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近十年国际青年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探究

  2020-09-24    113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以国际权威期刊《青年研究杂志》(Journal of Youth Studies),2008~2019年刊载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核心作者群、作者所在国家(地区)及机构、研究核心主题等维度分析了当前国际青年研究的发展现状,并借助被引文献分析技术,对国际青年研究的学科前沿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青年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加强研究方法科学化,建立青年发展相关数据库;在坚持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提下,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多学科研究视角,提升青年研究的理论内涵。

  • 关键词:
  • 前沿趋势
  • 国际期刊
  • 文献计量分析
  • 知识图谱
  • 群众组织
  • 青年研究
  • 加入收藏

随着青年群体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作为社会学科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研究也受到学界关注。高水平的青年发展事业,需要高水平的青年研究提供智力支持。肇始于西方的青年研究一直在国际青年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世界青年研究的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产生较大影响,并间接作用于各国政府的青年发展政策。把握近十年来国际青年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对于开阔我国青年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推进研究方式方法的变革、丰富我国青年研究学科建设的知识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目前,图书情报学的“文献分散规律”是世界各大学术“核心期刊目录”确立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术界关于某一领域或问题的科研论文基本上都会集中刊发在少数的学术杂志上,而这些学术期刊最终形成了“核心期刊”。理论上,这些核心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基本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整体状况和前沿成果,因此,一些高质量的学术权威期刊也就成了研判某些研究领域现状与走向的显示器和风向标。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2018年发布的《期刊引用报告》(JCR),全球约有6种SSCI青年研究类学术期刊,这些期刊在期刊评价的诸多指标上均在全球青年研究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属于国际青年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的顶尖学术期刊。其中,《青年研究杂志》(Journal of Youth Studies)在2018年的影响因子为1.732,近五年的影响因子达到2.195,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对论文影响分值(Article Influence Score,AIS)的研究报告中,其得分为0.566,远高于同类国际学术期刊,在国际青年研究和社会学界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基本可以代表国际青年研究的总体情况。

该期刊是由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Francis Group)同英国顶尖名校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哈德斯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于1998年联合创办,面向全球青年和国际青年学者发行的领先高水平学术期刊。该刊凭借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的高水平青年研究成果,在2002年就进入SSCI目录,成为展示全球青年研究学术成果的国际学术平台。

因此,本研究以《青年研究杂志》(Journal of Youth Studies)为研究对象,借助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在出版物名称检索中,以“Journal of Youth Studies”为字段进行信息收集,对该期刊2008~2019年刊载的论文信息进行保存和整理,在剔除会议综述、书评、通讯、勘误等非学术研究文章后,共获得符合研究目的和学术规范的有效数据833条(检索时间为2019年10月31日)。十年间,该期刊发文量逐年增长,从2014年起,该期刊发文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9年的发文量为114篇,是2008年发文量的近3倍,这从侧面反映出国际学术界对青年研究的关注度增加,研究人员和论文产出扩大,国际青年研究的整体态势良好(见图1)。

图一《青年研究杂志》2008~2019年的年度发文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所选期刊的833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从而揭示科学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1]。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则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式,借助文献计量学的词频分析、引文分析等常用技术,从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知识基础文章等角度对研究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利用质性研究对核心文献和关键信息进行阐释和补充。本研究的整体设计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国际青年研究的基本现状,主要包括核心作者群、作者所在国家(地区)及机构分析;二是国际青年研究的研究主题分析,即以论文高频关键词与研究核心主题分析为主;三是国际青年研究的学科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国际青年研究的现状

1.核心作者群分析

在现代学科发展进程中,对学科基础知识积累和学科整体建设作出较大贡献的作者常被认为是该学科或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在数量上的集聚就会产生核心作者群。高水平论文的发文数量一直是核心作者界定的关键指标,因为这不仅代表着研究者在某学科或问题领域的学术能力,而且高产科研群体本身也可以引发出本学科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对该学科的其他研究人员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2]。

本文依据赖普斯(Price)的“核心作者定律”[3],对《青年研究杂志》的核心作者群体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青年研究杂志》的核心作者共有98位,共发表论文219篇,占总论文数的26.29%,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法鲁希亚(Farrugia.D),共发表论文8篇。另外,结果表明,国际青年研究领域的瞬时作者居多,高产作者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2.作者所在国家(地区)分析

本研究所选的833篇论文共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发文量靠前的国家多是以英文为母语、官方语言或者是国民整体英语水平较高的国家,再次表明语言因素是影响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从整体地域分布上可以发现,目前国际青年研究的学术中心依然集中在西欧、北美、北欧、澳大利亚等欧美发达国家。

具体来看,《青年研究杂志》刊发来自英格兰和澳大利亚的学术论文居多,共有349篇,占总发文量的41.90%,其次为加拿大、美国、苏格兰等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合计发文量为203篇,占文章总数的24.37%。在发文量超过10篇的核心论文高产国家(地区)中,没有来自东亚地区的国家,日本和韩国,各发表5篇学术论文,我国大陆学者未在《青年研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截止2019年10月31日)。从不同国家(地区)发表论文的学术影响力(H指数)分析,英格兰以26分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澳大利亚为23分。从整体水平看,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学术影响力之间存在较为一致的相关性。

(二)论文高频关键词与研究核心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中最能揭示研究主题、反映主题信息特性的词汇或短语,是检索科研成果的必备元素,可以通过关键词统计分析某一时期某个领域研究现状的总体特征、学术热点和发展趋势[4]。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选定的833篇样本文献进行了关键词贡献分析,经过分析整理,同时剔除青年、年轻人、孩子等不具有实际研究价值的词语,选取了频次大于20的高频关键词共计26个,详见表1。

表1《青年研究杂志》论文的高频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统计(频次≥20)

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可知,词频高于或等于50次的核心关键词共有9个,分别是过渡、身份、性别、风险、教育、健康、青年文化、成年初显期和公民身份,集中反映出目前国际青年研究界对青年群体向成年过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较为关注,同时,涉及青年身份认同、性别差异、教育、健康、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主题则是研究的热点。为了进一步凝练国际青年研究的核心主题,本研究又在现有基础上绘制了相应的关键词知识共现图谱,为深入探索青年研究具体的核心研究主题、热点问题、研究范式等提供了可能。

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是利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来反映关键词的重要程度,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越能代表该研究的热点主题。其中,最大的关键词节点是“过渡”,其次是“身份”。结合具体文献可以发现,在当前的青年研究领域中,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是青年研究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青年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国际青年研究学术界看来,青年群体处于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尴尬期”,他们虽然脱离了年幼的儿童期,却又不被成熟的成年人世界所接受,是一个相对“孤单”的群体,因此,青年群体出现特殊身心问题和反社会行为的频率较高[5]。而次一级较大的关键词节点则是“性别”“教育”“社会”“健康”“社交课”等,这也表示青年研究领域中较为常见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角度对于青年群体表现出的现象、问题、规律和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青年研究的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此外,本研究继续对关键词聚类和主题词突现进行了综合叠加分析(见表2),通过分析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来深入挖掘更多的隐藏信息,进而更加准确和细致地刻画当前国际青年研究的前沿学术热点。

表2基于关键词聚类的《青年研究杂志》研究主题划分

综合表1、表2和共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相互关系分析可知,当前国际青年研究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主要是围绕青年的社会行为和身心健康问题,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阐释,大致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

1.关注青年的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问题。

西方青年研究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青年的政治文化、对特定政治事件的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青年政治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世纪中期的美国越战、美苏对抗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直接引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抗议运动,都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者关注青年群体,促成“青年学”和“青年研究”产生的重要原因。在2008~2019年的国际青年研究成果中,青年的“政治参与、政治文化、公民能力、学生运动”等关键词成为了青年研究领域的热点,而“案例”这个高频关键词则表明,大部分有关青年社会政治的研究多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

2.青年较为典型的不良行为。

该研究主题主要关注容易引发青年心理、身体风险的不良行为,例如,青年酗酒、暴力、欺凌、危险驾驶等关涉青年身体健康的研究主题。家庭背景、学校(社会)教育系统、青年认知模式等视角都是该研究主题常用的问题切入点。此外,也有少量的临床医学、认知心理学等偏向医学和生理学的学术论文也被纳入到青年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国际青年研究的高度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特征。

3.青年的社会化发展。

主要是从青年与社会的角度分析青年在社会化进程中表现出的诸多问题和现象,包含4个具体内容:(1)青年与成人(父母)关系的研究,涉及到成人世界对青年需求的忽视、边缘化青年、社会对青年群体的包容等;(2)青年群体内部的同伴关系以及青年社会关系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如青年的恋爱关系、同伴关系带来的青少年压力、青年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的差异;(3)青年与社区发展,从传统社区管理、建设等角度出发,探讨青年在传统社区中面临的社区关系、社会孤立等问题;(4)积极青年发展,主要是采取积极青年发展的理论视角去研究青年在社会化进程中面对的问题,避免将青年当作问题群体,而是把青年视为积极的发展因素,这也是国际青年研究领域内的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4.互联网环境下青年社会交往和教育问题。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带来了传统社会行为方式、人际关系模式、教育内容和人才素质培养的彻底变革,这也成为当前青年研究的重要热点。关于青年的网络素养、社交媒体、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中青年的社会支持网络、青年的数字(数学)能力和STEM核心素养等都是国际青年研究界关注的议题。

(三)青年研究学科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在文献计量学中,研究前沿在本质上是指特定研究领域中研究人员所积极引用的文章主体,即最为核心的被引文献。美国科学文献计量学家普赖斯最先提出了“研究前沿”的概念,并且指出“一个研究前沿大概由40~50篇最近发表的文章组成”[6]。这些被视为“研究前沿”的经典被引文献,在学科发展和知识积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前沿的分析是建立在突现词、共被引频次和施引文献的综合分析基础之上的。依据上述基本原则,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首先对所选文献进行引文分析并绘制了相应的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Q=0.678>0.3,平均轮廓值=0.174),在此基础上结合突现节点报告和施引文献进行了青年研究的学科研究前沿分析。

该图共有节点464个,连线1969条,较为突出的节点有68个,从被引频次和节点中心度的具体数值看,这些高被引文献很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这说明其对青年研究学科知识资源有着比较好的控制力,而且这些节点成为网络中由一个时间段向另一个时间段过渡的关键点[7]。针对若干最为凸出的节点,本研究结合相关来源关键词(突现词)、施引文献信息和突现节点文献的被引频次折线,并整理出排在前十位的关键文献(见表3),以进一步分析和确定国际青年研究的具体学术前沿情况。

表3所列出的关键节点文章均是近些年来在青年研究领域中起到研究前沿变化的突变文献,同时也是广受研究者关注,对青年研究学科知识积累起到奠基作用的经典文献。结合上述文献被引突变的时间和被引历史折线,可大致将青年研究的学科研究前沿划分为三个基本趋势:增强趋势、减弱趋势和新兴趋势[8]。通过对突变节点文献具体内容、主题思想的挖掘,有利于我们对国际青年研究的学术热点和研究前沿演进、发展进程的把握。

1.青年研究的增强趋势

增强趋势的研究前沿在整体上呈现出被引用频次的上升趋势,具有被引时间跨度长、被引频次多、突现率明显的特征。在国际青年研究中,青年向成年人的过渡的青年社会化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有关“初显成人期”(Emerging Adulthood)、青年亚文化和“选择传记”(Choice Biography)的相关研究最为突出。伦敦大学的宾纳(Bynner)在2005年发表的论文《重新思考生命历程的青年阶段:初显成人期的案例》(Rethinking the Youth Phase of the Life-course:The Case for Emerging Adulthood?)是突变性和被引频次均最高的文章,由图2-1可知其属于典型的渐强趋势,该论文也是英国学者关于“初显成人期”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在美国学者杰弗瑞·阿内特(Jeffrey Arnett)的“初显成人期”理论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视角,利用1946年、1958年和1970年时英国30岁群体的样本数据,对英国青年“初显成人期”在社会资本、家庭婚育、政治倾向等方面变化及其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论证了欧洲社会青年的“初显成人期”在后现代社会中所受的结构因素和排斥机制,重新评价了“初显成人期”概念在青年人生发展轨迹中的属性和价值。从2005年开始,“初显成人期”就开始被不断引用,2013~2016年的被引频次分别高达12和16次,说明近些年来国际学界对“初显成人期”的研究一直呈现出明显的渐增趋势(见图2-1)。

表3《青年研究杂志》文献共被引中重要的突现节点论文信息

在突现率和被引频次都排在第二位的是德瑞克(Shildrick)与麦克唐纳(MacDonald)合作的论文《捍卫亚文化:年轻人、休闲和社会分化》(In Defence of Subculture:Young People,Leisure and Social Divisions),该文章对亚文化理论和后亚文化研究之间的争论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德瑞克等认为,后亚文化研究特别关注音乐、舞蹈等方面所体现出的青年文化的风格特点,却忽视了对年轻人特殊的文化身份、社会经历等因素相关的更全面、更准确的探索。后亚文化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影响,其研究重点在于解释新兴青年群体的特定行为,但是降低了社会阶层分化所带来的现代社会的分裂问题。作者最后指出,对于后亚文化要进行“扬弃”,吸收后亚文化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观点,同时,更要加强对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从这种关系中去阐释青年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其被引频次在2013年开始陡增,2016年出现第二次应用高峰并持续至今(见图2-2),可以界定为增强趋势。

关于青年社会学中的“选择传记”(Choice Biography)研究是青年研究的最后一个增强趋势。其中主要以《<无处不在的选择传记>的神秘案例——乌尔里希·贝克:结构、代理以及青年社会学理论的中庸状态》为代表。这篇文献围绕着贝克提出的社会学概念“选择传记”(Choice Biography)进行研究和讨论。“选择传记”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分析青年在步入成年人过程时所采用的一个术语,贝克认为,青年人在步入成人生活时,不应该按照出身阶层、家庭环境等这些“僵化”“非此即彼”的第一次现代化理论进行分析,而是应该将其视为青年人在进行“强制的个体化”的一个过程,是风险社会中,青年人进行去制度化、强化不确定性、体现自我意识和再制度化的过程,因此,青年人的成长不能被机械化地理解为受社会决定的传统“编年体传记”而应该视为青年个体自我个体化的“选择传记”。伍德曼(Woodman)教授经过研究后认为,贝克的“选择传记”概念在表述上存在夸张和逻辑混乱的问题,但“选择传记”的说法依然存在合理性。图2-3显示出,伍德曼教授论文的引用从2009年开始增加,2013~2015年的被引用频次出现激增,因此,我们可以判定,“选择传记”研究是国际青年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呈现增强趋势的研究前沿。

图二增强趋势节点文献的被引历史折线图

2.青年研究的减弱趋势

减弱趋势的节点文献是指文献每年的被引频次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的高突现性文献,这些研究文献本身是构成该研究领域知识基础的经典论文,但是由于学者们研究兴趣的转向,呈现减弱趋势的研究文献就表示正在衰退的学术研究。巴纳吉(Banaji,Shakuntala)发表的学术论文《公民烦恼:21世纪民主国家的公民及其政治参与的速写》(The trouble with civic:a snapshot of young people’s civic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s in twenty-first-century democracies),聚焦当代欧洲青年的“政治冷漠”问题,巴纳吉教授借助青年互联网政治参与项目“Civicweb”,同时以英国的八十个公民政治网站及其相关辅助机构在2007年1月至8月举行的青年团体、青年政治活动为样本来解释为何青年在互联网上的政治参与积极活跃,但却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选举、讨论表现得冷漠。巴纳吉在文中指出,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种族文化差异等因素塑造了现代青年的多样化发展,但是这些多样化因素并没有很好的被倡导集中、统一的现实政治制度所考虑,从而限制了青年人自由、多元的表达和意见领袖的产生。而互联网的便利性、即时性和包容性反而迎合了当代青年的政治表达诉求。波普(Popp,S)所著的学术论文《“你觉得被排斥了吗?”德国年轻的国家受益人主观体验研究》(‘Do you feel excluded?’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young state benefit recipients in Germany),作者基于德国就业研究所(IAB)2005年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调查”,对接受国家贫困补贴的18名24岁青少年进行了1783次访谈,探究接受国家贫困补助与社会排斥的主观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比例的人确实经历过除国家福利依赖外的多重剥夺。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受到经济压力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职业、教育失业和住房条件差的影响,但只有少数人因此感到被社会排斥;当个体经历多重剥夺时,社会排斥的主观体验增加,而融入家庭生活则可以减轻青年人的社会排斥感。波普教授在研究最后建议,青年社会一体化的经验不仅取决于国家财政资源、就业等经济条件,而且还取决于社会环境。随着近些年来,各国政府对青年政治冷漠、社会融入等问题的关注,特别是青年积极发展理论的兴起,国际学者们对青年政治冷漠、社会融入的研究开始降温,从图3可知,在引用频次上上述两篇论文均在2015年出现引用峰值后,呈现整体引用趋势衰减的特征。

图三减弱趋势节点文献的被引历史折线图

3.青年研究的新兴趋势

研究的新兴趋势文献主要是指在最近几年发表的引用频次和突现率均较高的学术文献,与增强趋势文献较早引起学界关注不同,该类文献的关注度是在最近几年才出现上升趋势。本研究的新兴趋势文献主要是在2011年后表现出被引用频次分布呈现年度的增长。这3篇论文,主要是从社会阶层、“尼特族”、社会文化等视角,探讨青年向成年过渡的社会机制和发展路径问题。由图4-1可知,罗伯特(Robert,S)的学术论文《超越“尼特族”和“乖孩子”的路径:青年过渡研究中“缺失的中间阶层”》(Beyond‘NEET’and‘tidy’pathways:considering the‘missing middle’of youth transition studies)在2013年后开始出现大量的被引现象。罗伯特认为,青年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应该超越目前大部分研究者所采用的“二分法”,即将青年按照依靠父母的“尼特族”和进入高等教育的“乖孩子”。他避开了传统的对青年二元分化的研究形式,即不再局限于“尼特族”和“乖孩子”,而是通过第三条路的视角,去考察那些没有形成特定符号的更为普遍且大众的青年群体(即传统青年研究中的“缺失群体”),更为全面地涵盖了青年群体的内涵。《这并非一个特别“尼特族”式的解决方案:它代表了早期离校学生与劳动力市场转型之间存在矛盾》(Not a very NEET solution:representing problematic labour market transitions among early school-leavers)是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包容与教学研究所弗朗(A Furlong)教授关于“尼特族”研究的经典作品。论文以苏格兰中学毕业生调查为基础,探讨了“尼特族”的不同定义方式对政府就业政策的影响,强调了“尼特族”的普遍性,并分析了“尼特族”的新特点。作者更加深刻地指出,“尼特族”反映出了当代青年的“脆弱性”,但是“尼特族”的概念并不能有效地代表脆弱的青年和部分青年的脆弱性。因此,学术界有必要考虑使用比“尼特族”意义更加准确或者含义更加广泛的词语来概述青年的“脆弱性”,为社会更加深刻地干预“青年脆弱性”提供理论基础。图4-2显示,该文献从2014年起开始出现被引用次数陡增的新兴趋势。

弗朗(A Furlong)教授的另外一篇学术论文《变化的时代,变化的视角:调和青年、青年成年期研究中的“过渡”与“文化”视角》(Changing times,changing perspectives:Reconciling‘transition’and‘cultural’perspectives on youth and young adulthood)也是经典的代表青年研究新兴趋势的文献,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该论文在国际青年研究学界中的被引就呈折线上升的趋势(见图4-3)。弗朗教授从青年社会学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青年研究中“社会转型”与“社会文化”两种理论范式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作者追溯转型理论与文化视角之间关系后认为,由于社会管理方式、环境的融合、青年对新意义的探索和自我意识的瞬间变化等原因,使得维持结构分析(社会转型论)和文化分析之间的理论区别变得更加困难,也让二者的趋同与融合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也为青年社会学如何利用社会生成方法开展新的研究提出建议。

综合上述研究趋势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际青年研究的前沿热点主要集中在“青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问题上。青年群体处于儿童和成年的过渡阶段,具有完全不同的亚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心理特征等,同时,也是西方社会最活跃的社会群体[9]。正吸引着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研究对象从一开始的“特殊青年群体”转向了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普通青年群体”,研究视角也从特殊青年现象、问题的成因转向普通青年社会化的一般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方法上,近些年西方的青年研究学者也逐渐对质性研究开始重视,小范围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焦点小组、内容分析、混合研究等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所采用,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的使用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也从侧面上反映出西方青年研究的理论构建日益聚焦和深入。

图四新兴趋势节点文献的被引历史折线图


三、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SSCI期刊《青年研究杂志》2008~2019年的刊发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国际青年研究的基本现状。

在核心作者群方面,国际青年研究领域的瞬时作者居多,高产作者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在作者所在国家(地区)方面,英格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苏格兰等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是国际青年研究的学术中心,拥有较高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2.国际青年研究的热点和主题,常以跨学科和多学科的形式展开。

重点关注四大领域:青年的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问题、青年较为典型的不良行为、青年的社会化发展、互联网环境下青年社会交往和教育问题。

3.青年研究学科的研究前沿趋势体现为增强、减弱和新兴三种趋势,研究的前沿热点主要集中在“青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问题上,青年政治参与的研究的关注度在下降。

其中,增强趋势重点关注青年向成年人的过渡的青年社会化问题,主要涉及“初显成人期”、青年亚文化和“选择传记”等;新兴趋势主要是从社会阶层、“尼特族”、社会文化等视角,探讨青年向成年过渡的社会机制和发展路径问题;减弱趋势主要是青年政治冷漠、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

(二)研究启示

1.加强研究方法科学化,建立青年发展相关数据库。

从国际青年的研究现状来看,以量化分析、方程建模等为主要的科学研究范式,依然是当前国际青年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特别是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结合,国际青年研究的实证科学研究倾向愈加突出。目前,我国青年研究在研究方法和范式上虽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方向,一些常用的问卷、访谈、线性模型分析、定量和质性研究也已经得到较好的推广,但是这些研究方法依然集中在青年社会学领域中,有关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工作、志愿者等问题的研究依然以思辨、说理研究为主,在随机实验控制、模型选择等科学研究范式的选择和应用上与国外同行的差距依然较大。这种研究方法和语言的差异也加剧了我国青年研究在国际学术话语权上的缺失,世界青年学术界很难听到来自中国的青年问题研究学者的声音。此外,由于科学研究范式的开展要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基础,但是我国在大规模青年基本数据库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青少年发展数据收集、公开等方面的力度依然不足,进而影响到我国青年研究的科学实证范式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有关青少年发展数据的公布与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开始组织针对我国青少年发展的数据收集和信息数据库建设,有步骤、有计划地建立并完善中国青少年发展数据库。

2.在坚持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提下,突出“问题导向”。

与国外青年研究成果相比,我国青年研究更加关注青年群体的热点现象、新兴问题,不少应用研究也呈现出参照国外调查、实验,借用模型等“学术移植”现象,而对有关中国青少年发展的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对国外新兴主要理论的本土化学习和借鉴较弱。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第一次将青年发展提升到民族和国家战略发展高度,因此,青年研究学者更加有义务和责任瞄准国家重大发展需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中国青年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实现国际视野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理论、智力支持。另外,由于青年研究本身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青年研究的学者不应该囿于追逐高光热点,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还是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服务国家关于青年发展的重大政策需求。同时,也要提高我国青年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关注国际青年研究的学术前沿,结合我国青年现象、青年问题进行本土化和创新研究,在国际青年研究领域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3.强化多学科研究视角,提升青年研究的理论内涵。

通过对国外青年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国际青年研究的视角从未局限在某一学科或者专业之中,相反,教育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都成为了青年研究的理论基础,多学科视角、跨学科合作已经成为国际青年研究的基本态势。我国青年研究也需要继续加大多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坚持问题导向,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及时的借鉴到青年研究中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学科知识,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要处理好多学科视野与青年学学科建设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避免唯“青年”而研究青年的“学科关门”倾向。不能将青年问题窄化成为一个“社会学问题”“心理学问题”或者“思政教育问题”,既可以借鉴国际青年学研究的“问题域”发展方式,围绕有关青年发展的经典问题,组织和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展研究探讨,也要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自身学科的视角来研究最新的、不同的青年问题,从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分析青年问题,从而沉淀形成青年学学科的经典研究问题和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更要警惕因多学科研究而带来的“去学科化”倾向,不能因为青年学或者青年问题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就否定了青年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将青年研究泛化成归属任何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发现,在国际青年研究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研究机构依然是大学,高发文量的高校之间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科研合作,这些高校的青年研究开始从单纯的多学科视角,逐步转变成围绕着青年较为典型的不良行为、青年的社会化发展、互联网环境下青年社会交往和教育等问题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学者队伍和研究方向,开始了青年学学科化的初步进程。这也为我国的青年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行性,即突破“共青团办青年学”的部门局限,从“大青年学科”的站位出发,围绕青少年发展问题,强化团属青少年研究机构和国内高校的科研合作,进而依托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职能实现我国青年学的学科化。总之,立足我国青年发展,坚持青年研究学科化的立场,强化青年研究的多学科研究视角,努力提升青年研究的理论内涵,是我国青年研究学科化进程的一个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杰.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6.

[2]陈超美. 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陈悦,侯剑华,等,译.情报学报,2009(3):401-421.

[3]马费成,胡翠华.信息管理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83-85

[4]赵新亮,张彦通.近十年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高教探索,2015(8):15-20.

[5] S·南达.文化人类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赵新亮,张彦通.近十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美国5种SSCI高等教育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63-69.


郑浩,王珑玲,赵新亮.近十年国际青年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国际权威期刊《青年研究杂志》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青年探索,2020(04):72-8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青年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

期刊人气:157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2-9532

国内刊号:11-1001/C

邮发代号:2-39

创刊时间:192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