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从声景理论探讨声音纪录片的创作实践策略

  2022-04-02    9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声音纪录片的创作实践是文化生态留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录音制作从声音生态学中借鉴多种表现手段使其更具艺术魅力;声音纪录片以客观的存在方式表达作者的主观意图,对创作者来说这既是精神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体验;用声音纪录片的方式聚焦时代,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关键词:
  • 创作实践
  • 声景理论
  • 声音纪录片
  • 艺术体验
  • 表达方式
  • 加入收藏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家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声音的作用是创造一种稳定的空间,让听者产生定位,形成听的互动。如:怎样暗示出传达距离的“远与近”、说话人与听者之间空间关系的区分、人的身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等。将这种探讨声音本质的听觉感知与相关学科关联,创作成“声音纪录片”——一种音频节目形态的表达方式,让声音纪录片里的内容和结构提供可感知的叙事空间的“真实性”,并从声景研究视角去探寻历史、地理、人文、艺术等足迹,对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声音景观的概念

“声音景观”既是视觉上的空间形态,又是听觉上的感知和体验。1929年,芬兰地理学家J.G.Granö(约翰·加布里埃尔·格拉诺)结合景观地理学研究首次提出了声景的理念,最早用soundscape一词描写以听者为中心的声环境。20世纪70至80年代,任教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R.MurraySchafer(默里·谢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加拿大唐纳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世界声景计划”,致力于研究人与声音环境之间的关系,其著作《世界的调律》(Tuningoftheworld)探讨了声景的研究、哲学和理论,并创造了声学生态学。

“声音景观”(Soundscape)这一研究活动在我国开展得较晚,台湾自然作家、田野录音师范钦慧致力于发展听音的美学,出版了《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一书,完成了台湾地区第一本探讨声景的自然笔记;大陆地区最早的声景研究者是清华大学李国棋,于2001年将声景研究的概念带回国内,较早地将声景单独作为学科展开研究。1

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声音景观”研究因为其宽泛性和模糊性为众多不同专业所接受、采纳和沿用,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谢弗在1968年提出“声音景观”是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所感知和理解的声音环境,并明确了三个要素,即基调声、信号声和坐标声。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其思想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学者所接受,日本将其译为“音风景”,研究倾向于声音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关系;我国对声景研究主要涉及声学、建筑学、建筑声学、城市规划等学科。2

(二)声音纪录片的概念

声音纪录片的早期研究雏形,源自对广播特写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充满想象的、有特点、有趣,主题有深度、表现手段没有任何限制,是音响、语言和音乐很有感染力的信息传达方式。广播特写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真实为原则,从现实生活中采制音响素材,用非虚构的艺术手法传达创作。它起源于欧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国际上通常采用广义的划分方法,即新闻性特写、文艺性特写等。

国内关于“声音纪录片”的研究相应缺少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支撑,其概念尚无定论。目前有河北传媒学院的彭聪在《非遗保护理念下“声音纪录片”的传播创新——以广播节目“这里是四川”为例》一文中,认为“声音纪录片”是指以多种有声语言、多角度挖掘素材、多方面展现事物的听觉节目形态;珠海广播电视台的张涛在《广播纪录片——新型广播媒介产品生产的精品化方向——由中央电台广播纪录片生产创作现象引发的思考》一文中,对广播纪录片进行了概念界定,他认为广播纪录片应是以真实为原则,从现实生活中采制音响素材,用非虚构的艺术手法传达创作者对社会认知的一种广播节目形态。


二、声音纪录片创作实践中听觉语言的建构


(一)听觉对象的建立

听觉对人们的日常体验非常重要,既可以高效传递信息,又可以传达细腻的情感;既可以让人陷入忧郁的低谷,又可以让生活更加恬静舒适。

声音的产生让人们在艺术创作中学会运用感官去仔细聆听、去细心观察。如因物理振动所表现出的自然界中的声响、劳动工具的声响、交通工具的声响、生活用品的声响等;按照人类活动区域划分,如城市声景里的居民区声响、学校声响、医院声响、历史街区声响等。乡村声景里的自然风光声响、家畜家禽声响、机械化设备声响等;从历史文化声景中表现出的民俗文化声景,如吆喝声响、民间乐器声响、游戏声响、节目活动声响、味觉声响、孩子们玩耍声响等;被活态化保护和利用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景等,形成了用声音构建历史、谱写历史的壮观景象。在这些声音要素里包涵了地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将它们用充满音乐性、文化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声音材料组织到一起,用声音纪录片的方式,即听觉景观独特的审美形式来传播健康社会的声生态,这无论在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方面都显示出积极的作用,具有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意蕴。

(二)声音纪录片的音频采集方法

声音录制、保存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人对于声音现象的特殊研究有了付诸实践的可能。3声音纪录片的声音录制不是在录音棚来完成的,而是在声音现场获取到的。由于声音传播的特性要求,声音纪录片创作者需要掌握各种常见类型传声器的拾音技术与工作原理。对不同声源、不同方位和不同环境产生的声音进行“捕捉”,结合不同种类传声器的拾音方式、运用技术操作进行语言、音乐与音响的录制。

在现场拾音过程中,传声器的距离是影响声音样本最终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按照需要选择传声器的指向性,还可以通过调整传声器的拾音距离来获取较好的声音样本。

1. 同期声的运用

在声音纪录片里,声音担负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任务,创作者对声音的重视度决定了作品的制作水平。声音纪录片最为重要的是同期声的使用。首先是音响的同期声。它能够提供主要的或者附加的讯息,可以营造氛围补充事件的结构,可以抒发情感给观众参与的空间。其次是语言的同期声。在声音纪录片里对于语言的处理会运用到解说词这种独特的文体,但更多地能从思想上艺术上加强表现力的还是那些客观真实的声音,即人物语言同期声的运用。制作者原封不动地把这些客观声音素材作为调查和评价的材料,让其表现出更多更丰富的声音景观。第三是音乐的同期声。在声音纪录片中,音乐是音响和文字语言的延伸,同时也承担提供信息、表达情感的作用。声音纪录片中有主观性音乐,也有客观性音乐。主观性音乐是无源音乐,通常是后期制作、加工形成的,主要用于补充作品的情感与思想;而客观性音乐是有声源的音乐,没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现实存在的,记录真实的音乐现状。

2. 录音设备的选择与收音

声音纪录片的“原生性”决定了在录制过程中要充分展现所处原生场所情景,其语言、音乐与音响的指向性要清晰如所见。因而作品创作对声景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物理现象上,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心理情感体验现象。4为了让声音充分展现空间特性,让熟悉的人群关联起个体的主观经历,让未知人群对其富含的历史、文化和地理属性的声音建立起情感维度。让所处空间更能表现出声音质感,录音设备的选择与收音方法成了不容忽视的关键。

录音工作最为理想的地方是“录音棚”,但因为声音纪录片需要“声景艺术”,因而要考虑“临场感”,收音是否成功由话筒的选择和摆放位置决定。

首先,是传声器的指向性。能否真实、完整和准确地记录声场形态,传声器的指向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指向性不同拾音角度不同、拾取的音色有差异;另外,现场存在大量与录制无关的因素,他们会对录制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而使用指向性传声器也能够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其次,自然界的声音是真实且客观存在的。在现场进行声音采集时通常也可针对具体素材运用超指向性话筒来进行声音的拾取。这些声音中有描述季节的声音、描述时间的声音、描述现场的声音和一些经过特殊手段处理过的声音,这些工作需要花费较多心思完成。声音纪录片为了对采访时语言部分做较大清晰度的处理,会在后期制作时配合环境音响素材进行调整之后加以合成。

最后,对于纪录片需要完成的音乐部分,一种为现场真实音乐的取材,另一种是专门创作的音乐或者是素材音乐。前者需要指向性传声器现场拾取声音,而后者则需要在“录音棚”来完成。


三、声音纪录片在声景艺术中的实践体验


(一)在创作实践中体现中国文化元素

人类对声音的许多反应是生理使然,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们所处的听觉环境更多是人为的结果。快餐文化的盛行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而促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得广泛的信息和知识,使得这种追逐“广泛”的动机更多倾向于宽度,而非深度。

新媒体是互联网的产物,而互联网的存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互联网虽然为人们思想的自由化、多样化和全面化创造了发展条件,但也导致人们心中的价值观和判断力的削弱,导致价值观难以统一,社会道德出现了多重化角色的扮演者。201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0(2019)》,其中在第6条中提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明确了“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5。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获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人们日常中的声音形态包罗万象,声音信息里无处不体现自然、生物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因而声景强调出原生的时域性、地域性,从声生态学意义上具备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传播现象。而如今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日趋加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也逐渐促使传统文化的日渐消失,乡土文化逐渐衰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于是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并采取了各种措施。为此,声音纪录片的提出,既是寻找记忆中的历史、再现历史声景;也能采用技术手段让人们聆听真实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从中感受现实中的实景,如百姓的生活习俗、市中心的街道喧闹、古朴的百年小镇、民间的传统庆典、方言土语、文化艺术等。只有文化自信产生的根基深、范围广、有深度,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使文化传承和文化弘扬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等。

(二)创作实践中突出声音运用技巧

真实是声音纪录片的生命。对于声音而言,它自身蕴含了形神兼备的功用。声音参与叙事,可以塑造地域文化个性、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的性格命运和思想感情;声音的空间性和流动性特征能够描绘空间透视感;如果在声音中加入艺术手段就可以渲染气氛;而声音的“原生性”又能够营造真实感。

1. 培养倾听的技巧

人们在听觉方面的能力各有不同,这是耳朵的听觉灵敏度不同所造成的。在制作声音时,听觉平衡非常重要。“让声音真实还原”,在每一个故事场景的讲述中,都有一个叙事空间的“真实性”。录音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倾听技巧”来判断声音,要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性别、年龄、地点、阶层、文化差异以及情感与心灵的关系等。

2. 掌握传达声音的技巧

在创作实践中,听者应该以有效的手段来暗示出声音传达距离的感知和空间关系。从物理角度认识到声音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从生理角度感受到声音是人耳听到的东西。对于声音的研究需要物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知识,即如何理解声音“直接听的过程”和“间接听的过程”。声音的制作需要拾音设备、声音记录与声音还原,而从心理学立场来说要学习研究声音刺激和反应的关系,最终要让人心动,走向受众的精神世界。

声音纪录片创作要深入了解其创作思路、工作流程与制作方法,这样在实践中才能正确地判断声音的加入、重叠、改变与移除,从声音混合中感知声音细节,搭建受众与创作者之间相互联系的途径。声音纪录片的创作实际上是声音创作的过程,存在形式、传播模式和接受效果既是视觉的补充说明,又能够激发受众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当文学语言这种传统的表意形式与声景结合后,能够传达情绪、表达心灵,表现出对声景意境的塑造和亲身经历的印象与感受;当音响语言这种表达形式与声景结合后能够突破视觉空间的限制,增强听众的参与感;当实地音乐这种表达形式与声景结合后能够让听众真实地感受到现场的声场及变化,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激发听众的想象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声音纪录片的创作实践承载着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它既是人的主观意向创构,又带有许多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声音纪录片的目的是传达真实的信息,而其“真实”依靠多种表现手法来营造。其故事化处理中伴随着同期声所带来的更为生动、丰富和复杂的空间效果,在多元文化视野的土壤中,不断将其孕育而生,呈现给听众良心之作。


参考文献:

[1]陈梦琪.被忽略的声音——武汉城市声景录音初探[J].科技传播,2020,12(04).

[2]邓志勇,王岱威.音乐声学导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张聪."听觉"抑或”“声音"——声音文化研究中的“技术”及“文化"问题[J].文化研究,2019,(01).

[4]邓志勇,刘爱利,周国文,华伟.族群聚落声音:声景学视野下的文化生态[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文章来源:彭潇霞.从声景理论探讨声音纪录片的创作实践[J].今古文创,2022,(15):77-7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世界电影

期刊名称:世界电影

期刊人气:219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2-9966

国内刊号:11-2023/G2

邮发代号:2-473

创刊时间:195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