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分析运动康复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21-07-23    15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为适应康复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出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本研究以服务社会为导向,转变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结构、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为运动康复产业人才需求提供后继保障,也为国家大健康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 关键词:
  • 专业建设
  • 人才培养
  • 服务社会
  • 运动康复
  • 加入收藏

十九届五中全会重要举措中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成为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作为实现人的健康的重要绿色手段之一,运动康复的理念和方法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传播和发展。在新发展阶段,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以新发展理念来促进“体医融合”服务于全民健康的新格局,成为专业特色建设的一个方向。


一、我国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现状


1.运动康复的特征

运动康复的治疗机理是研究人的大脑(神经)与肌肉的配合,强调人的主动参与功能训练且融入到肌肉,使用运动的手段配合物理治疗进行功能训练,其目标是恢复到原有能力水平。运动康复专业适用领域是:为竞技体育服务,致力于有效预防运动损伤,促进运动员受伤后的恢复,能够重返赛场;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为体医结合服务,提高全民健身锻炼的科学性。

2.运动康复专业承载了体育与医学的联系

19世纪末,首先将人体解剖学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的是解剖学家列斯加夫,他创立了运动解剖学,建立了运动解剖与体育科学的有效连接。随着人类对体育运动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也对传统的运动解剖学赋予了新的内涵[2]。我们今天提出的“适应新时代体育运动科学人才培养”也是其反映。运动解剖学作为运动康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我们仅从此处就可以得出结论,运动康复专业承载着体育与医学的联系。

3.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演变及院校特点

第一,在专业名称上的演变。从1958年成都体育学院建立了运动保健系,经历了1989年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2004年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2012年的“运动康复专业”,直至2015年运动康复专业在办学层次上有了研究生教育,最终确立了运动康复专业定位。与其相对应的,国内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及其各自特征也与之对应。第二,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目前,在国内有四类院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医学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其他综合类。学制均为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据统计,11所院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占总数的20.37%,43所院校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占总数的79.63%(医学院校全部授予理学学位)[3]。医学类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侧重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和实践技能比较丰富,但课程体系中涉及运动的课程较少;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特点是侧重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较扎实,但医学知识和临床康复实践技能相对薄弱。第三,医学院校数量的上升。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复3所院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包括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医学院校占33%;2015年,有34所高等院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体育院校占44%,医学院校占35%;2018年,在67所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中,体育院校占22.4%,医学院校占40.3%(27所)[4]。由此看出,将会有更多的医学类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这一领域。这一特点,与欧美国家此类人才来源相趋近,物理治疗师需要有医学教育背景。

4.运动康复专业建设的新情况

第一,运动康复专业未来发展空间。2016年以来,随着国策的推出,运动康复所包涵的应用价值已从为竞技体育服务扩展到“推动体医融合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的重要举措中提到“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到2035年要实现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5];在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新形势格局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运动康复专业建设新范例。专业认证范例:目前,国内已有6所院校获得PT、OT国际标准认证,为运动康复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化和专业认证提供了范例。学科建设范例:2020年6月30日,教育部公布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中,14所医学院校在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中出现了人文医学、再生医学、环境与健康学等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6],也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科建设提供了范例。岗位设置范例:2020年10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关于深化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说明,设置了运动防护师岗位,为2020年北京体育大学矫玮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运动康复师岗位设置起到了范例作用。

5.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培养的数量少。2014年全国34所本科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招生人数总计1421人。2018年67所本科院校招生运动康复专业,推测毕业人数不足3000人。有数据显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合计每10万人中仅有3.28人[7],说明我国康复人才缺口巨大。第二,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领域模糊。运动康复专业各门课程培养目标,各所高校凭借自身理解而设定,无成熟的可参考依据,导致培养目标与就业领域偏差较大,使运动康复专业的就业去向受限。第三,课程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学校多沿用之前课程的筹建基础来讲授课程,未与运动康复专业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例如:体育类院校多套用运动人体科学或体育教育等专业的课程内容,综合类院校多沿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第四,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队伍。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体育学、医学方面的理论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运动康复实践操作技能,能够达到此标准的专业教师稀缺。第五,实践教学比例偏低,缺乏锻炼机会。经调研发现,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占比较少,运动康复专业是应用型专业,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分低能型的理论成绩优异但技能操作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满足或无法胜任未来岗位需求。第六,执业定位有瓶颈。目前在我国部分省市,对于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生,在治疗师资质考试、就业招聘目录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运动康复专业受限制的瓶颈问题。


二、我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1.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第一,制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制:全日制;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6年;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辽宁省教育厅批复运动康复专业转型为应用型专业。随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运动康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运动损伤防护、体能训练、体适能健身等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二,构建了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必修课理论教学共1460学时,课内实践教学共938学时,理论∶实践=1∶0.64,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增加了实践课教学时数,与理论课教学时数达到1∶1。课程设置上有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康复治疗专业课四个模块,增加了体育学课程和临床桥梁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感知能力和临床思维。开设实践类的运动康复工作室经营与管理课程,建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毕业实习重要环节,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实习由三个月的康复治疗轮转实习之后,安排5个月的运动康复专业实习,突出对专业能力和专业思维的培养。

第三,注重国际交流。在修订完善专业课程的同时,我们也与国外同类院校进行过交流。2019年,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物理治疗专业进行实地考察,对课程设置和专业应用理念进行了深入交流。其前三年17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教学知识点与锦州医科大学运动康复专业11门课程中教学知识点相对应,也说明我们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成熟性。

2.科研立项促进学科发展

第一,开展科学研究与探索。结合实践课程,我们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设计、申报项目,带领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两项,每个项目都与运动康复专业相关,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成果,促进运动康复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的发展。第二,服务社会项目加强师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院在教学、科研活动之外,不断开拓新项目:校企合作项目,为国家级运动队做运动康复服务保障、科研人员下队服务项目,与当地大型综合健身中心开展体医结合,指导科学健身和科普推广项目,与锦州市政府职能机构合作,承担锦州地区国民体质检测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培养了师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体现出大学专业的服务社会功能。

3.专业特色引领就业方向

2020年,锦州医科大学康复与运动医学院承办了辽宁省首届大学生康复技能大赛,获得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两个组的团体第一名,通过大赛检验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综合质量。近年来,运动康复专业有近2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其中有多名学生考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的运动康复硕士研究生,多名同学进入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国家足球秦皇岛训练基地、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局、北京舒坦运动康复医疗机构等竞技体育领域就职,体现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促进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策略


1.调整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目标

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应用型转型发展战略,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需紧密结合企业所需,与岗位职业需求的契合度紧密对接,力求培养适合本行业社会需求,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8]。为培养出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我们要以“体医融合”为核心,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不断促进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的优化组合,结合运动康复专业的办学特色和未来岗位需求,明确不同课程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

借鉴辽宁省高校体育产业校企联盟中的“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培养理念,力求培养适合本行业社会需求、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除了基于康复技能实训平台学习常见的康复训练技术以外,借助企业平台,定期选派学生深入企业,了解未来从事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2020年,运动康复专业与锦州市力道健身中心共同打造了具有“医体结合”特色的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鸿道运动康复工作室。让学生切身体验将运动与康复手段相结合的“体医结合”的运营模式,并在未来会继续让学生体验和参与项目。这是从课程开设到实际行动的落实过程,促进了应用型专业与行业的实质性对接。同时,“全民大健康”的战略背景下,运动康复成为科学手段已深入人心,使医体结合的背后产生巨大的适用群体,为医疗卫生、体育产业带来新的市场和商业机遇,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通道。

3.改善考评方式,严控考核标准

运动康复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应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方式不宜沿用传统的以卷面考核为主要占比的评价方式,应该将实践技能考核纳入其中,并占有较多占比,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应组建专门的实践技能考评小组,按照考核内容制定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优化评分细则。考核期间,如学生未达到结业要求,需强化实践学习,并重新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结业。

4.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欲培养出专业本领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具备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前提。在对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与继续深造,使教育者先受教育[9],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加强与临床和企业的合作,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引入临床和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进行康复技能培训,深入了解运动康复专业职业能力需求,构建学校—临床—企业的互补型专兼职师资队伍[10],为确保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国祥,邱服冰,杨剑.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10):1133-1141.

[2]韩磊磊,王艳艳.体医融合背景下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5):122-123,133.

[3]张宇.健康中国背景下应用型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2):16-17,20.

[4]王海军,陈庆合,赵华恩."体医融合"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科技资讯,2020,6(17):225-226.

[5]任建厂,肖海莉,余庆,王海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引领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与思考[J].青少年体育,2020,7(81):123-124.


文章来源:马壮.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4):34-36+41.

基金资助: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体医结合,服务辽宁”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人才培训平台建设的研究》(编号:JYTJCRW201929)的研究成果;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社会科学论坛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

期刊人气:111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8-2026

国内刊号:13-1229/C

邮发代号:18-80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