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语用身份框架论辩话语探究

  2020-12-12    14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语用论辩话语研究大多强调论辩话语的重构和评价,却忽视论辩双方动态建构的身份(即语用身份)对论辩过程和论辩策略的影响。本文将语用身份的概念融入语用论辩学理论,建构基于语用身份的论辩话语分析路径,考察刘欣在与TrishRegan跨洋电视论辩中的身份建构情况,阐述语用身份建构对论辩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刘欣动态建构了两种语用身份:论辩正方的默认身份和多重变异身份。在论辩过程中,动态语用身份建构对实施恰当的言语行为、驳斥反方立场、维护正方立场、消除意见分歧起到积极的作用。语用身份的融入增强了论辩话步的合理性、策略操控的实效性和立场可接受度。

  • 关键词:
  • 电视论辩
  • 论辩策略
  • 论辩话语
  • 语用论辩学
  • 语用身份建构
  • 加入收藏

1、引言


语用论辩学(Pragma-Dialectics)基于传统西方古典论辩学与语用学理论,“结合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会话分析、交际研究以及心理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弗兰斯·范·爱默伦,2015:71),提出一个系统的论辩话语重构分析评价模型。传统论辩研究重视论辩的形式逻辑推理过程和修辞手段运用,而语用论辩学把论辩看作发生在会话交际双方之间的言语活动,其中一方通过“一系列举证维护先前的立场或者反驳不同的观点,力图说服(另一方)异见者接受自己的立场和观点”(vanEemeren&Grootendorst,2004:1),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诉诸理性消除双方的意见分歧”(vanEemeren,2010:1)。四十多年来,语用论辩学历经三个拓展阶段:(1)理论框架从标准语用论辩理论到扩充的语用论辩理论;(2)评价标准从论辩合理性拓展到修辞实效性;(3)评价模型从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拓展到策略操控模型(弗朗斯·H·范爱默伦,2017:31)。国内外有关研究从关注理论的适用性(熊明辉,2006;张树学,2007;Glassner,2017)扩延到运用理论模型分析不同交际活动领域的论辩话语,如法律(Kloosterhuis,2002;Feteris,2009)、新闻(杨颖,2017)、外交(吴鹏陆品超,2017)、政治(vanEemeren&Garssen,2012)、医疗(Hagler&Brem,2008)等领域。

现有研究强调语用论辩理论的合理应用,突出论辩话语的话步重构、修辞功能和异见消除结果,而对于论辩双方举证时动态建构的语用身份及其作用却未提及,以致对论辩话语的交际合理性和实效性论述不足。其实,语用论辩学原本就很重视论辩言语行为的“身份识别条件(identityconditions)”(vanEemeren&Grootendorst,2004:77),即论辩双方首先应该明确交际目的,确定论辩身份,但相关研究却往往基于默认的论辩正反方身份识别,而忽视论辩过程中论辩者身份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交际目标(即消除双方意见分歧)实现所产生的影响,以致对举证过程和策略调控分析不够充分。为此,本文拟将语用身份的概念融入语用论辩学分析模型,建构基于语用身份的论辩话语分析路径,并以引起中外媒体和社交网络热议的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主播刘欣与时任美国福克斯财经频道(FoxBusinessNetwork)主持人TrishRegan的电视论辩话语为语料,探讨该路径的可行性,阐述语用身份建构在论辩进程中的功能,以此增强语用论辩学的解释力。


2、研究理据


VanEemeren(2010:129)认为,语用论辩研究应该关注多种交际实践中的论辩话语,因为真实发生的论辩目的明确、效果显然,受交际语境和交际活动类型制约的论辩策略便于分析和评价。根据他对交际活动域(domainsofcommunicativeactivity)、交际活动语类(genresofcommunicativeactivity)和交际活动类型(communicativeactivitytypes)的划分(2010:139-151),本文把刘欣与Trish之间关于中美贸易协商的跨洋电视论辩界定为解决问题活动域(problem-solvingcommunication)中调解语类(mediation)下的非正式干预(informalintervention)话语交际活动。依据论辩产生的交际语境知识背景和语用论辩“身份识别条件”,本文确定刘欣为论辩正方,她试图通过举证反驳论辩反方Trish的观点,力图说服后者改变立场、接受正方观点,消除双方意见分歧。

语用论辩学将论辩视为“复杂言语行为”,注重论辩话语的修辞效果。论辩过程中,“每一个言语行为都会影响立场(standpoint)的可接受度”(vanEemeren&Grootendorst,2004:58),因此,论辩者一般会实施多种言语行为维护立场,实现消除意见分歧的论辩目的。语用论辩理想模型以时间为横坐标,将论辩划分为冲突、开始、论辩、结束四个阶段,对论辩内容和论辩话步(argumentativemove)进行重构与分析。冲突阶段,论辩双方表明各自的立场与意见分歧;开始阶段,论辩双方确立各自的论辩出发点;论辩阶段,论辩正方提出多重论证,维护自身立场,反方则对正方的论证进行质疑或反驳;结束阶段,确定正反方的意见分歧是否得到消除(vanEemeren,2010:45)。语用论辩理想模型以论辩内容为纵坐标,结合古典修辞学的话题(topic)、受众(audience)、表达(presentation)三个范式,分析论辩者在潜伏话题、受众需求、表达手段上的论辩策略操控。可以看出,语用论辩理想模型突出论辩交际形式和论证的修辞逻辑,却忽略了论辩行为主体可能发生的动态身份变化,导致论辩话语分析和策略评价的合理性不足。为此,本文将交际主体动态建构的身份或曰语用身份概念融入语用论辩学原理,作为语用论辩话语交际的理论依据。

语用身份理论(陈新仁,2013;2014;2018)认为,话语交际中语用身份建构直接影响话语方式和交际效果,交际者往往根据交际需求选择建构恰当的语用身份,通过实施多种言语行为达到交际目的。在特定交际语境下,“交际者建构合适的身份有助于推进行事目的的实现”(陈新仁,2014:706),即语用身份具有交际需求驱动的行事功能。因此,基于语用身份的语用论辩理论,可以更充分地阐释论辩交际过程,更合理地分析论证过程和论辩策略调控。


3、分析路径与研究问题


3.1语用身份论辩话语分析路径

本文基于语用论辩理想模型,结合语用身份概念和原则,提出语用身份论辩话语分析路径:识别论辩者语用身份→重构论辩话语→分析操控策略→评价论辩话步。该分析路径强调论辩者的动态语用身份建构对论辩交际进程的影响,正确识别论辩双方的语用身份是进行论辩话语重构、策略操控分析以及论辩话步合理性评价的必要前提。

论辩者在交际中建构的语用身份有利于其话语表达方式选择、立场维护和策略操控。“特定的语用身份是用话语建构起来的”(陈新仁,2018:182),即交际者的语用身份与话语方式相关。就刘欣与Trish的网络电视论辩交际而言,两人均使用正式英语语体,语言风格相似,语码选择统一,英语称呼语一致,语法复杂度稳定;双方使用不同的言语行为建构论辩正反方身份。通过重构论辩话语,尤其是正方刘欣四个阶段的论辩话步,可以厘清其语用身份的动态建构在论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2案例介绍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语料是一个真实的电视论辩案例。福克斯电视台作为美国共和党保守派的舆论阵地,连续发表反华评论。2019年5月14日,时任福克斯财经频道周一至周五晚《翠西·里根黄金时间》(TrishReaganPrimetime)节目主持人的TrishRegan对中国政府横加指责,竭力为美国发动“贸易战”进行辩护。5月22日,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刘欣在其微视频评论节目《点到为止》(GettingtothePoint)隔空回应,驳斥Trish的言论,后者24日在社交媒体推特上(twitter)直接与刘欣约辩。经过几番隔空喊话,两人约定2019年5月30日在福克斯财经频道就中美贸易分歧进行论辩(刘欣,2019)。

尽管这场论辩历时仅17分钟,共计2750个英语单词,却开启了网络时代电视跨洋论辩的新纪元。该论辩交际具有四个特征:1)机构性:福克斯财经频道直播节目;2)情景性:网络电视语境下中美电视节目主持人跨洋论辩;3)受众多样性:全球网民及政要、媒体人、学者在线观看;4)互动性与传播性:网络电视观众在线发表评论,并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快速转发。

本文重点分析正方刘欣的论辩话步重构和论辩策略操控,探讨她如何通过选择性建构不同语用身份以增强论辩的合理性和说服力。研究问题如下:

(1)刘欣在电视论辩交际中建构的多重语用身份有何动态变化特征?

(2)刘欣如何利用语用身份动态变化维护其正方立场?


4、论辩进程与语用身份动态建构


4.1论辩身份识别与语用身份建构

正确识别机构性话语中的交际者身份属性,能够廓清电视论辩话语交际、论辩者和电视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表明,论辩者语用身份建构与论辩话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主导论辩话语交际进程。电视论辩交际中,论辩者可能会实时变换语用身份,调整论辩策略,增强举证的实效性和说服力;电视论辩受众可实时对论辩话语和策略进行在线评价和互动。

图1刘欣―Trish电视论辩交际框架

为了维护各自的观点立场,论辩双方会根据论辩需求选择构建不同的语用身份,以突显论辩策略;为了达到论辩目的,论辩者需“采用与当前交际情境相适应的语用身份进行交际”(陈新仁,2018:74),选择默认的论辩立场身份和动态语用身份进行人际互动。论辩者在论辩话语交际中主要建构两种语用身份:1)与论辩交际语境相适应的默认身份;2)受特定交际目的驱动的变异身份。论辩者的默认身份(defaultidentity)指论辩正反方身份,与之相对应的非默认身份即为变异身份(deviationalidentity),指论辩过程中出于举证目的临时构建的策略性身份。

4.2论辩进程及论证话步重构

为了有效而合理地解决分歧,任何一个论辩者都会使用直接或间接论辩话语,以实现论辩各阶段的核心任务(吴鹏陆品超,2017:56)。对原始论辩话语进行增添、删减、重排、替换,即可分析具体论辩话步,明确论辩的意见分歧以及正方的立场、论证出发点、论辩结构、论证图式(argumentativescheme)和结论,明晰论辩正方身份建构对举证和策略操控的影响。

4.2.1冲突阶段(confrontationstage)

论辩冲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论辩双方的立场身份,凸显意见分歧(吴鹏陆品超,2017:56)。开场时,Trish直陈不同意刘欣之前电视新闻中关于中美贸易的观点:

例1中,Trish明确表示要和刘欣就中美贸易进行“论辩(discuss)”,直言两人存在意见分歧(maynotagreeoneverything),确立她和刘欣作为论辩反方与正方的默认身份。Trish在引出双方意见分歧时,直接武断地声明(MyguestispartoftheCCP)刘欣的个人政治身份,试图将刘欣的机构性论辩交际默认身份转换为政党发言人的变异身份,触动电视受众的敏感心理。刘欣坚决不接受反方的立场观点,接连实施反驳(Iamnotamemberof/Idon’tspeakfor;havetogetthisstraight)、请求(pleasedon’tassume)、声明(I’monlyspeakingfor)等系列言语行为,构建默认的论辩正方立场身份———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驳斥Trish给她强加政治身份的行为。刘欣巧妙建构语用身份,不仅赢得电视受众的信任,而且为消除她和Trish的意见分歧铺垫了事实性背景知识。

4.2.2开始阶段

论辩开始阶段,双方再次确认论辩正方-反方角色,并就各自的程序性和实质性立场出发点达成一致。

例2中,Trish提出第一个议题,要求刘欣对当前中美贸易现状进行评价。刘欣直接声明中国政府一贯的态度立场(position),间接建议美国政府尊重中方立场,直接断言(therecouldbe)中美双方只有平等谈话和互相尊重才能妥善解决中美贸易争端;她通过间接威胁(mightbefacing...problem)婉转地表示倘若美方置若罔闻,将会给中美贸易带来更多障碍。在论辩应答话轮,刘欣使用话语标记语(Ithink)引出系列断言言语行为,建构动态语用身份———中国权益维护者与中美合作推动者,将默认立场身份转化为策略性变异身份,为后续论证预设合理的语用身份。作为论辩正方,刘欣承担举证责任,针对Trish提出的议题,她适时地建构恰当的变异身份,提出合理论证,维护正方立场。本例中,她首先声明并非知情人(insider),巧妙规避Trish关于中国政府的话题,接着表明她作为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对中美贸易前景持积极的态度立场,试图通过构建变异身份消除双方潜在的意见分歧。

由于该论辩发生在真实的网络电视特殊语境下,表面上刘欣的首要目的在于消除她与Trish的意见分歧,而实际上她意图说服三类受众:1)美国政府;2)美国民众;3)无明显利害关系的国际组织、新闻媒体和各国人民。受众的特殊性取决于论辩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中美利益冲突之际,美国政府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听信刘欣的任何说辞,故不是主要受众;而美国民众及国际大众的观点会影响国际舆论,成为刘欣意图说服的主要受众。特殊受众和敏感议题是刘欣动态建构变异身份的主要动因。

论辩开始阶段,论证出发点是论辩双方关注的焦点,与各自的立场相关(vanEemeren,2010:45)。刘欣预设了三个立场出发点:1)当前中美贸易谈判不顺利,双方急于寻找解决途径;2)解决贸易摩擦冲突,需要双方自愿平等协商;3)中美贸易争端是暂时的,妥善解决争端、实现互利共赢的可能性较大。第一个立场出发点是论辩的客观前提,第二个是正方隐含的合理性出发点,第三个与论辩话语交际效果有关。这些立场出发点驱使刘欣在默认身份和变异身份之间动态变换,增强举证的合理性。

4.2.3论辩阶段

该论辩的核心议题是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意见分歧,也是近两年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论辩阶段,针对Trish提出的五个具体议题———知识产权、华为技术分享、中国国家定位、中美关税、市场经济体制,刘欣提出一系列论证,建构多重变异身份,维护正方立场。现将五个支撑性论证结构重构1如下:

论证1由2个子论证组成,重构得出的论证表征为:

论证1的结论为:中国没有盗窃大量的知识产权。刘欣采取组合式间接举证策略,引用许多美企在华获利的事实论证美企愿意在中国投资和占取市场份额(1.1a.1a)。刘欣以默认身份提出间接反证1.1a,导致主要论点发生偏差,倘若她开门见山地指出美企愿意与中方合作,说明不存在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风险,就会增强论证1的逻辑合理性,更有力地反驳Trish的谬见。子论证1.1b包含两阶子论证,采用比较举证法说明中美都存在知识产权侵犯个案,建构中国权益维护者的变异身份,驳斥Trish对于中国政府的一味指责,论证中国政府和人民尊重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地维护正方立场和中国国家形象。

论证2由1个子论证构成:

论证2的子论证2.1a为肯定前件假言推理(ModusPonens),通过间接建议(ifitisthrough...)建构中美合作推动者的语用身份,论证中方同意分享华为公司先进技术的充分条件为:相互合作学习、支付相关技术产权费;运用因果关系举证二阶子论证2.1a.1a:互相学习促进繁荣发展,支撑论证2的结论,维护正方立场。不过,刘欣提出类比论证(2.1a.1b)的逻辑推理有些牵强,她建构的英语学习者变异身份是一个问题身份,她的个体身份未能有效支撑论证2。

论证3由2个子论证构成:

论证3为组合式论证,三阶子论证共同支撑结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子论证3.1a从人口总数(3.1a.1a)和人均GDP(3.1a.1b)说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构成特征论证图式;子论证3.1b例举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期许更多作为(3.1b.1a),在全球维和事业、国际扶贫、人道主义事业以及医疗卫生事业上做出重大贡献,履行大国责任(3.1b.1a1),通过例举事实构建中国形象维护者的变异身份,客观地描述中国国家形象,强力反驳Trish认为中国是发达国家的谬见。

论证4由两个子论证构成:

论证4的结论为:关税问题需要通过双边和多边对话解决。子论证4.1a为因果论证,说明关税规则改变有益于中美消费者;子论证4.1b通过连锁类比举证说明关税问题的复杂性,中美互相降低关税势必会面临其他国家同样的要求(4.1b.1a),从各国利益出发(4.1b.1b),中国愿意降低关税(4.1b.1b1),美方需从自身利益出发(4.1b.1b2),考虑降低关税,以便解决贸易争端。刘欣采用组合式论证策略———因果子论证(4.1a)、类比子论证(4.1b)和假言推理子论证(4.1b.1a)等三阶子论证,共同支撑论证4的结论,维护其第二个立场出发点: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双边贸易摩擦。同时,她构建作为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的默认正方身份和贸易争端调停者的变异身份,客观地维护正方立场,赢得电视受众支持。

论证5由1个子论证构成;

论证5首先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准定义,然后通过特征举证,如具体数据(5.1a.1a)和实例(5.1a.1b),说明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5.1a),通过构建中国形象维护者的变异身份,纠正Trish的谬误。

上述五个论证分别为五个议题的论辩话步重构,共同支撑正方刘欣的主要立场。作为论点举证者,刘欣受论辩交际需求驱动,动态建构多重语用身份,甚至同时建构默认身份和变异身份,增强论辩逻辑,合理调控举证策略。

4.2.4结束阶段

论辩结束阶段主要确认意见分歧的消除情况。论辩过程表明,刘欣建构多重语用身份提出举证,强力驳斥反方Trish的观点,有效地维护其正方立场。论辩结束阶段,Trish明确表示接受刘欣的部分观点,暗示双方还存在部分意见分歧。五个主要论证的话步重构也表明,双方意见分歧并没有完全得以实质性消除。双方以默认身份结束论辩,通过相互致谢道别,建构论辩交际互动同伴的变异身份,语用身份从默认的论辩立场身份转换为符合交际语境特征的人际身份。

4.3语用身份动态建构与论辩策略操控

论辩四个阶段的进程表明,论辩正方刘欣选择性建构动态语用身份,实施多种言语行为,维护正方立场。语用身份不是固定的,来源于“交际者在交际语境下对其若干社会身份的某种选择”(陈新仁,2018:3),“在不同层次上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类型:个体身份、人际身份和群体身份”(陈新仁,2018:17)。个体身份具有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独特属性,如性别、职业、种族、年龄等;人际身份具有个体之间发生社会交往时的互动关系特征;群体身份指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属性(Tracy,2002:17-20)。在电视论辩交际中,刘欣的语用身份建构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根据论辩交际需求,刘欣策略性地选择变异身份,建构恰当的语用身份表达立场和观点,合理调控论辩策略,实现论辩目的。刘欣通过建构论辩机构性默认的正方立场身份,提出系列举证,反驳反方的观点,捍卫正方立场;受论辩目的驱动建构变异身份,包括群体身份(中国权益维护者、中美合作推动者、中国形象维护者、贸易争端调停者)、个体身份(英语学习者)以及人际身份(交际互动同伴)。刘欣的语用身份呈现共时性和历时动态交互性,她在论辩的四个阶段保持规约程序性正方身份,同时选择性动态建构变异身份,采用组合式论证方式进行举证,如下图所示:

图2刘欣的语用身份动态选择

纵观论辩进程,刘欣顺应论辩交际语境,根据论辩需求选择话语方式,动态性、交替性地选择建构默认身份或者变异身份,调控论辩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护立场观点,实现论辩交际目的。

刘欣选择恰当的语用身份,通过规避无关话题、巧妙选择出发点、设计组合式论证等策略操控论辩进程。她的主要出发点是维护中国政府愿意解决贸易摩擦的立场,并非通过论辩解决中美贸易争端,因此,刘欣在冲突阶段通过反驳Trish强加的政党身份,主动建构作为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的默认正方身份,规避冗余话题,迅速将主要受众转变为美国民众和国际大众。在开始和论辩阶段,刘欣选择恰当的立场出发点,采用组合论证方式巧妙地设计举证内容,通过多重变异身份操控论辩策略,充分维护正方的立场观点。刘欣动态构建的语用身份具有目的性与策略性,增强了策略操控的实效性,提高了正方立场的可接受度。虽然她未能与电视受众进行直接交流,但社交媒体上评论如潮,表明刘欣的论辩策略合理、有效,对受众产生了深刻影响。


5、结语


本文将语用身份原则与语用论辩学理论相融合,提出语用身份论辩话语分析路径。通过分析刘欣与Trish的电视论辩案例,阐释该路径的可行性以及语用身份动态建构在论辩交际进程中的功能。本文再现论辩的四个阶段,分析论辩正方刘欣在论辩过程中的动态语用身份建构,重构论辩举证话步,揭示刘欣的动态语用身份对于举证合理性与策略操控实效性的作用。在论辩的四个阶段,刘欣通过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多种言语行为建构了两种语用身份:默认的论辩正方立场身份及多重变异身份。举证过程中,刘欣巧妙地变换语用身份,策略地调动群体身份、个体身份和人际身份,对论辩策略进行操控。研究表明,选择性语用身份的动态交替增强了论辩立场的可接受度和论辩话步的合理性。在选择立场时,刘欣持续建构中国国家电视台主播的默认正方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双方潜伏的其他分歧立场,巧妙地规避了宏观层面的分歧话题,从而可以围绕五个论辩议题进行充分论证;在论证内容上,刘欣引用客观数据与实例,有效地维护正方立场,维护中国国家权益与国家形象,力图推动中美贸易协商;在受众和话语表达方面,刘欣诉诸理性、道德、情感,运用得体的语言,实施恰当的言语行为,凸显人际互动策略。总之,刘欣在电视论辩交际中建构多重动态语用身份,对论辩进程和交际效果产生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个案论述语用身份论辩分析路径的可行性,还需通过其他机构性论辩话语研究进一步论证该分析路径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1]陈新仁.2013.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4):27-32+112.

[12]陈新仁.2014.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5):702-710.

[13]陈新仁.2018.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弗兰斯·范·爱默伦.2015.谢耘译.从“批判性讨论”的理想模型到具体情境中的论证性会话———“语用论辩术”论证理论的逐步发展[J].逻辑学研究,(2):70-97.

[15]弗朗斯·H·范爱默伦.2017.熊明辉译.语用论辩学:一种论证理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31-37+160.

[16]刘欣.2019.我与美国主播翠西·里根“辩论”前后[J].全球传媒学刊,(3):113-119.

[17]吴鹏陆品超.2017.媒体外交话语的语用论辩研究[J].外语教学,(1):55-60.

[18]熊明辉.2006.语用论辩术———一种批判性思维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1-46.

[19]杨颖.2017.论辩理论视域下的新闻学研究:一种语用论辩术的进路[J].国际新闻界,(12):74-87.

[20]张树学.2007.论辩的语用辩证理论研究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9):28-31.

注释:

1.论证表征中,“1、2、3……”指论证的结论;“1.1a、1.1b、1.1c……”指支撑论证1、2、3……的前提;“1.1a.1a、1.1a.1b、1.1a.1c……”指支撑上阶结论的前提,“1.1a.1a1、1.1a.1a2、1.1a.1a3”同理。括号中的文字是根据事件背景、语境及上下文推理的话步,其余为论辩原文。


韩戈玲,廖国海.语用身份框架下的论辩话语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06):55-65+148-149.

基金: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培育项目“自然语境下城市儿童言语行为和语用借用研究(项目编号:19SKPY01)”的研究成果.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外语与外语教学

期刊名称:外语与外语教学

期刊人气:195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4-6038

国内刊号:21-1060/H

邮发代号:8-22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小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