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简述绿色食品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2021-07-29    12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为提高绿色食品精细化管理水平,本文基于绿色食品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结合目前较为流行的相关业务信息化架构的特点和应用情况,提出基于微服务架构搭建绿色食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观点,并介绍"上海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实践效果,以期为绿色食品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 关键词:
  • 上海市
  • 信息化
  • 精细化管理
  • 绿色食品
  • 食品管理
  • 加入收藏

绿色食品发展高度契合我国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等战略部署和要求[1]。近年来,上海市统筹部署绿色食品工作,持续加强技术指导,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883家,产品1587个,产量124.56万t。比2019年增加企业215家、产品423个,新增产量17.11万t,绿色食品数量达历史新高[2]。

面对迅速发展的绿色食品业务数据,绿色食品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在以往传统经验式的管理模式下,申报材料多、审核周期长,如何整合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海量数据,实现“线上电子资源+线下申报档案”规范化存储,提高资源供给效率;如何从海量数据库中进行大数据分析,挖掘、提炼最新统计信息,宏观把握绿色食品发展动态,“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成为必不可少的新工具和新方法。为此,本文对常见的信息化架构进行探讨,并以上海为例,介绍该市基于微服务架构搭建绿色食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践效果。


一、绿色食品管理信息化架构的探索与选择


(一)国内常见农业系统信息化架构分析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国5G移动网络的快速建立,各地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迅速,不同生产管理平台设计思路、搭建方式不同,从传统的单体架构到目前较为流行的微服务架构均有应用。

1. 单体架构应用。单体架构应用的目标是支撑完成独立的业务事项[3],其设计和开发以业务数据流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为主,类似OA办公软件。该架构适用于简单的业务流程,优点是易于开发、测试、部署,但由于单体架构所有代码都在一个项目里,对于任何小改动都要重新构建和部署,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略差,后期维护、扩展难度大[4]。

现有的“三品一标”管理系统多采用单体架构设计和开发[5],包含地方受理、审核、专家评审及颁证等业务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扩宽了国家与各省市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系统采用的技术手段落后,可维护性、灵活性、扩展性不能满足系统改造的要求;二是相关数据仅以表单式展示为主,不利于数据挖掘和分析;三是仅限于内部使用,与外部数据没有对接,不利于数据共享和交互[6]。

2. 微服务架构应用。微服务架构的目标是站在项目角度快速构建并应用系统,核心是将业务系统彻底组件化、模块化和服务化,解决系统重复开发、共享等问题,实现项目快速迭代、持续交互。微服务架构可以让复杂的业务功能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个服务都可以单独增减,独立部署,可以高性能地收集、治理和规范各个数据源,在系统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非常方便[7,8]。

目前微服务架构在农业领域运用非常广泛。赵善龙和孙婉婷[9]认为采用基于虚拟容器的微服务架构来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能将软件从硬件中分离出来,既增加了系统维护性、扩展性,易于部署管理,又使得技术路线可以灵活应用。王小宁等[10]围绕省、市、县三级植保体系,采用SpringCloud框架搭建,设计开发省级农作物病虫数据上报系统,对各类病虫发生数据进行结构化管理,实现突发性、流行性病虫害的预测和数据扩展。邓波等[11]采用基于SpringBoot微服务架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实现了农产品从抽样信息登记到报告出具的智能化、流程化、溯源化管理,实现检测信息的可追溯和数据的深度挖掘。

有学者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尽管微服务架构有很多优势,结合“三品一标”管理系统自身特点,需要确定多个服务之间的正确边界,解决技术上分布式系统带来的数据一致性、性能监控、服务间通信机制等问题,所应对的挑战较大,并不建议采用微服务架构进行设计[4]。但绿色食品倡导“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控制理念,涉及环节多、业务规模增长快、管理要求不断升级,系统设计需要考虑不断增长的业务体量、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更需要灵活性好、扩展性强、管理性优的架构模式。

(二)上海绿色食品管理信息化架构选择

为推进绿色食品管理向精细化、纵深化发展,达到绿色食品全过程数据资源的灵活与高效管理,上海市开展微服务架构在绿色食品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应用研究,采用微服务架构开发“上海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统”。

1. 采用微服务架构的原因。“上海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统”作为对内业务管理、对外提供信息发布的统一窗口,系统构建有3方面要求:一是要满足快速开发、不断迭代的要求,以应对绿色食品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业务管理更加精细的新形势。二是采用模块化、结构化管理,以便于抓取并提炼过程数据,进行监管预测预警,实现绿色食品管理数据融汇分析和智能决策。三是要易维护、可扩展,能够灵活对接外部系统,整合相关数据资源,为管理部门、生产部门、市民提供“一站式”精准信息服务。因此,为满足系统构建和业务管理的要求,采用基于微服务架构搭建的“上海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使绿色食品管理更加高效、业务流程更加规范、服务功能更加便捷、分析决策更加智能、信息应用更加便捷。

2. 平台基本框架和功能。“上海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基于Hive的大数据技术、流程化GIS管理技术、基于SCRUM的项目管理体系4项管理技术,建立高可用、高并发、可动态扩展的技术平台;采用敏捷开发模式,以检查员、监管员、内检员等不同用户为核心,从需求出发,以小步快跑迭代更新的模式,保证系统的适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功能模块上,“上海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申报系统、培训系统、监管系统及展示系统4大子系统28个小模块,内容包括绿色食品申报计划、申请、受理审查、现场检查、企业自查、标志检察、质量监管、培训服务、可视化展示等,GIS服务于整个管理系统中。各功能模块见图1。


二、上海绿色食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践成效


“上海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统”采用满足快速开发、不断迭代、高容错、易扩展、持续交互的微服务架构,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1. 重塑业务审核,提高工作效率。按照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上海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统”拆分、重组绿色食品申报及审核内容。一是将上海特有的申报计划、预先审查等工作要求纳入系统。线上安排计划、填写预审记录,提高工作的计划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将用户分为申请人和审核人2类人群,模块化设计申报及审核信息。从申请人视角重新组合申报内容,使填报思路更清晰、内容更明确,在线申报过程省时省力,并利用系统逻辑模式辅助纠错;从审核人视角彻底打破逐级审核的工作流程式,提高工作效率,符合国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三是针对业务优化发展、标准规范更新、申报材料模板和内容调整等情况,系统能够及时调整、快速响应,并能灵活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工作习惯的需要。

2. 改进管理模式,提高数据活跃度。一是将申请人申报变为“可循环”申报,把申报信息“从整到散”拆成企业、产品、基地、生产4部分内容,提交申请时,自动“从散到整”组合成规范的《申请书》《调查表》,企业、产品等基础信息可在增报、续展时重复使用,避免重复填写;二是受理审查变为“任务清单”制,审查内容以清单形式显示,审核人只需关注任务是否审查充分合理,量化目标是否完成,不再依赖行政层级的流转;三是现场检查体现“实时性”,检查报告由一人撰写变为现场多人协作完成,检查结束后可直接生成《现场检查报告》;四是数据交互“活跃”,企业申请、材料审查、现场检查的数据在多个环节之间互通互联,使沉寂数据活跃化,最大限度挖掘系统内部数据共享的能力,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为使用人员省时提效。

3. 实现GIS服务,准确掌握地块信息。依托互联网GIS技术,在上海已有的农业生产地理信息系统上精确标注企业生产地块信息,实现对绿色食品企业的实时动态管理。主要功能有:(1)企业基本信息填报,包括基地面积、产品、产量、亩次等;(2)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标绘、产品标注;(3)绿色食品生产面积的自动计算和汇总;(4)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位置图、生产基地平面图的自动生成和导出;(5)绿色食品数据的分区、分类统计汇总;(6)提供对外数据服务接口,实现与上海市和农业农村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与应用。GIS服务的引入,首次将GIS技术运用于绿色食品申报审核,以地块为基本单元和纽带,准确把握基于生产地块的实际种植面积和生产变化情况,实现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精准管理。

4. 融合外部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上海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接上海市相关信息系统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平台数据共享。一是对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法人库,以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登录标识,后台自动获取企业基础信息;二是对接上海市电子印章公共服务平台,以“一网通办”电子印章为基础,实现申请审核的电子签章功能,打通无纸化工作瓶颈,确保绿色食品管理由传统线下模式向线上顺利转型;三是对接上海种植业管理系统,自动导入相关农事操作数据,实现生产全过程可追溯,同时开发“绿色食品农药速查助手”,实现绿色农药的快速查询与实时更新。通过外部资源引入和数据共享,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精细化管理能力。


三、绿色食品管理信息化发展思考


建立融合对接的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从初始端的企业线上申报审核,到终端的线上专家评审、缴费和发证,有利于绿色食品全程信息化管理,压缩审核周期,也有利于实现实时动态监管,提升消费者信任度。上海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根据绿色食品发展的内在特点推进信息化

绿色食品发展已有30多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与工作规程,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2],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绿色食品信息化建设必须根据行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对业务各个环节、相关平台功能、大数据互融共通进行深度思考和设计,选择适合的平台构建技术与模式,将微服务化、大数据、分布式技术引入绿色食品信息化建设,重组工作各个环节,深度贴合业务实际,打造内容丰富、模式多样、载体多元的信息服务产品,提升绿色食品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推进绿色食品生产全过程的科学化管理与决策。

(二)重视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融合对接

重视部门协作和数据共享,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5G移动终端等诸多信息技术,达到数据的互联、互通。一是对接农业生产管理、追溯、监管系统,引入GIS、农事生产管理、农田土壤监测、农资管理等方面数据,提高绿色食品管理系统效率;二是对接公共服务系统,接入法人库、商标库、电子印章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外部资源,实现绿色食品管理系统与生产经营主体资质、诚信情况有效结合,提高绿色食品管理系统规范性;三是对接外部宣传展示平台,向消费者延伸,提高绿色食品知名度,让消费者了解、信任、消费绿色食品。

(三)注重实践和数据挖掘以支撑决策

在绿色食品信息化系统推进过程中,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操作的需要与要求。同时要深入挖掘绿色食品管理中的各种过程数据,以企业情况、产品生产与基地环境为主线,形成围绕绿色食品的“决策树”。既为业务统计带来便捷,提供有效有迹、实时监管、及时预警,更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把握绿色食品发展动态,保障数据支撑下的绿色食品管理模式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陈倩,李显军.绿色食品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1(1):10-14.

[2]张维谊,朱春燕,李珊珊,等.坚持"绿色"理念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J].上海农村经济,2021(2):11-13.

[3]夏郢.上海市机关后勤政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190-193.

[4]赵然,朱小勇.微服务架构评述[J].网络新媒体技术,2019,8(1):58-61,65.

[5]程书娟.微服务架构在"三品—标""监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9(12):13-14.

[6]常筱磊,赵辉.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3):23-25.

[7]徐奎.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大数据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20.

[8]马志宇,吴云志,乐毅.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农业微服务化与数据治理的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4):214-217.

[9]赵善龙,孙婉婷.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互联网+农业平台设计[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7(2):53-56.

[10]王小宁,王儒敬,桂元苗,等.省级农作物病虫数据上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46(5):876-882.

[11邓波,张维谊,朱春燕,等.基于SpringBoot微服务架构的农产品质星安全监测平台构建与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20(6).49-51,58.

[12]张侨,李显军.我国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机制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4);14-17.


文章来源:杨琳,丰东升,张维谊,王静芝,孙磊玲.绿色食品管理信息化探讨与实践[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1(04):70-72+8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人工智能

期刊名称:人工智能

期刊人气:275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2096-5036

国内刊号:10-1530/TP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