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戏剧《十二个愤怒的人》中语用策略探究

  2020-09-24    12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十二个愤怒的人》是美国当代剧作家雷金纳德·罗斯的现实主义戏剧。作为一部经典剧本,《十二个愤怒的人》不仅有着极强的语用分析价值,而且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对经典课文中使用的语用策略进行分析,发掘经典课文常读常新的功能。

  • 关键词:
  • 十二个愤怒的人
  • 精读课本
  • 经典课文
  • 语用策略
  • 语言文字
  • 加入收藏

作为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本,《现代大学英语》已被使用数年。教材再版后改名为《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精读》,主要变化是课后的练习设计。其中课文变化不是很多,但是《十二个愤怒的人》(又译为《十二怒汉》)[1]48一直都是其中重要的一课。笔者认为,在该书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寻找新视角,充分挖掘其潜力,体现其价值。《十二个愤怒的人》中蕴含的丰富的语用策略对于教学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角度。重读经典,可以使其历久弥新,发挥经典课文常读常新的功能。作为美国当代剧作家雷金纳德·罗斯的现实主义戏剧,其意义不仅在于它属于典型的剧本,还在于其中涉及的陪审团制度的特征、陪审团运行模式等文化意义。文本中呈现的陪审员之间面红耳赤的争论、绞尽脑汁摆道理、讲事实的策略,因其个人语气特征明显,冲突对抗性很强,蕴含了以语用策略说服彼此的策略,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召唤功能。


一、文本中蕴含的会话不合作因素


作为独幕剧,《十二个愤怒的人》具有很强的语用策略分析价值。在讲该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美国的司法制度,了解对话的结构,牢记一些有关法律的词汇,还有一个角度需要注意,即8号陪审员用什么技巧说服了其他陪审员。

语用学对于言语交际的规约,只需两个原则便可实现,一是目的——意图原则;二是相关原则。所谓目的——意图原则,指在说话的过程中通过将交际的总目的进行分解,变成一系列的说话意图,贯彻到话语中,保证交际能顺利进行。有了交际的总目的,才有可能在每一个话论中把目的分解成意图。只有遵守目的——意图原则,真正意义的交际便可开始并顺利进行。

《十二个愤怒的人》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刚满18岁的男孩,被控告在一个午夜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由12个陪审员裁定,该男孩的罪名是否成立。裁决被告有罪的比例由最初的1:11,到最后11:1,甚至暗示的是12位陪审员全部通过裁决,宣判被告无罪。经过几轮火药味很浓的争辩,8号陪审员舌战群儒,最终取得了主导权。根据目的——意图原则,在整篇文章中,审判的目的是证明男孩是否有罪,推动全文情节发展的是,每个陪审员企图从自己角度出发,说服他人,甚至压倒他人。

该剧本主要由对话构成,12个陪审员由于没有经历过法律培训,并且在职业、年龄、人生经历方面各不相同,所以对话主要以争吵或约辩论的形式出现,显然违反了合作原则。基于这个原因,在具体对话中的话语衔接环节上,便会出现不合作的现象,如:抢话插话;此类对话涉及对话的话论,对话者之间的合作,在某些地方呈现为约策略性不合作。首先在本文中,参与对话的有12人,对话人数可谓杂多。其次,12个人之间不存在小组合作关系,他们只需对案件提出个人看法并进行表决。另外,由于没有经历过法律培训,不具备审判的专业性,所以12个陪审员个人的观点有时会自相矛盾。所有这些都使本文成为分析违反合作原则的绝佳范例。


二、文本中蕴含的多种语用策略


合作原则是格赖斯提出的,主要包括以下要素:数量准则,信息量足额,不多不少;质量准则,提供信息为真实无误;关系准则,与所谈话题的关联;方式准则,简洁清楚,条例清楚。而12个陪审员的对话,恰恰一直在违反这些准则。在第一轮投票表决中,8号陪审员称,如果不加讨论就将一个孩子送上电椅,自己很难就这么举起手。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生命敬畏的态度,8号陪审员只身一人投了“无罪”票,从而给出了一个潜在的前提,其他人投“有罪”票是缺少了这种敬畏法律敬畏生命的严肃态度,由此激起了其他陪审员的怒火,使案件得到了进一步的讨论。在接下来的争论环节中,8号陪审员为了说服其他陪审员,不断地对案件提出合理怀疑。为了证明被告无罪,8号陪审员采用了以下具体策略,涉及前提、反论、对话的合作,足额信息等语用要素。

策略1:查找反论证据,凸显质的原则

争论刚开始,2号陪审员可能出于盼望尽快结束争论的目的,仅仅简单地说,因为无人证明这个男孩是无罪的,所以,他相信男孩有罪。8号陪审员依据语境,按照2号陪审员的推理,说明反论成立,即“在没有证明有罪的时候就是无罪的”(“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No.2:I just think he is guilty,I mean nobody proved otherwise.

No.8: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策略2:补充不足信息,添加应有的前提

10号陪审员只是说那个妇女发誓她看到这个男孩杀他父亲了,这并不是完整的证词,因为他忽略了“透过窗外行驶而过的火车看到”(through the windows of a passing EL train)这一方式状语前提。稍加分析,重新编制,添加上该时间状语前提,证词的正确度就会大大降低,产生的语用效果便大不相同。8号陪审员不失时机的提及不足信息,引起了疑点,激发了激烈的争论。

No.10:And she swore she saw him do it.

No.8:Through the windows of a passing EL train.

策略3:利用公理前提,加强推理效果

No.8:Yes,I think we proved that the old man couldn't have heard the boy yell,“I'm going to kill you.” But...This doesn't mean we are going to kill somebody.

No.3:What are you trying to give us here?The kid yelled it out at the top of his lungs.Anybody says a thing like that the way he did,he means it!

No.8:Let me ask you this.Do you really think the boy would shout out a thing like this so the whole neighborhood could hear it?

8号陪审员认为我要杀死你(“I'm going tokill you.”)并非话语的实指,而3号陪审员却认为,不管出于怎样的情形,这句言语就等于行为。8号陪审员则用下面的公理反驳3号陪审员:根据常识,一个人在犯罪前,会尽量掩盖自己的行为,惟恐他人知道,岂敢大声喊叫,除非他精神不正常。8号陪审员的言外之意是,“我要杀死你”是间接言语行为,目的是发泄怨恨或气愤,这句话不足以支撑老人的证词。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第390页8号陪审员利用公理为小男孩辩解,认为小男孩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记不清电影的内容是正常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没有去电影院,这有可能是男孩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

No.8:According to the testimony,the boy was questioned by two detectives in the kitchen of his apartment when the body of his father was lying on the floor of his bedroom.Do you think he could have remembered the details under those circumstances?

策略4:利用话语一致性,查找话语漏洞

No.10:You can't believe a word they say,You know that...I mean they are born liars.

No.8:You don't believe the boy's story.How come you believe the woman's.She's one of THEM too,isn't she?

8号陪审员利用话语一致性原则对10号陪审员的话做了如下推理:你不信男孩的话,是因为你觉得他是天生的说谎者。你认为这位妇女也是个天生的说谎者,可你却信她,你的前后自相矛盾。多么荒谬!

另外一个例子出现在第387页和第389页。正如上面所谈,3号陪审员认为任何人只要那么说,就一定会那么做。(Anybody says a thing like that the way he did,he means it!)(第387页)

在第389页,当8号陪审员指责3号陪审员就是一个“虐待狂”时,3号陪审员冲向8号陪审员说,“我要杀了你!”(Phew,I'll kill him! I'll kill him!)于是,8号陪审员利用3号陪审员之前说过的话平静地反问道,“你并不是真的要杀了我,对吗?”(You don't really mean you'd kill me,do you?) 8号陪审员通过使用一致性原则,找出了3号陪审员话语里的漏洞,并对其进行反击,可谓以毒攻毒,以牙还牙,劝说力量自在其中。

策略5:利用前提关系,进行三段论推理

No.12:What do you mean?“supposing they are wrong.” You can suppose there is no witness at all.

No.8:Could they be wrong?They are only people.People make mistakes.Could they be wrong?

当8号陪审员说假设这些证人错误,12号陪审员随即反驳道,你可以假设没有证人。12号陪审员的言外之意是,若假设这些证人是错的,就恰似假设不存在证人一样,而事实上已经有了证人,因此你的这种假设是非常荒谬的,根本不可能成立。根据12号陪审员的反驳,8号陪审员用了这样的三段论为自己辩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些证人是人,所以他们会犯错误。听到8号陪审员的推理,12号陪审员哑口无言。只要承认证人可能犯错误,8号陪审员便可开始一一质疑了。这是证明男孩无罪的关键一步。

策略6:重复共知信息,查找话语疑点

No.3:So you could hear yourself think.Will you get to the point!

No.8:Yes,I will...let's take the two pieces of testimony and piece them together.

No.8:Now just a minute.We agreed that it takes 10 seconds for the train to pass a given point...it was impossible that he could have heard it.

从合作原则来讲,重复属于冗余信息,违背了数量准则。在本例中,3号陪审员认为8号陪审员在重复一些人人皆知的信息,不仅离题甚远,而且对当前的讨论毫无用处。因为陈述的功能是给人以信息,而8号陪审员给出的信息对于大家来讲属于共有信息,所以8号陪审员没有必要再重复。透过上下文可以发现,8号陪审员的重复性陈述实际上含有强烈的提醒语气,提醒大家将这些貌似无关或对方有意回避的信息综合考虑。由此推断出了那位老人话语中的疑点,继而推翻了其证词。

策略7:查找对方的前提语漏洞,凸显质的原则

No.3:Don't talk about matters of seconds! Nobody can be that accurate.

No.8:And I think a testimony that can put a boy in the chair should be that accurate!

此处3号陪审员明确说明,在谈话时没有人会如此较真,以秒为计量时间的单位。此处的关键是作为前提语的nobody。而8号陪审员认为此前提不符合客观事实。于是在找出其漏洞的基础上,8号陪审员举例说明应该如此精确。由此,通过否定3号陪审员的话语前提否定了其观点。8号陪审员的反论顺理成章,作为履行法律的一个程序,陪审团的一切行为须充分彰显法律的严肃性。由于12个陪审员的讨论关乎他人生死,因此说话必须严格遵循质的原则,做到准确无误。最后,3号陪审员无言以对,只得依据精确的时间线索继续讨论,从而使8号陪审员步步为营,最终说服了3号。这是8号陪审员实现其目的的关键一步。

策略8:运用精确词汇,形成最佳关联

No.8:He was trotting from his bedroom to the door.

No.7:Are we supposed to believe that he didn't get up and run to the door and see the kid beat it downstairs 15 seconds after the killing?

老人从卧室到前门的动作是一个客观存在,然而,7号陪审员和8号陪审员对这一动作的措词却不相同,8号陪审员使用了动词“慢走”(trotting),3号陪审员使用了“跑”(running)。表面看来,二者只存在语意上的区别,但是不同的选词会产生不同的语用效果。8号陪审员意在说明需要考虑证人是老人以及老人的身体状况这一重要的语境因素。根据现场对老人的体能观察,可以发现,这位老人行动缓慢,不可能跑起来。由此与所讨论的话题产生了最佳关联,即老人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他所声称的行动,进而可以推理出,老人在编造谎言。

策略9:利用非言语行为语境,进行语用推理

非言语行为也是产生言外效果的一个有效话语策略,可以辅助话语产生语用效果,提醒对方违反了质的原则。9号陪审员曾经说出老人的状态,老人步履蹒跚,现场众人皆有目共睹。8号陪审员说道,他想知道一个拖着一只脚走路的老头是否能在15秒内从卧室走到前门。(I'd like to find out if an old man who drags one foot when he walks could get from his bedroom to the front door in 15 seconds.)(第388页) 8号陪审员有意用一个定语从句来强调老人行动缓慢的信息,由此说明老人的话语违反了质的原则,从而使在场陪审员无法反驳。其产生的语用效果是,老人不可能在15秒内从卧室走到前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合理疑点。

策略10:巧妙给出限定词,产生语用含义

使用限定词可以起到突出信息的作用。当4号陪审员已经数次提出此男孩是否看了电影这个话题时,8号陪审员说道,The gentleman here brought it up several times.(第390页)此处“这位先生已经数次提出此话题了”,“数次提出”是一个事实,表面看来,8号陪审员只是在陈述事实,其实不然。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此处“数次提出”产生的语用效果是,通过强调该话题被提出的次数之多,进而强调非常有必要认真对待这一问题,由此8号陪审员开始了对4号陪审员连珠炮式的追问。

策略11:给出精确数字,适时说明问题

No.8:He said he got to the front door as fast as he could.He swore it couldn't be more than 15 seconds.

8号陪审员抓住法律应该严肃准确这个特点,得体地运用精确的数字,一点也不疏忽,不是随便笼统说几秒而是用精确数字,此处15秒钟非常关键,这为后边8号陪审员重新模拟老人的现场打下了伏笔。


三、教学中注重语用策略引导的启示


根据《2018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不能仅以会说一门外语为目标,还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等。语用渗透便是提高这些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讲授一些语用知识,此外,还需在教师的培训等方面作出努力。”[2]通过对《十二个愤怒的人》进行语用分析,我们主要得出三条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语用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对外语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然而,许多学生的这一能力仍有待提高。尽管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大纲都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视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目标,但是许多英语教师都忽视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许多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自身语用知识的匮乏。因此导致他们在实际交际语境中的表现不尽人意。

第二个启示是,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十二个愤怒的人》这篇文章中,12个陪审员对弑父这一案件的审理可以折射出西方国家的陪审团制度。陪审团制度“作为一种常规审判制度而确定下来,是从亨利二世改革开始的”。[3]作为亨利二世法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实现法律的公正。陪审团制度的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王的统治地位。将12个陪审员的审判过程与陪审团制度相联系,是对学生跨学科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考察。如果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得不到训练,那么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第三个启示是,从语用学角度切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按照法律规定,12位陪审员只有意见达成一致,才能结案。“因为这些陪审员在听审期间的津贴很少,不少公民缺乏担任陪审团的政治热情。”[4]所以为了尽快完成“全体一致裁决”要求,陪审员们便根据所谓的“证词”认定男孩有罪。“速战速决”的原因有的是想尽快回家;有的是出于“跟风”心理,自己也说不出为什么男孩有罪。如果不是8号陪审员的据理力争,那么这起案件根本不会得到进一步的讨论。文章开始,陪审员对案件审理的态度,不仅表现了他们对“陪审员”身份的不负责,而且深深地讽刺了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对陪审团制度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正是培养学生批评性思维的方法之一。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卡罗拉·开普兰(Carola Kaplan)曾经写道:“罗斯的作品总是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真实动人。”[1]47在《十二个愤怒的人》中,12名陪审员的话语真实地揭露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如家庭暴力,社会责任感,贫民窟等问题。尽管案件审理存在着漏洞,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陪审团制度的功用。


四、结束语


经典课文的经典之处在于,常读常新。在教学中通过重读经典,发掘其经典之处,可以达到多种效果。首先,从语用学切入,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话语背后的语用策略,从而使所学语言具有生成性的效果。其次,可以启发同学们的英语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他们对全文有整体的认识,避免见树不见林的现象。最后,从学习能力而言,可以培养学生的建构性问题能力。当然,经典重读不仅会增加学生对陪审团制度的兴趣,而且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信息辨认,到语言态度和语言立场的判断,到信息使用的质与量,再到观点的评价,反过来又促动学生发现新的问题,由此形成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了课文及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震宇.雷金纳德·罗斯与十二个愤怒的人[J].山东外语教学,1996(02):47-51.

[2]陈新仁,等.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307.

[3]唐美华.从课文《十二怒汉》看美国的司法制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98.

[4]程汉大.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新论[J].环球法律评论,2009,31(02):15.

[6]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7]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8]屈文生.试论亨利二世的法律改革[J].贵州社会科学,2009(11):107—111.

[9]杨立民,徐克容编.大学英语:第3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258—278.

[10]杨立民,徐克容编.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精读.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378-395.


赵玉存,马月兰.《十二个愤怒的人》的语用策略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29(08):74-7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语言文字应用

期刊名称:语言文字应用

期刊人气:72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3-5397

国内刊号:11-2888/H

邮发代号:82-576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