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脱贫攻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深化方向

  2021-07-20    52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深化脱贫攻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并为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对脱贫提出了新要求,赋予新方向,即深化的着力点是提高脱贫质量,主攻的方向是解决相对贫困、探索多种扶贫方式、坚持问题导向意识,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下阶段深化脱贫攻坚,要提高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提升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建立"评估+帮扶"长效机制,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农村经济
  • 深化方向
  • 脱贫攻坚
  • 加入收藏

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然而,正如习近平所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摆脱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完全解决,当前脱贫地区能否实现后续发展,脱贫质量如何再提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做到无缝对接,这些脱贫之后的问题更需要我们持续关注。我国脱贫攻坚的下阶段发展任务仍然艰巨,对此,要找准脱贫攻坚的深化方向,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深化脱贫攻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指标任务完成后,全国贫困情况会发生较大变化,扶贫工作重心需要转移,扶贫工作方式需要调整,更为重要的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将相对贫困纳入统筹安排,着力研究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机制。这是对下阶段深化脱贫攻坚的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目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的两大战略举措,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消除贫困,让农民富裕起来,农业发展起来,农村美好起来,达到全面小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聚焦的是点,强调对准发力点精准治疗,解决的是区域性的贫困问题;乡村振兴则突出面,要的是全面振兴、全面升级、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解决一个个农村贫困地区和人口,侧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乡村振兴以农村优先发展为目标,聚焦所有农民,要的是高质量、高品质的农村发展。二者的战略期限不同,脱贫攻坚到2020年就要确保农村人口全部脱贫,限时打赢攻坚战;乡村振兴则规划截至2050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持久之战,需要稳打稳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乡村振兴包含着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多方面,并且这每一方面的发展都非基础性的,如关注的是乡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吃好“生态”饭、构建市场体制,打造现代化的新乡村,这些都需率先完成脱贫任务。之前习近平指出要彻底消灭贫困地区的“穷根”,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如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生态治理等。可以说,这些扶贫举措不断推动贫困地区向前发展,同时也能逐渐渗透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中,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可以说,二者的区别是局部性、阶段性与整体性、持久性的区别,因此,只有第一步先与贫困作斗争,先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二步才能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当然,乡村全面振兴了,农村的贫困问题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融合是根本之策,习近平对此明确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1]。

(二)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和前提还是要把脱贫攻坚战打赢打好。”[2]2020年前消除绝对贫困,完成脱贫目标和任务,2020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相关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显然,它们在内容上是延续的。“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效果,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性影响”[3]。2015年脱贫攻坚会议在北京召开,脱贫攻坚战吹响了号角,从2015年初的7000万贫困人口到2019年底减少到只有551万人,再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还有一大批贫困地区派驻扶贫干部,投入人才与资金,依托地方优势,开发创建了一些特色产业,乡村贫困地区后续发展能力、经济基础得以增强和巩固。从文化方面来说,在解决绝对贫困的同时,这些地区乡风文明程度也有所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也在升华,返乡人才的增多,贫困户思想认识的转变与提高,这些对乡村全面振兴有很明显的助推作用。毫无疑问,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落地实施提供了充分的、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自2012年以来,党中央将精准扶贫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效果明显,成果丰硕。在脱贫扶贫这一动态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理论与实践经验,如坚持党的集中领导、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多种形式扶贫等,这些经验都会成为乡村振兴各方面的重要借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将农村产业发展作为突破口,从产业上扶贫才能真正维持贫困地区的后续发展,而产业兴旺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础或根本。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可以自然衔接扶贫产业,进行接下来的发展。与此同时,脱贫攻坚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有一些可用的经验。脱贫攻坚要求精准扶贫,缘于不同地区情况各有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多元化特征。走精准脱贫之路,根据贫困地区人民的个体困难情况和实际需求,向这些方面倾斜政策,从而确保乡村振兴宏观政策能有效回应不同个体、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在政策执行、运行模式、工作机制等方面也有支撑作用,比如脱贫攻坚的责任义务体系、组织动员体系、整合治理体系、考核体系等,都可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创新运用。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攻坚深化的方向


脱贫攻坚任务即将完成,绝对贫困可能告一段落,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下,必须把握和解决好脱贫攻坚新的目标、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

(一)脱贫攻坚深化的着力点

2014年以来,我国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脱贫攻坚任务,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主要任务,当前脱贫成效已经显现。尽管这是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是相对贫困问题还很大,不少地方减贫是在“拖着走”“抱着走”“扛着走”,这严重降低了脱贫的质量,给乡村的全面振兴带来了障碍。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必须打牢基础,如果基础打得不牢,不扎实,留有漏洞,后期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不得不返工,误时又费力。脱贫问题也一样,当前贫困人数的绝对值减少了,但是有多少是“数字脱贫”,有多少脱贫是眼前脱贫,有多少脱贫是被动脱贫?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的贫困情况、贫困程度等都有了新的变化,下阶段我们的目标瞄准的应该是坚持使脱贫任务始终向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发力、聚力,加强产业脱贫的“造血”功能;应该瞄准的是将人民满意植根于干部的头脑里、思想上、行动中;瞄准的是从满足农民生存需要转向美好生活的实现。由此可见,脱贫任务下阶段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以人民美好生活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提升脱贫质量。

(二)脱贫攻坚深化的主攻方向

1.解决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的衡量指标是不一样的,可以说相对贫困更为多样,更为复杂,更难解决。直观的体现是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的差距对比,但是比这一标准更为难处理的,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乡村居民发展权利不平等和农民天生的能力贫困。而且个性化贫困复杂多元,碎片化分布,较强的流动性都使我们对相对贫困不能掉以轻心。怎样解决这些相对贫困的精准脱贫问题,当前存在的难题有:一是数字指标脱贫易,后续发展难。众所周知,有些贫困因素多且不可控,而且脱贫是一个长期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如何让其可持续发展是个难题。二是产业发展与市场指导匹配难。在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下,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实现了部分脱贫,但是任何产业都要有利可图,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由政府决定的,如何使二者融洽匹配呢?三是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能力不高,培育贫困人口的致富能力和致富信心比较难。因此,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关键要提升能力,要把扶贫、扶志、扶智三者结合起来,鼓励贫困地区人民自我奋斗,自我创新,不仅在物质上脱贫,而且在精神上也脱贫,这才能使他们真正有获得感、幸福感。重点要进一步深化相关扶贫政策,建立动态化、长期性的长效保障机制,如增设“相对贫困线”,建立动态监测大数据平台等。同时凝聚各方力量,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形成强大合力,把准方向,优势互补、多维支持,确保初心不变,相信相对贫困问题定能得到有效解决。

2.探索多种扶贫方式

让每一个贫困人口脱贫,不让一个人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门之外,共享社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只有通过精准扶贫、多种扶贫方式才能实现。实际上,贫困地区产生贫困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等特困人口,有的是有劳动能力却没有致富能力的乡民,有的是地理位置的限制,有的是思维落后的贫困。如果我们的扶贫措施单一化,不实行分类指导,有些地方有些人一定会脱不了贫。因而,脱贫攻坚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坚持精准施策和多种形式并举。产业扶贫是关键,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健康扶贫等在内的多种扶贫模式都应该并存,并且一定要研究可推广可复制的方式,推动扶贫走精走准走深走实。要细化到因区因村因地因户因人制订扶贫方案,确保个性化、精准化施策,避免模式化、格式化,真正解决“授贫困者以渔”的问题,这是我们下阶段需要努力和深化的方面。

3.坚持问题导向意识

当前脱贫攻坚的任务从基本要求和指标数值看,可能都达到了标准。但是面上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内在的点的问题得到了全部解决。可以这样理解,接下来的问题才是真正难啃的骨头、真正需要我们动脑筋搬离的“拦路虎”。所以下阶段我们要从一个个问题出发去解决,从一些基础的情况来看,如饮水安全问题就比较突出,供水不稳定,水质不达标;医疗方面因大病出现返贫的问题;住房安全方面,少数危房还没有纳入改造范围而没法鉴定的问题。从贫困主体精神贫困来看[4],贫困人群主体意识缺失,一些人认为脱贫扶贫是政府的事,自己没能力也没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贫困人群很多不愿意投入教育,因为教育的投入期比较长,再加上一些投入多却效益少的社会现象出现,所以这也影响了贫困地区人群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一些贫困地区人群习惯了现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于突然改变的集中安置等方式从内心深处有抵触心理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拿出“钉钉子”的精神,一次次去研究去琢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拿出“锡崖沟”的拼劲,聚焦一个个问题,集中发力,确保中央的优惠政策到村到户到人,确保不让一人掉队,让“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彻底成为现实。

(三)脱贫攻坚深化的目标

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是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去保障乡村贫困人口的各种基本需求,进而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更好地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居民有更多的幸福感。所以,近六年来,我们一直用各种办法,扶贫、减贫、脱贫,旨在从根源上、全方位、无死角地为乡村人民生活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复杂多元的情况加上长期累积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全部得以解决,脱贫的成本日益上升、区域间不平衡发展,就连贫困人口都是各有各的不同,对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马克思曾说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5],恩格斯也提到“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6]。因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不断去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下阶段脱贫攻坚深化的目标。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攻坚的深化路径


(一)提高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

基层位置特殊,既是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源头”,也是将其协调疏导好的“茬口”。习近平一直强调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要求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放到基层,提供更好的服务,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基层善治护航乡村,使乡村既有活力又有秩序。显然,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更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希望所在。

1.驻村干部要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实际上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上,基层组织既是领导者、组织者,更是实施者。“铁打的村庄,流水的驻村干部。”近年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有290多万名党政机关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干部驻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旦驻村干部离开,贫困村的脱贫工作、乡村振兴发展能否不受影响地顺利开展?面临具体的问题时,原村干部是否能独立面对,担起大任,他们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本领和业务能力,这要从时间中来检验,从工作实践中来磨炼。因此,驻村干部除了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帮助村干部提升能力,教会村干部必备的工作本领,锻炼他们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快速成长,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巩固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使村干部群体成为脱贫脱困、振兴乡村的中坚力量,成为带领乡民脱贫致富当之无愧的主角。

2.推进乡村善治,健全治理体系。

村里出现的问题看似小问题,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安全饮水问题、河道除草问题、乡民纠纷问题都需要一一面对、一一解决,能着力提高自治能力,形成“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共识,内部消化,无疑是最好的,也是最经济的。首先,要培养选拔一个有高度政治修养、业务能力强、有担当、肯奉献并且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思维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使政策不走样、有效果,关键在于政策执行者即各级干部的素质和政治觉悟高低[7],一只好的“领头羊”是一个地方快速发展的关键。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其次,对党员进行培训与教育,这是增强基层组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党委不仅要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还要主动将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在教育方面,重点进行党性、法治、公仆意识等教育,意在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最后,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将先进分子吸收进来,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能自我发展,并以自身的力量带动、团结广大乡民致富,这无形中也扩大了党的影响力。

(二)提升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8]这是习近平关于脱贫内生动力的相关论述,显然,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防止脱贫后又返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增强贫困农民的主体意识

要培养贫困农民的主体角色意识,培育主人翁意识,既从思想上引领,又从能力上给予支持,调动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反贫困的“主角”,党和政府只是“配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减贫,幸福才会来敲门。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物质的贫困,其实更为重要的一个客观存在是乡民精神上的贫困,尤其是深度贫困区的农民,由于整个教育环境落后,思想认识严重欠缺,当然底气和能力更是缺乏。习近平早就指出,要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9]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群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相关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育,提高其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和能力,等等。立足于农民“缺啥补啥”的原则,将他们的内在的能力、自我发展和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从而打下彻底消除贫困的基础。

2.健全保障机制,保护内生动力

完善保障农民内生动力的保护机制,对于使农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保持内生动力充沛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宣传脱贫先进典型,增强信心,消除“等靠要”思想;通过小额信贷方式,提供给他们自主创业和增收的机会;通过用好各种载体,如评选致富标兵、能力带头人等,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

3.恰当的政策扶持和引导

内生动力的激发,肯定还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但是这种支持一定是恰当的,有度的,这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健全贫困户基础信息和项目库信息,让所有乡民都可以享受到公共服务,确保每个乡民都有工作,都有能力致富。在政策上也可以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起贫困人口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和循环。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多种力量相互结合、支撑,有利于形成成熟的内生扶贫格局。

(三)建立“评估+帮扶”长效机制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10]防止返贫是扶贫工作下一阶段的重头戏,脱贫的人口中存在返贫风险的,我们要提前防范,要提前帮助贫困人员从根本上解决脱贫人口返贫问题。

1.构建科学的返贫风险评估方法

新脱贫贫困户与临界贫困户的返贫,主要源于灾害、疾病、老龄和懒惰等问题[11]。要解决这些个性问题,首先,我们需要鉴别风险,精确查找返贫因素。具体来说,在前期工作中建立的贫困户数据库找到各种可能返贫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性质。由各村成立一个返贫观察组织,定期了解情况。其次,在此基础上根据备案资料,县扶贫办按照新的标准分类别归纳建档,如极易返贫、容易返贫和不易返贫三种类别,形成返贫风险预警数据库。最后,对于预警数据库中的风险人员,我们可根据其存在的风险级别,提前介入,实施相应策略。

2.构建防范返贫的帮扶机制

建立开发性社会保障机制。作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他们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处于弱势,是弱势群体,因此,只有做好贫困人口的兜底社会保障,才能解除贫困人口的后顾之忧。一是根据划定的贫困线,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只要在地域贫困线之下,无论何种原因,政府负责兜底补足,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具体再按贫困原因,分类进行保障。分别搭建起医疗保险救助机制、义务教育救助机制,生活底线及五保保障机制。在资金方面,对帮扶对象建立起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即使今后发展侧重点偏向乡村振兴,过渡期内还要每年专门批一部分经费作为防范返贫的费用。当然,我们还要吸收社会力量,拓宽贫困地区的融资渠道。在帮扶乡村人才方面,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对帮扶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和年青的农户,进行实地或线上培训。

(四)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

脱贫要长效,长效的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重要手段,只有将产业扶贫这个环节抓好抓稳,脱贫才能得到根源保障,农民生活实现富裕才是可能的,也才能确保乡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五个振兴”中排在首要地位的是“产业振兴”。[12]

1.建立产业发展风险防范机制。

产业扶贫虽是致富脱贫的重要抓手,但是它是有风险的,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就全盘皆输。比如同样的产业,如果没有考虑到市场的竞争力,产品销售时就会遭到市场冷遇,必然会遇到困难,影响效益和将来的发展。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全方位考虑,摸准市场发展规律,建立产业扶贫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相关的保险保障机制,以市场变化为主,从过去着重规模产量转向品牌质量提升,以确保农村产业在凯歌中前行。

2.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为目标。

首先,要在脱贫地区的地方特色产业上下功夫,最好发展贫困地区村民较熟悉的传统产业,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生态优势,经过改造努力最终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有利于贫困地区村民有资源、有技术的致富产业。同时,建立以品牌为导向的农业品种结构,将特色产业向要质量、要品牌方向发展。其次,针对各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深化脱贫任务,找准致贫原因,要分别构建“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两种发展模式,将高质量的脱贫持续下去。最后,还应适当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加工、销售、运输范围,把握农业上下游产业关联,开发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内化产业结构,彰显农产品价值。

3.依靠技术含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技术在产品竞争中的要素。

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积极邀请相关权威专家教授来当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可将集中理论授课与实地观摩指导相结合,提高乡村从业人口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就业能力,让更多的村民成为懂技术、懂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这无形中也实现了由单纯“输血”向自己会“造血”的转变,有效增强当地产业发展后劲,助推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在技术引领之外,还要引导乡民参与合作组织,避免单打独斗,靠“独角戏”发展。外在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提高农民的合作互助能力,努力探索一条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才是王道。

(五)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只是完成了一个短期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下一个新目标已经开启,新的起点要求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要做好二者的规划衔接。

下阶段要将乡村相对贫困与推进乡村振兴做通盘考虑,从各地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巩固脱贫成效,丰富乡村振兴内容,推动形成规划先行、规划引领的衔接机制。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指导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者之间的目标、任务、政策和措施,并着力在二者衔接的实践路径上下功夫。区域间的发展规划要协调好,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互通互联,取长补短,共谋发展;考虑到村庄的规模和破败,应统筹以镇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村来编制规划,通盘考虑镇的土地管理、人口布局、产业支撑以及人居环境等因素,确保镇规划既能发挥多规合一的实用性,又能留下修复的空间。

2.要做好二者的政策保障衔接。

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要做到有效衔接,重点在于政策的无缝对接和延续。一定要做好现有扶贫政策的梳理工作,特别关注既与脱贫相关又涉及乡村振兴的政策,先做综合研判,再建立适时延续机制,留出政策缓冲,确保过渡时期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扩大政策的受众面和均衡性。统筹使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专项财政资金,从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生态等方面制定普惠型政策,政策和利益惠及包括贫困户和边缘贫困户在内的全体农户,提高全体农户的满意度和幸福度。

3.要抓好领导班子工作落实衔接。

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在领导机构、工作班子、人员配置上的有效衔接。强化各地一把手责任制,将重点放在研究2020年后二者在领导小组及其班子责任、办事机构的整合事宜,构建工作体制一体化机制,完善人才力量配备一体化机制、优化过程考核一体化机制,制订减贫工作及乡村振兴专项述职制度,如选派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制度,由脱贫驻村干部转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结合减贫和乡村振兴制定考核指标等。

总而言之,脱贫攻坚战解决了我国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全面胜利,不过,从解决绝对贫困到化解相对贫困再到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还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将基础打牢,把短板补扎实,一以贯之地以人民为中心。消除贫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19(9);:4-6.

[2]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8-02-15(1).

[3]庄天慧,孙锦杨,杨浩.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2):113-117.

[4]黄承伟.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理论与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44-50.


文章来源:陈燕妮,王雨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脱贫攻坚的深化方向与路径[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19(04):17-2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上海农村经济

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

期刊人气:63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671-6485

国内刊号:31-1224/F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