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桑蚕的饲养是又要有技术又要有较高的精细化工作过程。桑蚕饲养过程中最病害发生的风险比较高,不管是对饲养环境条件的要求,还是对饲养技术的使用。都会对其饲养成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饲养技术的简述,对饲养现状和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桑蚕饲养技术管理、提高病害防控能力的应对策略。
在我国众多的养殖产业中,桑蚕的饲养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丝绸制品需求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桑蚕饲养业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桑蚕饲养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出现了桑蚕养殖户数量的增多和养殖户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状态虽然是可喜的,但养殖户过分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或忽视饲养条件和饲养技术的相应提高而导致病害频发等不良后果,最终反而使利润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桑蚕大规模失收而无法收回投入成本的情况。正是由于桑蚕养殖业存在着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对其技术的把握和病害的防控,对于确保养殖户收益、促进桑蚕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饲养技术概述
桑蚕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昆虫,在其饲养过程中,桑蚕本身需要经历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从蚕卵、幼虫、蚕蛹到化蛾,每一个阶段的发育状态差别很大,对饲养条件的要求也很不同,因此对其饲养技术的有效掌握与合理运用是极为重要的。桑蚕饲养工作无论是在饲养场地、饲养环境,还是在饲养时间的把握上,都有着较为精细化的要求,其饲养技术的关键点也正是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1 场地要求
养蚕场所是桑蚕生长发育的空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养蚕的场地而言,蚕室的布置一方面要满足能够进行湿度、温度以及光感度控制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出饲养人员的操作和管理便利性。另外,针对桑蚕的不同发育阶段,其对场地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小蚕期,即初期发育阶段要侧重对养蚕场所进行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并且场地的封闭性要强,而到了大蚕期,因是蚕病高发阶段,则要侧重养蚕场所的干燥性和空气流通性。
1.2 环境要求
与场地要求类似,养蚕过程对于桑蚕整个发育期间的环境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养蚕期间,要阶段性地对蚕体、蚕座以及各类蚕具进行消毒。对蚕室环境、蚕具等的消毒,一般用漂白粉水进行喷洒,再进行熏蒸;当出现病害隐患时,也可利用一定剂量的杀毒药剂保障养蚕环境的清洁卫生;饲养人员进入蚕室前,必须要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饲养期间如发现弱蚕、死蚕,必须及时进行分类处理,防止传染。
1.3 时间要求
桑蚕饲养技术的最关键环节就是在时间节点的把握上。在桑蚕的不同发育阶段要采取不同的饲养技术手段与管理。如一至三龄时采取集中共育(小蚕共育),而四至五龄时则分发到各农户的养蚕大棚中分散饲养。每一个发育阶段都有着严格的时间要求,如在收蚁时间的把握上,春蚕收蚁基本控制在上午八点至九点之间,而秋蚕收蚁则在早晨七点左右。
2、饲养现状与病害成因分析
2.1 饲养现状
前文已经提出,随着丝绸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桑蚕饲养产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产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这给桑蚕饲养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病害高发和频率增多的现象,这也反映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
2.2 病害成因
2.2.1 饲养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
桑蚕产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缺口,而桑蚕的饲养和对饲养技术的要求需要从事饲养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能力和饲养技术水平。就目前来看,养殖户和雇佣的养殖人员基本上都是由当地农户组成,大多都是受桑蚕养殖产业收益驱使而着手进行养殖工作,缺乏专业的饲养技术与养殖管理能力。而桑蚕养殖业中最大的劳动力缺口则是具备专业养殖能力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又往往难以汇集到桑蚕养殖场地主要分布的农村地区,这就导致了桑蚕饲养者专业素质水平低的情形,如此一来,饲养人员不能在病害发生的潜在期对其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增加了桑蚕病害发生的风险与概率。
2.2.2 饲养技术水平低、设施条件差
一方面养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存在不及时、覆盖范围小等状况,很多高产技术往往只是集中于某一个地点或某几户养殖人员之处,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不愿意分享先进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养殖户为了缩减成本,在养殖条件上难以实现完善地构建,对于引进新技术和新设施设备等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低和设施条件差使桑蚕养殖工作的科学性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桑蚕养殖受病害侵袭的可能性。
2.2.3 对药物添加疏于管理
这也是造成桑蚕养殖病害的重要原因,是饲养管理工作的一个严重漏洞。桑蚕饲养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需要长期的精心对待,但一些桑蚕养殖户只注重桑蚕发育的关键节点,而忽略了平时对桑蚕成长情况的关注,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在问题没有显现出来时,对药物添加、药物喷洒以及桑叶供给、桑蚕分类等细致性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在病虫害的防治上存在管理缺口,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3、加强桑蚕饲养技术管理、提高病害防控能力的措施
3.1 采用科学的饲养方式
科学饲养无论对于任何养殖业而言都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桑蚕养殖业中,养殖户应正确对待投入与产出,要合理安排资金投入,避免单纯强调产出而降低饲养环境条件与设施标准;在饲养过程中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进行相应环节的技术操作,同时应加强对“科技高产”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专业饲养水平,通过专业饲养降低病害风险;另一方面要关注新技术新手段,对于桑蚕培育先进设施和防控病害方法积极引进。
3.2 饲养过程中的合理施药
药物施加是防病害的直接手段,因此在桑蚕养殖过程中合理添加与喂食预防性药物也是防病害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能“谈药色变”,如因畏惧施药而自作主张减少药物供给频率和剂量,或为了彻底防病而频繁地过量添加药物剂量及种类。要注重施药的合理性,把握施药的时间点以及用药剂量、用药方式和用药种类,如灭蚕蝇主要针对蝇蛆病的预防,蚕服康主要针对细菌病的预防。
3.3 制定防病害应急措施
除预防手段外,如发现桑蚕已经出现病害现象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也是整个防控体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这虽然是桑蚕养殖过程中的应急手段,但对其进行全面掌握,一旦发现病害时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也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影响。具体措施流程如下:
(1)进行病害毒源排查并切断毒源;
(2)进行病蚕隔断以及隔断后桑蚕解毒处理;(3)使用碱水清洗蚕具并消毒;(4)视具体情况添加喂养解毒性药物及营养补充剂。
参考文献:
[1]赵新峰,杨延红.桑蚕高产养殖技术推广及应用实践[J].吉林农业,2018(16):80.
[2]农昌豪.桑蚕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控要点叨.农技服务,2017,34(18):77+78.
仝斌.加强桑蚕饲养技术管理提高病害防控能力[J].广东蚕业,2019,53(3):2-3.
分享:
蜜蜂养殖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等特点,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养蜂不仅可以生产营养丰富的蜂产品,同时可以通过蜜蜂授粉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具有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功能[2]。
2023-10-30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近年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仁怀市持续加大农业产业发展力度,以酒用高粱为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优势产业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生态畜牧、蔬菜等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23-09-23本文总结了蜜蜂授粉在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结果表明,贵州的猕猴桃园均以人工授粉为主,蜜蜂授粉占比较小,贵州省猕猴桃授粉面临人工授粉成本较高、对蜜蜂授粉接受度低的双重挑战;中蜂蓝莓授粉技术体系已较为成熟;为油茶授粉需在油茶林附近及林下套种其他冬季蜜源植物;火龙果授粉需先利用一定条件的人工诱导。
2021-09-08蚕桑产业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蚕农收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经济常态下,江苏省作为蚕桑生产主产区,需要深入研究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家蚕省力化高效饲养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推动家蚕饲养自动化、规模化以及省力化等技术的发展,实现对桑蚕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为蚕桑产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1-09-08寄生蜂与其寄主昆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制约关系,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极为重要,是极具开发前景的一类昆虫。转录组可以反映特定状态下基因的表达模式。转录组测序给寄生蜂等非模式生物的研究带来了机遇。本文在检索寄生蜂转录组序列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针对寄生蜂转录组的测序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021-04-02为了探明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设置了放蜂距离和放蜂数量对褐飞虱寄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距离放蜂点较近缨小蜂的寄生率较高,距离越远寄生率越低,但距离3m和5m的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寄生率也随放蜂数量增加而极显著升高,当蜂种与褐飞虱的数量比超过10︰1,寄生率趋于稳定,维持在96%以上。
2021-04-01在海安桑蚕业这一富民产业、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该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如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桑蚕产量减少,桑蚕养殖机械化水平不高,桑蚕制品销售模式过于传统等,提出了建设规模化桑蚕文化园、企校联合推进技术研发、积极响应东桑西移政策等对策建议。
2021-03-29本标准规定了在网室隔离条件下,春油菜制种中实施壁蜂辅助授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新疆干旱生态条件下,北方生态条件相似地区,网室隔离条件下的授粉作物可参照执行。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2020-12-05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桑树的种植面积,桑树在蚕桑产业生产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蚕丝市场不稳定,养蚕经济效益比较低,加之蔬菜和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收入比较高,一些养殖户开始放弃养蚕转而开始蔬菜和中草药的种植,导致蚕树的面积不断减少,造成总体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
2020-11-19对于球囊菌的相关研究在近些年才逐渐推广起来,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受到测序技术以及组装软件的制约,导致对其基因组信息的信息补充始终不够完整。本文所采用的RNA-seq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形式来对其进行测序等研究,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
2020-10-24人气:7438
人气:5982
人气:5093
人气:4115
人气:376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蚕业科学
期刊人气:1378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蚕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257-4799
国内刊号:32-1115/S
邮发代号:28-23
创刊时间:196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37
影响因子:0.110
影响因子:0.486
影响因子:0.147
影响因子:0.10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