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的经验与方法探究

  2020-05-27    27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青年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青年群众基础建设。具体经验如下:在国家社会发展以及青年利益实现的互动关系中,坚持着党对青年工作的绝对领导;在将青年利益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满足和实现青年在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利益期许;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青年自身特点,及时对青年开展以法律法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以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为依托和纽带,将青年组织与社会组织以及青年实体组织与青年网络组织结合起来,在多元互动中发挥青年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在工作方式上,将组织管理与青年服务相结合、政治动员和价值实现相结合、线上引导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青年工作方法。

  • 关键词:
  • 中国共产党
  • 政党
  • 新中国成立
  • 群众基础
  • 青年
  • 加入收藏

青年不仅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时代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青年发展的领航者,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实现国家与青年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青年对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要阐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关系,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1]。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国家发展环境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之所在。在青年群体进一步分化,青年价值观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时代,如何增强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是中国共产党绕不开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本研究从历史视角出发,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回溯和追踪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力争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扩大青年群众基础提供历史借鉴和经验支撑。


一、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绝对领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为了执政党,还是青年利益实现的承担者。无论是从理论主张层面亦或是实践行为层面,中国共产党都是中国青年事业发展的领导者。2018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始终贯穿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主题,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3]。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现实紧迫性,是国家发展、共产党自身建设以及与青年利益实现三者互动的必然结果。

第一,近代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1]。因此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研究,要放在整个中国共产党青年运动史乃至近代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史这一更为波澜壮阔的视角下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党对青年工作领导地位的坚持的研究也不例外。近代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其发展历程也基本上与后者处于同步状态。近代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先后经历着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动和领导,但都失败了。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将青年运动的方向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将青年运动和民族革命斗争统一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代表和维护广大青年的利益,因而得到青年的拥护和认可,最终自愿汇聚在党的周围,接受党的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中国成立后党对青年工作领导地位的坚持,是近代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逻辑延伸。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空语境下的青年运动,自然也属于党的领导对象之列,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在青年领域的自然延伸。如果失去共产党的领导,青年运动就会失去方向和灵魂;相反,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有利于保持青年运动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集全国力量促进青年成长以及青年运动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在何种历史发展阶段亦或是任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广大青年“心连心、手牵手”,“同呼吸、共命运”,将青年发展与国家进步紧密相连,在巩固党执政地位的过程中,实现好青年自身发展。

第三,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毛泽东有过生动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5]。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在各种社会力量之中,青年由于知识水平高、思想活跃、爱国心强等特征,始终是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无论是在任何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青年视为重要的群体力量加以组织和动员。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夜,国家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广大青年遭受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就更加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提高广大青年的战略定力,正确认识各种风险和挑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书写华章。

第四,青年实现自身发展利益的组织依托。近代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说明:原子化的青年,不仅不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而且也不能够有效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青年为实现和发展好自身利益,必须寻求一定的组织依托。广大青年之所以选择共产党,是因为党的纲领、根本宗旨、奋斗目标与广大青年的需求是一致的[6]。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依托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等全国性青年组织,在将全国青年组织起来的同时,利用组织力量为实现青年利益服务。青年在“听党话,跟党走”的过程中,不仅顺利实现自身利益诉求,而且也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国家和青年的良性互动。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青年的根本利益


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广大青年一致的心声。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青年为什么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上述疑问,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回答,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青年的根本利益。

民族存则青年在,民族兴则青年旺。近代以来,青年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站立在社会改革大潮的最前沿,和整个国家前途以及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实现就是青年最根本利益的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革命年代,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乱的状态,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也是广大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手段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青年根本利益的实现。改革开放的推进,不仅促进整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社会体制的完善,也为青年自身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可能。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一步彰显以及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无不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利益实现的奋斗,也从根本上体现着党对广大青年根本利益的维护。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知识水平高、思想变化快等特质,青年群体也有其独特的利益诉求。青年的利益诉求不仅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还与青年自身特征变化息息相关。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青年诉求的变化动态,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方面满足青年的利益诉求。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青年深受革命的洗礼和熏陶,政治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广大青年积极追求进步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在青年中吸收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满足广大青年的政治利益诉求。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为449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0.83%;及至1953年6月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增加至636.9万人,其中工矿企业中的党员数量为66.6万人,增幅为108%;学校教职员和学生党员为14.3万人,增幅为30%;农村党员为337.2万人,增幅为8.7%[7]。为了让广大青年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党和国家及时恢复高考。据不完全统计,1977年参加高考人数为570万,录取人数为27万,录取比例为4.8%;2018年参加高考人数为975万,录取人数为790.99万,录取比例为81.13%[8]。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体制、发展方式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青年的利益诉求又呈现出新的内容,青年就业和创业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制度保障等措施,多方面、全方位地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和支持。


三、加强对青年的教育与引导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方式和社会中心话语都先后发生变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然会对青年能力和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面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发展环境和工作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引导。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毛泽东强调“又红又专”;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认为对青年教育“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9];胡锦涛要求青年大学生“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10];习近平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3]。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进行教育主要有:法律法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劳动实践教育。

第一,法律法规教育。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要加强对青年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尤其是要对中小学在校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又沉渣泛起,为净化社会风气以及改善社会环境,中共中央决定在1983年进行一次“严打”。1983年“严打”对广大青年起到强烈的警示教育作用,挽救和教育一大批青年。20世纪末,我们党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观点,为青年的法律纪律教育提供思想指南。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战略予以推进,在推进国家法制化治理的同时,也为青年的法治教育提供思想动员和实践支撑。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广大青年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实现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主义建设。1954年底至1955年初,共青团中央先后数次召开专门会议集中讨论青年的共产主义教育问题。此后,以宣传典型为主要方法,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此次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了广大青年,提升了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水准,提高了青年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抵抗力。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渐展开,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各种西方思想又开始影响广大的青年。20世纪八十年代,“潘晓来信”在广大青年中引起巨大反响,青年价值观迷茫的现象十分突出。为此中国共产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对青年的道德教育,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从“立德树人”以及“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培育“时代新人”。“时代新人”的培育包括多方面内容,但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和前提。离开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时代新人”的培育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科学文化教育。接受教育尤其是科学文化教育,是广大青年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所拥有的特殊权益。因此,无论是出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还是出于满足广大青年成长成才之目的,中国共产党都必须对广大青年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并花大力气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广大青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对青年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既包括学历层面的教育,也包括非学历层面的各种培训班、扫盲班等。1983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共同发起全国性的青年读书活动,并向全国青年少年推荐60余本图书,此次读书活动全国有1.2亿人参加,并涌现出数以万计的青年读书积极分子[11]。1994年共青团中央启动“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通过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培养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活动,以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四,劳动实践教育。为改造青年思想,为国家建设提供力量,我们党决定对青年进行相关的劳动教育。通过典型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不仅使广大青年激发出极为高涨的劳动热情,而且使青年的劳动观得到极大的改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仍然十分重视对青年进行劳动教育,不过这一时期对青年的劳动教育不再像改革开放以前那样是组织全国性的大规模运动,而是代之以各种志愿者活动和暑期实践活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和引导广大青年劳动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


四、重视并积极发挥青年组织的作用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为发展青年以及建设国家,我们必须对青年进行组织化建设。只有通过组织,才能使全国青年“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从而汇聚起国家建设的“青年梦之队”。

在不同历史阶段,青年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状态,因而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组织的依托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社会结构比较单一,加之社会环境相对封闭,广大青年的群体分化以及利益诉求差异较小,因而我们党主要通过共青团、学生联合会、青年联合会三大全国性的青年组织对青年进行组织和动员。新中国成立初期,朱德在出席中华全国学生第十五届代表大会上要求青年积极学习,贡献国家建设。1953年6月,中华全国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明确规定建设时期的任务,即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联系并教育青年群众,不断提高青年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为核心,团结各阶层的民主青年,和全国人民一起,积极地完成国家建设计划,为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13]。

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之下,青年组织的组织执行力以及组织承载力遭到极大破坏和萎缩。“青年找不到组织,组织找不到青年”是新时期青年组织萎缩的重要表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市场以及经济要素在青年中的影响日益凸显。传统的、政治性的青年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青年的经济需求,故青年“从组织中走出去”“去组织化”是当时青年组织面临的显著困境,“下海”是当时青年群体中流行的时髦用语。基于此,我们党开始调整青年组织的发展策略,逐渐提高青年组织的“承载力”,努力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青年组织”。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大力强化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1985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宋福德要求共青团的领导机关和广大共青团干部“要面向基层,面向青年,面向实际开展工作”、“要一个支部一个支部的抓落实,切切实实的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20世纪八十年代末,共青团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去行政化。另一方面,将传统青年组织与社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社会组织在实现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也在客观层面发挥着组织青年的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登记注册、规范管理、监督评估、扶持培育[14]等政策大力扶植建设各种组织,将青年组织与社会组织紧密结合,并使之同向发挥合力作用,共同作用于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巩固和扩大。

进入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组织发展呈现“两个结合”的趋势,即传统青年组织与青年自组织相结合、青年实体组织与青年网络组织相结合[15]。其一,与青年自组织的结合。从字面意义上看,青年自组织就是青年自发形成的组织,与传统意义上的青年组织如共青团、青联、学联相比,青年自组织自发性、主动性、选择性、灵活性强,加之规模较小,因而比较适合当前快节奏的青年活动方式以及青年群体分化的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青年自组织也存在着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范等相关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的引导。将传统青年组织与青年自组织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提高青年的组织化程度,满足青年的社会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青年自组织的盲目性、散乱性等缺点,从而实现党对青年工作的组织领导。其二,青年实体组织与青年网络组织相结合。“网络无处不青年,青年无处不网络”是青年和网络关系的生动写照。在某种意义上,青年网络组织的覆盖面可能要比传统实体组织更为广泛。但是青年网络组织在各方面亟待规范,而且需要实体组织的依托才能开展线下活动,故青年网络组织必须和实体组织实现强强联合,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


五、针对青年特点,创新青年工作方式


中国共产党在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的过程中,只有针对青年特点,青年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早在1953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青年团要有自己的工作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针对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组织管理与服务青年相结合、政治动员与价值实现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第一,组织管理与服务青年相结合。“急青年之所急、想青年之所想”是中国共产党有效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主动出击,将青年利益诉求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青年利益的过程中对青年进行教育和引导。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管理导向式的工作方法成为青年工作的典型特征,即青年属于被管理对象,整个青年工作是被动反应式的。从历史上讲,这种管理导向型的青年工作态度和改革开放前建立的那种科层式的、被动式的、管理式的青年组织紧密相关。管理导向的青年工作方法在社会环境比较封闭、青年群体比较单一、利益诉求比较一致的计划经济年代,可以有效组织和动员青年。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年代,随着青年群体的分化、青年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多元,青年工作必须转换工作思维、转变工作态度,把组织管理与服务青年结合起来。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服务青年,让青年成长成才。全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要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16]。

第二,政治动员与价值实现相结合。组织动员,是党组织、聚拢、发动青年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动员主要表现为政治动员。如动员广大青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动员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造,动员青年积极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等等。政治动员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特征,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所广为使用。改革开放之初,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的一代青年,呈现出价值观紊乱的特征,加之受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传统的以政治激情为主要内容的青年政治动员似乎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从社会动员的角度来看,青年利益需求的满足是政治动员的基本动力[17],因此改革开放后青年工作过程中,我们党与时俱进地将政治动员与青年利益满足以及价值实现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同向同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紧紧坚持围绕中心任务、服务国家大局、助力青年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制度、资金、活动来促进青年在教育、就业、婚恋等方面的利益诉求,进而促进青年自身价值的实现。

第三,线上引导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年代,得益于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强大的组织力量,社会环境也比较封闭,整个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传统的“熟人社会”,所以面对面式的工作方法效果明显。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日益成为人们交流、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青年无处不网络,网络处处不青年”是青年和网络互动关系的生动写照和诠释,因此青年工作的开展以及青年群众基础的巩固和强化,必然离不开网络。网络一方面为广大青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青年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可以自由的放飞自我,但是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行为,需要进行引导。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网络文化对广大青年的影响更甚往昔,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边界也日益模糊,颇有一种“网络现实化,现实虚拟化”的征兆。因此青年工作要服务青年、组织青年,就必须坚持线上引导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关心青年在虚拟空间的思想动态和社交行为,更要在现实社会为青年的成长成才以及价值实现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从而在青年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强化青年的认同感,进而巩固和扩大新时代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六、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但同时青年又是一个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利益诉求极易发生变化和波动的群体,这就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密切关注青年的思想动态,始终把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放在重要的地位,努力做到青年工作“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入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广大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期许,青年工作以及青年群众基础的巩固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但是也要看到,青年群体毕竟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性的社会群体,这一点在其交往方式上显得尤为明显。因此青年群众基础的巩固和扩大,在坚持和发扬为青年服务这一工作理念的同时,必须要创新青年工作方式,将传统的面对面式的工作方法与新兴的社交方式相结合,在传统工作方式中寻求新的突破,在新的工作方法中坚守初心和使命。要正确处理好青年工作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变”中坚持“不变”,在“不变”中寻求“变”。只有实现“变”与“不变”辩证统一,才能正确处理好青年、国家、社会以及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青年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同向同行,才能将青年的自我实现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实现青年之“小我”与社会之“大我”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19-04-21.

[2]习近平.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N].人民日报,2018-07-03.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共产党与青年、青年运动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6):38-44.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72.

[8]黄鹏举,张晨.书写高考改革的时代篇章[N].中国教育报,2018-11-28.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9.

[11]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309.

[1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13]郑洸,罗成全.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414.

[14]张干群,邢占军.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组织政策变迁与发展的内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33-40.

[15]李成,张玲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群众基础研究[J].青年探索,2018(3):41-49.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

[17]胡献忠.九十年青年动员结构的变迁与启示——基于中国共青团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2(5):12-19.


李成.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J].青年探索,2020(03):65-7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人气:164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共青团中央

主办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2-9931

国内刊号:11-2579/D

邮发代号:82-733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