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探析油茶授粉意蜂驯化和繁殖

  2020-03-12    20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作为油茶授粉蜜蜂,意蜂建立在驯化基地和种群选择的基础上,在对蜂群进行驯化的同时,选育蜂王,更进一步扩群繁殖,再对种群特征进行观察。经过十四年的研究,发现驯化后的意蜂群健康、繁殖力强,自生产生的抗性可有效地抑制油茶花粉蜜的毒性,而繁育出的新种群,释放至油茶林中采蜜授粉积极性高;经驯化的油茶授粉意蜂群的烂仔率仅为0.2%,低于5%c的正常烂仔水平,不产生中毒现象,可正常采蜜授粉;油茶蜂王可以正常繁育扩群。

  • 关键词:
  • 意蜂
  • 油茶授粉蜂
  • 繁育
  • 驯化
  • 加入收藏

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是异花授粉植物,其授粉昆虫有70余种,其中授粉效果最好的是野生土蜂,如大分舌蜂Colletesgigas、油茶地蜂AndrenacamelliaWu、纹地蜂Andrenastriata、湖南地蜂Andrenahunanensis等。近年来,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面积实行机械全垦整地,野生土蜂生存环境遭受破坏,同时,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特别是化学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土壤,土壤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野生土蜂数量逐年减小,致使油茶授粉率低,产量不高,“千花一果”现象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油茶种植者的积极性,成为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培育油茶授粉意蜂,能提高油茶授粉率,从根本上解决油茶自然授粉率低的问题,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油茶鲜果产量,促进油茶增产增效。在油茶林中发展养蜂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油茶花蜜资源,开发油茶花蜂蜜等绿色蜂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大幅提升油茶综合经济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专业化养蜂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推动养蜂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油茶基地的林下、周边和道路两旁栽种不同类型的蜜源植物,增加辅助蜜源,做到多类型多季节采蜜期叠加,实现油茶授粉蜜蜂的就地养饲,利于油茶授粉意蜂驯化与繁育,对实现油茶高产稳产以及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试验区概况


常宁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南,衡阳市西南部,地处衡阳盆地南缘与南岭北向余脉交接地带、湘江中游南岸,位于112。077-112041’E,26。07’一26。36’N。其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低,呈两级阶梯状分布,地貌具有山、丘、岗、平地相对集中的特点,南岭山脉北向延伸的塔山、大义山分布在其境内。该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1℃,1月平均气温5.9℃,7月平均气温29.9℃,年平均降水量1421.3mm,年平均日照1557.3h,光、热、水资源丰富。常宁市是“中国油茶之乡”,油茶资源丰富,遍布全市各地。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6.7万hm2,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57.8%,占全市经济林面积的92.8%。现全市已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2万hm2,低改油茶林2.33万hm2。


2、研究方法


2.1 蜂种选择

油茶花蜜对普通人工饲养的蜜蜂,如中蜂(中华蜜蜂ApisceranaFabricius)、意蜂),有毒害作用,特别是天气干燥且缺乏辅助植物蜜源时,蜜蜂采蜜后引发生理代谢障碍和消化不良而中毒,出现死脾和死蜂现象。油茶花引起蜜蜂中毒主要是由于油茶花蜜中含有生物碱、甙类、寡糖和其他有害物质,对蜜蜂产生危害,其中寡糖主要是棉籽糖和水苏糖,二者均可结合成为半乳糖,而蜜蜂不能消化半乳糖。解决蜜蜂采集油茶花蜜不中毒只有两条途径:一是除掉油茶花蜜中的毒性物质,但目前难以实现;二是提高蜜蜂对毒性物质抵抗力。其有效途径是通过选育具有抗毒性蜂种,提高蜜蜂对油茶花蜜的抗毒能力,获得遗传性稳定的油茶授粉蜜蜂种群。不同的蜂种对油茶花蜜中有毒物质的抗性不一样,即使在同一区域,不同蜂群的抗毒性也不尽相同。有的蜂群抗毒性较强,而另一些蜂群的抗毒性相对差一些,容易中毒。意蜂和中蜂是我国饲养最多的蜂种。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比较适宜在蜜源分散的山区养殖,对自然环境的抗性比意蜂要强,能良好地适应山区的自然环境,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迟,每日外出采集的时问比意蜂多2~3h,造脾能力强,抗蜂螨和美洲幼虫腐臭病能力强,对胡蜂的抵抗力较强,采集力非常强,在外界缺少蜜源时意蜂通常需要补饲,而中蜂却常常储存有完全够蜂群消耗的纯粮。意蜂性情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很安静,产育力强,育虫节率平缓,早春蜂王开产后其产卵量受气候、蜜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大,分蜂性非常弱,易维持大群,对大宗蜜源的采集力强,比较适宜在蜜源集中的平原地区养殖,泌蜡造脾能力强,产蜂胶能力强,分泌王浆的能力强于其它任何蜂种,清巢能力强,较抗巢虫,能追花逐蜜,蜂蜜产量较中蜂高很多。中蜂即使通过人工诱导也极少上树采集油茶花蜜,采集积极性不高。意蜂不需要通过人工诱导也能上树采集油茶花蜜,但出现了死脾、烂仔、死蜂等中毒症状。油茶种植面积广、花期长、泌蜜量大,为充分利用意蜂对大宗蜜源采集力强的特性,选择意蜂为蜂种,培育抗毒性强的蜂群,以避免蜂群在采集油茶花蜜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烂仔、死脾、死蜂等现象。

2.2 种用蜂群选择

在自然条件相同和生产经营管理措施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不同的意蜂群对油茶花蜜有毒物质的抗性存在差异。一个蜂群的抗毒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群蜂种的抗性,合理选择蜂群,选育抗毒性好的蜂王是关键。在选择蜂王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本蜂场中一贯表现突出的蜂群。培育蜂王必须用良种,注意选择繁殖力强、采集力强、性情温驯、抗性强的蜂群作为种用蜂群,从中选择优质的种用雄蜂及处女王进行育种。2004年起,在油茶开花季节,每年将蜂群移到油茶林中,不提供食物,让蜜蜂外出寻找食物,结果蜂群中蜜蜂的数量明显减少,但仍保持一定的数量,存活的蜜蜂是具有抗毒性的蜜蜂。2010年从这些蜂群中选择30箱,共169脾作为意蜂的蜂种,将该蜂群作为油茶授粉蜜蜂种用蜂群。

2.3 蜂群驯化基地建立

试验基地土壤为石灰岩发育的红壤,土层深厚,海拨150m,地势平缓。该基地的基础配套设施较齐全,生产用水有保障,在基地四周栽有柃木、牡荆等蜜源植物,在放蜂点搭建了蜂箱台和遮阳棚,背北向南。基地油茶林处于挂果期,油茶花蜜资源丰富。

2.4 蜂群驯化

2010年11月5日,将已扣王治螨,生长健康的种用蜂群放置于油茶林基地,只供给清洁饮水,任其自由采集油茶花蜜。蜂群投放至基地的第2天,打开蜂箱巢门。详细记录蜂群表现情况。蜂群在油茶花凋谢后撤离油茶林,采集油茶花蜜时间共60d,摇出全部油茶蜜,让蜂群过冬。对采集油茶花蜜后的蜂群数量进行调查,蜂群全部出现烂籽症状,其中23箱症状严重,7箱症状较轻,撤离后紧脾,剩下82脾蜂,蜜蜂数量减少了50%。以7箱症状较轻的蜂群为基础蜂群,2012年春天进行繁育扩群,在油茶开花季节把该蜂群再次投放油茶林,继续采蜜授粉试验,以同样的方式驯化蜂群采集油茶花蜜。同时,设置对比试验,调查驯化意蜂、普通意蜂、普通中蜂采集油茶花蜜的积极性、烂仔率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等。

2.5 油茶授粉蜂王选育

在油茶开花季节进行油茶蜂王选育。在蜂群进入油茶林采蜜1个月后,从上树采蜜积极性较高蜂群的蜂箱中取蜜蜂进行人工育王,新育出的蜂王(油茶王)在第1代油茶蜂王交尾成功开始产籽后,观察半个月,选择体型健壮、产籽能力强的油茶王所产的籽,开始培育当年第2代油茶王。以2015年培养的第2代油茶王为基础,在2016年春天进行繁育扩群,形成新的种用意蜂群,供以后使用。

2.6 油茶授粉意蜂种群特征观察

2.6.1 采蜜积极性和对油茶花蜜的适应性:2016年底,蜂群不再撤离油茶试验基地,并观察记录各油茶蜂王所产后代的采蜜积极性及其它性状指标。

2.6.2 繁育扩群:为使油茶授粉蜜蜂能完全适应油茶林环境,不因采集油茶花蜜出现中毒现象,出勤率高,采蜜授粉积极性强,产籽能力强,扩群速度快,2017年12月,对驯化的意蜂群进一步进行筛选,确定油茶王蜂群的定型种群,然后进一步繁育扩群。


3、结果与分析


3.1 采集油茶花蜜后的意蜂群个体数量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2011_2014年蜂群驯化期问,意蜂群采集油茶花蜜后,烂仔率逐年下降,2011、2012、2013、2014年的烂仔率分别为31.0%、20.8%、14.3%、4.3%;从2011年至2014年蜂群烂仔率共下降了26.7%,年平均下降6.7%。表明,通过驯化的意蜂,对油茶花蜜有毒物质的抗性逐步增强。

表1   意蜂群采集油茶花蜜后烂仔率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11_2014年蜂群驯化期问,意蜂群采集油茶花蜜后,死亡率逐年减小,2011、2012、2013、2014年的死亡率分别为51.5%、44.0%、32.O%、22.8%。说明意蜂群的个体数量减少变缓,群势逐步增强。以上结果说明,经过4年采集油茶花蜜的驯化,意蜂群的中毒症状逐步减轻,蜂群中个体数量虽有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群势。

3.2 意蜂抗毒性

从表3可以看出:与普通意蜂和普通中蜂相比,经过驯化的意蜂群烂仔率最低,仅为0.2%;较普通意蜂和普通中蜂的烂仔率低61.2%和46.5%。说明驯化后的意蜂群对油茶花蜜的抗毒性增强。

表2   意蜂群采集油茶花蜜后意蜂死亡率

表3   不同蜂种采集油茶花蜜后蜂群烂仔率

3.3 意蜂群势

由表4可知:经过驯化的意蜂群个体数量增加,群势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采集油茶花蜜后,种群能正常扩群繁育。而普通意蜂和普通中蜂在采集油茶花蜜后,种群中个体数量大幅下降,群势明显下降。

表4   不同蜂种采集油茶花蜜后个体数量变化情况

3.4 油茶授粉意蜂种群主要特征

3.4.1 意蜂群采蜜积极性高:由于驯化后的意蜂群以采集油茶花蜜为主已生存6年,有采集油茶花蜜的经验,蜂群投放至基地的第2天,打开蜂箱巢门,就有蜜蜂出巢上树采集油茶花蜜。从表5可以看出,在油茶开花季节,单位时间内普通意蜂群和普通中蜂群的出巢率分别为驯化意蜂群的55%、45%,不同蜂群出巢率相差较大。表明,驯化意蜂的采蜜积极性比普通意蜂和普通中蜂要高。

3.4.2 意蜂群对油茶花蜜的适应性:2016年11月初,驯化意蜂群进入油茶林采花蜜,至2016年底,从油茶开花到花期结束,蜂群采蜜正常。

表5不同蜂种不同时间段蜜蜂出巢数量

从表6可以看出:驯化意蜂群采集油茶花蜜后,2015、2016、2017年的烂仔率分别为2.1%、0.5%、0.2%,烂仔率逐年减少。2017年意蜂群烂仔率仅为0.2%,低于5‰的正常烂仔水平。说明驯化意蜂群能够适应采集油茶花蜜,较少出现中毒现象。

表6   驯化意蜂群采集油茶花蜜烂仔率

3.4.3 意蜂群繁育扩群性:2016年培育出了2代蜂王。2017年12月,确定了10个油茶王蜂群为定型种群。这些蜂群能够正常繁育扩群。从表7可以看出:2015年,驯化意蜂群的个体数量较采集油茶花蜜前减少了6.4%;从2016年开始,蜂群的个体数量开始增加;2017年,蜂群的个体数量比采集油茶花蜜前增加了21.9%。说明驯化意蜂群的抗毒性能够稳定遗传。

表7   采集油茶花蜜后驯化意蜂群个体数量变化


4、结论与讨论


经过14年的研究:通过培育油茶蜂王,将普通意蜂群从采集油茶花蜜会产生中毒症状,驯化成为能适应采集油茶花蜜,对油茶花蜜的毒性产生抗性,不出现中毒现象;驯化后的蜂群健康、繁殖力强,释放至油茶林中采蜜授粉积极性高;经驯化的油茶授粉意蜂群烂仔率仅为0.2%,低于5%的正常烂仔水平;经驯化的意蜂群能够繁育扩群,采蜜授粉正常,至2017年油茶授粉意蜂群的个体数量比采集油茶花蜜前增加21.9%。本研究繁育的意蜂种群对解决油茶授粉率低的难题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生产优质油茶蜂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19I。驯化后的意蜂群能够正常繁育扩群,为安全有效利用大面积的油茶花蜜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为油茶授粉蜂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332.

[2]付宝春,杨蛟峰.常见授粉蜂种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技,2014,42(8):925-928.

[3]王风贺.北京授粉蜂场南繁北采助推西瓜授粉增产提质[J].蜜蜂杂志,2018,38(5):34-35.

[4]王修竹,陈炎平,高向东,等.对砂仁理想授粉蜂类昆虫的筛选[J].中药材科技,1983(2):4-5.

[5]徐祖荫,张麟,王永光,等.贵州红三叶草授粉蜂的考察初报[J].中国草原与牧草,1985,2(4):41-43.

[6]徐祖荫.贵州红三叶草授粉蜂的研究[J].蜜蜂杂志,1991(5):7-9.

[7]徐祖荫,张麟,朱同兴.红三叶授粉蜂-熊蜂蜂巢的初步观察[J].蜜蜂杂志,1986(1):9.

[8]王长青.西北农大发现果树授粉蜂-壁蜂[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0(10):10.

[9]段春元.砂仁授粉蜂类昆虫资源调查初报[J].云南热作科技,1985(2):39-40.

[10]李忠礼.适时回收管理大棚授粉蜂[J].蜜蜂杂志,2004(2):39.

[11]徐希莲.授粉蜂场春季养蜂需精细[N].山东科技报,2016-3-30.

[12]王海蓉.向日葵授粉蜂类初步调查[J].蜜蜂杂志,1982(4):19.

[13]彭文君,安建东.一种优良的温室授粉蜂-熊蜂[J].养蜂科技,1999(5):20-23.

[14]杜宏伟,刘喜和.棚室草莓有了微型专用授粉蜂[J].北京农业,1999(12):14-15.

[15]黄志松.油茶授粉蜂主要种类的生活习性及引放技术[J].安徽林业,2010(21):94-96.

[16]福建政府网.油茶栽培技术要点[OL].

[17]赵尚武.油茶蜜蜂授粉科研成果大面积推广成功[J].蜜蜂杂志,1987(6):33.

[18]黄展鹂.油茶蜜蜂授粉技术的初步应用[J].经济林研究,1987,5(2):96-98.

[19]伊作林,漆文芳,丁景萍,等.蜜蜂授粉在油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蜂业,2013,64(1):36-37.

[20]罗建谱,姚先铭,黄光裕,等.利用蜜蜂为油茶授粉以提高座果率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2(21):176-179.


何万裕,李君华,尹鑫.油茶授粉意蜂驯化与繁育[J].湖南林业科技,2019,46(6):44-4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应用昆虫学报

期刊名称:应用昆虫学报

期刊人气:99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2095-1353

国内刊号:11-6020/Q

邮发代号:2-151

创刊时间:195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