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探讨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临床观察

  2020-07-23    21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临床观察。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设计,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院56例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同时段56例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设为研究组。对照组实施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研究组实施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段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scale,VS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术后1、3、6个月V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实施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能够降低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率,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 关键词:
  • V-Y内眦赘皮矫正术
  • 临床观察
  • 单睑伴内眦赘皮
  • 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
  • 矫正术治疗
  • 加入收藏

内眦赘皮为临床常见的亚洲人眼睛特征,其发生率约占单睑人群总发生率的70.00%[1,2]。而且内眦赘皮十分容易遮盖内眦角以及遮盖部分泪阜组织,致使眼裂变短,以及内眦间距假性增宽,导致患者的眼部美观受影响[3]。本文旨在探讨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治疗56例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现简述如下。


1、资料方法


1.1资料

按照随机数表法设计,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院56例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同时间段56例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设为研究组。研究组:有男性患者32例,有女性患者24例;22岁~38岁,平均年龄为(27.85±4.35)岁。对照组:有33例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20岁~40岁,平均年龄为(28.20±4.20)岁。两组的临床资料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具体如下:手术前,操作者结合患者自身脸型特点、上睑表现特点及临床解剖特点,并对重睑切口形状、高度作针对性设计;操作者在微闭眼状态下操作者将其上眼睑翻转,以直尺测量具体的睑板最高点、上睑游离缘间垂直距离(作为缝合固定定位);沿着切口线常规切皮肤开线、眼轮匝肌开线,以充分暴露睑提肌腱膜,进行分离轮匝肌向头侧,以确定眶隔位置,在外侧眶隔作一小切口以便于眶隔脂肪充分暴露;打开眶隔(自外往内),确定眶隔前壁,以利于上睑提肌腱膜融合;若伴有上睑臃肿则可适当修剪眶隔前壁,若伴有睑板前组织肥厚则可适当修剪睑板前脂肪组织及轮匝肌,若伴有上睑臃肿则可实施眶隔脂肪处理方法,另外,对轮匝肌多余皮肤及切口上缘多余皮肤进行适当修剪去除,保留肌下毛细血管网;以尼龙线(7-0)作睑板轮匝肌-上睑提肌腱膜以固定三点分别在间缝一针(即瞳孔中央处、瞳孔近内处、外眦),以缝合固定轮匝肌-上睑提肌,打结点为最佳固定高度,以利于睫毛轻微上翘;嘱咐患者坐起,操作者对重睑弧度、重睑宽度、重睑对称度等进行仔细观察,若效果满意,便可给予间断皮肤融合。

1.2.2研究组

研究组实施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具体操作与对照组相同)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V-Y内眦赘皮矫正术具体实施如下:O点为泪阜内侧2mm处,A点为内眦皮肤上O点投影处(即新内眦点),B点为经O点平行于下眼睑直线,并距离下眼睑约1~1.5mm,OB为4~6mm(终点),C点为重睑线过A点往外侧延伸约1.8mm,使OA、OB、OC三者形成“Y”型,OB为短臂,OC为短臂,OA为长臂;沿着OA、OB、OC操作者仔细切开皮肤,行眼轮匝肌游离松弛处理;行异位离断及错构眼轮匝肌纤维束离断;以达到充分分离眼轮匝肌,选用尼龙线(5-0)对新内眦点韧带及鼻侧腱膜作缝合固定;修剪多余皮肤后,选用尼龙线(7-0)作皮肤切口缝合。

1.2.3两组术后处理方法

术后均给予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眼膏,给予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处理;术后3日给予常规抗感染处理(选择抗生素);术后7日结合患者的伤口愈合其进行拆线。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1)临床疗效[4],可划分为显效(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眼裂增大,无内眦赘皮,左右眼睑对称,重睑形态自然,)、有效(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可见手术瘢痕,重睑形态自然,眼裂增大,轻度左右眼睑对称,内眦赘皮改善明显)、无效(伴有明显手术瘢痕,或者出现严重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或者明显左右眼睑不对称,或者重睑形态较差,或者眼裂增大以及内眦赘皮变化不明显,若满足其中一条便属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2)治疗后段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scale,VSS)评分[5],不同时间段包括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3)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出血肿胀、内眦赘皮复发。

显效: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瘢痕较为隐蔽;

1.4统计学分析

经SPSS27.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代表,计量资料以代表;进行t检验VSS评分、χ²检验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求P值。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VSS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术后1、3、6个月均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VSS评分比较

2.3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3、讨论


内眦赘皮属于弧形皱襞类型,在亚洲人群中,其发生率约为50%[6,7]。内眦赘皮的发生原因考虑是与覆盖于内眦角皮肤皱襞、覆盖于内眦角皮下眼轮匝肌纤维移动等相关,轻者无明显影响,重者则导致大部分泪阜遮盖,致使其眼睛呆滞无神以及立体层次不分明[8]。作为人体容貌结构美学中重要地位的眼部,通过成功眼部美容手术,可以有效改善其生理情况,有效改善其精神愉悦,因此,在临床手术中眼部美容手术占据着首位[9,10]。

目前临床对于矫正内眦赘皮方法较多,包括Z成形术、L形皮肤切除术、传统Y-V成形术等,而且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对于不同类型内眦赘皮均适用。但是,上述手术方式均存在操作复杂、附加切口较多以及术后瘢痕明显等相关问题。而V-Y内眦赘皮矫正术的切口沿着皮纹方向,而且相对隐蔽,从而有利于降低瘢痕形成,有利于术后美观度的提高。从本次结果可知,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提高幅度明显,研究组的术后1、3及6个月的VSS评分降低幅度明显,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幅度明显(P<0.05)。研究结果充分表明,给予单睑伴内眦赘实施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具有重要作用优势[11,12]。

综上所述,与以往单纯应用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治疗效果作比较而言,实施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治疗方案可利于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的瘢痕程度减少,可以利于其临床疗效提高,且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亚东,孙要文,李晓晴.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治疗41例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的疗效[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8):1217-1219.

[2]葛洪刚,赵英年,沈清俐.“横切法”治疗内眦赘皮的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6):654-656.

[3]王慧芹,董一良,杨荷.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治疗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9,(1):37-40.

[4]孙福生.“V-Y”法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应用[J].智慧健康,2019,5(15):86-87.

[5]徐仙珍.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6):3775-3776.

[6]于大山,赵荣荣.探讨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疗效[J].医药前沿,2017,7(27):97.

[7]张强,郭军,刘旺,等.改良单Z形不等瓣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同期联合水平型重睑术的临床效果[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9,25(4):299-301.

[8]纪郁郁,余萍.倒L内眦成形及切开重睑术对单睑伴内眦赘皮的矫正效果[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8):1607-1608.

[9]王志国,匡瑞霞,陈振雨,等.“一”字形切口矫正内眦赘皮并修复下睑袋[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30(5):279-281,288.

[10]王雪,郑月华,王艳玲.单睑伴内眦赘皮平行型重睑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8,8(10):67-70.

[11]赵艳,翟宏艳,贺曼.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重睑成形术治疗双侧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9,9(3):9-13.

[12]孙朝英.对接受平行型重睑术的单睑伴内眦赘皮者进行围手术期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9):228-229.


梅小霞,刘文飞,黄亿华,云子轩,杨思奋.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固定重睑成形术临床观察[J].名医,2020(09):92-9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华眼底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华眼底病杂志

期刊人气:204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1015

国内刊号:51-1434/R

邮发代号:62-7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