上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舞台舞美上仍旧有明显的不同。文中对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美审美差异进行分析与阐述,期望促进我国戏剧舞美的不断发展。
2022-01-15塑造人物分为三个维度,人物的生理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只有三个维度把握得当,才能将人物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通过演员表现出来,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法,将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从文本转移到舞台,帮助作者传达自己的思想,揭示社会问题和时代特征。
2022-01-15随着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即兴表演对演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表演过程中要求演员做到自然流畅。但实际上,很多的演员登上舞台以后就会变得非常紧张,这导致他们的行动和台词变得不够自然,在观众面前不能表现出松弛的状态,排练过程中的形象感和真实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2021-12-23人气:2304
人气:1829
人气:1299
人气:857
人气:68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京剧
期刊人气:122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4-3837
国内刊号:11-2869/J
邮发代号:82-470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2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29
影响因子:0.158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