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贵州德江土家族舞龙炸龙文化的传承策略

  2021-11-11    24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舞龙炸龙活动成为德江土家族人民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最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独特的传统习俗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舞龙炸龙文化受多元文化的荡磨熔铸而成,反映着土家族巫风骀荡的精神空间。德江土家族文化生态是其文化精神构成的重要外因。德江土家族舞龙炸龙文化背后映射着土家族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尚武的民族性格,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武勇超群的英雄崇拜,崇祖报国的德性精神,其所传承的文化本质与元素越来越深入土家族人民群众的心灵深处。研究这一文化现象是今天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更是土家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

  • 关键词:
  • 土家族文化
  • 德江土家族
  • 文化传承
  • 民俗活动
  • 舞龙炸龙
  • 加入收藏

舞龙炸龙活动为德江土家族人民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最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裸露胸背的舞龙人舞着八九十条上下翻飞的红、黄、蓝、青、绿等五种色调的龙伴着锣鼓敲打声,在鞭炮的炸响、烟熏与火燎中穿行。大家跟随者龙头不断地奔跑,争相追炸,每一年龙的龙头、龙尾全部被炸掉,仅仅剩余竹篾骨架,舞龙人全身如炭黑,鼻青脸肿,这一年一度的节日被誉为“东方人的狂欢节”。德江土家族的“炸龙”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当地土家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富裕幸福的一种方式,展现着土家族人的慓悍、粗犷、血性、热情、坚毅与刚强的品质。每到这一天,德江人扶老携幼,云集县城,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热闹非凡。


1、德江土家族舞龙炸龙文化背后盛衰涨落的艰辛历史


1.1 德江土家族舞龙炸龙文化溯源

德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北,铜仁市西部,东属武陵山脉、西属大娄山山脉,地处黔、渝、湘、鄂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是傩戏之乡、龙灯之乡。在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舞龙炸龙”等土家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据说,德江土家族的舞龙起源于先秦时期对天求雨的祭祀活动,炸龙则在唐代中期初见端倪。传说当时久旱无雨,土家先民们用竹编草扎“舞龙”和“应龙”,按照“舞龙”图腾文化以及主管风雨的“应龙”神话故事,雨始终未下,人们愤怒了,便用火炮对准“舞龙”和“应龙”狂轰乱炸,始得雨下。永乐八年(1410年),德江就有了“舞龙求雨”的图文记载:当年始建的飞龙寺(时思州管)内正壁上的“求雨图”,虽历经600年沧桑,所画草龙、人物至今仍清晰可见,栩栩如生。[1]可见对龙的崇拜与祈雨的活动在当时颇为盛行。民国时期,舞龙逐渐进入县城,在长期的发展中舞龙烟花猛烈地喷灼、鞭炮密集轰炸的炸龙活动一年胜过一年,其“炸”令人咋舌。

1.2 盛衰涨落的艰辛历史

《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后照是始为巴人。”[2]故巴人最早为伏羲部落集团的成员。又《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在丹山西。”[3]“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4]春秋战国之际,由于楚人的强盛与扩张,巴人只得节节退缩,由汉水退至川东。由此以往,巴国也就衰弱不振了。战国末期,秦国强盛起来,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所灭。其中一支由廪君等率领,经过艰难跋涉后进入川东南、黔东南鄂西、湘、西北等相邻地带,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成今日土家族一支先民。可以看到土家族生存的重要轨迹,主要表现为兴盛-退缩-复兴的历史过程。这是一段忍辱负重的历史,这段历史并未因为时光的流逝、创伤的愈合而日渐淡化,却作为一种集体意识,一种群体的文化记忆,积淀于这个民族的心理深层,并从根本上铸塑着这一民族的文化精神。表现在炸龙文化中,则是舞龙人面对观众直接喷过来的焰火以及头顶上频频炸响的鞭炮,没有一个退缩,忍着疼痛勇敢地前行。

1.3 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自古以来,创业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驱豺狼逐虎豹,披荆斩棘,辛勤开垦耕耘,在挫折与痛苦中发展,在汗水的浸泡中创业。自巴国被灭,巴人却并未因此而沉沦,而是辗转流徙于湘鄂川黔边境一带,不屈不挠地奋斗,开始新一轮更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溪谷纵横、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或伐木烧畲,垦荒种田;或乘舟搏浪,飞叉捕鱼;或攀石附蔓,逐兽猎禽;顽强地战斗着、创造着、生存着。土家人把自己先辈的创业艰难记于《甄氏族谱》:“是时人烟稀散,上下一带居民不过一二十户,草木畅茂。荒郊旷野,道路俱系羊肠小径。崎岖多险,兽蹄鸟迹交错于道。”但人们的生活仍相当艰难,“衣服以粗布为之,履则以芒草,榔皮织布。”[5]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和尚武好勇的战斗精神,成为土家族人生存发展与腾飞的双翼,使之从历史的艰辛中,从一片原始的洪荒中走了出来,并一直向前走去。


2、德江土家族舞龙炸龙文化生态


自春秋以来,湘鄂川黔边境地带一直是土家族先民的生活区。这里山势高峻,河谷纵横,陆路交通非常不便。这种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塑造着土家族人执着、强悍文化性格,使炸龙等古朴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仍鲜活如初。土家族人民正是利用舟楫之便,与其他兄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炸龙这一独特民俗。土家族旧时的生产方式以群团生产为主要方式。耕作时常常以村寨或宗族为单位,集体耕作,且“鸣金击鼓”,[2]歌唱助兴,激励劳动热情,提高耕作工效,其劳动场面亦颇为热烈壮观;渔业生产方面,土家族人亦喜群团出动,谓之“赶闹”;围猎,围猎人数多寡不等,多则上等,少则数十。这种文化基因造就了土家族炸龙这一群体热闹狂欢的文化现象。土地硗瘠,粮食产量不丰,如此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得土家族人民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贫困与艰难之中。然而土家族人民奋勇进取,强悍刚烈的民族文化精神得以铸塑;长期的群团生产方式,使得民族内部的情感联系和其伦理道德意识不断地得到强化。土家族的自然生存环境及其团聚的生活方式对炸龙文化的形成,是其原生态文化的产生的重要外在因素。


3、德江土家族舞龙炸龙巫风骀荡的精神空间


3.1 激发民族自信心,鼓舞民族进取精神

屈原的《九歌》,“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7]土家族原始宇宙观念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用今天的眼光看来,似乎显得比较幼稚,因为它毕竟只是土家族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中所产生的一种人文精神的萌芽。但是,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它,那么这种思想萌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确实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首先,它从民族的生存繁衍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激发险恶生存环境中民族的自信心,鼓舞民族的进取精神,昂扬民族的生存斗志,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这种精神对于本民族及时地调节因挫折和失败所产生的心理失衡,树立顽强奋进的信心,保持昂扬的精神斗志,同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从更为广阔的背景来看,土家族原始宇宙观念中所包孕的人文精神不仅仅只是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展示,同时也是人类普遍的文化心态的深刻揭示。人类正是在自己的深层心理意识中,始终坚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自身的存在价值,高扬人文精神,才能在漫长的自身发展史中,战胜重重困难,成就今日之伟大业绩。

3.2 驱邪逐魅,改变生存现状

驱邪逐魅仪式是一种十分普通而常见的巫术仪式,也是人类对鬼神精灵世界展开的攻击性巫术,因而最能显示人们的进取精神[8]。在生存的重压下,他们苦苦地寻求产生重压的根源,以求改变它。只是由于文化条件的局限,他们错误地将造成“重压”的原因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因素,即妖邪鬼魅的作祟。他们坚信只要邪憋驱除,人们的生存现状就会得以改善,生活压力也将因此得到减轻。为此,千百年来,他们总是不惜一切代价,不惜花掉自己一生中所积攒下来的几个铜板,延请巫师,邀请众人,击鼓鸣征,驱魅逐妖。即使在现如今的“炸龙”活动中,当地人每年都用大笔资金买鞭炮炸龙,以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这种行为看来,似乎荒诞愚昧,然而它所透胜出的却是土家族人不满生存现状,努力改变现状的抗争精神。在巫术仪式中,土家族巫师凭借自身的巫术力量,在刀枪剑阵中荡涤了一切妖魅,创造出和平幸福、康宁清净的美好世界。这虽然只是一场虚幻的“战斗”,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希冀却在这种幻想的征战中得以完成,人类几十万年的美梦在这场征战中亦得以实现,长期积压干心头的痛苦终于获得宣泄,并使得人们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对理想化的生存图景的体验与满足。巫术仪式对饱经苦难的土家族人民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某种实在的价值。

3.3 “斗龙”求雨:向神灵宣战

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雨神,祭龙求雨便成为民间十分普遍的现象。大量早期史料中都有记载,每逢通到大早析雨时,许多民族都要向它顶礼膜拜。而土家族人既不向龙神祈祷雨水,也不祭龙,而与龙神搏战,使之屈服于人的威力降雨。其中戏龙求雨为其中一种形式。土家族人认为,有时只需对龙神嘲谑嬉戏一番,以激怒它,也会达到降雨的目的。舞龙为土家人戏龙的方式之一。人们舞龙祈雨时,所舞之龙带有强烈的嘲弄意味。越是舞得丑态百出,越能激怒龙神,其中炸龙就是其中之一。人们敲锣打鼓,或吹牛角,或把龙炸得七零八落,使其因怒而降雨。土家族人对这种斗龙求雨的巫术仪式充满着自我认识,而且这种自我认识已达到坚信的地步。即他们相信作为主司雨水之神的龙理应为人服务,理应尽职尽责,保证风调雨顺。如果它一旦失职,给人们带来旱涝之灾,就必须对它实行惩罚,或将其擒归洞府,以狗血淋之,人粪厌之;或直接对其施以惩罚,直至将其消灭为止;或对其戏弄嘲讽。这一切巫术仪式都直观地表明,土家族人心中的龙神尽管可以呼风唤雨,但在土家人看来,并不值得人们崇拜祭祀。相对于人自身而言,其神力只是某种专门的力量也并不高于人们自身,所有的神灵都只是为人们生存发展服务的臣仆。这种独特的神灵观念隐含着一个民族坚韧顽强的文化精神,以及对自身力量的坚定信仰。

3.4 勇毅与坚韧的德性精神

在舞龙“炸龙”的过程中,每经过一次被炸都可以被看作是经历一次“鬼门关”,为人生的灾难,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如同穿越在鞭炮一样的艰难。时时处处、年年月月都隐伏若危机,隐伏着痛苦,稍有不慎,大难临头。正是在这种象征意义的层面上,将人们对生存现状的恐惧与危机及内心深处所产生的不幸感受,通过“炸龙”这一惊险的仪式形象地再现于人们眼前,给人更为深切的体验。“坚韧是别种德行的保障与支柱,一个人没有勇气是很难尽责的,很难具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品性。”[9]土家族炸龙舞者的无畏表现正是他们面对强大外部压力时的一种心理调适,也可视为他们“应战”的一种方式,甚至还可以说是他们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的折光。土家族人民这种自强不息的勇毅与坚韧的德性精神,在数千年的民族自身发展的历程中早已化为其民族的自然天性,深深地渗透其机体中了。


4、土家舞龙“炸龙”与巴人及其后裔的民族性格


4.1 尚武的民族性格

古代土家族先民素以勇武强悍著称,晋代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曾这样记载土家族尚武之风:“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10]《晋书·礼乐志》亦载:“賨人锐气善舞,汉高祖乐其猛锐。”[11]《华阳国志·巴志》亦言巴人“土地山险水滩,人多憨勇。”[12]诚然,长期与毒蛇猛兽的搏杀生存环境及外族的严峻挑战不仅仅只造出民族的谦卑心理,也练就了土家人“履险陡岭,捷足如飞”矫健的体魄以及无畏的胆量,同时也熔铸着土家族文化性格的另一面:剽悍与进取。乾隆间《永顺县志》卷4载:土民“恒带刀弩,长枪,性强悍,猜疑,轻生,好斗,狠仇杀。”[13]这种“刚悍尚武”“轻生好斗”的记载,正表明土家族人文化性格刚强进取的一面。

巴人东征北伐敢与强楚接战,并曾一度令楚人头痛的史实,足见巴人之勇锐。再从巴人墓葬习俗而言,其古墓中多随葬兵器:巴式戈、柳叶剑、巴式戟及钺、弓、弩、匕、锻等。这种用兵器陪葬的习俗本身就为我们述说着巴人勇锐尚力的社会之风。正是因为巴人尚武崇力及其不畏生死的战斗精神,使得巴人在汉民族人们的心目中,被传说为“大人”。《法苑珠林》卷八引《蜀王本纪》:“秦襄王时,容渠郡献长人,长二十五丈六尺。”[14]此言长大,非指身材,实指力强。而言力之强,即言其尚力之风,尚武之勇。

4.2 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土家族人民面对历代王朝血淋淋的镇压从没有屈服过,相反,镇压打击越重,他们的反抗之火愈烈,唯有反抗这种压迫,才能消除生存的威胁。《华阳国志·巴志》中就记载着如下的史实:“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与。思往从邻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15]在这种沉重的经济压迫下,人们愁于赋役,困于刑酷,只得啸聚山林,进行反抗。尽管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遭到镇压,但始终未曾屈服,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数千年来一直谱写着壮烈的诗篇。自秦汉以降,直至明清,土家族总是不断地与封建王朝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正是生存在这种极其残酷的逆境中育出不畏强暴,奋勇反抗的民族德性。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韧、勇敢的民族精神,是土家族几千年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万古不息的灵根。

4.3 武勇超群的英雄崇拜

任何一个民族的英雄崇拜都是视英雄为本民族最高德性的典范,这种祟拜一方面能激励自己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是把英雄视为族群或个人的精神支柱,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人们凭借着本民族英雄精神的激励,战胜艰难,获取胜利。土家族人崇拜天生神力武勇超群,且勇敢、坚韧的英雄。它的产生与土家族长期的生存环境有关。在原始的生产条件下,勇力、勇敢、顽强的精神自然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须。舞龙炸龙的火爆的场面是:光着膀子的舞龙炸龙舞者从容不惊在烟火丛、鞭炮林中不停穿行,鞭炮声震耳欲聋,团团火花漫天飞溅,滚滚黄烟四处弥漫,巨龙被炸得“骨酥筋断、皮肉不存”,此情此景中土家男儿的英雄本色展示得淋漓尽致[16]。刹那间,整个山城沸腾起来。卡莱尔认为,英雄总是能给人刚毅坚强意志、崇高精神及智慧的启迪,让人从中获取一种神奇的力量。因而,人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拜倒在一个像神一般的英雄的脚下[17]。舞龙炸龙的舞者展现的就是土家族男子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他们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每一位在场的观众。

4.4 崇祖报国的德性精神

土家族人的祟祖观念由来甚远,早在图腾崇拜时期,这一观念就已奠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间焉。”[18]这种以人、人血为祭品的巴人图腾崇拜习俗,一直绵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说:数千年来,祖宗崇拜为中国人重要的价值重心所寄,其功能表现在延续维持宗族氏族的存在与整合,促进宗族亲属群体关系的和谐均衡[19]。需要指出的是,土家族祟祖仪式的观念内涵除了绵延家系,和谐亲族外,更突出的是他们祟祖常与忠君报国的观念紧密联系着。

爱国是土家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在强寇入侵国难当头的时刻,总能见到土家先民慷慨赴国难的身影。且天性劲男,以其“见敌无所畏惧”,曾被称“瞎巴”著称于古代。在这些频繁地征讨中,土家族先发为此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生命,但同时也不断地强化着他们奔赴国难,慷慨报国的雄心。明清以降,土家族人忠君爱国的行为更为突出。为靖国难,抵御外寇或平息内争,他们总是唯朝廷之号令是听,即不花国家军饷,也不用国家的武器装备,自带军粮,自备武装,常常不远万里飞渡关山,为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朝廷的历次“征调”中,有多少土家族子弟血洒疆场,马革裹户。连当时朝廷官吏也不得不为功之感叹不已。土家族人民不仅为国家平定过内乱,表现出英勇战斗的精神,也在抵御外寇的战争中,表现出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明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间,永顺、保靖、桑植及湖北纳容美,四川的酉阳等地土家族士兵近万人,为抵御侯寇的入侵,奔赴东南沿海一带与侯寇血战,连获王江泾、乍浦、沈家庄、舟山等大捷,终于平定倭寇。纵观土家族历史,我们发现在土家族人的血管中,始终涌动着忠君报国的热血。对国家之忠,对君主之忠,渗透进这一民族的灵魂,也铸塑着他们的德性精神。在这种德性精神的鼓励下,土家族人民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血与汗,铸造着自己的一份辉煌的业绩,也表达着他们那永不冷却的忠国之心,水不变更的报国之志,水不褪色的报国之行。


5、结语


德江土家族舞龙“炸龙”习俗,从历史蜿蜒深处走来,有着独特的生态文化和历史底蕴,“炸”的主要特性展示了土家族当地人民对生活的向往,一起在于长期生存以及抗击封建统治阶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忍耐,同时时刻对土家族子孙幸福生活的向往已成为最朴素的愿望表,所以通过“炸”龙形式所一代一代坚守的文化本质与元素被土家族民众所认可。面对这样一个伟大而刚强的民族,面对其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认识它,了解它,弘扬其精髓,振奋其精神,是每一个民族文化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今天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更是土家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德江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德江文史(资料选辑)[M].1990:189-198.

[2](汉)刘向,(汉)刘歆编.山海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4:354.

[3]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德江县土家族文艺资料集[M].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1986:117-118.

[4]《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四川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297.

[5]覃大钰主编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武陵源区志》编簇委员会编.武陵源区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27-428.

[6]吴永章.中南民族关系史[M].北京:民族出版牡,1992:38-39.

[7]王春才.梦辞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80.

[8]马赛尔·莫斯,昂利·于贝尔.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2.

[9]周汉林等.西方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609.

[10]《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四川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306.

[11]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96.

[12]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第1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34.

[13]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34.

[14](晋)常臻.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45.

[15]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第1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200.

[16]高应达.疯狂的民俗-和谐追求的载体-德江"灯会"与"炸龙灯"习俗述论[J].铜仁学院报,2009(4):53-54.

[17](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和英雄崇拜[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1-2.

[18]夏曾佑.中国古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00.

[19]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27.


文章来源:陈敏,徐晓琴,刘愉佳.贵州德江土家族舞龙炸龙文化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11):1-3+1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舞蹈

期刊名称:舞蹈

期刊人气:143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舞蹈家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0512-4204

国内刊号:11-1546/J

创刊时间:195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