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农林高校面向乡村振兴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4-03-06    1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是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主战场。农林高校应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面向县域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农林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顶层设计,建立“项目制”培养管理模式,破除部门、学院、学科之间的管理壁垒,深化校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多学科领域交叉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县域乡村振兴领域亟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 关键词:
  • “三农”
  • 专业学位
  • 乡村振兴
  • 协同育人
  • 研究生培养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1]。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求涉农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加快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将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让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保障,是农林高校研究生教育应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围绕县域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发挥农林学科专业资源丰富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深厚的优势,聚焦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政府共同构建了以需定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校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破解县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难题、深化新时代农林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乡村振兴,人才要先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将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重点聚焦于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农业农村科技这5类缺口型人才培养,为“三农”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2]。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亟须大批既掌握现代农业领域多学科复合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3,4]。新型农业技术应用、乡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乡村环境规划、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迫切需要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省韩城市、延安市、武功县,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等多个西部基层县市的调查数据表明,县域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乡村产业领域人才,涉及种植、养殖、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招商引资等领域;二是乡村公共服务领域人才,涉及乡村教师、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环保生态等领域;三是农业农村科技领域人才,涉及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推广人才、技术服务人才等;四是乡村治理领域人才,涉及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新民风实践等人才队伍。


三、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产教融合培养的鲜明特征,职业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即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农林高校学科专业与农村、农业、农民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在服务乡村振兴、满足乡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创新等支撑。当前,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农林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充分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5,6,7]。

当前,农林高校面向县域乡村振兴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5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才招生培养类型与地方需求如何精准对接?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迫切需要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地方乡村振兴领域基层骨干存在学历提升、能力提高等强烈愿望。因此,农林高校必须要统筹协调好这两方面的需求。二是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三农”情怀如何塑造?乡村振兴领域基层工作长期面临艰苦和复杂的环境,存在待遇相对低、工作难度大、发展晋升慢等限制,没有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对“三农”事业的深厚感情,将难以长期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三是人才复合型知识体系和实践应用能力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既要具有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多学科专业交叉培养和农业农村一线的实践锻炼相结合是重要培养途径。四是如何创新校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面对校地、校企产教融合存在的融而不合、协而不同的问题,农林高校亟须创新校地、校企产教融合机制,建立校地、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地、校企共同投入培养资源机制,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及选配校外实践导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五是如何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要求。


四、面向县域乡村振兴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项目制”培养管理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于1999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从2009年起开展以大学试验示范站(基地)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校充分利用农业全产业链试验示范站(基地)数量多、覆盖面广、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优势,开展了校企紧密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项目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与陕西省韩城市等多个县市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在地方设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分院”“乡村振兴专硕培养基地”等研究推广及人才培养平台,实施全日制“乡村治理与发展”“项目制”人才培养、非全日制“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4个校级重点项目+6个校级探索项目+X个院级培育项目”3个层次多个项目组成的“4+6+X”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管理模式。校地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基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全产业链综合复杂知识结构要求,增加跨学科通识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实施多学科交叉培养。依托校地合作建立的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以解决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县域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多类型招生形式,满足县域各方需求

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组建多学科师生团队,以主动参与承担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编制等项目为契机,深入调研地方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参与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助力地方乡村振兴工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学校建立县域职能部门、企业及产业人才需求库和生源库,设立“乡村治理与发展”等人才培养项目,涵盖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人文振兴等各方向。学校通过全日制统招和非全日制单考2种招生形式,满足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县域在职人员学历提升需求;同时,通过建立同区域多学科领域多类型人员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师生团队在县域的研究实践,推动解决县域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三)多学科领域交叉培养,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

通过多学科交叉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应对乡村振兴领域的复杂挑战和问题,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学校按照多学科领域交叉培养需求,设置通识理论与专项特色相结合的课程,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其一,通过多样化、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强化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二,通过一线党课和基地临时党支部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全过程,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知农爱农的“三农”情怀。其三,将课堂开设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邀请地方企业专家、实践导师参与实践课程讲授,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朋辈学习组”“移动课堂”“多维过程考核”“青春日志”等教育教学新方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与素质。其四,通过学农爱农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与专项结合特色课程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改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生产一线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等,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价值链、培养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四)建立“双导师”指导队伍,实行全过程校地、校企协同指导

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指导,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8]。学校建立由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度,制定实施校外实践导师选聘管理办法,明确校外实践导师的责权利,提高校外实践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为每个专业学位研究生配备一位校内学术导师和一位校外实践导师,要求双方共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和开题、实习实践、毕业答辩等。其中,校内学术导师重点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学习、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等校内环节;校外实践导师则主要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的实习实践环节、参与研究生实践课程的讲授等。学校通过“双导师”制度的落实,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和乡村振兴实践的结合,全面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加强了校地、校企的紧密合作,促进了产教融合、产学融合,推动了县域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构建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成才

产教融合、产学融合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建立高校、政府、产业、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人才培养过程中彼此之间的资源、信息和制度壁垒,是产教融合、产学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鲜明特征[9]。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为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推动校地、校企的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社会服务的创新发展。学校构建由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学院、研究生院、地方政府和企业组成的“四维主体”协同管理机制。各学院及校内学术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学习与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课程的组织与开设;研究生院负责全过程的监督与协调;地方政府和企业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提供实践平台,配备校外实践导师,与学校共同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期间的管理及考核。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效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接触到更多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合作,可以促进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结合,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六)发挥多学科专业团队优势,推动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难题

依托“乡村振兴研究生专项基地”培养平台,学校发挥多学科领域专家、研究平台等优势,针对县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的实际问题,组建多学科领域专家团队共同开展实践研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共同参与实践研究,基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县域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难题,为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学等专业师生共同开展乡村社会经济调查和分析,了解县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情况,为乡村振兴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报告;生态、资源环境、水土保持、风景园林等专业师生针对县域的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监测,提出可行的环境保护与改造方案;畜牧、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等专业师生共同研究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提出可行的农村产业发展战略。多学科领域师生团队通过合作,为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七)开展“招培就”一体化改革,探索精准就业新模式

高质量就业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可开展“招培就”一体化设计,把有志于服务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发展的人才选拔出来,有针对性地培养理论知识深厚、实践创新能力强,并且能够扎根“三农”领域,推动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制定研究生招生方案之初就充分考虑研究生就业需求和县域人才需求,面向县域乡村振兴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一是把有志于服务“三农”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熟悉地方实际情况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二是通过非全日制培养方式把县域迫切希望提升学历、提高理论水平的基层乡村振兴领域骨干培养成高水平专门人才。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人才交流合作协议,建立校地、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要求政府(企业)引进人才时优先录取在地方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此促进学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开拓精准就业新渠道。


五、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一)创新校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地方政府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研究生成长相结合。校内建立研究生院、科技推广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等多部门协调实施的“项目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由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实施不同专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校外建立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机制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选配校外实践导师,为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根据地方政府、企业实际需求组建师生团队开展实践研究,帮助地方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协助地方开展乡村治理等工作。通过乡村振兴“第一线”的案例教学和实践锻炼,开展个性化培养,破除校内职能部门、学院、学科专业管理壁垒,建立校地、校企多元主体协同管理机制,结合地方需求建立精准就业模式,实现了“选得准、有特长、能成才、下得去、留得住”的培养目标。

(二)加快乡村振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从2019年开始与陕西省韩城市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合作,首批选派40名研究生,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2种招生培养模式,满足地方政府和企业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近年来,校地、校企协同县域乡村振兴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拓展到陕西省延安市、武功县、三原县,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等地方县市。2023年,学校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制”招生规模超过2 000人,涵盖了农艺与种业、畜牧、农业管理、风景园林等12个专业领域。每年在陕西省韩城市开展乡村振兴领域实践实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100人;韩城市乡村振兴一线基层干部已有40人通过考试被录取为学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韩城市加快培养高素质“三农”工作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校地、校企协同县域乡村振兴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为国家及县域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振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近3年,学校培养的乡村振兴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3 300人,其中约80%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涉农领域创新创业。

(三)助推地方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校地、校企合作以研究生培养为纽带,组建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导师团队,共同推动解决县域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陕西省韩城市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入市农业农村局、环境保护局、花椒产业发展中心等管理部门、乡镇政府和当地龙头企业,参与产业链条升级、乡村生态环境整治、花椒种植技术推广和文化建设等乡村振兴工作;同时,针对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和产业难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为韩城市“三农”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学校与当地政府建立校地联盟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构建了优质乳工程研究生实践基地、奶牛科技小院等实践平台。通过校地、校企联动和产学研联合,学校组织30多人的师生团队,围绕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打造“高端奶之乡”产业发展目标,开展高产长寿优良奶牛快速扩繁和选育技术攻关,实现高产良种奶牛的核心种群培育和快速扩群,助力地方破解奶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推动灵武市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农林高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三农”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只有积极顺应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快构建和完善面向服务“三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厚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农爱农、知农强农情怀,才能更好地履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与科技创新支撑的重要使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实施的校地、校企协同县域乡村振兴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校地、校企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学校将在丰富研究生“三农情怀”教育形式、统筹校地和校企投入资源协同育人、校外实践导师全过程参与研究生培养、服务地方农业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为加大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供给、助力“三农”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A/OL].(2018-01-02)[2023-06-2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A/OL].(2021-02-23)[2023-06-29].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A/OL].(2020-09-30)[2023-06-29].

[4]程华东,惠志丹.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农业教育,2019(6):35.

[5]宋志伟,任广萌,李立欣.“三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3(7/8):28.

[6]陈赛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3(4):157-158.

[7]刘爱玲,薛二勇.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3):3.

[8]刘润泽,马万里,樊文强.产教融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1(3):89.

[9]马永红,刘润泽,于苗苗.我国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类型及发展状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7):13.


基金资助: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构建”(2021-NYYB-52);


文章来源:戴开军,陈帝伊.农林高校面向乡村振兴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3):47-5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教师教育研究

期刊名称:教师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168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5905

国内刊号: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