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析科学歌唱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

  2019-12-26    26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的周淑安女士自1921年回国后,先后在上海中西女塾、厦门大学、广东女子师范学校开设不同于我国戏曲、曲艺、民间演唱的声乐课,至今已有98年。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将毕生精力都投入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并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声乐教学的对象是人,受教者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演唱。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对身体这件“乐器”的认知越来越客观、越来越明确。本文论述人身体这件“乐器”的构造和不同器官、肌肉群在歌唱发声过程中具备的不同功能,为声乐教学提供自己的见解。

  • 关键词:
  • 共鸣器官
  • 动力控制器官
  • 字音器官
  • 歌唱方法
  • 加入收藏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以技术为支撑的。虽然技术不等于艺术,但没有技术也就谈不到艺术。声乐艺术也不例外,如果没有掌握用气息控制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变化和清晰的咬字行腔的技术是无法准确、生动地揭示声乐作品内涵的。因此,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尽快掌握声乐艺术所需要的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

中央音乐学院张桂林先生写过一篇《旁观者谈歌唱》的文章。文中说道:之所以声乐比器乐难学、难教是因为声乐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只能靠意念和感觉。而器乐具体如何操作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而我在50年演唱、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困惑中探索,在实践中验证,得出了这样的认识:只要全面认知身体这件“乐器”的生理结构特点,明确身体不同器官和肌肉群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具备的不同功能,声乐的学习和教授过程不再是只凭意念和感觉的雾里看花,是可以变为既看得见又摸得着的具体动作,能明确感受到不同肌肉力度变化和具体动作在歌唱发声中的不同作用。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基于我对声乐(动词)的理解:声音是一种物质运动的现象。而声乐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乐器”,在自身大脑神经指挥下,协调有关器官和肌肉群做有效运动后所产生出来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有明显高低长短强弱变化的非自然状态的乐音。是以“歌唱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类内心世界情感变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语言是指曲作者在词作者创作的歌词基础上谱曲后由演唱者演唱出来的有声形态)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相比有以下三个特点:1.以身体为“乐器”;2.以歌唱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3.不可置换性。正是这三个独具的特点构成了无与伦比的声腔美。

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一文中对声腔美提出了三条标准———“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之所以把字清列在首位,是声乐这门艺术是以“歌唱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所决定的。因此要想学好,教好声乐,首先必须明确身体这件“乐器”中哪个器官具备“字清”的功能。


一、字音器官———口胭腔


因为在身体这件“乐器”中,除了口咽腔,没有其他器官可以完成歌唱语言中声母(辅音)发音着力,从唇牙齿舌喉在成阻、持阻时的瞬间紧张到除阻后向韵母(元音)所要求的必须保持口咽腔肌肉相对松弛开齐合撮不同口咽腔状态和舌位变化的转换。

口咽腔作为字音器官在歌唱发声中的首要功能是“求字不求声”。因为声母(辅音)是字音准确的基础,如果没有在成阻、持阻阶段口咽腔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瞬间紧张会造成字的含糊不清。而韵母(元音)是字音响亮的关健,只有口咽腔肌肉保持相对松弛才会使基音在气息的支持下通过人体骨骼传导到头鼻腔和胸腔共鸣点产生充分的共振,便韵母延续、丰满、扩大、美化。如果在口咽腔滞留过多的声音,将会明显影响基音到头鼻腔,胸腔的共振,从而影响到声音的质量。好多声乐研习者高音困难低音虚暗都和让基音在口咽腔产生过多的共鸣有关系。明确了口咽腔在歌唱发声中的首要功能和如何做才会达到“字清”仅仅是第一步,如何才能做到“腔润”呢?


二、共鸣器官


根据人体结构的特点,共鸣器官分为两个部位:1.与箭突骨(俗称护心骨,位于十二对肋骨最下端半圆型骨骼)相对应的第八胸椎处。2.鼻孔处。为什么把第八胸椎处作为声音的第一共鸣点呢?因为气息与声带相互作用后产生了基音,而基音在人体内是通过气息的支持通过骨骼的传导产生振动(物理学称之为“强迫振动”)基音传导到颈椎、胸椎进而传导到十二对肋骨和肩胛骨产生共振,形成了整个胸腔的鸣响,称为胸腔共鸣。把鼻孔处作为声音的第二共鸣点,既可取得头、鼻腔的充分共振,同时也避免了口咽腔有过多的声音滞留,便于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向体动流动。可通过张嘴的哼鸣体会这两个位置的振动。

共鸣器官在歌唱发声过程中的功能是“求声不求字”,也就是说要让基音在气息的支持下,通过体内骨骼的传导在这两个共鸣点产生充分的共振,使基音得到延续、扩大、美化而达到腔润的效果。

这两个共鸣点的振动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音越高,鼻孔处的振动比例越多,但不论音多高都不能没有第八胸椎处的振动,只是第八胸椎处共鸣比例逐渐减少而已。唱上行音阶时要逐步加大腰腹部肌肉群的对抗力度,并逐步减少气息的流量增加气息的密度(加大单位压强)腰腹背部肌肉群有用力向下拉动的动作。

我要求学生在唱高音或唱上行音阶和连续高音时,感到你的嘴在箭突骨处,就是让他们改变一到高音就整个口咽腔甚至脖子用力的不良习惯,而是要把力量用在腰腹部肌肉群上,这也叫“高音低唱”。唱下行音阶时,音越低第八胸椎处振动比例越大,但不可忽视鼻孔处的振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腰腹部肌肉群对抗力度逐渐减少,小腹回收幅度加大,增加气息流量外,切记:胃部和两肋上半部这横向的一条肌肉群切不可松懈,但也不要继续加力,保持原力度即可,否则将“气跌声落”失去鼻孔处的共振,也可称为“低音高唱”。

意大利次女高音巴托利有三个半八度的音域,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并留校任教的余忠海先生能演唱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三个声部的声乐作品,且声区之间举重若轻、强弱变化自如不露痕迹,是完全把声音建立在气息的支持上,在两个声音共鸣点处振动比例自如转换的典范。

明确了歌唱发声过程中字音器官———口咽腔,其功能是“求字不求声”后,只要用心用脑潜心实践,基本上可以解决歌唱发声中字与声的问题。但如何解决歌唱发声中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变化的问题呢?


三、动力控制器官——腰腹部肌肉群


之所以把腰腹部肌肉群称为“动力控制器官”,是因为歌唱的生命和动力是气息,气息和声音的关系犹如放风筝人手中的线和在空中翱翔的风筝,风筝飞得高低取决于放风筝人手中如何操纵这条引领风筝如何翱翔的线。放风筝人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风筝才会借着风力越飞越高,如果没有这条不断调整、拉动的线,风筝是飞不起来的。好的声音就像风筝,而气息则像放风筝人手中的线。所以我认为:声乐研习者首先要学习的是对气息如何控制。

我把腰腹部肌肉群定义为“歌唱的动力控制器官”会引起异议。因为谁都清楚呼吸主器官是肺,但为什么把腰腹部肌肉群称为“动力控制器官”呢?肺是呼吸主器官毫无争议,但肺处于前有十二对肋骨后有肩胛骨、脊骨构成的骨架腔体内,不借助仪器我们既看不到又摸不着,而且肺本身只是一个泡状的海棉体,本身不具备收缩(呼出)扩张(吸入)的功能,它的收缩与扩张主要靠腰腹部肌肉群运动方向和力度的变化使横膈肌上下运动帮助肺部扩张(吸气)收缩(呼气)来完成呼吸动作。腰腹部肌肉群全方位地向外扩张使横膈肌下降给肺部有扩张的空间(吸气)而小腹部肌肉群的逐渐回缩(上腹部和两肋上半部肌肉群保持住绝不能回缩)协助横膈肌逐渐上升从肺部底端给肺部一定的压力,使气息有控制地呼出。虽然横膈肌和肺一样不借助仪器从人体的外部也看不到、摸不着,而且感觉不到它运动时力度的变化,但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并能够看得到、摸得着腰腹部肌肉群在自身大脑神经指挥下运动的方向和不同力度变化对呼出气息的控制,在歌唱发声过程中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变化所产生的作用。从而使多年来一直被蒙着一层神密面纱的气息控制问题,不必再用意念来体会,也不必再用形容词(如打哈欠、闻花香等)来表述。

帕瓦罗蒂先生在其自传中写道,他在成为C3之王前曾向亚瑟兰学习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在亚瑟兰演唱过程中,他用双臂抱住亚瑟兰的腰腹部来感受亚瑟兰在演唱不同乐句时如何通过腰腹部肌肉群不同方向的运动和不同对抗力度的变化来控制音色、音量和音高的变化,对他成为C3之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动力控制器官——腰腹部肌肉群在歌唱发声中的功能是:通过腰腹部肌肉群对抗力度的大小,小腹向内回缩幅度多少控制气息的流量(单位压强)来决定歌唱发声时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关于吸呼在演唱作品时如何具体运用,前面在“共鸣器官”中已做了论述。概括起来就是:音越高,腰腹部肌肉群对抗力度越大,小腹收缩幅度越小,气息流量越少,气息单位压强越大。音越低,腰腹部肌肉群对抗力度越小,小腹收缩幅度越大,气息流量越多,气息单位压强越小。

综上所述:声乐研习和教学完全可以在明确认知身体这件“乐器”中不同器官和肌肉群在歌唱发声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后,通过逐渐熟练掌握“字音器官”“共鸣器官”“动力控制器官”的具体动作,协调有效地运动,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绝非难事。

我把声乐的教和学概括为二十四个字:理论先行,指导准确。观念正确,方法科学。用心用脑,反复实践。理论先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理论先行是使声乐研习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主动研习声乐艺术的入门钥匙。指导准确:是受教者是否成功的关键。观念正确:是声乐研习者的导航仪,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方法科学:是挖掘自身优秀潜质的途径。用心用脑反复实践:是掌握科学歌唱方法的具体环节。声乐研习和其他专业一样,绝不是知道了一些理论、掌握了一些方法就等于学到了,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求证,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杨立岗.科学歌唱方法的理论阐释[J].当代音乐,2019,(11):3-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音乐研究

期刊名称:音乐研究

期刊人气:162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0512-7939

国内刊号:11-1665/J

邮发代号:2-258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