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探索乡村振兴视野下的趣味性乡景构建

  2021-09-16    10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乡村建设迈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实践遍地开花,但盲目建设、景观同质化现象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为了更好地保护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场地之间的情感联系,激发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在沙岗村的设计实践中,采用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村民视角出发,依据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探索趣味性乡村景观的设计策略。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乡村景观
  • 地域文化
  • 持续发展
  • 趣味性
  • 加入收藏

从2005年中央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到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建设的热潮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多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展开,设计师习惯将个人对乡村的印象表达在乡村设计中,忽视了村民的意愿和实际需求,很多乡村开发成了农村文化旅游地产项目,千篇一律精心粉饰的美丽、空洞,乡村文脉被割断,地域性特征消失,人们也在同质化的环境中逐渐迷失自己,找不到记忆中的“乡愁”,乡村建设应深入挖掘乡村的物质和文化精髓、关注乡村生活场景的原真性表达和田园意境的诗意化塑造。多方面提炼乡村物态元素与非物态元素,构筑具有“乡村趣味”的田园景观[1]。


1、构建乡村趣味性景观之于乡村振兴的意义


冯骥才提出:“乡村不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仅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民族的乡愁”。在张智惠在调研中发现,在几类乡愁景观载体元素中,“乡趣”是最能勾起人们“乡愁”的元素之一。“乡趣”主要指生活之趣与农事之趣共同构成的乡村体验型乡愁景观载体的非物态载体[1],生活之趣泛指儿时特色游戏、乡村生活习俗,如抓鱼摸虾、溪边戏水、田野游戏、夏夜纳凉、屋前闲聊等;农事之趣包括插秧耕田、采摘蔬果、晒谷采茶、菜园耕作、放牧锄草等。由此可见,“乡趣”是人们在乡村土地上融于生产与生活的体验式元素,也是最易于被人们感知的元素,在当地人的心里,记忆中儿时的乐趣,农忙的欢乐,是挥不去的乡愁。生产生活之趣发生在人们劳动的过程中,游戏玩耍的过程中,既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有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联结,将乡景构建与“乡趣”事件元素融合,乡村景观实体将更好地引起大众内心愉悦的体验,对乡村居民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居民对于场所依恋感、认同感,促进居民积极参与场所的建设,激发乡村可持续建设的内生动力。

1.1乡村趣味性景观是乡村文脉历史的延续

乡村景观是当地居民在与自然长期相处过程中不断积累而成的,是以乡村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为基础进行营造的,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乡村景观在时空维度上所具有的现代城市景观不可代替的年代美,是现代人无法忘却的“乡愁”和“故乡[2]”。因此,乡村景观的构建应在尊重和保护原有村落基本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景观的构建。

1.2乡村趣味性景观是农村生活化场景化的再现

乡村独具特色的趣味元素来自于乡间真实淳朴的生活。乡村的生活是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的,与天地、山水、田园密切相关的,村落特色景观是农业景观,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景观,因此趣味性景观是依据村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进行构建的。

1.3乡村趣味性景观是当地民俗乡风的物质化载体

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乡土社会中村民的文化、娱乐、交往等各种活动,也承载着村民们集体的回忆。自然地理环境等生态因素和村落的宗教习俗、血缘关系等社会因素共同影响了村落公共空间的形式与发展,使之形成与村民生活习惯、乡风民俗等相适应的具备交易、祭祀、集会、生产、生活等多种功能的场所。如,乡村特有的晒谷场,农忙时节作为生产空间,平日亦是进行娱乐活动和集市交易的生活空间。正是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的独特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记忆影响了乡村社会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形成了乡村居民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关联,进而产生了乡村地域的社会文化,建立起人地情感联结[3]。

1.4乡村趣味性景观是唤起当地居民内心情感体验,寄托乡愁情感的重要景观类型

乡趣景观设计中的非物态元素来自于童年特色游戏、乡村生活习俗、农事耕作等,文化融于活动、活动融于景观、景观融于生产与生活,乡村景观“情趣”与生俱来。趣味是景观实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大众内心愉悦的体验,情境是景观实体及其所处的背景共同渲染后能引起大众心理良好反应的场景,情感是趣味和情境的升华,是大众将情感积极深入景观实体及场景体悟后的产物,是能给大众带来精神愉悦、文化认同、情景交融的内在情感并让人回味无穷[2]。因此,乡趣景观的构建更容易唤起人们对于场所的特殊回忆与情感。


2、趣味性乡村景观建构方法分析


2.1乡景营造以“人”为本

人是指“当地的居民”,其是乡村长期的建设者和使用者,乡村景观的规划与建设应以本地的村民为主体来进行,要尊重其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设计者除了多与村民交流了解其实际需求,更要深入观察和体验村民的生活,发掘其潜在需求,才能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予以满足。合理规划公共空间,设置人性化的景观设施,为村民提供人性化的交流场所,休闲娱乐空间,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

2.2乡趣景观以生产生活为载体

乡村的独具特色的景观是农业景观,是与村民的生活与生产紧密相联并为之服务的景观,因此景观应依据村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进行构建。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景观进行分析,将农田景观与当下的创新产业发展方式相结合,如桑基鱼塘、稻田养鱼、林下种植等方式,不但大幅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高,同时有效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生产生活景观为载体,进行有秩序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形成多元丰富的生产生活农业景观[4]。

2.3创造过程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可持续设计的涵义较为广泛,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可持续主要包括了3层意义。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运用生态的方法来建设乡村,适当采用传统低技术营造手法,采用乡土材料,可再生材料等。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和文化具有持续发展的意义,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都是前后相继的,乡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既要激活传统文化,也要创造性的引入新形式、新业态,丰富传统村落的内容,使之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乡村设计与改造的过程中,鼓励村民作为营造的主体持续参与乡村的建设,建设自己的家园,进一步激发村民对于乡村的情感和建设动力,有助于乡村的持续发展。


3、广东省英德市下太镇沙岗村趣味性乡景构建


3.1项目背景与村庄现状

沙岗村位于广东省英德市下太镇,沙岗村有8山1水1地。下辖22个村小组,19个自然村,共552户,总人口2604人。占地面积3180.7hm2,山林面积2873.13hm2,如图1所示。沙岗村附近旅游资源丰富,有宝晶宫、洞天仙境、九龙峰林小镇、英西峰林走廊、积庆里仙湖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本地物产丰富,有英石、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英德沙糖桔等特产。

沙岗村矿产资源丰富,藏有大量的石英砂矿。当地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兴办石英砂矿厂加工厂,销往广州及珠三角陶瓷厂,给当地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主要依靠种植业和采矿业为主,造成了经济的落后,青壮年多选择进城务工,在地人口逐步老龄化,过去为省定贫困县,自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清远市政府与纺织工贸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沙岗村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与经济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纺织工贸集团自筹资金组织所有贫困户依法成立英德市碧绿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做企业的方式推动合作社“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根据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情况,结合沙岗村“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放养走地鸡,发展养鸡产业,成功培育出以“沙岗一鸣”为品牌的清远走地小麻鸡,有效推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沙岗村的经济与环境建设虽已迈上新台阶,但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设计团队多次深入沙岗村调研后,发现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3.1.1公共卫生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通过近几年的精准扶贫建设,综合环境的治理已初见成效,垃圾分类桶及垃圾回收站的建立、文化广场建设、道路扩宽并硬化、党建文化墙修建等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村落整体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交通较为便利。但由于很多农户家禽家畜散养,鸡舍猪圈大多建在住房一侧,屋内外及公共水泥道路上随处可见鸡鸭粪便,废弃的建筑材料等也长期丢弃路旁,影响了村容村貌。

3.1.2景观布局不合理,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组织

通过多次现场调研发现,近几年虽新建了一些硬质化的广场,修建了一些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但场地缺乏有序的规划与设计,对村民的生活休闲诉求没有深入细致的考虑,仅在一些空旷场所露天设置了少量标准化健身器材,缺乏地域特色与人群针对性。区别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村民基本每天都会劳作,大多认为不需要刻意健身,很多人甚至不大了解器材正确的使用方法,器材所处环境比较杂乱,除了几样健身器材,场地没有任何其它景观设施,因此鲜少有人使用,目前都已经杂草丛生。调查发现,人们更喜欢闲时聚集在树下、路边、屋前闲坐乘凉聊天。

3.1.3盲目模仿城市环境建设,乡土情趣、地域文化缺失

村民已经逐步摆脱了贫困,新建自宅也随之多起来,但建筑设计一般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当地传统的旧民居多为具有年代感的夯土墙建筑和白粉墙小青瓦的传统民居,而矗立在一旁的新建农民自宅大多是简单模仿城市模式而建造的小洋楼,与周边充满乡土气息的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3.1.4大量荒弃、衰败的空间死角有待改造与利用

由于过去长期的贫困,乡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乡村空心化。无人耕作而荒弃的菜园、干涸的鱼塘,如图3,长期无人居住而废弃的建筑和堆积的砖瓦等,是乡村凋敝萧瑟的景观,已被历史淘汰,不能适应当前村庄发展的旧事物,有待合理改造与激活,转化为积极可利用的新景观元素,提供适应人民当前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空间,如方便晾晒的场所,如图2。

3.2项目方案设计

3.2.1村民视角的趣味性乡村景观设计

沙岗村周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上近几年的建设让交通更为便利,未来规划可结合周边旅游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但乡村景观的创造与使用的主体始终是当地的居民。设计团队进驻沙岗村,与当地的村民深入交流后发现,由于长期经济落后,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乡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在场所营造与景观设计中应多考虑乡村这两类群体的需求。老人除了要从事农事还需要照看儿童,留守村民年纪较大,活动范围也不甚广泛,因此对于自家周围的景观环境更为在意,因此,要规划好住宅前屋后的景观。如村里的孩子放学后通常是搬着小板凳坐在屋前写字读书,将宅前的大树下设计的树池座椅设计成能满足写字聊天、游戏等多种功能的空间形式,将为乡村儿童提供学习生活的便利。

3.2.2尊重原有村落形态,以点带面进行景观点改造,建立功能多样化的公共活动空间

乡村景观是当地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以乡村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为基础进行营造而形成的让人安心的场所[2]。因此,对于乡村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原有的村落形态,以渐进式的、渗透式的改造为主。

“趣味性”乡村景观蕴含了生气、活力、兴旺、繁荣的乡村气象,荒凉、衰败的乡村景观俨然是失去了趣味性的。在沙岗村的景观设计中,为了不破坏原有的肌理,以“针灸”式的设计手段,尊重原有的村落形态与格局,选取村落中多个场所进行景观节点的改造与设计,激活空间死角,逐步以点带面地激发整个沙岗村的活力。

通过实地调研后,选取了几处人群聚集度较高的公共活动场所进行激活与改造。选取第1个场所是位于宗祠前的A地块,如图3,村落中保存完好的吴氏宗祠,是村民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家族庆典的场所,宗祠前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广场,可以看到远处丰茂的稻田景观。广场近旁是大面积杂草丛生的荒地和废弃干涸的鱼塘,将此改造成具有休闲观赏与生产价值的人工湖,可种植水生植物如荷花,可放养鸭、鹅等本地家禽,沿湖周围设置观景平台、百香果廊架,竹构凉亭、多个硬质化小广场可作为晒台,景观设计满足了村民晒谷、种植等生产生活的需求,如图4~7。

第2个场所是位于上流村文化活动室周围的B地块,如图8,上流村文化室是一栋2层的小型建筑,作为居民文娱活动中心,包括棋牌室、乒乓球室、KTV等。楼前是一块水泥篮球场,前面是道路和绿地,多座民居围合形成一个“U”字型场地,这里空间较为开阔,公共聚合性强,本应是一个人群活动性比较集中的场所,但是由于场地未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规划,杂草丛生,景观设施缺乏,虽安置了几架健身器材,如图9,但功能单一,使用率较低。调研后发现,在整个沙岗村除了小学校园内,其它公共场所没有专为儿童使用的游乐设施,因此将儿童游乐、健身休闲、观景聊天等多种活动综合考虑来规划此处的景观设计,让场地活动设施多元化,同时为了适应粤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在小鱼塘周围设置了可遮风避雨的观景小木屋,丰富的景观元素有助于营造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场所,如图10,促进乡村邻里交流,社区和谐发展。

3.2.3趣味性乡村景观围绕生产与生活展开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村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村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乡村景观区别于城镇的最本质特征是“农”,日本学者进士五十八认为,所谓乡村景观的基调就是“农”,是将土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农民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2]。乡野趣味的景观是以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为核心的,田坎边上的游戏,夏夜田野里的萤火虫,秋天爬上果树摘果子等。沙岗村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四小园”的设计营造均围绕村民的生产生活展开。

沙岗村除了通过合作社大规模在山头放养走地小麻鸡,很多农户也习惯在住宅内散养鸡,如图12,鸡在室内外自由栖息,其粪便随处可见,污染了居住环境。同时,劳动力外流,一些菜园因无人耕种出现大面积荒芜。设计方案中利用菜园荒弃的地块搭建鸡舍,既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鸡粪还可回收作为菜园的有机肥料。用麻竹建构的凉亭设置于菜园中,在生产与劳作的同时作片刻的休憩,也能成为孩子们游戏交流的场所,如图13。

3.2.4可持续的景观设计

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在建设中减少材料浪费,用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来进行乡村建设。乡村景观构成要素中的人工要素以自然要素为框架,进行节省能源的景观设计,尽量就地取材,运用乡土可再生材料,利用回收材料创造新价值,节约资金,降低建造成本。

3.2.4.1竹木构筑,融入自然

沙岗村本地盛产麻竹,麻竹是典型的乡土植物,麻竹笋亦是当地有名的特产,当地村民一直有用麻竹作为构筑材料的习惯,如竹编篱笆、瓜棚、花架等,采用当地的材料———麻竹,作为乡建景观的建材,是景观在地性的体现,竹子本身又是天然材料,具有可持续性的意义。篱笆、鸡舍、凉亭、座椅、导视牌、儿童游乐设施等都采用本地麻竹或原木作为主要材料,竹构景观特色廊架建筑在住宅前的小广场上,可供乡村居民乘凉闲聊、孩子们游玩嬉戏,营造乡野趣味,如图5、图6。

3.2.4.2旧料新用,变废为宝

在乡村考察过程中,发现多处堆积了一些建筑建造后留下的余料,如红砖,还有一些房屋废弃塌陷了没有清理,将这些废弃的建筑材料收集整理后再次利用砌筑新的构筑物。利用旧事物创造新价值[5],不仅可以节约资金,有利于生态环保,同时也是对场地历史和记忆的保留,地域文化的延续。在小菜园、户外的休息亭、公园的铺装中都运用到了村落中堆积的废弃红砖。利用废弃的汽车轮胎设计成种植器及儿童游乐设施,回收废旧的瓦罐作为门前屋后小花园的艺术装饰,废弃的石磨做成庭院中的桌椅等,如图7。

3.2.5趣味性融于文化和历史

乡村振兴亦是民族文化的振兴,“耕读传家”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建筑师王澍曾表示,中国的文化根源其实是来自于土地,文化能够健康的朝前发展,最后是需要土地来承托的,而乡村实际上就是这里边最基础的一部分。文化传承在中国大城市几乎是处在中断状态,中国建筑文化要想传承,唯一的希望就在乡村。古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的乡村意境,是人们记忆中的乡村,是淳朴的乡村趣味,在沙岗村景观设计方案中,设置了稻田的景观栈道,眺望稻田的观景台,既能满足村民休憩、玩耍,又能让外来的游客有更好的视角欣赏独具特色的稻田景观,体验农耕文化。

3.2.6多方协作,村民自建

村委会、扶贫企业、设计团队及村民多方协商,从方案构思到设计方案落地,都将村民作为乡建的主体[6],构思阶段以村民的意见和需求为出发点,方案设计做好后,将完成的设计方案放在村内公开展览,提供给村民设计改造思路。具体落实阶段,先建设几个示范区给村民作为样板,村民再结合自身需求进行自建。激发村民的主人公意识,使其对家园建设、村落公共环境建设产生兴趣和责任心,共同建设好、维护好村落的环境,激发乡村持久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更好的持续发展。


4、结语


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何实现全面振兴,应从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生产与经济的角度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建立乡村人地之间的情感联系,人地之间的场所依恋让乡村的人对故土产生眷恋,从而更好地留住乡愁,留住乡村的人。乡村趣味性景观的构建,有效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空间的良性互动,是对乡村生产生活的场景化再现,是乡村本土符号的深入发掘,是乡村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在沙岗村趣味性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村民作为主体的参与,有助于唤起村民建设家园的热情,建立起对乡村文化的自信,推进乡村社区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智惠,吴敏."乡愁景观"载体元素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11):97-101.

[2]庄晓敏.刍议大众情趣背景下的乡村景观重构策略[J].规划师,2019,35(08):85-89.

[3]冯悦,王凯平,张云路,李雄.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研究综述:概念、逻辑与关联[J].中国园林,2021,37(02)31-36.

[4]郑娇.城郊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空间设计研究---以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为例[J].设计,2021(02):158-160.

[5]高瑞鑫,张希晨.中国语境下艺术乡建中的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探索[J].设计,2021(03):111-113.

[6]张雯星,赵芳沁.基于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以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上窝铺村为例[J].设计,2021(05):68-71.


文章来源:罗冠林,唐倩.乡村振兴视野下的趣味性乡景构建——以广东省英德市下太镇沙岗村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41(17):126-13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农村经济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经济

期刊人气:97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2-8870

国内刊号:11-1262/F

邮发代号:2-850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