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探析非遗古村落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策略

  2022-03-05    11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了,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尤其是对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大多通过纪实拍摄留存影像的方式进行保护,希望通过视频资料让逐渐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永久留存。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各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逐步升级,一大批制作精良的古村落非遗纪录片,契合当下移动端传播的非遗短视频,在不同传播平台走近大众,带给人们情怀、认同、惊喜、乡愁等不同的人生体味。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古村落专题片如何拍摄制作和传播进行讨论,为此类非遗影片的创作传播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关键词:
  • 制作与传播
  • 精神传承
  • 纪录片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古村落
  • 加入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民间的根脉文化,它们传承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承载族群的精神与情感,表现人们的情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旅游产业的兴起,具有原生个性的古村落以其独特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罗列的六大类非遗目录中蕴涵的传统礼仪、传统建筑、传统习俗、传统技艺曲艺一起受到多方的关注和保护。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仅有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到2019年我国已有2666个传统村落纳入名录。

本文以入选非遗保护全国传统村落中的哈南村、永泰村、胡家大庄村三个甘肃古村落专题片摄制为例作探讨。


一、理解挖掘主题,广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纪录片的拍摄周期一般比较长,有些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跟踪拍摄,才能拍出思想内涵和故事高潮。而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就是以真实的画面还原生活的本源,让观众看到那些无法复制的人物和事物的原貌。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有些情节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去发展,纪录片拍摄前需要细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充分理解把握纪录片的主题。谢尔盖·爱森斯坦曾说:“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虽然纪录片最显著的特性是真实,但并非仅仅依靠真实的存在就无往而不利。在这种意义上而言,纪录片中的真实更像一种风格的确立和选择。一部纪录片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其基础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主题。要深挖主题,找到纪录片主题的灵魂所在,比如,社会价值、思想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等,以及民族特色或地域特征等,这直接决定作品的立意和拍摄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成为纪录片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次,多途径查阅收集资料。当选题确立之后,如何开展调研、收集加工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并深入对选题进行全方位地铺陈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必经途径。

调研的主要途径是查阅收集资料。拍摄纪录片最讲究的就是真实性,还原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以及相关的祭祀活动,一定要先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找到相关的背景资料,熟悉掌握一些关键的场景和画面的再现。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情景再现可以在纪录片中使用,但关键是怎样去使用,如果偏离了社会背景,脱离了地域特征,那么这种情景再现就显得苍白无力。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入选全国传统村落自有其不为外人知道的缘由,确定拍摄的古村落,通过查找历史、军事、地方志、名人书札等文字记载,追溯梳理村落历史渊源。收集整理村落起源、发展、兴盛、衰落的演变过程。以时间为经,串联历史感受村落兴衰;以事件为纬,洞悉风云揭示村落变迁。

再次,拟制拍摄实施文案。在前期大量查找相关资料,对拍摄对象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自然风物、建筑风格、民俗特色等作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拍摄方案拟制工作。众所周知,纪录片的拍摄是一项系统而繁复的工作,里面充满很多变量和突发因素,而又与影视艺术其他类型的很多创作不同,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因为真实性的特定需要,很多时候,纪录片的拍摄还需要大量即兴拍摄等类似的处理手法。因此,需要制订较为详细的拍摄文案,这是摄制组准则和指南。做好拍摄初步文案基本功课后,结合进入古村落实地探访调查,梳理脉络,核实前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的虚实真伪,并寻找当地文化名人、村民进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传统技艺;观察他们的生产生活工具、食物制作、衣物装饰;倾听流传的民间传说,乡村小调、聚会的酒令等等,从中挖掘古村落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活态”非遗遗产,方能“有声有色”地讲好古村落故事。如永泰村地处蒙甘交界,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中,这里从高亢的秦腔到热情的花儿,从婉转的小曲到低沉的吟唱都有流传。要从前期收集的资料厘清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这样村落中秦腔、花儿、吟唱不同质的曲艺共存才能立得住脚,这一细节展现了村落在民族融合中的顽强生命力。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有详细的拍摄方案,还有大致的影视脚本。

这主要是方便后期拍摄和制作的时候,从全局去统筹影片的素材和剪辑所需画面。纪录片和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故事情节的虚构和纪实的问题。电影可以虚构情节和剧中人物,而纪录片不能虚构人物。所以,要拍摄纪录片,先从哪里拍起、拍摄什么内容、突出哪些重点、用哪一种情景去衬托主题,等等,这都需要事先策划,制订好拍摄方案,用于指导拍摄纪录片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流程,防止拍摄过程中脱离主题。拍摄方案可以以文字、表格或文字加表格的方式描述拍摄的视听场景,具体而详尽的拍摄实施方案,能够尽可能多地避免拍摄现场不确定因素对拍摄的限制和干扰,更大限度地保障拍摄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拍摄方案的制订中需确定拍摄的可能性,与拍摄对象进行事先的联系,包括敲定合适的采访时间,与被采访者提前进行有效的沟通等,以及对现场进行充分地熟悉,对天气、地貌等环境因素进行充分地了解,明确拍摄的重点,并留意可能出现的细节,等等。总之,拍摄文案制订越详尽,拍摄工作就会越顺利高效。


二、深入实地探访,通过细节感知深层底蕴


传统是具有延续性的、是割不断的,那些贴近泥土而默不作声的传统就藏在角落里,需要挖掘者去辨识和感知,从生产生活细节辨识古村落蕴涵的“古”风“古”味。只有这样,那些历时历代积存的历史故事和深层底蕴才能重现光彩。谈及古村落,人们大多强调的是它们曾经的战略地位、历史价值,以及古巷、古民居、老宅院等,但对遗存或者式微的活态非遗很少顾及。

其实,在朝代更替和历史风云变幻中,劳动人民在生存生活中,创造出许多绚丽多姿寄托他们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建筑雕饰、语言曲艺、礼仪民俗等,或植根于民间千百年延续未绝,独领风骚;或积淀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静默中展示曾经的繁盛;民族之间、南北乡民之间的相互交融就隐藏在美食、装饰、曲艺、礼仪、器具等人们“日用而不觉”和习以为常的生产生活里。正如“2020中国(新余)七夕民俗文化研讨暨展演活动”时,中国民协副主席邱运华所说:“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有恒定的道德主题;每种民俗事象,几乎都是传统道德的表达。”就上述三个古村落纪录片案例来看,要应用视频影像讲好古村落在历史长河中沉寂的故事和内涵,挖掘民俗表象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恒久价值,深入村庄探访调查的“脚力”和从细微处发现不一般的“眼力”必不可少。比如,从哈南村、永泰村、胡家大庄村三个甘肃古村落专题片摄制中,可以看出许多具体而入微的证据。哈南村——唱腔中的民族融合。白水江畔的哈南村毗邻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甘肃入川的交通要道,当地现存的琵琶弹唱,唱腔中高亢粗犷中又有柔美婉转,让听者动容,细细追溯,竟然是中原迁入西南的戍边移民和周边藏、羌等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大历史成就这一独特腔调。胡家大庄村——建筑上的民风信仰。胡家大庄村地处渭河之畔,是一个偏僻的西北小村庄,村民的院落建筑风格兼具北方的雄厚和南方的灵秀,二者还相得益彰。

从历史记载可知,胡家大庄村先秦至东汉为汉羌争战之地,魏晋开始设县衙,北宋这里已是军事补给大后方,从此无战乱侵扰的河谷平原在渭水滋养下日渐肥沃,生活富庶,乡民除了忠勇报国,开始追求读书求仕,家家户户门楣上都高悬“耕读第”“瞻志苑”等读书励志三字匾额,彰显着整个村落既勤于耕作又重文、重学,读书求学的立世之风。独特的建筑风格揭示了千百年来胡家大庄村从农耕社会向读书求学渐进的演变进程,体现了古人“仓廪实而知礼仪”价值追求。永泰村——美食里的军塞DNA。祁连山余脉下的永泰村,战事纷争从西汉一直延续至明清,在航拍镜头下黄土夯筑的椭圆形城墙、拱形城门洞和排列有序的房舍组成的城堡傲然独立苍茫旷野,印证着“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句,这里既有着西北民居普遍的建筑特点,也有军事边塞建筑的独到之处。

清朝建立后,这里边塞变内地,戍边士兵与从山西、陕西迁徙而来的移民一起繁衍生息,旌旗战火被桑梓烟火代替,当祖传老手艺烤制的“花馍”一个个从四十公斤重的“铁鏊”取出的瞬间,联想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城堡,会瞬间有种身处金戈铁马边疆的错觉。这个铸铁铸成、三脚支撑、上下合扣严丝合缝的大“铁鏊”制作“花馍”时,上下同时加热,双面火烘烤,其科学原理类似现代烤箱。纪实拍摄“铁鏊”加工制作“花馍”的工艺流程,在展现古人智慧的同时也真实传递着遗存在美食里古军塞文化DNA。

除此之外,从传统鼓乐或许能找到戍边将士的苦乐,从皮影唱腔能找出边疆移民的乡愁,从生产技艺的变化中能发现文明的融合……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不同民族从古至今的精神就隐藏在那些贴近泥土默不作声的细节中,一部真实、直观、形象的古村落纪录片也因鲜活生动的风物习俗细节“活”起来。


三、抓住独有特色,用真情实感吸引人打动人


好节目只有受众看了才有价值,主流媒体和公共媒介多通过开辟专栏、集中展播、主题展播的方式吸引受众的眼球。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就非遗古村落纪录片而言,这个道理在当下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竞争下同样适用。

首先,要先声夺人开好篇。

如《永泰村》就借用王之涣“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句开篇,让人一下子就产生孑然独立于戈壁旷野的孤城因何而起的好奇心,接下来,节目娓娓道出永泰村历史变迁、文化内涵、技艺特色、风俗民情等有故事、有内涵、有精神的厚重历史,让人对这个因战事而起的边关古村落留下深刻记忆;《胡家大庄村》以稚童朗朗读书同期声“有志者事竟成……”古训诵读开篇,配以青松翠瓦的道观、古朴的民居和门楣上的三字匾“耕读第”特写,让观者对这个有着浓郁书香气息的西北村落产生兴趣;《哈南村》则以老者自弹自唱的琵琶弹唱开始,“说起个字来,‘忠’字为大……危难时刻生命献给他”,雄浑古朴的唱词与白墙黑瓦的恬静,高音沧桑与低音柔婉并存,鲜明对比下走进村落一探究竟的兴致顿起。

其次,要展现特色吸引人。

如甘肃而言,留在国人心中的印象为狂野的大西北,就村落建筑而言,按防御城堡建筑的永泰村(又称“龟城”),就体现出西北边城粗犷雄健的本色,黄土是该片中最鲜明的元素,它赋予永泰村独有的风貌。与之相反,哈南村因接近四川藏族羌族,民居为土木结构的二层“杉板房”,典型的古羌藏民居风格,但与邻居不同的是,这里村民院落都紧贴着古城墙而建,这一细节揭示出这里曾是戍边要寨的信息,地理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胡家大庄村则是经过几百年的传统文化浸润,建筑多精致典雅,古韵书香是这个村落的标识。

再次,要传递乡情打动人。

好的人文纪录片,最终的落脚点无外乎以情动人,非遗古村落纪录片不仅实录地方蕴藏的技艺、建筑、民俗、戏剧等非遗,还装载着人们乡音、乡土、乡情和慢生活记忆,它带给游子们惊喜、认同、乡愁等不同的人生体味。因此,古村落纪录片在提高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起到纾解情怀、凝聚人心的作用。


四、把握新融媒特点,实现纪录片裂变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非遗古村落纪录片除电视台这一传统媒体传播外,节目上传互联网,观众可随时回看、点播,摆脱了传统媒体线性传播让人意犹未尽的缺憾,有效提升了非遗纪录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客户端App、公众号、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开辟更快更广的传播途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网络、电脑等现代媒体设备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普及,人们在选择过程中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主体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纪录片受众人群也会变得越来越广泛,整个受众背景以及创作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与扩大,传播渠道越发便捷。

在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要想得到有效地传播与发展,就一定要在发展过程中,把握住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的变化与特性,切实寻找到纪录片的发展需求点,然后基于此来做出针对性的应对,只有这样才能让纪录片焕发出全新的活力,真正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有效地传播与发展。

比如,在完整上传十几甚至几十分钟的非遗古村落纪录片,满足中老年群体的同时,针对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深度挖掘节目核心内容,将古村落涉及传统技艺、特色民俗、地方美食等进行二次编辑,制成独立成片的3至5分钟吸引人的短视频或1至2分钟的微视频,让大家借助微博、微信、QQ新媒体、抖音等社交媒体收看转发,满足年轻人碎片化获取信息的特点,达到裂变式传播效果。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古村落蕴涵的精湛技艺、独特思想和审美情趣,将古村落地方独特民风民俗传送至各地,让游子和后代了解祖籍文化魅力,正可谓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唤醒老家园的辉煌记忆。

此外,应重视打造纪录片品牌,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来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五、结语


挖掘研究古村落人文真实记录古村落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们能轻而易举了解古村落的独特和美丽,让更多人接近它、接受它、保护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承载农耕文明成就的古村落日渐式微,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一个个曾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古村落在历史的变迁里没落、消亡,但非遗影像让它们从纸上的名录中“活”了起来,新的传播方式让它们一次次进入大家视野,留下凝结民族精神的故园根脉。


参考文献:

[1]于斌.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8,(6).

[2]易娟.浅析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与发展途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

[3]曹钢.移动互联时代非遗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探析——以系列纪录片《宜宾非遗》为例[J].今传媒,2018,(2).

[4]金瑾慧.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传播策略[J].今传媒,2018,26(12).


文章来源:任萱.谈非遗古村落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J].今古文创,2022,(11):80-8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世界电影

期刊名称:世界电影

期刊人气:220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2-9966

国内刊号:11-2023/G2

邮发代号:2-473

创刊时间:195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