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人-产匹配识别多维困境的路径分析

  2021-12-27    11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我国贫困瞄准机制的不断变化,研究视野不断聚焦,贫困识别率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进入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转变过渡期,巩固和发展产业是基础。文章以人-产的合理匹配为切入点,从管理者、贫困户、产业等角度分析识别多维困境,探索人-产匹配的实现路径,归纳出人-产高匹配度模式的4种变形,期望实现人-产最优匹配。

  • 关键词:
  • 双边匹配
  • 扶贫产业
  • 精确识别
  • 脱贫成效
  • 贫困人口
  • 加入收藏

1、前言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摆脱了相对贫困。当今的贫困与40年前的贫困相比,无论是贫困形态,还是贫困类型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绝对向相对、物质向精神、单一向多维的转变,是瞄准方式的根本位移。1978年以解决大面积贫困问题的区域瞄准,1986年以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为主要扶贫对象的县级瞄准,2001年以村为单位调动农民参与性的村级瞄准,2011年至今以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为主的精准扶贫,瞄准方式的下移,带来的是扶贫对象的精准以及脱贫成效的提升。

以缓解相对贫困为主旨的今天,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识别,准确定位帮扶对象,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扶贫对象与扶贫手段之间搭建桥梁,在人-产相交点上实现互动,是在当前精准扶贫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系统分析,从“识别与匹配”两个角度着手,总结归纳贫困识别的困境,探索人-产匹配的实现路径,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顺利度过贫困过渡期提供一种学术上的可能。


2、人-产识别多维困境


我国扶贫形态实现“片—县—村—人”的4次变革,扶贫目标越来越聚焦在较小行政单位[1,2],研究视野越来越聚焦于靶向识别。通过从管理者、贫困户、产业等4个角度分析人-产识别困境。

2.1 从管理者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

政策的出台最重要的依据是信息,而信息的精确性构成了在贫困识别环节中最重要的基础[3]。David认为缺乏贫困人口收入和家庭特征的最新准确信息是大多数扶贫项目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4],但是目前在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式上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通过观察、询问获取信息,虽简单易行,但过于主观粗略;农村信息员的信息填报,难免主观猜测和带入判断;贫困指标的分配产生一些排挤现象和不公平的问题[5]。

从管理者角度来说,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除了主体精力和能力的限制之外,还包括农户个体差异以及出于对财产和收入的保护意识等原因,造成农户与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扶贫信息偏差,进而造成识别难题。

2.2 从贫困户角度来说——拆户现象

人为拆户是指部分农户对扶贫资金有依赖性,从而虚报家庭收支状况,将家庭义务转嫁给国家和政府,常见的拆户方式有赡养拆户和婚姻拆户[6],这会使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人口得不到足够的资源。造成拆户现象的原因与我国贫困线制定中主要考虑人均收入和消费的双指标法有一定关系,家庭中的非经济要素,如家庭人口总数、需赡养老人数量、家庭特殊成员数量等指标未纳入其中。因此,在贫困线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家庭贫困的个体化差异,如地理区域、家庭规模、家庭结构等,制定不同的贫困线[7,8],从根本上消除人为“拆户”的动机。

2.3 从贫困自身角度来说——系统复杂性

贫困的形成本身是综合因素的结果,那么对于贫困识别就必然是系统的工程,要考虑易于返贫的脆弱区、贫困动态性、目标对象的呈现状态、时间性和持续性等问题,多种致贫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贫困的精确识别提出了难题。

如果静态地看待贫困,就会不可避免地将暂时陷入贫困的群体纳入扶贫范围,而长期贫困群体也可能被暂时假象排除在扶贫之外,从而造成识别偏误和扶贫政策的失效。

2.4 从产业角度来说——人-产匹配偏差

产业扶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9]。然而,部分地区的扶贫产业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并未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除了政策、资金、人力、环境等原因外,还存在人-产匹配效率不高的问题。政策制定者在产业设立之初既要准确分辨贫困人口系统性差异,还要准确研判产业收益状况。不仅要有经济效益,还要体现带动性以及对贫困人员的吸纳能力,市场效益、持续性、创新性、先进性、带动性这5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体,单一指标变化会产生整体偏离,进而造成匹配偏差。


3、人-产匹配的路径选择


双边匹配是以环境因素、人员素质、产业发展以及技术要求这四大因素为依据,通过筛选、考核、认同、初配等过程控制,将贫困人口的自有属性与产业特定要求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双边匹配[10]。人-产匹配是一个过程,双方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最优匹配[11]。随着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技能的提升及经验的增加,低程度的匹配会逐步发展成高程度的匹配,高程度的匹配也有可能由于市场的变化、技能的迁移、能力的不足而变成低程度的匹配[12]。

3.1 人-产匹配主体分析

贫困人口的需求意愿、能力水平、收入预期、土地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匹配过程和结果。产业则是拟人化地参与了匹配过程,根据自身发展的特定需要,匹配与之相协调的劳动力。在匹配过程之初,从多个角度考虑产业的适宜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再根据贫困人口的属性特征、优势特长划分类型,如基本生产生活组、自我发展组、环境资源组等,为后期匹配打下基础。

政府或市场作为匹配过程中的间接参与方,对匹配过程具有拉动和刺激作用。政府推动、宣传力度、优惠政策、金融保险等因素均对匹配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除了衡量匹配主体的最高悲观度和最低满意度等信息特征之外,还需要根据产业的基础特性和群体综合优势要素进行匹配,以达到匹配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3.2 人-产匹配的动态关联过程

匹配方案是复杂的,既要考虑多属性匹配,如产业生产中的特种需要对应目标群体的环境属性,又要考虑多个交易主体的多目标匹配,如对多个贫困户的多目标选择对应产业未知的市场前景、土地属性、环境属性等。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下,政府或者代理方通过一定的市场监测、价格导向、政策导向、环境要素、人文要素等一系列的综合考虑,形成了产业集合(x1,x2,…,xn),贫困人口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产业,从而形成匹配结果f(x1),f(x2),…,f(xn-1),f(xn),…,f(∮)(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f(∮)表示匹配的失败,究其原因,可能是集合本身的问题,即没有全面覆盖贫困户发展的实际需求,也可能是贫困户自身的问题,如抵触脱贫等思想。

1)初配阶段。初配阶段包括匹配双方的初识OC和初配CA两个阶段(见图2),贫困人口与产业的匹配不是简单的供需匹配,而是个体内在特质与产业基本特征一致性的匹配,以及资源与能力的匹配。

初识OC期是初步筛选和选择阶段。通过政府宣讲、科技培训、组织参观等方式增进贫困人口对产业的了解程度,通过对产业信息的比较和筛选,选择出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产业。同时,政府通过对于贫困人口的初步评价,寻找符合产业发展基本条件的贫困人口作为关注对象,进入选择认可阶段,如果认可通过,则进入了双边匹配的实质性内容CA期,此阶段是双方互适性增强、吸引轴距变短、信任度最高的阶段,需要知识储备、资金储备、技能储备等的磨合适应。否则,认可结束,新的信息收集重新开始(见图3)。

2)高匹配持续阶段。高匹配持续期介于(1,+∞),匹配效率随时间轴X的不断推进,收益Y不断增加,当达到初识匹配a点时,匹配效率不会因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效益也不会降低,即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水平上,而持续一段时间后,效益下降,从a到b的时期为高匹配持续期(见图2)。

通常来说,匹配到达一个峰值后持续平稳一段时间,每组峰值持续时间不定,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匹配流程往往呈类抛物线形,从而表现出了4种变形(见图4)。

按照动力强劲及持续时间由轻到重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Ⅰ型:高匹配持续阶段(a-b)内不出现匹配峰值,处于此阶段的匹配度只需要衡量(ab)的持续时间,不衡量顶点出现的效率。Ⅱ型和Ⅲ型:高匹配持续阶段(a-b)内出现峰值,根据出现峰值的多少进行划分,在整个周期内有且仅有一个峰值为Ⅱ型,两个或两个以上为Ⅲ型。处于此阶段的匹配度需要在总体把控(a-b)的持续时间的同时,重视峰值出现的时间和持续的效率、峰值达到顶点的时间及效率。Ⅳ型:高度匹配的最终代表,它表示在高匹配阶段,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将匹配效率不断推高的阶段。处于此阶段的匹配度除了考量以上3种情况外,更应该总结此阶段的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政策因素、市场因素,找到破解匹配持续时间短、匹配峰值低的难题,才能促进高匹配阶段收益的不断增加。

之所以出现这4种变形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动机要素。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动机可以理解为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不仅包括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如赡养、医疗等,还包括被认同的需要,如成就、赞誉和朋友等,要从人性本质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在匹配过程中要使人的需求不断被满足,或者反过来说分离动机可能不断降低,促使动机随着匹配过程持续不断地增加,从而提高匹配的紧密度[13]。其次是识别要素。识别具有辨认、辨别、区分、分辨的意思,涉及识别双方以及规则制定者。通常认为识别要素在匹配开始之前用以筛选适合的人与合适的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匹配运行中,识别要素同样重要,精准定位贫困人口的需求,准确把握实际问题,全面把握驱动产业发展的因素,这对人的系统性差异的判断和产业收益周期的研判非常重要,因此,将市场、产业、经济、未来趋势等要素考虑其中,最大限度地扩充识别圈,才能将匹配效率推向高潮。最后是环境要素。不仅有生产环境,还有经济环境,包括从收入到支出的各个环节,凡能够与产业相关联的所有物质的串联。要重视人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某一特殊环境中,人作为有意识主体对所选择的产业方向的影响因素。这里所指的环境更倾向于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下,对象与措施的紧密结合后,而达到双赢的利益点,或者是匹配与匹配持续性的互动关联逻辑。也就是说,在对象与措施最有利的交点上,所存在彼此最佳的适应时期。

3)匹配衰弱期。任何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有衰退的趋势,人-产匹配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匹配周期从b点降落到d点时,整体收益率下降,但此阶段仍然是有利可图的,大部分农民因其保守心理,还会继续保持产业份额。匹配效率虽然处于下落期,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衰退(见图2)。当超过d点后,收益急剧下降,需求动力不足,才代表此次匹配的失效。产业与贫困人口周期衰弱表现为匹配动力的下降、经济效益的下降、产品价格的向下波动、贫困户积极性的改变等。


4、结论


精准识别是基础,匹配是手段,提高精准匹配的持续性才是提升产业价值竞争力的源头动力。匹配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应价值的增值能力。然而,匹配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永久性匹配,只有不断调整和变化,才能给匹配注入新的活力。在匹配持续期,提高经济性和满足心理需求是否就能延长高匹配的持续期,以及在经济收益达到峰值后,与之相呼应最高匹配有哪些特征等,这都需要后续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是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思考重点。


参考文献:

[1]缑文学,刘远莉.易地扶贫搬迁中农户搬迁意愿与搬迁行为不匹配现象研究[J].开发研究,2020(4):63-70.

[2]史蒂文·N·杜尔劳夫,劳伦斯·E·布卢姆.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3]时鹏,余劲.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1):38-43.

[4]高引春.云南省精准扶贫政策供给与贫困农户需求的靶向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8.

[5]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6]王凡.农户层面的扶贫资源供给与需求分析——基于河北省易县贫困村的调研[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7.

[8]兰健,刘亚莉,唐云霞,等.基于产业和教育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价——以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为例[J].环球市场,2018(12):147-148.

[9]张建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西部农村扶贫思路与模式的再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4):67-74.


文章来源:尚丹,蔡宁,王莹,张利娜,牛细婷,许皓月.人-产匹配识别多维困境及路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06):43-4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人气:188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2-1302

国内刊号:32-1214/S

邮发代号:28-10

创刊时间:197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