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大学生振兴乡村的启示

  2021-04-14    127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一直将乡村问题视为重中之重。大学生是乡村振兴急需人才,乡村振兴是大学生实现其价值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需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形成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使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实践为根本、将创新作灵魂、视人民为中心。

  • 关键词:
  • 中国共产党
  • 乡村振兴
  • 大学生
  • 百年奋斗历程
  • 加入收藏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成立伊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为经验探讨大学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现实意义及启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实具有指导意义。


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回顾


1.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族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840年,鸦片战争叩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并割地赔款告终,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历经坎坷,历经磨难,艰难探索的历史,“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该往何处去的问题是近代各个阶级不断探索的问题”[2]。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做了无数的尝试都失败了,近代的中国是任人欺凌、走投无路的中国,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到这一思想,并积极赴海外留学,以期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此前,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但不是解决中国彼时问题的关键。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高潮。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真正觉醒。1921年7月23日,在浙江嘉兴的一艘游船上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背景就已然决定了中国要走一条以党建国的道路[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带来了希望,从此中华民族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驱除外敌、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是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随着俄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火如荼的传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积极探索解放国家、解放人民的革命道路。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和中国社会的实际,形成了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获得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至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政治上社会主义改造等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社会。从中国革命伊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才使得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又重新赢得国家主权,以独立的姿态跃上国际舞台。

1.3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华民族富起来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后,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吸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行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让一切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自此,中华民族富起来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紧紧攥住让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信念,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飞跃式发展。从解放思想到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拉开农村改革序幕,并取得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局部开放到全方位开放,发展活力竞相迸发。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伟大胜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最开始的自行车、缝纫机等人们眼中的奢侈品到汽车、电脑等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手中的钱包也鼓起来了,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日渐上升。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离使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近了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的真理。党和国家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精准地看到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差距和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面貌得到改善。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制定多种措施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见蓝天和绿水不再是空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发展、改革、保障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与自然等方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规划,特别是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划,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指导。


2、大学生振兴乡村的重要意义


2.1人才支持,助力乡村矛盾解决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首先就需要人才。大学生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一批青年,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最新的知识、思想足够与时代与国际接轨、眼界足够宽广,他们是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出的,它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现实矛盾交织提出的。其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的发展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城乡人均收入、城乡环境对比、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差距的,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要重视乡村的问题。其二,乡村现实矛盾复杂急需新鲜血液进行疏通。必须在这些新鲜血液的培育、培养上下功夫,必须加大政策支持补充新鲜血液、留住人才[4]。乡村老龄化、留守趋势化、产业简单化、环境弱视化等现实矛盾急需解决。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至今仍与农村之间存在着很多难以跨越式的鸿沟。大学生人才扎根基层对振兴乡村、解决乡村内生矛盾及现实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

2.2价值实现,坚定理想与信念

进入21世纪,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巨大变化,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有的大学生不愿去位置偏远、环境较差、交通落后的乡村,愿意留在霓虹漫天、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这就导致乡村无人问津、大城市挤破脑袋也要往里钻的现象。与其留在大城市碌碌无为、不知何时出头的境遇,不如投身基层、奉献乡村。大学生扎根基层可以说是在变化万千的社会中寻找到的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捷径。当前乡村问题繁多,缺乏人才,这正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实现价值的契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指在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大学生扎根基层不管是从政策支持还是福利待遇方面来说,国家和社会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进行帮扶。人的社会价值简单说来就是个人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乡村是中国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的乡村也存在着很多的矛盾问题。大学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都有重要的价值,这是其社会价值实现的表现。扎根基层能让大学生直接体会到乡村的种种,让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思想道德不滑坡。

2.3目标需要,助推中国梦腾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并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把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下,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乡村发展不拖后腿更需要乡村发展紧跟步伐。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解决的另一完善路径,更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知的乡村地位的重新定位。大学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兜底保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化解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现在乡村仍有巨大潜力等待挖掘,充分挖掘并加以运用实现,中国梦的腾飞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大学生振兴乡村的启示


3.1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根本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撰文,成为第一个在文章中介绍马克思的中国人。早期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国内创建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民族意识真正觉醒。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中最深刻的研究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理论与实践贡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出了一系列的成就。在中国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农村进行考察,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群众路线”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操作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我国到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时,中国共产党结合具体情况及实践基础,提出我们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振兴乡村时,必须实事求是、从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特色,不能不加思考的套用“模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各有特色,必须深入村落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5],充分利用各个乡村已有基础和资源,建设更加完善的乡村。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和国家下发落实了许多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实践,铸就乡村振兴精神、弘扬乡村振兴精神[6]。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证明,只有实践才是振兴乡村的唯一出路,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乡村是否振兴的唯一标准。

3.2与时俱进,将创新作灵魂

从1921年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无不体现出其创新创造的特点。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创新制定出联合不同群体的统一战线政策,这是党的一大创新之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三大改造政策,其成功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发展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革命时期,如何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脱离苦海、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开始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世纪90年代,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时,中国如何发展、如何解放生产力,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创举,将计划和市场作为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打破,将以往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颠覆,中国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当今,如何使中国强大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成为思考主题,党和国家根据现实发展情况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做好本职工作是基本,要有创新才能出成效。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时,要敢于冒险、勇于创新,适不适合要做了才知道。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农村相关农产品销量很好,且具有稳定的市场。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供需不对等,导致农民收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致富之路[7]。因此,在农村产业方面,要勇于发展现代化农业、改革农业体制;生态环境方面则要敢于对人民群众已经习惯的对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说不,创新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方式;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在乡村治理方面要敢于跳出以往治理的条条框框。振兴乡村必须与时俱进,将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必要路径。

3.3牢记宗旨,视人民为中心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早有体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8]。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与中国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实践需要由人民群众来执行,而且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相关的理论成果也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党和国家一直牢记这一关键。在任何时候,都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大学生扎根基层必须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工作的第一点,关心人民群众的需要、落实人民群众的需要。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必须要紧紧抓住基层党支部这一重点,加强党支部的服务功能、通过党支部这一中介,让党员发挥作用,把党和人民群众进一步联系起来[9]。乡村振兴必须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只有人民群众需要得到满足、利益得到实现,乡村振兴才算是真正地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4、结语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基于社会发展实际、人民发展需要、时代发展潮流提出的具有可实施性的战略发展目标。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其扎根基层对振兴乡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到目前为止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其中蕴含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对大学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启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秦宣,杨彬彬.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37-47+2.

[3]韩冬雪,胡晓迪.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逻辑:基于使命型政党特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3):1-8.

[4]杨章文.十九大以来国内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7):9-16.

[5]李长学.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逻辑成因与推行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39(5):13-18.

[6]张润君,任怀玉.乡村振兴精神及其培育[J].甘肃社会科学,2020(3):92-99.

[7]张阳丽,王国敏,刘碧.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阐释、矛盾剖析及突破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2-6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413.

[9]李冬慧.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实践:功能嬗变与治理趋向[J].探索,2020(3):107-117.


龚代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大学生振兴乡村的启示探析[J].南方农机,2021,52(07):52-5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江苏农村经济

期刊名称:江苏农村经济

期刊人气:83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7-5275

国内刊号:32-1046/F

邮发代号:28-287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