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谈传统艺术中合唱的内化与外延

  2021-08-06    16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秦腔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中最为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秦腔从发端至今经历过无数次变革,在一代代传统民间艺术家的传承与更迭中得以完整保留。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本文从秦腔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摇滚乐《华阴老腔一声喊》两部作品入手,试分析传统音乐元素在现代艺术创作的可能性,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 关键词:
  • 传统文化
  • 传统音乐
  • 合唱艺术
  • 摇滚乐
  • 现代剧
  • 秦腔
  • 加入收藏

一、秦腔“现代戏”的内化与外延


秦腔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为了加强该剧种传承与保护,早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贵与李香香》是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倾力打造的大型秦腔现代剧。1946年,著名诗人李季发表了以信天游形式创作的民歌体叙事长诗,该剧由其改编而成。

新创作的《王贵与李香香》之所以被称为秦腔“现代剧”,是因为其在传统秦腔艺术演绎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戏剧创作较为常见的创作技法。《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创作特色在于其尽可能保留了秦腔剧种的艺术本体特征,在不破坏秦腔剧种原有艺术形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融入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艺术创作技法,使重新演绎的秦腔戏剧创作更容易得到当代人的理解,从而使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人的精神诉求产生共鸣。《王贵与李香香》这部戏的最大意义在于,其为今后中国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与创新的依据,也为中国传统地方剧种如何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提供借鉴与思考。

合唱是西方音乐戏剧艺术中极其重要的表演形式,合唱在音乐戏剧的艺术呈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唱能够有效推动音乐戏剧发展,在戏剧的艺术情境上具有渲染氛围,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在戏剧情节的发展、戏剧氛围的渲染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但中国传统戏曲在舞台艺术呈现上更多的是内化的表达方式,这种内化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戏曲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传统艺术内化的表达方式在带来独特美感的同时也对欣赏者的观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看不懂”成为中国戏曲发展最大的障碍,这也成为目前中国传统戏曲“叫好不叫座”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的音乐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在艺术表达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西方音乐戏剧更注重的是外化的表达,他们善于运用最为精炼的语言来表达戏剧的本真。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如何让当代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是当代戏曲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王贵与李香香》这部秦腔现代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了实验性探索。其在注重中国传统戏曲内化艺术表达的同时将西方外化的艺术表达作为戏曲的诠释,这部戏既完好保留了秦腔剧种的艺术本体特征,同时外化的戏曲诠释更容易拉近戏曲与观众的距离。


二、合唱与传统戏曲的交流与碰撞


合唱在《王贵与李香香》这部戏中的外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叙述性旁白的合理运用

旁白是戏剧表演艺术当中较为常用的艺术手法,《王贵与李香香》这部戏将旁白这一戏剧形式巧妙移植到戏曲剧种当中。旁白的运用灵活多样,其可以通过第三人的形式出现在整部戏剧当中,并且贯穿戏剧始终。合唱是戏剧旁白运用手段中最为自然的艺术表达方式,《王贵与李香香》这部戏在合唱的创作上力求贴近戏曲本体艺术,尽可能避免因合唱的存在而破坏戏曲的艺术完整性。合唱的外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戏曲的铺陈作用,“公元一九三零年,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穷人多来富人少,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哪块地不属财主家?穷人就怕遭荒年,瞎子摸黑路难上难,穷汉就怕遭荒年……”通过合唱的艺术表达我们能够看出,旁白在戏剧中的作用在于其能够将剧情的时代、背景、环境通过最为简洁的语言进行铺陈。

这种语义性表达方式能够使观众清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与背景,对接下来的剧情发展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合唱外化作用表现的另一个方面是其对故事剧情的解释与说明。“头顶人家的天来,脚踏人家的地,站着坐着都受人家的欺,山坡上的谷子,圪登登的个青,掌柜的贪心没有个尽。只收得,十个屯子九个光,剩下一个放粗糠,只收得,十个瓮里九个空,剩下一个放些苦菜根。”短短几句唱词在整部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合唱的运用很好地诠释出百姓贫穷疾苦,地主富足贪心的人物形象。观众透过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人物形象的对比,能够深切感受到剧作者所要传达出来的强烈情感,即对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地主残酷剥削的愤懑不满。

(二) 场景情境的戏剧烘托

编创者对剧中关于王贵与李香香的爱情主线进行了深入细致描写,如何表达两人对爱情的向往,最为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二人的对唱。《王贵与李香香》这部戏跳出常规表演模式,采用合唱作为第三人的表现形式进行人物刻画,通过全新的视角来演绎王贵与李香香的经典爱情故事。“泪蛋蛋那个本是心上油,谁不难过谁不流,哥哥妹妹心中有,早盼着暖窑暖洞热炕头……人人呀都说咱们两人有,直到呀如今没亲过口。”合唱在场景情境的描绘方面有着独有的艺术特色,合唱的作用在于对戏剧情绪的渲染与烘托。合唱的情境化表达释放了王贵与李香香难以言表的内化人物情境,同时最大限度扩展了舞台空间的肢体性表达。以此来达到完美的视听画面,给观众带来美的视听感受。

(三) 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人物形象会给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戏曲表演中的故事情节都围绕着人物形象而展开。《王贵与李香香》这部现代戏中,合唱的运用能够在戏曲主要人物出场前就对人物形象、性格进行生动描绘。观众能够根据描述对人物形象进行初步认知,当人物登台表演时,再次对戏曲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刻画,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而立体。“崔二爷有钱当保长,县长跟前说上一句话,刮风下雨都由他,苦、苦、苦、穷人饿得皮包骨,毒、毒、毒、崔二爷逼租恶如虎。

”合唱中短短几句唱词就将崔二爷的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刻画,合唱对戏曲人物的描绘作用能够对观众起到提示作用,人物角色的前期铺垫有助于深化故事主题,使观众对故事的理解更为深刻。“大红晴天下猛雨,鸡毛信传来了坏消息,压迫人的白军又回来了……死羊湾夜来黢黑不点灯,杀回来伤天害理旧灾星。”《王贵与李香香》整部戏中对王二爷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两次描绘,两次不同程度的人物描述加深了观众对王二爷“恶”的形象的厌恶之情,在人们痛恨世间一切“恶”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世间“善”的向往。


三、多元化的艺术创作为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能


《王贵与李香香》这部戏的艺术创作原则是尽可能保护传统文化形态特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挖掘出新形态下的传统戏曲的艺术价值。因此,这部戏在引入合唱形式的时候,在合唱的创作上尽可能贴近戏曲本体艺术特征,尽可能避免因合唱的存在而破坏了戏曲艺术的整体性、同一性原则。传统艺术的新形态之路是值得后人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在前人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乏经典成功的案例。《华阴老腔一声喊》就是秦腔艺术创作中较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在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再一次将华阴老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拉进了大众的视野。那一年,人们逐渐开始对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有所了解。

华阴老腔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从西汉发展至今,华阴老腔经历过无数次变革。华阴老腔的发展演化过程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华阴老腔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性与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传统艺术的文化单一性使得戏曲音乐在市场环境氛围下举步维艰。受众群体越来越少,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这种断层式的发展趋势使得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岌岌可危。值得庆幸的是,国家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华阴老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传承与更迭中,完整保留了下来。可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依然不能解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文化价值,提升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活力,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华阴老腔”之所以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被大众所熟知与喜爱,是因为华阴老腔在其艺术特色上寻求到了与市场结合的道路。好的传统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在于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传统音乐的欣赏本身具有一定的门槛,这种距离感使得传统艺术的广泛推广与普及变得尤为困难。近年来,网络等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现代媒介的广泛运用拉近了传统戏曲文化与大众的距离。新媒介的推广与传播无形提升了大众对传统艺术的审美能力,正是由于新媒介的推广,传统艺术欣赏的这道门槛不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华阴老腔在声腔上具有刚直高亢、气势磅礴之势。其表演风格具有激情豪迈的质感,艺术表达方式较为夸张,这与摇滚乐在艺术呈现和舞台表达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华阴老腔一声喊》正是巧妙地将传统戏曲音乐与摇滚音乐结合起来。主旋侓以华阴老腔的音乐元素为基础,采用一唱众和的拖腔(民间俗称拉波)的演唱形式,独特的檀板拍板节奏使得音乐的艺术表达更具传统性。重新改编后的华阴老腔更具天然的艺术质感,高亢豪迈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更容易被大众熟知与认可。《华阴老腔一声喊》的音乐创作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搭建了桥梁,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遵循传统,挖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适当改良,扩充其艺术价值,适应当代人的艺术审美与需求,准确把握好多元文化间的平衡,能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华阴老腔的市场化道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依据。华阴老腔能够顺利走上市场化道路的关键在于,其尽可能在艺术的共性上寻求可能与突破,从艺术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华阴老腔的发展为戏曲、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发展提供了可能,拓展了传统戏曲从单元化发展向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


四、地方戏语言特征的运用与保护


戏剧是表演的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秦腔作为陕甘文化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语言的准确表达与运用是地域特征最为鲜明的标识之一。正是由于地方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全国推广地方戏曲的时候,语言障碍会影响到戏曲作品的艺术传播与推广。语言障碍会影响到大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传播,造成文化间的壁垒。如何准确表达地方语言,既能够保留地方语言独有的艺术特色,又能够易于大众理解,在戏剧舞台上不会因语言障碍产生歧义与沟通障碍,是值得每一位戏剧编创人员反复推敲的问题。

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性,编创人员在艺术表达上,要反复推敲戏剧脚本,突破语言的鸿沟,通过舞台的艺术呈现来弱化差异性文化带来的语言障碍。在艺术表达上可以通过联觉与想象来突破语言的屏障。通过戏剧舞台上艺术表达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弱化某些难于理解的个别地方方言,使观众能够顺畅理解戏剧本身所带来的艺术体验,以及戏剧背后所带来的地方传统文化,加深对地方艺术特色以及地方文化的理解。


五、结语


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精神内核”的传承。秦腔艺术之所以能够传承数百年,正是因为秦腔这一地方剧种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形态各异的文化地质风貌使其呈现出色彩缤纷的艺术形态。秦腔的文化传承价值在于其能够重现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风貌。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沟通的桥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能因循守旧,而要走出“活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过程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

艺术的创作不仅要继承前人的衣钵,更要挖掘出秦腔艺术内在所独有的淳朴、原生态、无雕琢的精神特质。文化的传承只是将秦腔的精神特质加以保留,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秦腔艺术发展。秦腔艺术传统文化要得以发展,需要在遵循秦腔独有的特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易于理解的文化语汇,在保留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与当代文化产生共鸣,使秦腔艺术在当代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秦腔的艺术创作应当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当代的文化中汲取养分,扩展其艺术内涵,从而提升秦腔艺术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新西部,2019,(07).


文章来源:王振国.合唱在传统艺术中的内化与外延[J].戏剧之家,2021(23):66-6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当代音乐

期刊名称:当代音乐

期刊人气:153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吉林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7-2233

国内刊号:22-1414/J

邮发代号:12-480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