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时期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2021-12-27    29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以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主导构建的网络体系,负责全国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试验推广活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动力。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创新主体、创新布局、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 关键词:
  • 农业发展
  • 创新体系
  • 成果转化
  • 技术创新
  • 知识创新
  • 加入收藏

农业科技创新是新一轮世界知识与科技创新的重点,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占领农业科技制高点、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及农业生产力,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中国步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不断探寻建立健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路径与方法,符合我国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规律、适合我国农情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构建,并在逐步推进完善之中。

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公司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相应成果技术推广应用难度大、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服务平台不够完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足等方面。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文章从创新主体、创新布局、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不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将农业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农业政策扶持农业快速优质发展[2]。2008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逐年上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从2008年的73.5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214.2亿元,增长了191.43%[3,4,5,6,7,8,9](见图1)。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农业经费投入情况,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在全国科研总经费投入中占比较小,因此是不足的。自2008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占总科研经费投入的比例始终维持在6.4%~7.4%,在2012年之后还出现下降趋势。

1.2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运行机制,并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和长期目标[10]。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涉农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组成的,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一批新型的研发机构,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主体间的创新能力存在差异,创新主体的研究方向及内容不能满足涉农企业的实际需求,涉农企业急需可实际操作利用的实用新型技术。

1.3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但仍存在科研成果无法真正落地,成果应用率较低的状况。据有关数据统计,大专院校以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率不足1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双低”现象,即成果转化率低和成果转化应用率低[11],在得到推广应用的成果中,仅有30%左右的成果能得到普及,极大弱化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动力。

1.4 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服务平台缺乏

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研发、推广应用都需要相对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平台。现存的配套服务平台主要是以各科研院所以及大专院校的成果推广部门为主,且推广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相对不足、服务理念陈旧、观念滞后等,很难满足当前农村产业对技术的迫切需求。


2、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针对上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对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从创新主体、创新布局、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制度等方面,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2.1 分工明确的创新主体

按照“战略科技力量—区域科技力量—技术创新主体—新型研发机构”四类分工明确的创新主体,构建新时代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框架。

1)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打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12]。中央级科研院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确立了其核心地位,聚焦战略必争的基础和前沿技术、受制于人的核心关键技术,主要从事体现国家意志的科学发现和理论方法创新,开展事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长期性、综合性和公益性的科学研究。

2)区域科技力量集成。充分发挥了地方农科院所、大专院校等区域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力量的重要作用,集中开展了区域重大技术系统解决方案研究,以及农业发展模式集成创新、农业科技引领示范等。据统计,我国现有地市级及以上农业科研机构1147家,从事科研活动人员44780人,其中,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636家,从事科研活动人员17229人,分别占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总数的55%和38%[13]。

3)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组建“创新联合体”,这是由我国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一宏伟目标所决定的[14]。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2018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134项通用类获奖项目中,75%的项目有企业参与,其中1/3的项目由企业牵头完成;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中共有303家企业,占获奖单位总数的47%,其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了国有企业[15]。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

4)新型研发机构兴起。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包括基础研究、关键核心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人才教育、企业孵化等全过程创新属性,重点连接创新链的两端即“前后一公里”,通过与高校院所连接,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实现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连接市场,帮助新技术打通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了体制机制约束,打通创新全链条,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利器。目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包含三种类型,分别是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包括三种主导模式即政府主导型、大学主导型和科研院所主导型模式。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超千家,成为我国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创新力量。我国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区域数量较多[16]。各地相继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的鼓励政策,他们不仅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也成为地方招商引智的重要目标。

2.2 层次清晰的创新布局

按照“国家农业科学(技术)中心—区域农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四个层次,构建新时代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格局。

1)国家农业科学(技术)中心。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基础,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瞄准战略必争的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和受制于人的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在核心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建设世界农业科学(技术)中心。

2)区域农业创新中心。以区域创新力量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重点,侧重主要农业生态区综合性技术方案制定、绿色持续发展模式构建、技术集成与转移示范等工作。

3)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辐射吸纳更多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企业,推动要素集聚、关键技术集成、关联企业集中、资源配置集约、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强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4)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统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农业科技数据中心等平台资源,构建农业科学数据监测网络,重点开展农业长期性基础性科技工作,加强农业领域长期定位观测监测站点建设,提升农业科学数据的观测、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水平。

2.3 高效协同的创新模式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优先战略,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全国科技资源,引导跨团队、跨领域、跨学科甚至跨单位的大联合、大协作,持续强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目前,国内的创新组织模式主要分为四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综合体、区域共同体以及科企联合体。

1)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我国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由农业农村部主导、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成立,全国各级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2014年年底成立,汇聚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构建了一个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创新平台。联盟成立7年以来,涉及农业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73个子联盟已基本覆盖我国农业主要产业、典型区域和难点问题[17]。

2)产业综合体。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载体,注重全链条布局,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各个环节,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稳定支持,引导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我国农业生产实际聚集。2007年,原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到2008年年底,启动建设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设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聘用50位首席科学家,涉及34个作物产品、11个畜产品、5个水产品[18]。

3)区域共同体。以区域农业创新中心为载体,依据农业生产和技术需求的区域差异性,针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需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综合技术模式集成示范,解决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与制约瓶颈。“十三五”,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大区域中心建设力度,构建了“研究所+区域中心”的区域共同体,建立了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成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农业食品科学中心、北方水稻中心等四大区域中心。

4)科企联合体。以做大做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目标,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聚焦“三个面向”和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引入市场机制,与科研院所建立利益共同体,探索实践产学研一体、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农业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科技为引擎、企业为主体,开展全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创新创业活动。

2.4 功能完备的创新平台

围绕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布局,按照四个层级建设服务各类创新主体、支撑各类创新任务的创新平台体系。

1)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定位于提升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科技变革的能力,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是长期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服务、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公共设施。

2)科学研究类平台。定位于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重大科技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学科技术中心等。近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254个,试点国家实验室7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347.3万m2,仪器设备总台数646601台,总价值423.3亿元[19]。

3)技术创新类平台。定位于面向农村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等国家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开展面向不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技术集成组装,推动技术应用示范、成果产业化,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主要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产业中试基地等。

4)基础支撑类平台。定位于为发现自然规律、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数据等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基础支撑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鉴定、保存农业动植物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科学实验站、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农作物改良中心等。从1999年开始,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国家野外站在长期连续基础数据获取、自然现象和规律认知、推动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5 世界一流的创新制度

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建设目标要求,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院所制度。

1)法人治理机制。切实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科研院所党组织内嵌到法人治理结构中,完善院所长负责制,健全学术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治理机制。坚持理事会决策与党的领导相统一。推动已出台的放权改革措施落地实施,探索进一步扩大编制人事管理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等方面的科研院所法人自主权。

2)分类评价机制。遴选一批中央级和省市两级农业科研院所开展农业科技分类评价试点,推动农业科研机构的评价标准由“重成果、重奖励”转为“重应用、重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的评价标准由“论文专利导向”转为“产业需求导向”,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机制,突出科研成果技术研发的创新度、产业需求的关联度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3)科研投入机制。按照“激励相容”原则,统筹中央和地方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突出国家队科研机构战略科技力量,建立了“稳定支持+任务委托”的创新支持长效机制,保障国立科研机构财政基本支出的稳定足额支持。开拓财政支持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方式,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整合和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形成创新合力。

4)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为了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国内专家针对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科研院所自建体系直接转化成果的模式、通过市场化途径转移转化成果的模式、组建专业化平台体系转移转化成果的模式、政企研联办新型研发机构转移转化成果的模式等。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依托,围绕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改革发力,进一步提升农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优质农业产业发展。

3.1 强化部门间相互协作能力,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

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建设必须由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协作配合:科技部应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组织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研究、农业重点研发计划制订、农业产业领域的“高精尖”科技攻关;农业农村部应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并组织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3.2 强化农业企业在农业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在现有的农业创新主体中,农业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创新作用,吸引相关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参与制订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给予国有企业、龙头企业更大的自主研发经营权,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内生动力。同时,企业是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实现落地的重要主体,要全面推动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企业的成果转化应用可以推动成果推广和示范,在成果向市场的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加大重点领域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比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强度较低,农业科研经费仅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要重点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经费支持,提高农业科技经费总量,加大对农业科技管理的重点专项支持力度,按照不同研究方向将经费合理分配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研究等方向,助力“三农”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天金,任育锋,柯小华.中国与欧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11):1-10.

[2]胡祎,陈芳,易建勇,等.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食品与机械,2017,33(1):209-212.

[3]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8]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9]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0]蒋和平,刘学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评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4):1-9.

[11]李淑颖.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

[12]佘惠敏.科技是大变局中关键变量——访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N].经济日报,2021-01-02(1).

[13]杨曙辉,宋天庆,欧阳作富,等.我国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5):24-29.

[14]韩扬眉.让创新联合体助力"从0到1"[N].中国科学报,2021-03-10(1).


文章来源:潘江鹏,王慧华,胡铁华.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探究[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06):20-2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古今农业

期刊名称:古今农业

期刊人气:47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农业部

主办单位: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672-2787

国内刊号:11-4997/S

邮发代号:80-129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