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19    28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心理"融入"党建"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内在发展的需求和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创新之举。该文从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存在问题和心理学需求入手,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就"党建+心理"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辅以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 关键词:
  • 党建
  • 创新
  • 基层
  • 心理
  • 新时代
  • 加入收藏

一、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对心理学的需求


(一)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

1.从严治党常态化。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关键,是新形势下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揭开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篇章。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2.党建引领全面化。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就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建引领,即要在思想、作风、素质、目标、方法和典型上实现全方面引领。关于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旗帜鲜明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3.党建创新科学化。

创新党建工作是党在新时代对党建工作的新定位。尤其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在于创新,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事求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再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二)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问题

1.从严治党单一化。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但很多基层党组织的做法还是略显单一,习惯于“上传下达”,以文件来落实责任,以开会、签字和材料等形式来应对考核,而缺少积极主动地探索激励方法。单方面的问责压力,易导致责任主体缺乏担当和履职内动力,把“不出错”的履职底线变成履职追求。

2.党建引领表面化。

党建与业务分离的“两张皮”问题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也有所体现,不少基层党组织打着党建引领的旗帜,但凡相关工作都加上党建引领的抬头,大搞表面化的形式主义,而与群众脱离、与实际脱节、与发展脱轨。

3.党建创新形式化。

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党建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可是不乏有基层党组织为求创新而创新,不以实事求是为根本,不以推进全面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安全稳定等各项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为目的,而耗力于在形式上除旧布新,在口号上推陈出新。

(三)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心药”

1.心理关爱铸铁军。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当前从严问责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党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发文号召关心关爱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关注党员干部的心理不仅是推进党建工作的重要方法,也体现了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浙江省委继2016年发布《关于关心关爱县乡基层干部的若干意见》之后,2019年又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干部心理健康关爱体系,常态化开展“向组织说说心里话”等活动,指导基层党组织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把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工作抓在平时、融入日常,传递组织的温暖和温情,增强党员干部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提高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素质,不仅有利于破解压力问题,也有助于党员干部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内在积极性,组建阳光型的铁军队伍。

2.心理建设提本领。

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共开展了五次集中教育,首次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党建引领发挥实效的关键因素是基层党员的素质,尤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学会更耐心地倾听群众心声,更精准地把握群众需求,更有效地调控群众情绪,实现有效沟通,提升干群交流的群众尊重感和获得感。情绪管理能力、共情力、沟通力和影响力这些都是心理素质和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党员干部心理建设,不仅有利于其自身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其干事能力,推动党建引领切实有效地开展和发挥作用。

3.党心融合固根本。

党建工作的本质是“人”的工作,做好“人”的工作其核心是做好思想工作,而思想工作的关键在于心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早在2010年就对相关工作做出批示,要求“重视心理科学的应用,创新党建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需要全面了解党建工作对象的基本心理状态,遵循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及行为规律,借鉴心理学方法,充分发挥心理学在党建工作中的应有价值。当前“党建+”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将心理的“一颗红心”融入党建的“红色基因”这种“党建+心理”模式,不只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本质内容上的深化与聚焦。通过内在赋能,有利于促进党员个体的健康成长,从而进一步助推党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党建+心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党员干部心理建设

“心理”融入“党建”,是基层党建工作自身深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许多方面都和心理相关,党员干部心理建设是其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的内隐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也为党员干部心理建设提供了重要指标。

1.强化认同心理,坚定理想信念。

信念是一种心理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也是一种对我们党和国家,以及制度和政策等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心理表现。在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教育中,应把握理想信念生成的心理规律,从潜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心理出发,结合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循“态度反应——观念养成——行为转化——人格塑造”的递进环节[1],让信念自发地由内而生。

2.强化角色心理,担当历史使命。

每一位党员干部不仅承担着政治角色,也承担着家庭和职业等社会角色[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甚至冲突,是影响基层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重要因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化角色意识,强化角色认同,规范角色行为,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记并担当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

3.培养心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当前,基层党员干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比较突出,但他们缺乏的往往并非专业知识,而是诸如与群众沟通、组织、决策和领导等综合性能力。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需加强包括沟通力在内的多元能力培养。沟通力、共情力、影响力和领导力等心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基层党员干部的干事和服务水平。

4.培养积极品质,提高干事动力。

以严问责促担当,是治党的“基底”;以强激励促担当,是管党的“阶梯”;而通过培养积极心态和品质体现担当,则是发展党的“承重墙”。“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作为引导社会发展责任主体的党员干部队伍而言,就更加重要且具有指导意义了。只有基层党员干部积极乐观、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整个社会才有可能走向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未来。

5.塑造健康心理,保持清正廉洁。

无数贪腐案例表明,心理扭曲和心理防线失守是导致贪污腐败发生的内在根源和导火线。廉政心理建设,不仅仅停留于加强党员干部的自控力和心理约束力,还在于指导党员干部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积极地追寻人生价值和意义,塑造健康人格。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心理健康,意志坚强,才能出污泥而不染,保持清正廉洁。

(二)心理学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径分析

“心理”融入“党建”,也是开展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工作的必然结果。脱离基层党建的各方面工作而独立开展党员干部的心理工作是无法持久且不具实效的,只有坚持将心理工作融入党员干部的选人用人、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激励担当等各方面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关爱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发挥心理科学的应有价值。

1.开展心理体检,掌握心理状态。

了解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理状态,是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前提。通过问卷调查、专业测评甚至个体访谈,掌握党员干部心理状态,可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基础,尤其是甄别出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有心理问题乃至处于心理危机的党员并加以关注和干预,对整个党组织建设的大局而言至关重要。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在基层党员干部群体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结合党性教育和廉政教育等党建任务,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调适技巧指导等课程,可以有效缓解基层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压力和焦虑问题,提高心理健康素质,预防心理问题严重化和心理危机爆发,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党性不坚定和不清廉等问题。

3.掌握心理技巧,深化谈心谈话。

在预防的基础上,基层党组织更当主动出击,学会利用心理技巧,科学有效地开展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2018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指出:党支部应当经常开展谈心谈话,应当注重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和出现重大困难、身心健康存在突出问题等情况的党员,党支部书记应当帮助做好心理疏导。

4.提供心理服务,打造健康队伍。

有条件的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利用好相关政策和人员,为党员干部提供包括个体、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等在内的各类心理服务,做到真切关心关爱基层党员干部,打造健康型铁军队伍,夯实堡垒根基。

5.培养心理能力,增强组织力量。

基层党建中的心理工作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旨在培养党员干部的积极心态、品质和能力,切实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基层党校可以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党员干部心理工作深度融合,在党员干部能力训练中加强心理能力的培养,将心理学的理念和做法融入并贯穿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三、“党建+心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心理健康列入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内容已有一段历史,近年来“党建+心理”的口号也被普遍提及。但是“党建+心理”模式绝不是简单的心理讲座走进培训课堂,也不是表面的呼吁注重对基层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而是从顶层设计到举措实施,都体现出“党建”和“心理”的有机融合,宏观上有完整的工作体系,微观上也有着规范的课程体系。本文以W市的“心理”融入“党建”的实践为蓝本,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层面对“党建+心理”模式的实践经验进行探索分析。

(一)“党建+心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工作体系

1.明确工作目标。

“为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在全面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的同时,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既向党员干部传导工作压力,又关心关爱党员干部,促使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中,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心理素质更加稳定,工作作风更加扎实,履行职责更加高效,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实现个人和事业的共同健康成长。”该市对这项工作的定位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管党治党方针政策,并且有效地融合了党建目标和心理措施。

2.加强组织建设。

各单位或机构的党组织是基层党建工作最为重要的责任主体,但由于各种条件和资源的限制,零散的基层党组织很难真正有效地全方面且深入地实施“党建+心理”创新模式。因此,该市以全市“一盘棋”为破局思路,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党校、市卫健局、市教育局等18个部门建立市干部心理关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分工,统筹资源,形成合力,提供从心理体检、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基层党员干部心理服务。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基层党组织中遴选优秀党建工作者担任心理委员,负责开展各项党员干部心理工作。如此的组织架构,保证了“心理”成为“党建”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不是额外附加的任务,避免导致“两张皮”问题。

3.打造机构平台。

该市举全市之力,搭建了“1+X+16”党员干部心理关爱服务平台。其中“1”为市干部心理健康关爱中心,依托市委党校建立综合性的关爱中心,全面开展党员干部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X”为市干部心理关爱分中心,即在市老干部局、市卫健局、市教育局和市妇联等部分联席成员单位建立具有特色的分中心,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党员干部心理服务;“16”为基层干部心理关爱服务站,由16个乡镇(街道)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基层服务站,并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辅相成。另外,该市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尝试在内部党员活动中心开辟“心理”功能区,方便开展党员心理关爱相关工作,涌现出诸如财政局等一批示范单位,结合已有的阅览室和活动室等资源,增设心理书籍专柜,定期开展党员心理读书会和心理沙龙等活动。只有将“党建+心理”模式实体化,才能把这个创新工作做具体、做扎实、做彻底。

4.提供工作保障。

一是强化机制保障,推行干部心理关爱与党建的有效联动工作机制,每年评比一批示范点,拉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动力;二是强化人员保障,加强与高校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专家参与指导,建立本市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专兼职师资队伍“阳光心使”,在党员干部中优选人才组建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团,同时招募心理服务志愿者团队等;三是强化财政保障,为加强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二)“党建+心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课程体系

该市以市干部心理健康关爱中心为核心阵地,发挥党校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优势,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关心党员干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注重党员干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和能力锻炼,将心理关爱工作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有机深入融合,结合基层党建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针对党员干部对象群体特征、党员干部成长需求和职业阶段发展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由于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是其中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活动形式,而且其他很多工作形式也都可以结合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活动形式来开展,所以本文将其概括为“8+3”课程体系。

1.“8”个基本项目。

包括:(1)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2)心理健康知识讲座;(3)心理测评;(4)放松训练;(5)个体心理辅导;(6)团体心理辅导;(7)心理运动会;(8)户外素质拓展。这8个项目采取了心理体检、心理教育、心理服务和心理能力培养等路径,基本上贯穿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选人用人、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激励担当全过程。

2.“3”个“+”。

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实现了对象、主题和技术3方面拓展,基本涵盖了包含坚定信念、使命教育、能力锻炼、品质培养和健康心理在内的基层党员干部心理建设各方面内容。

(1)“+对象”,包括:

不同职业阶段党员(新入职干部、新提拔干部、中层干部、领导干部)、不同岗位党员(部门、乡镇基层干部)、不同角色党员(单身青年、妇女、离退休老干部)、重点党员群体(执法、医护、信访、党务工作人员)、特殊党员群体(被处分、经历重大变故和参与事故救援干部等需要危机干预者)等。

(2)“+主题”,包括:

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沟通、合作、团建)、情绪与压力管理、自我探索与成长、积极品质与能力的培养(抗挫力、共情力、创新力、影响力、领导力)、党建核心内容和方法指导(初心教育、理想信念、谈心谈话能力)等。

(3)“+技术”,包括:

ACT(接纳承诺疗法)、SFBT(焦点解决短期技术)、巴林特小组、正念、催眠、沙盘、音乐、绘画、图卡(OH卡、红卡、元卡、心灵图卡、塔罗牌)、心理剧、游戏疗法等。其中,红卡是专门针对党员群体设计的心理辅导道具。

该市采取了三种途径来落实“党建+心理”课程体系。一是在党员干部的主体培训班和一些重点班次里安排心理辅导课程,且部分时间较长的培训班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多次课程;二是面向全市各单位发布“党建+心理”课程菜单,由单位预约、组织安排某类党员干部群体,比如年轻党员、中层、领导班子或全体党员来体验团体心理辅导等课程;三是由市干部心理健康关爱中心开设系列主题分享课程,面向全市党员干部公开报名,吸引有相应需求的党员干部个体前来参与活动。如此,通过主动安排和接待预约并行,“迎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和个体相补充,不仅符合基层党组织对培养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满足了党员干部的个体需求。

(三)“党建+心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案例分析

1.严管更需厚爱。

近年来,该市每年开展党员干部“三评三改三处理”工作,对部分作为严重处理对象的党员干部,实行脱产再教育和基层锻炼,这是严管之的举措。但党组织也认识到此类党员干部同时也是急需厚爱的对象。因此在开展三处理党员干部再教育的过程中,该市特别注重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在集中培训期间多次安排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和个别心理谈话环节,并在后续的基层锻炼期间持续跟进,为维护该特殊群体的党员干部的心理稳定提供坚强保障。比如在某年的再教育对象中,就发现某党员干部心理状态极其不稳定,出现较重心理问题,党组织利用相关资源及时采取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长期的心理咨询服务,并在综合多方因素的前提下,对该党员进行了适当的岗位调整,为维护其个体和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也是“党建+心理”创新模式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选人用人和管理监督等环节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

2.在危机中升华。

基层党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党员个体,而个体的情况总是复杂的。比如某党员是某部门的领导干部,作为进修班的学员参加了由党校组织的心理测评和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工作人员从中发现该学员有明显情绪问题,通过联系其单位组织了解到他有因工作任务被问责的经历,导致心理压力较大,情绪消极低落。经过找他进行个别交谈,并在后续的团辅课程中给予特别关注和引导,该党员干部意识到了当前自身的心理困境,以及会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于是在心理辅导师的帮助下积极调整心态,不仅拿到了优秀学员的荣誉,还以全新的饱满心态投入到工作中,甚至还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市里组织的党员干部心理关爱技能培训。从中可见,如果能做到对党员个体的真切关怀,也可以帮助党员个体在危机中实现升华。而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整个党组织的升华也正是由类似的无数党员个体的升华共同塑造而成。这是“党建+心理”创新模式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教育培训和激励担当等环节中有着用武之地的重要表现。

3.心理无处不在。

如该市《新时代,心征程》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心理辅导师不是通过外在的理论和案例,而是通过党员干部对自身“人生金三角”的回顾与反思,来激发内在的初心与使命感,引导规划未来的自我发展。又如在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培训中安排了“红卡”活动体验,利用图卡这种心理投射道具,帮助党员骨干更好地认识自我,强化先锋角色意识。再如在面对如何提高党支部书记组织开展谈心谈话能力的问题上,该市借鉴心理学中的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尤其是其中的提问对话技巧,将其迁移到谈心谈话工作中来,有利于进一步激发被谈心谈话党员对象的主体责任意识和潜能,助其探寻自身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向未来、积极解决问题。最后,正如当前刚刚完成村级组织换届,新一任村(社)书记首次担起书记、主任“一肩挑”的重任,面对如何做好五年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该市不仅注重对新任村书记进行业务能力培训,而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安排团体心理辅导课程,通过《我和我的家乡——幸福XX,从心开始》等主题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角色,树立信心,提高战斗力。


参考文献:

[1]韩丽颖.把握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规律[N].光明日报,2016-10-02(007).

[2]李斌.党员心理建设的内容与途径[J].人民论坛,2020(9): 88-89.

[3]吕红娟,李朝波.加强党员干部心理建设探析[J].党建研究,2020(9): 54-56.

[4]李斯.心理需求视角下党的组织生活方式创新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 42-44.

[5]胡月星.把心理能力建设纳入党的自身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1) : 20-24.

[6]李朝波.应重视党员心理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7): 51-54.

[7]范福林.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激发干部千事创业活力的理论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4(5): 57-60.

[8]张世飞,庞志.党的心理建设的内容及对策选择[J].理论探讨,2011(2):134-137.


文章来源:郑晓斌.“党建+心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W市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21,37(04):8-1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党政研究

期刊名称:党政研究

期刊人气:88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2095-8048

国内刊号:51-1755/D

邮发代号:62-49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