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红六军团西征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08-26    27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回顾80多年前,红六军团从湘赣边界西征拉开了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序幕,红二军团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则准备迎接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会师以后组建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再会师,一起北上长征。红二方面军不仅是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力量,而且督促了张国焘率部北上,顺利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战略意图。

  • 关键词:
  • 六军团
  • 战略意义
  • 红二
  • 长征中三次会师
  • 加入收藏

一、红六军团西征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红六军团突围是为了“求生存”,是在湘赣苏区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发生的。事实上,红六军团奉中央之令先期西征,属于主动之举。正因为如此,它才被称为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先遣部队,后来又成为红二方面军长征的两个主力军团之一。

1934年4月,拱卫中央苏区红色首都瑞金的最后一道屏障广昌失守,标志着“左”倾中央领导人“以堡垒对保垒”战略彻底失败,也预示了红军打破国民党军事围剿的希望渺茫。1934年6月2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强调保存有生力量,这成为中央领导人放弃江西根据地的依据。电报指出:“对苏区主力红军退出的事情,这唯一的只是为了保存活的力量,以免遭受敌人可能的打击……首先是趋于保存活的力量及在新的条件下来巩固和扩大自己,以待时机进行广大的进攻,以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2]1934年7月2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命令组建红六军团并离开所在地湘赣苏区,与黔东地区红三军会合,一起在湘黔边界开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新苏区;电报还指定任弼时、肖克、王震三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以任弼时为中央代表兼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领红六军团西征[2]。

接到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电报之后,中共湘赣省委积极筹备战略转移。任弼时主持召开政工会议,研究了部队转移的计划。经过约两个星期的准备工作,新组建的红六军团9700余人于1934年8月7日从江西省遂川县横石、新江口出发,开始突围西征。部队进到湖南省桂东县以南的寨前圩召开军事会议,于8月11日向部队宣布成立红六军团的指挥机关[2]。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的三个女红军与“半条棉被”的故事,就发生在附近的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

红六军团从湘赣边出发,沿湘粤边、湘桂边一路西进,震惊了湘桂两省的军阀。湖南军阀何健一面急令刘建绪派两个师跟踪追击,一面调一个旅和四个保安团防堵拦击;广西军阀李宗仁则令第七军廖磊的两个师向北移动,妄图围歼红六军团于郴县、桂东、汝城之间。鉴于敌人迅速云集于湘东南,红六军团决定放弃在桂东、汝城一带建立游击区的计划。遂于8月12日晚从寨前圩出发,经汝城、资兴突破敌人防线,跨越郴(州)宜(章)公路,占领新田县城,进入今永州市境内。敌军抢先在湘江沿岸布防,企图围歼红六军团于湘江以东。面对敌情变化,红六军团及时改变计划,折向双牌县阳明山,然后东出祁阳,从四倍于我的敌军包围之中冲杀出来,绕过敌第十师侧翼,南下向嘉禾、蓝山疾进,而后掉头向西,进抵湘桂边界。红六军团大踏步地机动迂回,弄得敌人疲于奔命,不但实现了红六军团继续西进的目的,也牵制了敌人兵力、减轻了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

1934年9月4日,红六军团在广西兴安县界首镇乘虚渡过湘江,占领西延(今广西资源县)县城。9月8日,红六军团在西延县车田接到中革军委电报。内容是:为了牵制敌人,确保中央红军能顺利实现战略转移,要求红六军团在城步、绥宁、武冈等县坚持战斗到9月20日,然后沿湘桂边界西进,与红二军团(由红三军改名)取得联系,在湘西的凤凰、亁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等县建立新根据地(即不久建立的湘鄂川黔苏区)。

红二军团是贺龙、周逸群在湘鄂西苏区组建的,1931年3月改番号为红三军。由于反“围剿”战争失败,红三军1932年10月从湖北省洪湖县突围,转战豫西南、陕南和川东,远征七千余里。1933年初,红三军折回湘鄂边,于1934年7月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进入黔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到1934年9月,黔东新区拥有印江、德江、沿河、松桃,酉阳五县地域,纵横二百余里,人口十万以上。黔东根据地的重要战略意义,不仅为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红二、六军团会师提供了条件。红六军团接到中革军委9月8日的电报,即由西延县桂北出发,去黔东寻找红二军团。此时,由于湘、桂、黔三省敌军集结在湘西的靖县、绥宁一带,并企图对红军实行南北合围。红六军团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向西北方向疾进。经过半个月艰苦转战,红六军团终于在1934年10月24日与前来接应的红二军团会合,实现了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两个军团的第一次会师。

红二、六军团的胜利会师,不但打破了敌人阻拦和各个击破的阴谋,也为中央红军的长征开辟了道路。中央红军最初预想到达目的地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拟建立以黔阳县洪江古商城为中心的新战略区(此说法见李维汉回忆录)。此举为红二、六军团第一次会师的战略意义之一:为中央红军的长征甚至搬迁根据地准备了条件。


二、红二、六军团的湘西攻势成功地牵制了敌人


红二、六军团在黔东会师之后,任弼时向贺龙等红二军团负责人讲解了中央派遣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的意图,贺龙则向任弼时等红六军团负责人介绍了湘鄂川黔边区的地理、民情和敌情形势。接着,两个军团负责人对会师之后的任务与行动进行了认真研究。

中央红军出发长征,蒋介石即派军队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边境设置了四道封锁线,调集了40万大军,前堵后追,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与潇水之间。面对这种情况,红二、六军团会师之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策应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1934年10月25日,任弼时、贺龙等给中革军委发出电报,内容是:根据目前敌情,拟加强黔东根据地党和武装力量的统一领导,巩固原有根据地;主力部队拟由松桃、秀山之间跳出来,到乾城、松桃一带建立新区。综合考察当时的地形、民情和经济条件,湘西澧水上游适宜于开辟新根据地。在得到中革军委的肯定之后,红二、六军团由黔东向湘西进军,以牵制或调动湘鄂两省敌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并在游击战、运动战中建立新区。

红二、六军团集结在黔东之时,川黔两省军阀急忙调集重兵进行“围剿”。1934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四川省酉阳县(今属重庆市)东南的南腰界出发,以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向永顺、保靖、龙山、桑植等县挺进,实施湘西攻势。湘西军阀陈渠珍急调龚仁杰、周燮卿、杨其昌三个旅共一万余人从永绥和保靖向北移动,企图阻止红二、六军团入湘。红二、六军团采取忽东忽西的灵活战术甩开敌人,乘虚袭占了永顺县城。

占领永顺县城以后,湖南军阀何键的部队被中央红军吸引在湖南,湖北军阀徐源泉的部队分散在鄂西恩施以南和洞庭湖滨的津市、临澧,正面之敌只有湘西土著军阀陈渠珍部。该敌虽然数量多于红军,但派系林立,指挥不一,战斗力不强。红二、六军团人数虽少,但人心齐、战斗力强。经过周密部署,红二、六军团11月中旬在永顺县龙家寨至杉木村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发动十万坪战役,给陈渠珍部以歼灭性打击。十万坪战役是红二、六军团会师之后第一个大胜仗,不仅装备上得到改善,而且为东出接应中央红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万坪战役使红军军威大振,红二、六军团旋即挥师南下,争取在永绥、乾城、松桃、凤凰等县建立新区。这时,中革军委电报指示红二、六军团,应利用最近胜利及湘西敌情空虚之机,深入湖南中部交通和经济发达之沅水流域,占领沅陵县城,向常德、桃源派兵骚扰,以策应中央红军。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红二、六军团决定扩大湘西攻势。经过一个多月纵横驰骋,到10月30日相继占领了永顺、桑植、大庸、桃源、慈利等县城及周边农村。

正当红二、六军团占领桃源、包围常德期间,中央红军经过顽强战斗,在广西兴安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可是,部队折兵过半,喋血后卫师——红三十四师包括师长陈树湘在内大部阵亡。“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故事,就是这场战斗。中央红军进入湖南省通道县,通道会议初步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较弱的贵州进军(到贵州黎平会议才正式形成“转兵”决议,见陈云留下来的遵义会议记录)。红二、六军团虽然没有迎接到中央红军,但由于在运动作战中开辟了湘鄂川黔新苏区,打垮了湘西地方军阀陈渠珍部和蒋介石派来的独立第三十四旅,攻势逼近湘西重镇——常德,打乱了蒋介石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部署。湖南军阀何键因害怕红二、六军团攻陷常德,威逼长沙,一面向蒋介石告急,一面急调准备阻挡中央红军的李觉第十九师、章亮基第十四师、陶广第六十二师回援“保驾”。以上史实说明:红二、六军团的军事行动具有另一个战略意义——直接支援了中央红军长征。


三、红二、六军团有效地掩护了红一方面军北上


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入通道县之后,本想实现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蒋介石了解到红军的战略意图,立即在湘西北部署了五六倍于红军的兵力,等我就范。如果按原计划行动,红军有覆灭的危险。危急关头,通道会议上毛泽东建议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虽然得到中央一部分同志赞成,却未能说服博古、李德等主要负责人。1934年12月24日,中革军委继续电令红二、六军团往常德接应中央红军。由于敌人布防严密,中央红军无法通过,才掉头向贵州省黎平县进军。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不仅弃城而逃,而且与犹国才、侯之旦、蒋在珍等军阀派系各据一方,勾心斗角,战斗力较差。这一新情况,更加证明了毛泽东建议向贵州转移是正确的。

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回忆:“在到达黎平之前,我们举行了一次飞行会议(即通道会议——笔者注),会上讨论了以后的作战方案。”他并且提到,毛泽东建议“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转兵“向西进军,进入贵州内地”,这个建议“不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并且得到了当时就准备转向‘中央三人小组’一边的周恩来的支持。”[3]博古、李德之所以暂时同意红军入黔,是因为通道以北敌情严重,此路不通。其实李德仍坚持去湘西,他在《中国纪事》中写道:“让那些在平行路线上追击我们的或向西面战略要地急赶的周部(指周浑元部——笔者注)和其他敌军超过我们,我们自己在他们背后转向北方,与二军团建立联系。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肖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创造一大片苏区。”[3]

中央政治局在黎平继续召开会议,经过毛泽东耐心说服,许多同志改变了观点,博古和李德也被迫接受。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正式否定了中央红军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决议明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的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4]中央红军今后的任务,是在川黔边区开辟以遵义为中心的新战略区。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又放弃了建立川黔边新根据地的计划,准备北渡长江去红四方面军的川陕苏区。中央红军在云、贵、川地区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多次致电张国焘,命令红四方面军于近期向嘉陵江以西进击,策应中央红军。同时,电令红二、六军团仍在常德一带积极活动,拖住湘敌,并牵制贵州铜仁的国民党薛岳纵队。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电报指示,红二、六军团主力进入常德、桃源一带,发动了新的湘西攻势。接着,占领了大庸、永顺、桑植三县和龙山、保靖、慈利等县一部分地区,扩大了游击区域,于1935年1月形成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湘鄂两省敌军主力和蒋介石的第二十六师,被牵制和吸引到红二、六军团的周边,不敢妄动。由于红二、六军团有湘鄂川黔这块根据地为依托,并在湘西北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死死地拖住了敌人,从而使中央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滇、黔的计划。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的战略意义:不但开辟了自己的湘鄂川黔新苏区,而且为中央红军顺利北上并到达陕北提供了战略支援。


四、红二、六军团对实现三大主力会师起了关键作用


红一方面军成功地甩掉了敌人之后,就像插上了翅膀,一天疾走一百多里,如入无人之境,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于1935年6月中旬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六次围攻,部队由入川时的1.3万人发展到8万人,根据地人口逾500万。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经过三个月转战,于6月初到达懋功。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中共中央分析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形势,主张红军继续北上,以便领导和推动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但是,张国焘过分夸大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主张红军向西部荒无人烟的少数民族地区——西康、青海退却,犯了“逃跑主义性质”的错误。

1935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懋功的两河口召开会议,对张国焘进行了耐心说服。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继续北上。8月初,中央又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迫使张国焘同意北上。会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分两路北上。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向四川省巴西地区挺进(毛泽东、周恩来随右路军北上),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向四川省阿坝地区开进。左路军穿过草地到达阿坝以后,张国焘率部折回川康边界,甚至电令右路军中的原红四方面军部队返回,犯了“分裂主义性质”的错误。为了避免红军的内部冲突,中央政治局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脱离危险区。9月,中共中央到达俄界,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右路军中的原红一方面军主力以陕甘支队的名义继续北上,翻过六盘山,突破天险腊子口,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从而结束了长征。

在红一方面军北上以后,红二、六军团仍在湘西苦战,于1935年4月至8月粉碎了十万敌军“围剿”。1935年9月,国民党又集中130多个团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敌人堡垒封锁越来越紧,部队只得跳到外线无堡垒地区进行运动战。这时,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希望红二、六军团前往会合,任弼时、贺龙率部于1935年11月19日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踏上长征路程,基本上沿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行军,1936年7月在西康的甘孜地区(今四川省)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从而实现了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第二次会师。

张国焘脱离党中央之后,率领红四方面军掉头南下,在卓木碉(今四川省大金县东北)另立“中央”,自封“主席”。党中央得知了甘孜会师的消息,立即来电指示红二、六军团改称红二方面军,以提升其与张国焘作斗争的力量。这时,张国焘虽被迫取消了“中央”的称号,却仍在搞分裂活动,向红二方面军散发文件,污蔑和攻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并使用各种手段拉拢红二方面军负责人,此举遭到了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等人坚决抵制和反对。为了更好地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斗争,朱德建议任弼时随总司令部行动。张国焘提议召开两军联席会议,通过有利于他的决议,任弼时、贺龙、关向应针锋相对地提出,形成决议“不能以多数压少数”,使张国焘的阴谋流产。

两军会合以后,拥护中央路线的力量增大了,张国焘同意继续北上与中共中央会合。红二、四方面军从甘孜一起出发,经过艰苦转战,于1936年10月22日进入陕甘宁边区的会宁、静宁县,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会合,实现了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的第三次会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部队,都顺利地结束了长征。红二方面军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会师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加强了与红四方面军的团结,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并促其率部继续北上,对保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

记录红二、六军团或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在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一年之前,另一部书名《神灵之手》的纪实著作在英国伦敦出版。这是第一本介绍红军长征的书,在西欧发行过三版,而在我国还鲜为人知。作者是英国籍瑞士传教士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他在贵州与红六军团相遇,与红军一道生活了18个月。《神灵之手》约20万字,勃沙特写道:“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是另一种频率和形式的苏维埃。”1936年4月他离开红军时,军团长肖克为他饯行,并请贵州毕节自愿随红军长征的周素园先生作陪。肖克回忆:“红二、六军团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是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的,不是流寇式的单纯军事行动,也不是搬家式的消极逃跑。”[5]长征途中,由红二、六军团组成的红二方面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不仅冲破敌人重重封锁,而且战胜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分裂主义,最终实现了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他们所铸就的长征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6]以上国际友人对红二、六军团即红二方面军的评价,高度肯定了这支部队长征中的奋斗精神。其实,这支部队不仅是红军长征的先遣队,所在区域是中央红军初选的落脚点,而且成功地牵制了敌人,有效地掩护了中央红军北上,对实现三大主力会师起了关键作用,其功绩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2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德)奥托·布劳恩(李德).中国纪事(1932-1939年) [M].李逵六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4]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 1934-12-18 )[A].文献与研究,1985.

[5]肖克.红二、六军团长征记[J].近代史研究,1980(1):1-38.

[6](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文章来源:曾长秋.彪炳史册:红二、六军团长征的三次会师及战略意义[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4):1-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历史档案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期刊人气:188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档案局

主办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历史

国际刊号:1001-7755

国内刊号:11-1265/G2

邮发代号:2-270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