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子宫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分析及影像学特点

  2021-04-21    21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子宫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收集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6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形态、位置、大小、信号及强化方式、DWI信号及ADC值,将研究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大体观察,所有患者均有子宫形态的改变,多数表现为子宫增大,多数病灶仅局限在子宫内。免疫组化实验显示平滑肌分化标志物全部呈现阳性,多数激素受体、血管源性标记物阳性。6例均有病灶蠕虫样改变,均发现病灶内流空信号,仅病例3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T1WI呈等信号3例,等高信号3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稍高信号2例,混杂高信号1例,等高信号1例。6例肿瘤内部或肿瘤旁可见多发迂曲血管。肿块强化方式均为快进慢出,强化程度除病例2为管状强化,其余均为明显强化。DWI呈高信号2例、稍高信号4例,磁共振ADC值处于正常水平。结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异性较差,术前检查的诊断正确率较低。T1WI信号为等或等高,T2WI信号为高或稍高,肿瘤内部或肿瘤旁可见多发迂曲血管。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发病隐匿,无典型性临床表现,手术前很难和一般子宫平滑肌瘤鉴别,并且由于病例样本较少,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极易漏诊和误诊[1]。MRI对人体无辐射,在妇产科疾病诊断中应用范围较广,而近几年弥散加权成像(DWI)也逐渐应用于妇产科病变诊断中,对良恶性肿瘤具有鉴别作用[2]。临床上,对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影像特征分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只收集到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6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所有患者具有完整临床和MRI资料,年龄38~47岁,平均年龄(44.3±2.6)岁。6例患者均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并通过病例活检确诊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其中4例患者在近几年内通过检查发现子宫增大,1例患者在子宫肌瘤剥除2年后又出现盆腔肿块,1例患者在体检时显示宫腔肿块。在本组研究开展前,研究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均被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知情同意书均已签署,所有患者均能充分配合相关检查。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均不公开,充分保证患者隐私性。本研究6例患者基线资料见表1。

1.2方法

6例患者均给予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西门子,德国),采用腹部相控阵体线圈,在扫描前将子宫内节育器取出,患者保持仰卧体位,维持呼吸均匀。从脐孔开始扫描,水平向下一直到达耻骨联合,基础扫描项目:(1)横断位T1WI:TR/TE600ms/10ms,视野350mm×350mm,矩阵320mm×320mm,层厚4mm至6mm不等,层间距1.2mm至1.4mm不等;(2)横断位T2WI:TR/TE:5000ms/83ms,视野250mm×250mm,矩阵320mm×320mm,层厚4mm至6mm不等,层间距1.2mm至1.4mm不等;(3)横断位、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TR/TE5000ms/83ms,视野350mm×350mm,矩阵320mm×320mm,层厚4mm至6mm不等,层间距1.2mm至1.4mm不等;(4)冠状位T2WI:4000ms/98ms,视野320mm×320mm,矩阵250mm×250mm,层厚4mm至6mm不等,层间距1.2mm至1.4mm不等,4次激励数。

表16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基线资料

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以0.1mmol/kg剂量、2~3mL/s速度注射。(1)横断位VIBET1WI抑脂:分3期进行扫描,时间分别为30、60、90s;另外加一次120s的延迟扫描,TR/TE4.89/2.38ms,层厚4mm,层距1.2mm,视野320mm×320mm;(2)矢状位TSET1WI:TR/TE651ms/12ms,层厚、层距、视野同横断位VIBET1WI抑脂。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PI)进行DWI,扫描附件区肿块,b值分别为0、800s/mm2,TR3100ms,TE81ms,视野320mm×320mm,矩阵250mm×250mm,层厚4mm,层间距1.2mm,扫描1min。

由我院2名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影像医师共同分析MRI图像,分析内容主要为肿瘤部位、大小和形态;肿瘤质地、信号强度(低信号、等信号:类似于子宫肌层信号;高信号:接近于子宫内膜信号,并且出现混杂信号),信号单一记为均匀信号,不止一种信号记为不均匀信号;强化模式及程度:参考子宫肌层,程度分为轻度、中度或明显强化;是否合并盆腔静脉增粗、腹水、远处转移等异常情况。放射科医师在后处理工作站对表观弥散系数值(ADC)进行测量,重建DWI数据,在肿瘤中心放置感兴趣区(ROI)选择工具,面积要均等,以防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对病症3个不同区域的ADC值进行测量,计算出平均值。如果2名影像医师的诊断结果有差异,应共同讨论并最后做出决定。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用表示连续性变量,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不同组别成分、信号和DWI信号的统计学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子宫平滑肌瘤病病理检查结果

大体观察,所有患者均有子宫形态的改变,5例表现为子宫增大,病灶显示单个或多个,阔韧带静脉内呈现子宫平滑肌瘤组织,瘤组织水肿。6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病灶中有1例位于子宫峡部前方,另外5例位于子宫肌壁间或宫旁;4例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2例患者实施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术中病理切片证实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5例肿块只出现在子宫,1例穿出子宫浆膜面侵犯周围组织,镜下证实病灶均由良性平滑肌瘤细胞组成。免疫组化实验显示6例Caldesmon、desmin平滑肌分化标志物全部呈现阳性,5例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阳性,4例血管源性标记物CD31阳性。

2.2子宫平滑肌瘤病的MRI特点

6例均有病灶蠕虫样改变,均发现病灶内流空信号;术前经MRI检查病例1(图1A-1C)诊断为子宫浆膜下多发肌瘤和/或阔韧带肌瘤,病例2(图1D-1F)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3(图1G-1I)诊断为平滑肌瘤病,病例4诊断为平滑肌肉瘤,病例5诊断为子宫间叶源性肉瘤,病例6诊断为肉瘤,仅病例3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病例2由于病灶在子宫峡部前方位置,与峡部相连处见出血信号,增强后病灶呈管状强化,与周围肠管相混淆,将病灶误诊为肠管,因此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将MR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管状强化实际是肿瘤侵犯子宫周围静脉后的表现。病灶大小:病例1:17.5cm×8.2cm;病例2:7.5cm×4.9cm;病例3:24.6cm×14.5cm;病例4:19.4cm×7.1cm;病例5:13.4cm×12.5cm×15.6cm;病例6:13.0cm×9.8cm×13.3cm。T1WI呈等信号3例,等高信号3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稍高信号2例,混杂高信号1例,等高信号1例。6例肿瘤内部或肿瘤旁可见多发迂曲血管。肿块强化方式均为快进慢出,强化程度除病例2为管状强化,其余均为明显强化。DWI呈高信号2例、稍高信号4例,ADC值:病例1、病例2、病例3、病例4、病例5、病例6分别为1.775×10-3、2.042×10-3-3、1.841×10-3、2.086×10-3、1.972×10-3、2.115×103mm2。详情见表2。


3、讨论


表2子宫平滑肌瘤病的MRI特点(n=6)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特殊的子宫平滑肌瘤,发病类型罕见、生长方式典型,患者具有明确子宫肌瘤病史[3]。虽然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组织学表现为良性,但却有和恶性肿瘤相似的侵袭性生长方式,手术治疗的不彻底极易复发。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不仅可以只局限在子宫静脉内生长,还能顺着子宫内静脉延伸到子宫外静脉,甚至侵犯心脏和肺部动脉而造成机械性阻塞[4,5]。入侵下腔静脉,表现为腹胀、下肢水肿、腹水等;入侵心脏及肺动脉,表现为右心充血性症状[6]。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发病早期不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病灶入侵盆腔外血管时,可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极易误诊和漏诊[7]。

大体观察,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子宫均不同程度增大,病理切片可见到子宫肌壁间和受累血管中有结节出现,结节可为多发,也可为单发[8]。和一般子宫平滑肌瘤相比,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质地较软,其间用血管壁明显分隔开[9]。子宫周围血管被发现存在条索状、蠕虫样肿物,不同程度大小,切面灰白,软硬不等[10]。本研究免疫组化发现,平滑肌分化标志物Caldesmon、desmin全部呈现阳性,血管源性标记物CD31多数为阳性,5例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阳性,CD10和黑色素细胞标志物基本不表达,ki-67增殖指数低,这些有利于鉴别该病与平滑肌肉瘤、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鉴别。MRI信号的特异性较差,但其软组织分辨良好,可多方位、多平面成像,提供的解剖信息较为全面,静脉内肿块可以清楚地呈现出来[11,12]。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肿块信号和普通子宫肌瘤信号类似,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盆腔静脉迂曲、增粗改变更为明显[13]。本研究6例患者,T1WI呈等信号3例,等高信号3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稍高信号2例,混杂高信号1例,等高信号1例。6例肿块强化方式均为快进慢出,多为明显强化,DWI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肿瘤内部或肿瘤旁可见多发迂曲血管,这是该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由于本疾病影像学研究较少,发现症状时多数患者病灶已侵犯下腔静脉或右心房。术前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多数容易误诊为子宫肌瘤伴变性,本研究6例仅有1例患者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因此要特别注意其与其他子宫疾病的鉴别。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与正常肌层没有明显的分界,其他子宫恶性肿瘤通常呈现巨大肿块且与子宫边界清晰,内部常伴出血或坏死,T2WI多为中等高信号,DWI多为高信号,ADC值明显降低,内部出现无强化坏死区[14]。子宫内膜癌内膜明显增厚,增强后肿瘤强化明显低于正常肌层。如果肿块在阔韧带的位置,则可能诊断为卵巢肿瘤。卵巢良性肿瘤多呈囊性,但多数没有增多、迂曲的子宫动脉,DWI多呈高信号、ADC值明显降低,可以鉴别[15]。

总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异性较差,术前检查的诊断正确率较低。术前进行MRI检查,仔细分析病灶形态及其信号特征,有利于与盆腔其他肿瘤进行鉴别,提示临床存在该病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范灵玲,朱瑾,陶祥,等.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64例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4(4):262-265.

[4]林莉,李娜,刘丽芳.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1):59-61.

[5]王永梅,李宇,张兆琪.CT及MRI诊断子宫平滑肌瘤病累及下腔静脉及右心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6):1243-1246.

[8]赵大春,田庄,梁智勇,等.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病理[J].协和医学杂志,2012,3(1):51-55.

[9]彭娴静,金征宇.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评估[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2):179-184.

[11]梁宇霆,杨汉卿,孔令,等.伴有静脉瘤栓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MSCT及MPR重建表现与鉴别[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3,22(1):93-99.

[12]周清,马凤华,刘佳,等.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MRI表现[J].腹部影像学,2016,22(3):243-248.

[13]宋晓磊,谢梅青.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8,10(10):18-21,46.

[14]张国福,谷守欣,张鹤,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鉴别子宫肉瘤和其他子宫良性肿块的价值[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42(3):373-378.


黄社磊,吴明祥,弋春燕,游思静,马捷.子宫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分析及影像学特点[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05):71-7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人气:378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5131

国内刊号:44-1592/R

邮发代号:46-276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