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以高校艺术教育为载体的以美育德的历史演进和时代实践

  2020-08-07    25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以美育德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育德一直得到继承和发展。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以美育德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应该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肩负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

  • 关键词:
  • 以美育德
  • 传统教育
  • 美育
  • 艺术传承
  • 艺术教育
  • 加入收藏

一、近代以来美育地位在国内教育体系中的历史演进


美是丰富、净化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爱好和创造美的能力,以使之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的教育。美育的概念由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席勒首次提出,并发展为独立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王国维先生最先把“美育“这个词汇引入中国[1]。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指出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完全之教育”必须有培养“智力”的智育、培养“意志”的德育,培养“情感”的美育。蔡元培先生于民国元年首次将德文“AesthetischeErziehung”意译为“美育”[2],并在担任民国教育总长时推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指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教育,并通过主管部门颁布专门法令确定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将美育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朱光潜先生提出了“全人”的教育思想,即“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培养全人,不仅在灌输知识。所谓‘全人’包涵德育智育美育及体育诸方面在内。”[3]指出了美育作为创新教育的特征和意义,强调了现实生活体验和艺术修养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知行合一”的美育思想,在当时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得以实践。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由科学、艺术、健康和劳动等组成的学习活动,并进一步指出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并非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教育事业本身就是进行美育。由此,开辟了知、情、意三者合一,理论和实际相融合的一条新型美育之路。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将美育排除在国家教育方针之外。随后,包括文革在内的很长一段时期,美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被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育工作重回正轨,恢复发展。1986年,七五计划将美育重新列入国家教育方针。1993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反复强调美育工作的重要性,美育工作得到了持续恢复。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至此,美育地位得到了稳固。

十八大以来,美育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在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中,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党中央第一次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印发的国办发[2015]71号文和教体艺[2019]2号文,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作出具体布置。新时代的美育工作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综言之,独立的美育理论体系进入近代中国以来,美育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得到认可的,并且对美育的倡导经历了从个人教育思想到学校教育探索直至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升级的过程,进入新时代以后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二、以美育德思想的源起和近代以来的发展


“以美育德”最早起源于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礼乐相济”[4]。周公“兴礼乐、改制度、封同姓”,制礼作乐,成为中国礼乐文明的“总设计师”。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诗、礼、乐是民众教育的基础,三者循序渐进、相辅相成,要让民众能够掌握和运用。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也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直被儒家所继承。《礼记·乐记》认为乐对人的道德品质有重要影响,强调乐教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德育,“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美育在传播审美情感、传递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于道德培育和人格涵育,也即更加注重以美育德作用的发挥和功能的实现。

近代以来,以美育德的思想也得以传承和弘扬。王国维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蔡元培认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朱光潜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陶行知认为,美育主要目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塑造学生积极的三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育德的提倡和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段时期内,美育的独立地位逐渐丧失,沦落为德育、智育、体育的附属品,甚至遭到了取缔。直到进入21世纪,以美育德的教育思想才重新得以确立和巩固。总体上来看,以美育德在这段时期内经历了曲折中发展的艰难过程。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以美育德地位、功能、价值的认可。

综言之,从国内源起和近代以来的发展来看,以美育德思想,在绝大部分时期内,都在传承中丰富、在守正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美育德思想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美育具有推进德育、增进智育、促进体育、改进劳育的重要作用,是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观念已经得到明确和倡导。


三、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部分内容,美育包括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三种途径。艺术教育是指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5]。不管家庭、社会、学校哪种途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已经达成共识。梁启超认为,音乐、美术、文学是美育的最大利器。陶行知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吴为山认为,艺术教育乃美育的最佳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也已成为事实。国办发[2015]71号文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教体艺[2019]2号文要求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在这一系列文件的指引下,十八大以来,学校普及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推进机制得以确立和完善,艺术教育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综言之,上述观点和要求都是以“大美之艺”培养“大德之境”的具体体现。诚然,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能仅仅依靠艺术教育,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充分挖掘人文和自然等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通过理论和实践等不同教学方式,依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等不同教学平台,形成育人合力,这既是陶行知“教育即美育”思想的回归,也是下一步学校美育工作发展的方向。


四、艺术教育以美育德的时代实践


根据上文论述,以美育德是美育的重要功能,艺术教育又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美育的德育功能,就高校而言,艺术教育以美育德首先要体现时代特征,再者要体现学校特色。

(一)艺术教育以美育德要体现时代特征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好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6]。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新时代艺术教育以美育德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引导师生“树精神信仰、立精神支柱、筑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树精神信仰”是指树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生信仰,“立精神支柱”是指定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筑精神家园”是指构筑校训精神引领的内在世界。

1. 树精神信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最新境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新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的人生信仰。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元,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强基,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导航是艺术教育引导师生的首要之义。据此,学校以“习语金句”的展示和创作为着力点,承办中国十余位著名书法家“习语金句”作品展览;组织学生用书法的形式撰写“习语金句”,用篆刻的形式雕刻“习语金句”,用朗读的形式解读“习语金句”,用话剧的形式演绎“习语金句”,做到在观摩中学习,在创作中体验,在理解中认同。

2. 立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本、融入课程、融入课堂是艺术教育引导师生的主要之义。据此,学校分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词为主题,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围绕“富强”主题开展摄影教学,用照片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围绕“文明”主题,开展计算机设计教学,例如动画作品《火·源》用不同时代人类对火种的掌握,展示人类文明的进化;围绕“公正”主题,开展传统艺术教学,例如剪纸作品《廉》用京剧脸谱的字形化反映公平正义的内涵;围绕“敬业”主题,开展美术教学,例如漫画作品《rabbit'shope》用药学实验兔子的舍生取义,诠释敬业精神的伟大;围绕“和谐”主题,开展艺术设计教学,例如海报作品《画外音》,借用西方艺术中蒙克《呐喊》、大卫《马拉之死》、毕加索《哭泣的女人》三幅油画作品,将环保元素融入其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等等。

3. 筑精神家园

经亨颐先生说,“家有懿训则昌,国有懋训则强,惟校亦然。”辞海中,校训释义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蒋树声先生说,“大学的灵魂是它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而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是校训。”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的一种表征形式,承载着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与追求,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直接体现。中国药科大学的校训是“精业济群”,“精业”,精攻药业,提倡科学精神;“济群”,惠济众生,提倡人文精神。“精业济群”校训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倡导“古剂改良,新药求精,保健民族任重”的允德允能精神。用校训精神凝神聚气,是艺术教育引导师生的必要之义。据此,学校组织学生以篆刻、雕塑、木版画、剪纸、话剧等形式诠释校训精神。例如,创作雕塑作品《生命树》,树基部分为校徽元素,寓意药大人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树冠部分为青蒿素分子结构,寓意药大人仰望星空、砥砺前行,用累累硕果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力量。创作话剧作品《点亮一盏灯》,讲述学校36岁的徐国钧院士罹患癌症摘除左眼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常人无法忍受的病痛折磨,忘我地坚持工作,完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药物的鉴定,开中药考古之先河,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用生命诠释“精业济群”校训精神的感人事迹等等。

(二)艺术教育以美育德要体现学校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由于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在遵循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各国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则,办好教育必须立足国情。同样,办好艺术教育也要立足校本,因循而不守旧,借鉴而不借用,追赶而不追随。

“巍巍我校,屹立江东,志在起废振癃。古剂改良,新药求精,保健民族任重。济济多士,药学专攻,存心以仁,任事以诚,共同继续,神农伟业,建树万世之功。”中国药科大学校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学校的使命和初心,特色和专长。扎根药大办艺术教育,必须深入挖掘音乐、艺术设计、话剧等常见艺术形式和“药”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拓以“藥樂融通、藥兿互通、藥劇贯通”为校本特色的以美育德的实施路径。

1. 藥樂融通

古汉字的藥(药)和樂(乐)字形相似,二字同源。樂(乐)字源起于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是黄帝医治受伤士兵的工具。藥(药)从樂(乐)而来,从字形理解是指可以产生樂(乐)一样治疗效果的草。古人已发现了音乐与人格情志、脏气体质的内在关系,认识到音乐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相通之处,并在“一首歌胜过一副药”的古谚中,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多有体现。如果说“藥”是作用于生理,那么“樂”就是润泽于心灵,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快乐、健康、幸福的生活,艺术教育便是融通藥樂的桥梁。据此,学校音乐教育确立了“藥樂融通”的实施路径,依托交响乐团、“凌霄”合唱团,让浸染浓浓药香的、新颖生动的音乐教育方式走进学生内心,努力培养既能站实验台、也能上音乐台,既能研制普济良药造福于民、也能通晓高雅艺术陶冶心灵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学校合唱团以“凌霄”命名,也是藥樂融通的具体体现:凌霄是一味良药,有行血祛瘀、解毒消肿之效;音乐是一种良剂,有引导意志、调和性情之能,二者融合于艺术教学,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2. 藥兿互通

从字形来看,甲骨文藝(艺)像一个人伸出双手在扶植苗木;从引申义来看,可诠释为孕育生命,塑造精神。从这个角度切入,藥(药)和藝(艺)的功能在本质上是互通的。本文中的“兿(艺)”从狭义的“艺术设计”。据此,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确立了“藥兿互通”的实施路径,依托“墨香艺术空间”社团,通过具有鲜明“药味”的文创作品,展示校史校情,描绘药大万物。例如,选取“一见喜、二叶律、三春柳、四方柴、五味子、六耳苓、七叶莲、八角梧桐、九里香、十样景花、百部、千年健”等十二味本草,创作《本草时光》月历牌,用传统药学文化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激励药大学子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3. 藥劇贯通

劇(剧),小篆字形从刀。刀,《释名》曰“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剧,文艺的一种形式,作家把一定的主题编出来,利用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剧是生活的艺术化表达,情感的舞台化呈现,具备激浊扬清、彰善瘅恶的功能,医治社会和个体精神的价值,具有手术刀一样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切入,藥(药)和劇(剧)的效用在本质上是贯通的。据此,学校戏剧教育确立了“藥劇贯通”的实施路径,依托“沸点”话剧团,通过校园原创话剧纪念药大英才,记录药大生活。例如,《国药西迁路》以话剧的形式融合音、舞、美于一体,讲述中国药科大学前身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师生在抗战的炮火声中,从南京出发、西迁武汉、复迁重庆的求学、兴学之路,展现不畏艰险、筚路蓝缕的药大人与祖国同命运、共存亡的建校奋斗史,饱含激励药大学子不忘“起废振癃”初心,牢记“保健民族”使命,荣校报国、兴药为民之意。


五、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代的艺术教育有大有可为的沃土,大显身手的平台,大展宏图的天地,应当继续唱响以美育德的“主题曲”,吹响守正创新的“集结号”,奏响协同增效的“交响乐”,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5.

[2]蔡元培.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M].蔡元培美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16.

[3]朱光潜.从教育部的几种新政谈到功令与学风[M].朱光潜全集:第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4]李骏,梅景辉.我国“立美育德”思想的当代转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1):114-117.

[5]罗常军.论艺术教育的四重取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01):42-45.

[6]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9-2-1(11).


戴亮,赵贵清.以美育德的历史演进和时代实践——以高校艺术教育为载体[J].高教学刊,2020(23):64-67.

基金: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共青团强‘三性’的路径和方法研究”(编号:2018SJA005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民族艺术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

期刊人气:147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出版地方:广西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3-2568

国内刊号:45-1052/J

邮发代号:48-58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