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财经”背景下数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4-04-1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面向新时代,数字管理人才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为探索财经类高校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该文分析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内涵、特点以及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需求,研究数字化管理人才目前培养中的问题,构建“政产研学用”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以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进行实践论证,为财经类高校管理类专业开展“新财经”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 关键词:
  • 复合型
  • 多方联动
  • 数字管理人才
  • 新财经
  • 知识-能力-素养
  • 加入收藏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资源”的数字化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日益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1]。目前,尽管高校已经加强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发展,但数字化人才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约在2 500万至3 000万,且缺口仍在持续放大。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培养数字化人才迫在眉睫,加快数字化人才的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面对新时代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产业变革,本文提出构建“政产研学用”多方联动的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提供参考,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经济场景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一、新时代下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内涵与特点


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行业、企业内部结构、流程、业务模式和员工能力等进行深化变革,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2]。在数字化转型大环境背景下,岗位技能也将被重新塑造,人才需求的结构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社会对于数字化人才的要求日渐增多,如何培养一支为产业赋能的数字化管理人才队伍成为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

数字化人才是具有一定的数字化思维、素养和专业技能,且能够为组织的数字化业务或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的从业者。数字化人才不仅要具有数字化的思维和专业知识结构,还需要有对多样化的海量数据进行管理和使用的数字化操作能力,能够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业型人才[3]。

数字化管理人才则是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导者与组织者,需要拥有数字化转型领导力、行业前瞻力、组织和决策力,能够基于企业现状问题和发展需求,洞察市场变化和问题本质,并拥有强有力的数字化领导力,以组织推动行业或企业全员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转型[4]。所以数字化管理人才,作为组织数字化转型的中高级管理者,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团队协同合作,完成组织数字化目标。这类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复合性

数字化管理人才需要懂业务、懂技术,更要注重数字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所以这类人才不仅要有数字化的思维和能力,还要将数字技术与业务有效结合,发挥更大的能效,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化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系统的思维和交叉学科知识应用的能力,这类人才往往属于复合型人才。

(二)探索性

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各领域渗透,新经济呈生态化发展,具体表现为以数据要素为关键驱动力的新物种、新场景、新赛道不断涌现。所以在数字化时代没有一种模式能够永恒。数字化管理人才在领导与管理上,则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与探索新的方法,对新事物新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并不断寻找新模式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此外,作为管理者,还需带领团队勇于不断尝试和开拓创新,从而提升组织的数字转型驱动力。

(三)团结性

数字转型需要一群跨领域的专才,通过团队的效能发挥融合出企业转型所需要的新思维、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服务。在数字转型中如果不能将团队形成合力,则再强大的专业人才团队也会面临失去方向的困境。所以作为数字管理者,往往具有较好的组织团结性。


二、新时代对复合型数字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新时代,面对数字经济及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有些是由于高层领导者缺乏数字化思维,不能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导致转型不及时或者不敢转,从而错失市场良机。有些是领导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但组织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储备和应用经验,不能有效地将新兴技术融合到业务发展中。那么,面对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大需求,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新时代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与素养呢?

(一)知识需求

1信息技术知识

数字化时代,面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掌握数字信息技术的知识是拥有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的基础。新时代数字管理人才需要具备掌握新兴信息技术的能力,就需要信息知识的储备,如计算机语言、编程等传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也需要掌握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管理等新兴信息技术的知识。数字管理人才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迅速在新时代进行数据收集,并搭建好数字平台,使之成为全员与技术人员进行业务需求管理点、管理表盘以及管理痛点的有效沟通平台。

2统计分析知识

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管理需要的数据,并做好数据的统计、整合和分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数字管理人才仅仅拥有大量的数据但不具备统计分析的知识,那再多的数据也只是数量的堆积,完不成质的转变,更不能达到为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的目的。

3数字管理知识

数字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更系统、更智能的特点。数字管理模式要求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更便捷,数据分享的平台更广阔,管理人才掌握的信息更全面,则要求有更加系统的思维和管理知识。数字管理中的智能管理则要求管理人员在管理中使用数字技术使工作更高效、更智能,如建筑行业中使用BIM5D技术可高效得出工程任意时间阶段需要的资金、资源等,从而使管理更智能高效[5]。因此,新时代数字化的管理知识也是数字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识,只有具备数字管理知识,才能更系统、更智能地管理组织,更好地完成数字产业化。

4产业数字化融合知识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创新活动向生产领域渗透,推动了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产业数字化转型则要求数字产业以技术为支撑,以数据为创新驱动。当下已经有大批的产业正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如新兴信息技术与物流业、建筑业、制造业结合,逐步形成智慧物流、智慧建造、智慧制造等新产业。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管理人才则需掌握产业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的知识结构。

5交叉学科知识

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能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型人才,而数字化时代更需要大量“1+X”的复合型人才。熟练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数字管理人才更能做好项目各个环节的业务管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分析,前期策划阶段需要数字管理人才具备投资、经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项目的整体论证工作;实施阶段需要数字管理人才具备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守好行业的道德底线;此外,数字管理人才在人员的管理中,还需具备心理学、行为学等知识。所以数字化管理人才也需要交叉学科知识以及学科交叉应用能力。

(二)能力需求

1自主学习能力

数字化时代,在新赛道,会不断布局新场景,并不断涌现出新物种,对应会有新治理模式。面对快速更新的数字化新事物,数字化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快速学习才能在知识加速迭代的时代把握好数字化浪潮,成长为成熟的数字化管理人才。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的人才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并利用学习型思维将新知识转化为对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2创新能力

在开辟的新赛道、新场景,数字管理人员只有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涌现出新物种、新模式。各行业也只有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才能更好地激发产业增长新动能。所以数字化时代,数字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才是第一生产力和第一动力。只有培养数字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大效果地激发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3实践能力

数字化时代的数据量巨大,如何利用好数据资源,使数据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才是数字管理人才的目标。数字化背景下涌现的新物种没有成熟的模式、没有相似的经验借鉴,所以想要在发展中抢占先机,就更要求数字管理人才具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总结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将数据在实践中探索,从生产力、经济等多角度入手进行实践检验,才能更好地使数字管理人才提升数字管理的效率,实现价值增值。

4组织协调能力

数字化大背景下,企业内部要做好多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局面,这就需要数字管理人才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数字管理人才还应做好数据分析与业务对接的协调工作,根据数据分析指导业务部分做出最优的决策与规划,所以数据管理人员也需要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5领导力与决策力

数字化时代的产业处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需要具备较强的领导力的数字管理人才带领着团队进行成功转型。一个优秀的数字管理人才需要在大数据时代根据大数据的支撑来进行产业发展方向的预测,为产业转型发展做出最优的路线。同时,优秀的数字管理人才要学会用新兴技术辅助进行市场数据工作的预测、决策、评价与优化,从而帮助管理者做出更系统、全面的决策,所以数字管理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领导力与决策力。

(三)素养需求

1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是人综合素养的核心,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字管理人才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源的同时,更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尤其在数字化产业中进展的规则盲区,就更需要数字管理人才具备高政治素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2职业素养

数字管理人才处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人物,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爱岗敬业,愿意探索新事物,对自身职业有强大的自豪感时,才能在数字转型中带领组织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同时,数字化管理人才还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具备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敢于直面创新探索中的困难、挫折与错误,并坚决守好法律红线,才能在数字化转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3科学素养

数字浪潮扑面而来,数字管理人才务必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确保自己挖掘数据的准确性,切忌使用未经验证过的数据。同时数字管理人才面对数字化平台要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要用科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更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目前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今时代已是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增长新动能的时代,在此时代环境背景下人才在我国经济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已然成为第一资源和核心驱动力的首选。企业方已开启了“数字化人才刚需”时代,但实际上我国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人才还面临着各种不足,不能匹配满足到社会需求。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管理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如下。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目前,在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中,在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环节比较缺乏。在教学师资上,由于数字管理为新领域,多数教师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深入理解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并传授给学生。此外,高校学生缺少实际的岗位实习机会和经验,无法将数字技能与专业技能充分结合,所以培育出的数字化管理人才还无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二)前瞻性的思维和能力训练不足

数字管理人才培养中,由于数字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缺乏具有前瞻性的专业教材。同时,专业教材往往都落后于产业应用,所以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同步。此外,由于数字管理跨越多领域、多学科,具有创新度高、变化迅疾等特质,高校授课内容难以与市场实现同步更新,所以目前在培养数字管理人才时,还需要注重培养能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6]。

(三)产业链的系统思维缺失

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系统性问题,而大学专业以及行业过于细分导致学生的全局系统性思维缺失。目前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新兴信息技术为项目全生命期管理提供平台,系统全局性思维、交叉领域融合的需求越来越被重视。所以在数字管理人才培养中,还需注重培养人才对产业系统全面的认知与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四)相关政策体系不完善

数字经济背景下,面对新场景-新赛道-新治理中重大战略、规划等多方面实际问题,政府还需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工作,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指导产业、资金、人才等协同发展。所以在数字管理领域,政府具体性的政策指导方案不多,在人才培养中,成熟的培养体系也还在探索,还需政校合作,共同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四、多方联动的数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经济与社会领域融合,成为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新财经背景下复合型数字管理人才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数字化人才应具备信息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和补充技能以及数据化创造思维,能将技术与业务相融合,为社会创造新价值,这些能力使他们能够基于不同场景应用新技术对业务进行数字化升级,迅速找到数字化转型战中速赢的切入点[7]。但目前单方面依靠高校解决培养数字管理人才的问题是不够的。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还需从实务界兴起,政府带头制定政策,行业组织快速响应,高校接力发展。所以本文探索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多方联动的协同培育人才模式,以为高校培养数字管理人才提供借鉴。

(一)政校合作反哺高校人才培养

政府或高校可积极成立智库,高校可通过为政府积极提供战略规划、政策报告的资政建议和报告,从而双方合力培养既懂政策发展又懂数字管理的学科带头人或教师骨干,还能通过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等形式带动数字管理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从而达到政府反哺高校科研与教学,共同培养数字管理人才。同时,作为智库所属行政部门也可通过智库、委托科研项目等方式为高校提供人、财、物支撑,共同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

(二)产业数字转型助推数字管理人才培养

数字经济如春风来袭,已然成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方向。产业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产业的发展应将其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并注重数字化人才培养及应用,为产业顺利升级转型注入“活水”。做好产业规划需要深度进行产教融合创新,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紧跟时代脉搏,并积极与行业精英、与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比较好的企业进行深度交流和合作[8]。同样,产学合作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途径,其建立在高校数字化平台基础上,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实现双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还须依托优秀的创业项目,提升数字人才的实践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三)联合研究机构提升数字管理人才的研究素养

提升实践和专业的开放度和融合度,要求行业组织共享知识,包括成立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共同开展技术咨询和攻关;联合开展教育培训合作,如与高校老师共同申请研究课题,通过社会服务科研项目协同培养人才。各研究机构也要紧密合作,将专业优势和特色互补,共同探讨不同专业特色的研究机构与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契合,推动互动专业与数字经济交融,共同培养有研究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四)高校积极推进专业数字化升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普遍,复合型数字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的方式促进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升级;其次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上增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多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所学理论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前沿技术的了解和掌握[8]。

(五)企业积极为数字管理人才提供实践平台

企业需要立足于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拓展校企、政企合作的深度、广度,方能培养出学识精通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推动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协同,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能真正为企业所用,为校企共育工匠型人才开创新局面[9];另一方面,构建良好的校企师资双向流动,聘请优秀的企业师资或企业家进入课堂,通过校外导师、兼职教授以及实践教授等多种形式将严谨、细致的企业文化融入高校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工匠品质,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


五、多方联动的数字管理人才培养实践———以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办学共同体,共签框架合作协议、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以培养具备“全方位、全周期”智能管理能力的“数字管理者”为核心目标,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产研学用”多方联动数字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一)通过智库联合政府共同培养人才

河北经贸大学作为河北省属唯一的财经类高校,自觉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中找准定位,大力推进高水平财经特色智库建设。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服务政府科技创新重大决策为使命,以科技创新发展的全局性和前瞻性问题为研究重点,统筹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积极申报科技智库,从而联合政府,培育一批高水平数字创新决策咨询队伍[10]。智库中心聚焦政府决策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围绕自身学科优势和研究领域,组织和开展高水平的软科学研究,每年向政府提供数字产业研究咨询报告。此外,通过承接政府部门委托的数字产业专项研究课题,为学院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并培养了对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下的数字化管理人才,造就了河北经贸大学的“新财经”人才培养特色。

(二)助力产业升级,带动人才培养

为推动地方产业发展,促进区域行业升级,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走出去主动服务县域,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与河北省多个县域行业部门开展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建造等方面数字化产业合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如学院与晋州市开展了校地产学研项目对接,推动了高校资源入驻晋州物流园区和电商基地,不仅促进了高校数字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也为县域重点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保障。学院与无极县政府开展了校地合作,结合高校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以及县域实践平台和特色场景,围绕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培养数字化管理新型人才。

(三)成立研究机构联合培养数字管理人才

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提升数字管理人才的学习能力和研究素养,并积极为政府、社会提供智力,还成立了科学评估与决策优化研究中心、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参与了城市可持续与创新发展中心、河北经济地理大数据实验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以行业或部门产业数字化需求为导向,针对某一领域持续进行调查研究、数据挖掘、形成分析和预测报告,为行业和相关部门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机构通过科研及社会服务,带动学校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与科研训练,为数字管理人才提供培养环境。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高水平大学学者或专家进校开展相关学术讲座,为数字化管理人才开阔学术视野。

(四)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

1开发“新财经”数字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河北经贸大学以“新财经”教学改革为理念,对所有专业进行了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修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数智管理”为导向,推动管理学科专业群课程与新兴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根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一体化、全程化原则,学院构建金字塔型融通的课程体系。塔基为群共享的通修课、通识课、导论课和平台课,塔腰为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塔尖为面向课证融通的新财经课程、拓展课,三者融贯全程、逐层递进[11]。新构建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全部面向科技前沿,积极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为产业数字化升级培养管理人才。

2开设“新财经”实验班和申请新专业

河北经贸大学积极推进“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五维度”人才培养规格,建立多元联动协同育人模式。在“新财经”理念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了“智慧物流管理”新财经实验班,申报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专业,打造了“智能建造与管理”的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为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

(五)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数字管理人才

1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的数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学院与河钢数字集团开展合作,共建了河钢数字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通过运用企业的实践案例和数据,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企业实践支撑。与人天通信集团校企合作,开展科技特派团工作服务,通过定期人才交流机制,培养数字管理人才,同时为企业提供高校人才与智力支持。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还聘请了22位企业社会导师,定期邀请社会导师入课堂联合授课或者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开阔思维与格局。

2建立“导习-识习-示习-练习-实习”教学流程融贯的实施体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数字管理人才的成长和认知规律,基于行动导向,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开展高效的教学研究。在“新财经”教育理念下,学院与河钢数字集团、用友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在政务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商务大数据等相关项目的案例开发和实习、实践活动,将数字管理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以岗位认知为目标的企业案例导习、教学做一体化的参与式识习、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理论实践融合的标准化示习、基于虚拟软件的反复练习和参与企业社会实践的实习,进而建立“导习-识习-示习-练习-实习”教学流程融贯的实施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1]任保平,何厚聪.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J].财经科学,2022(4):61-75.

[2]胡吉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数字化课程建设初探[J].汉字文化,2021(S1):151-152.

[3]赵怡鑫.数字赋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转型方向———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2001—2022年)[J].华东科技,2023(3):146-148.

[4]张妮娜,丁梓棋,陈思妮,等.新商科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基于湖南省8所高校的调查[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12):50-55.

[5]于涛,申瑾.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阶段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2,36(4):153-158.

[6]黄明.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1):72-74.

[7]陈钰芬.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强化数据素养———数字化时代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2(10):55-58.

[8]刘兵,刘培琪.基于新文科视角的新财经人才培养理念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21(3):16-20.

[9]王建红,何劲辉.数字化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5):1-3.

[10]丁洋,孙存一,沈丽,等.数字经济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9):67.

[11]苑嘉航,李桢,胡晓键.数字经济时代下高校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评价[J].信息与管理研究,2021,6(1):91-98.


基金资助: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程“智能制造战略背景下多方联动的复合型数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202075);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财经’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及特色发展路径研究”(2022GJJG165);


文章来源:祁红梅,宋晓刚,姚旭.“新财经”背景下数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11):32-36+4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人才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期刊人气:134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事报刊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3-4072

国内刊号:11-2455/C

邮发代号:82-348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