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数字治理视角下的乡村建设行动:转型、挑战与展望

  2023-11-29    10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治理理论的不断成熟,数字乡村建设成为现阶段乡村建设行动的最新方向。为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数字治理的视角出发,对现阶段乡村建设行动的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集中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未来的乡村建设行动必将以乡村居民为核心,以人才和技术为重要驱动,朝着数字化、集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积极引入数字化人才,明确村民主体地位,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以期为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 关键词:
  • 乡村建设行动
  • 乡村振兴
  • 数字乡村建设
  • 数字治理
  • 现代化
  • 加入收藏

数字治理理论发轫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衰微与数字治理时代的兴起之际,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公共管理的影响[1]。数字治理理论最早兴起于国外,是治理理论与互联网数字技术结合催生的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范式,对该理论的研究以英国学者帕却克·邓利维为主要代表,而国内文献对于数字治理理论的研究则以翻译邓利维的观点、介绍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主。我国著名学者竺乾威教授在他的著作中系统地介绍了数字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相关内容,成为国内研究数字治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事实上,数字治理理论在我国最早被应用在政府行政改革实践之中,如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数字政府等,都是数字治理理论在政府领域的实际应用。相关专家学者希望通过引入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以数字治理理论为指导,改造政府工作流程,优化政府组织架构,以提升政府办事效率,更好地构建服务型政府。数字治理在政府行政改革领域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多方治理主体的关注,也因此被推广到了社会治理的其他领域,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这些顶层设计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将成为现阶段乡村建设行动的新方向。当前学界对于数字乡村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王胜教授认为:“数字乡村不仅是数字技术的简单叠加,而且是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延伸,更是指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推动力,重构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过程和状态。”[2]《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则明确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基于此,本文认为现阶段的数字乡村是以数字治理理论为指引,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的一项乡村建设行动。


1、以数字治理赋能乡村建设转型


新时期,我国的乡村建设经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所希望达成的任务目标也各不相同。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党中央高瞻远瞩,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缺漏进行针对性的补足,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3]。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喜人成效之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加速到来,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开展数字治理实践,以数字治理赋能乡村建设转型,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1.1 数字治理赋能乡村建设转型的作用机理

数字治理如何赋能乡村建设转型?如何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推进乡村建设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是当下数字乡村建设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数字乡村建设的转变,体现的是国家乡村建设思路的改变,是党和国家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乡村建设转型的必然选择。而数字治理赋能乡村建设,实质上是数字技术赋能,通过应用新型数字技术,推动乡村建设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

首先,通过数字治理赋能乡村经济建设转型。乡村建设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没有得到切实提高,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数字治理视角下,相关治理主体引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经济转型,推动乡村生产力发展。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无人农场”、农村电商等都是在数字化时代中,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经济转型发展的生动实例。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在有效减少人力成本投入的同时,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乡村经济朝着集约化、数字化的方向持续迈进。

其次,通过数字治理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转型。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而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同,文化是一种更持久、更深远的力量,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将乡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利用数字治理解决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转型,以最终实现乡风文明、文化振兴的乡村文化建设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应用数字治理领域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手段,发挥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天然优势,在乡村空间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广大村民感受到先进文化的力量,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将其内化于行,引领自身实践。

最后,通过数字治理赋能乡村生态建设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业管护等现实原因,乡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乡村生态建设更加迫在眉睫。在数字治理视角下,党政组织等主要治理主体创新生态建设的方式方法,利用数字技术建立网格,推行网格化管理,将生态保护责任落实到个人,赋能乡村生态建设转型。当前,依靠信息技术对属地空间实施网格化管理是乡村生态建设的一种盛行做法。以在安徽省率先试行的“林长制”实践为例,将城市网格化管理思路应用到“林长制”的组织体系建设中,构建各级林长目标责任与属地管理的空间对应关系,将目标、责任与任务分级分层落实在每一网格上,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林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4]。而这一生态建设实践成功的关键在于导入数字治理思维,应用数字治理技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1.2 数字治理视角下的乡村建设转型路径

在深入分析数字治理推动乡村建设转型机理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分析数字治理视角下的乡村建设转型路径,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前人的研究资料,笔者认为数字治理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转型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培育数字技术人才推动乡村建设数字化转型。数字乡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培育足够且高质量的数字化信息人才,通过培育掌握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型人才,使他们投入到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之中,搭建起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数字化、信息化程度,弥合城乡差距,推动乡村建设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型升级。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之际,培育一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人才,倒逼乡村建设数字化转型是现阶段乡村建设转型的关键路径。

第二,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推动乡村建设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信息平台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内容,其建设成果关乎整个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数字化信息平台功能强大,具有整合多种资源、协调各方关系的综合作用,数字化信息平台作为治理工具,能全方位提升基层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而作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引擎,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搭建能使信息闭塞的农村地区实现信息的交流互通,解决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为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鉴于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强大功能和重要作用,要求相关建设主体务必重视信息化平台搭建,在搭建数字信息平台的过程中,推动乡村建设数字化转型,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乡村建设新路径。

第三,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建设数字化转型。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5]。因此,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便成为现如今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乡村建设转型的重要路径。数字乡村建设不仅包括电子设备、宽带网络等硬件建设,还包括数字治理体系等软件建设。其中,构建数字治理体系,能够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进而带动乡村建设全方位提升,有效推进乡村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同时,通过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能够引领乡村建设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转型,打造一条与以往乡村建设截然不同的数字化、信息化之路。


2、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时代到来之际乡村建设行动的必然方向,自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实践行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随着建设的深入而显著提升,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取得了喜人效果。但在数字乡村建设欣欣向荣、向前发展的同时,相关建设主体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严峻挑战,本文认为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2.1 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阻碍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存在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之下,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老年人与中、青年间。在城乡融合的趋势下,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6],留守老人成为在农村居住的主力军,他们普遍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较低,有限的精力和狭窄的知识结构都使他们难以学习、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成果,自然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场景。这就造成这部分面临数字鸿沟的老年群体无法从浩浩荡荡的数字乡村建设中获得实惠,也无法积极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成为当前阻碍数字乡村建设有效推进的一大障碍。如何有效化解数字鸿沟对数字乡村建设的阻碍,调动老年群体的建设积极性,成为现阶段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7]。

2.2 村民主体意识不强,数字乡村建设内生动力不足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反思乡村建设运动时提出了“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疑惑,被后人称作“梁漱溟之感”。而这种疑惑贯穿了我国长期以来乡村建设实践的始终,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试图解释这一存在于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特异现象,并取得了许多喜人成果。当前学界普遍认为,造成“乡村不动”的最主要原因是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乡村村民的主体意识不强,自主开展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这一点也实实在在地反映在现今的数字乡村建设之中,党委政府正积极部署落实数字乡村建设的一揽子行动,动员村民参与其中,而身处建设中心的乡村村民却对此避之不及,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使得数字乡村建设的纵深推进面临很大的困难与挑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村民对于数字乡村的内涵、实质与建设意义缺乏深入了解,未能切实理解数字乡村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推作用。当村民对一项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了解时,便会缺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建设工作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拒和抵触。第二,就是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党委政府的行政力量过于突出,导致村民的自主力量被削弱。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党委政府扮演着规划者和建设者的双重角色,而广大乡村村民的角色定位并不明确,同时,由于现阶段国家行政力量向基层下沉,村民的自主力量被逐渐削弱,这就造成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行政力量成为主导,而广大村民的自主力量并未得到有效发挥[8]。

2.3 建设成本过高,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

数字乡村建设必须在立足国情的同时考虑地方发展实际。当前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在落实过程中的人为疏漏,导致建设成本过高,出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与乡村经济发展实际不相匹配的现象,对数字乡村建设顺利推进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同时,由于乡村经济长期落后,数字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就造成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一项近乎从零开始的艰巨工程,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经济增速放缓,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各项支出也相应缩减,无法再像以往一般将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数字乡村建设之中,因此,许多地方的数字乡村建设被迫放缓脚步,数字乡村建设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展望与总结


数字乡村建设体现了乡村建设的未来方向。展望未来的乡村建设行动,必将以乡村村民为核心,以人才和技术为重要驱动,朝着数字化、集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此外,在展望乡村建设未来图景的同时,针对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所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加强教育培训,积极引入数字化人才。数字时代下的乡村建设依靠的是掌握数字信息技术的人才,如何培育更多掌握数字信息技术的青年人才,并吸引他们来到乡村这个广阔空间干事创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因地制宜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号召有条件的村民参与学习,同时,要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更多优秀人才为数字乡村建设服务。

第二,明确村民主体地位,发挥村民的自主力量。正如梁漱溟所说:“乡村建设运动必须要充分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要以农民为行动主体和主要力量,否则便难以维系。”[9]因此,各地党委政府在实践中要明确广大村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主体地位,认清自身角色定位,避免行政力量过度发挥进而削弱村民自主力量的现象,想方设法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借助制度力量增强村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第三,科学规划,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针对资金紧张、财政供给不足的现状,相关建设主体必须立足当下实际,科学规划资金,在坚持专款专用的基础上灵活使用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数字乡村建设成本。事实上,数字乡村建设必须坚持惠农、高效的方针,要与乡村发展实际相契合,满足广大村民的真实期望,避免陷入华而不实的陷阱之中。

乡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10],只有时刻关心乡村发展,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为村民的利益着想,将广大村民视作乡村建设的重要行动主体,这样的乡村建设行动才有成功的可能,才能避免“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乡村建设窘境。党委政府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要发挥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扮演好领航员的关键角色。同时,不能忽视村民自主力量的有效发挥,归根结底,村民的自主力量是乡村建设的最大依靠。要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乡村振兴为重要战略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村民的自主力量,走出一条科学、高效的乡村建设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韩兆柱,马文娟.数字治理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6(1):23-35.

[2]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3]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6.

[4]陈雅如.林长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林业经济,2019,41(2):26-30.

[5]韩俊.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11-05(7).

[6]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35-42.

[7]冯朝睿,徐宏宇.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5):93-102.

[8]卢丛丛.行政替代自治: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J].地方治理研究,2022(2):41-52+79.

[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0]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4-69+191.


文章来源:刘敏钰.数字治理视角下的乡村建设行动:转型、挑战与展望[J].南方农机,2023,54(23):117-12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农村经济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经济

期刊人气:97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2-8870

国内刊号:11-1262/F

邮发代号:2-850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