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把握新时代史学的时代精神之习近平的时代思考研究

  2020-08-31    16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时代精神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意蕴和内涵,表现出对时代、社会和国家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历史科学的论述,将史学与时代和社会关系的命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论述文化与时代关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诠释人类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强调史学立足当代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思想,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时代精神。

  • 关键词:
  • 习近平
  • 优良传统
  • 史学
  • 新时代
  • 时代精神
  • 加入收藏

时代精神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史学的时代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但不同时代的史学时代精神却有着共同特点:“优秀的史家大多是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提出那个时代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或是反映那个时代人们所达到的认识水平对于重大历史问题的理解。”1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陆贾撰《新语》著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西汉司马迁《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2唐代杜佑《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4元虞集《经世大典》“思辑典章之大成,以示治平之永则”。5这些不同时代的史学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出史家们出于时代的启迪、激励和需要,对历史进行的观察和思考。6明清之际,史学家们面对腐坏的统治秩序,以“通经致用”“明道救世”为己任,举经世旗帜,述历史变革,论兴亡盛衰,言政治构想,为后世树立了治史致用、除旧布新的榜样。7

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的时代精神更加鲜明。鸦片战争以来的时局动荡,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史学救国”的思潮,带来了十九世纪后期史学领域内的激烈变革,以帝王将相为考察对象的旧的史学格局被打破,史学研究的重心由古代转为近今,史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由国内拓展至国外,中国史学开始面向世界。20世纪初,在民族危亡、国家衰弱的社会大背景下,代表“史界革命”的新史学更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倡导史学革命的新史家无不在新史学中寄寓他们团结民心、开启民智、复兴国家、培养民族精神的愿望,史学被称为“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被看做“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8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开辟了人们科学认识历史的道路,一方面,则更加强烈地、理性地反映社会变革的要求和趋势,把认识历史和审视现实辩证地统一起来。9中国史学的时代精神突出反映了史学—时代—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瞿林东在《论史学的时代精神》一文中总结道:“这就是从历史看时代,并从历史的宝库中提取那些为时代所需要的财富以服务于时代,推动时代的前进。”10

炽热的时代精神和“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一起,构成了中国史学对时代、对社会、对国家的关切,造就了中国史学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责任使命意识。习近平关于历史、历史文化、历史科学的论述,将史学与时代和社会关系的命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论述文化与时代关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诠释人类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强调史学立足当代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思想,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时代精神。


一、“发思想之先声”的文化时代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思想学说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时代需要的回应,先进的思想者往往善于体察他所处时代的社会中民众的迫切愿望和呼声,并以思想的形式代为发声。思想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把握。回顾人类思想史,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都在于它回应了时代最响亮、最迫切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只有成功回应社会问题的思想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才能引领时代的发展。习近平指出,我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他倡言:“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13在2017年5月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的贺信中,总书记再次提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此鼓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2019年1月写给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这段话语又成为对新时代史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

“发思想之先声”的文化时代观是与时代同步的历史观,在习近平的讲话中,他反复强调,要“聆听时代的声音”“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他说:“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14对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其发展也与时代变革紧密相系,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15他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变革和正在进行的实践创新广阔而深刻,宏大而独特,在我国历史上、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此,“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6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思想之先声”,也是时代之先声,是中国文化创造力的体现。习近平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17回顾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在中国历史遇到一个显著变化以后,总有带总结性的历史名著出现”。18而这些著作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历史剧变中把握住时代脉搏,并为后来者指引前进的方向。“发思想之先声”的文化时代观也是新时代史学时代精神体现。

伟大的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经济、政治、精神的发展总是相伴而行、相互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中国崛起和中国道路业已展现出的世界意义,给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宏阔视野,激发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勇气、学术创造的活力,奠定了中国史学立足当代,走向世界的理论与现实根基。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彰显出对史学的真诚渴求,新时代为也我们的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新的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举措,其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史学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正如习近平写给中国历史研究院贺信中所言:“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这封承载着广大史学工作者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的重要而光荣任务的贺信,将史学与时代和社会关系的命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古今观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中华文化的优良精神薪尽火传,世代相承,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的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思想。这是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问题,也是一个科学地对待古与今的问题。

(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一贯态度。毛泽东同志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习近平将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20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强调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1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做了这样的表述:“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22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他主张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尊重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便难以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他说:“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23这正是习近平关于文化不断继承创新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言,创新是传承的需要,传承是创新的目的。不传承就等于消亡,而不创新则无法继续传承,所以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不但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还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有着“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特点,能够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不断发展和更新,因而具有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经世精神,具有长久的生命力,24其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把历史问题简单化、固步自封,是古非今,同无视、曲解乃至杜撰历史一样,都不是对待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而是要紧跟时代进步潮流,注入新的元素,充实新的内涵。习近平强调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5这里的“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数千年不间断的漫长过程,数千年中华历史文化的积奠,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走的是一条富有个性的独特发展道路,它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以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为中坚和主导,多元互补,彼此渗透,“精华和糟粕杂陈的复合文化形态”。26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也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从而打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和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27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有批判地兼收并蓄,“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思想原则,28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9习近平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习近平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体现的是一种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他主张“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目的是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30


三、“交流与互鉴”的文明中外观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如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一样,也是一个时代课题。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想,而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世界文明的大视野、大格局下,着眼于中华文明在推动人类发展中的价值定位和责任担当,是对中外文明发展走向和人类精神追求的思考,其中心思想是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习近平一贯坚持的主张。31

(一)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32习近平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七十多亿人口,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千五百多个民族,五千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他这样论述亚洲大家庭: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33他引用中国古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与墨西哥诗人阿方索·雷耶斯“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的格言相映衬,认为对待不同的文明,不但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让不同文明和谐共处。34“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35

(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始终强调要“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36他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频繁展开,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他倡导在坚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兼容并蓄,“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7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他提出了借鉴外来文明的原则和方法:一是要秉持包容精神。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38在论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时,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进行各种资源的融通,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将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二是要有批判精神。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但不能当成“唯一准则”。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的企图,只能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他说:“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39三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尤其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40

(三)“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又要使之焕发新的活力。习近平倡导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他强调,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他说:“推动世界各国文化进一步交流,不但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古往今来,我们主张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加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扩大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灵沟通,则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41他强调,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他主张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推动文明文明交流互鉴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42“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43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44

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是习近平世界视野下的文化观,指明了在当代人类文明多彩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华文明应确立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略才能发挥其意义和价值的方向。其目的是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45在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说起,强调各个国家和民族应当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他强调,历史学家在这方面可以并且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各国的历史研究,帮助人们从历史的启迪中更好探寻前进方向。46


四、答“时代课题”的学术实践观


习近平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47“时代之问”“时代命题”“时代课题”“现实问题”在习近平的讲话中频频出现。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他说:“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我认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48他向青年讲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他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主张“智者顺时而谋”,站在历史前进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认清世界大势,把握经济脉动,明确未来方向,解答时代命题。49

他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背景出发,探查中国所处的历史时代,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50这个历史时代便是马克思所判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进程中“大的历史时代”,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和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不断产生、提出。习近平因此号召继续推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他主张,我们需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他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深入论析指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的深入分析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重要的特点,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命运,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51

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他指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在写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贺信中,习近平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史学也将回应这个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完成它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来自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其宏阔的历史背景和实践背景,历史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意义。他将学习党史、国史看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强调,要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大会上,他满怀激情地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就必须树立宏大历史视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52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也是中国史学的实践方向。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史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史意义在于,这是准确把握和紧扣马克思主义世界史理论背景、世界时代背景和世界时代主题的深沉思考,是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面临重大问题的审视。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理论背景。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命题,这便是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对这一进程,马克思描述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3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历史预言,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了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他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他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观,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时代背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在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同中非合作论坛前任和新任非方共同主席国元首共见记者时的讲话等一系列发言中,习近平反复陈说,人类是站在了怎样的“十字路口”。54一方面,国际形势正在经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各国的利益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经过几百年发展,特别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新兴市场国家实力不断壮大,带来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力量的对比更趋均衡。在这一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使得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55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同时,人类面临共同挑战日益严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他说:“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56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57

(三)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对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常做常新的课题。习近平强调,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他指出,当今世界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经历了深度调整,“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58习近平回顾了百余年来的人类发展史上经历的战争劫难,既有血腥的热战,也有冰冷的冷战。百余年的人类发展史上,人类经历了巨大的战争创伤,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他指出,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劫难,免于战争、缔造和平是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普遍的觉醒,摆脱枷锁、争取独立是殖民地人民最强劲的呼声;冷战结束后,扩大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了各方最殷切的诉求。他指出:“这一百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59“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60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习近平指出,这个时代命题,需要国际社会扛起历史责任,展现时代担当,展现团结、智慧和勇气。他向世界宣示,着眼于人类的发展进步,面对时代命题,中国将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适时而又有效地回应了当代世界持续繁荣发展的要求,是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61

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62今天,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站上了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党和国家对中国历史研究和史学发展寄予厚望,历史研究在这个新时代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史学的时代精神,将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注释

1、瞿林东:《论史学的时代精神》,《红旗》1986年第22期。

2、《汉书》卷62《司马迁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735页。

3、《通典》卷1《自序》,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4、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司马光《资治通鉴》卷首,胡三省音注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8页。

5、虞集:《经世大典序录》,杨翼骧编《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3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6、瞿林东:《论史学的时代精神》,《红旗》1986年第22期。

7、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98页。

8、梁启超:《新史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41页。

9、参见瞿林东《论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为中国史学步入21世纪而作》,《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10、瞿林东:《论史学的时代精神》,《红旗》1986年第22期。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5页。

1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1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21页。

18、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20、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时报》2009年5月18日。

2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2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第12页。

23、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48页。

2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第5页。

2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第11页。

26、陈祖武:《对待传统文化得有三种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1月13日。

2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第11页。

28、《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7—708页。

29、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3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36页。

31、参见习近平《构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和谐社会》,《人民日报》2005年11月9日;习近平《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在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第8—9页;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

3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20页。

33、习近平:《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65页。

34、习近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2013年6月5日),《人民日报》2013年6月7日。

35、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2014年6月28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33页。

3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第13页。

3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页。

38、习近平:《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在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4日。

3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页。

40、《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

41习近平:《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在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4日。

4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43、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17年12月1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11页。

44、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77页。

45、参见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46、习近平:《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8月23日。

4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48、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2018年4月10日),《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57页。

49、习近平:《把握时代机遇共谋亚太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9日。

5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

51、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67页。

52、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2日。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54、参见习近平《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习近平《同中非合作论坛前任和新任非方共同主席国元首共见记者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5日;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创繁荣美好世界——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9年6月8日。

55、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创繁荣美好世界——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2019年6月7日),《人民日报》2019年6月8日。

56、习近平:《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57、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2018年6月10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532—533页。

58、习近平:《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2014年11月2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42页。

59、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37—538页。

60、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创繁荣美好世界——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2019年6月7日),《人民日报》2019年6月8日。

6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37—538页。

6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23页。


杨艳秋.论习近平的时代思考——把握新时代史学的时代精神[J].史学理论研究,2020(04):14-23+15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当代中国史研究

期刊名称:当代中国史研究

期刊人气:130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当代中国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历史

国际刊号:1005-4952

国内刊号:11-3200/K

邮发代号:82-647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