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圆运动理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气滞型临床观察

  2024-05-24    1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圆运动理论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收治的肝郁气滞型F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穴位埋线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学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疗效更优(P<0.05)。结论 基于圆运动理论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气滞型FD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缓解肝郁气滞型FD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圆运动理论
  • 痞满
  • 穴位埋线
  • 肝郁气滞证
  • 加入收藏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内科常见多发疾病,多由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而常无器质性病变,临床常表现为胃脘胀闷不适、腹痛、嗳气反酸等症状,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胃蛋白酶分泌失调、精神情志等因素有关。目前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但需长期用药,停药后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1]将FD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中医药治疗痞满历史悠久,方法众多,早在《伤寒论》中痞证病机及证治方法就已明确,且针灸治疗该病具有简、便、廉、验等优势[2,3]。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疗法的一个分支,是针灸疗法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现代针灸替代疗法。穴位埋线疗法具有长效针感效应,操作简便,治疗间隔时间长,节约治疗成本,更易被繁忙的现代人所接受。

彭子益先生精研《易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名著,阐发了医学“圆运动”之说,该学说核心观点是“中气如轴,四维如轮”,重点在于对脾胃中气的重视。申请人临床上常用圆运动理论指导的穴位埋线法治疗FD,发现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消化科和治未病科就诊的60例肝郁气滞型FD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为2∶1;年龄18~69岁,平均(49.38±7.7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平均(2.37±0.85)年。观察组:男∶女为3∶2;年龄20~70岁,平均(50.22±8.04)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平均(2.55±0.80)年。2组患者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1]:①胃脘胀闷不适;②上腹痛;③伴反酸、烧心、嗳气等不适;④伴食欲差、恶心欲吐等。中医证型诊断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4]:主症:①胃脘胀痛或胀闷不适;②胸胁痞满。次症:①上腹或胸胁痛;②或伴嗳气、反酸、烧心、呃逆、纳差等症状;③咽中异物感;④善太息,或情绪易怒;⑤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或沉弦。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有消化道炎症、溃疡或肿瘤等器质性病变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等者;妊娠期妇女;精神失常不能配合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0315,规格:5 mg/片),5 mg/次,每日3次,餐前服用,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基于圆运动理论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选取穴位:右侧阳陵泉、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天枢、水分、中脘、关元、章门,操作方法:患者俯卧并充分暴露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无菌镊子将长度为1.5 cm可吸收外科缝线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穿入直径0.7 mm的7号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线头外露约0.5 cm,将针头快速刺入穴位,轻轻提插捻转后将针头退出皮肤。斜刺进针背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得气后再轻轻捻转并出针。然后患者再取仰卧位,选取右阳陵泉、右足三里、天枢、水分采用直刺(与皮肤呈90°)进针1~1.5寸,中脘、关元、章门采用斜刺(与皮肤约呈45°)进针0.5~0.8寸,轻轻捻转后再出针。每周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中医症状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根据主要症状(胃脘胀闷不适、胸胁痞满、上腹痛、烧心、嗳气、反酸、纳呆等)发作频率计分:无症状及症状岀现频度<1 d/周、1 d/周、2~3 d/周、4~5 d/周、6~7 d/周依次记0、1、2、3、4、5分。症状程度计分:症状按照从无、轻、中、重度,主症分别记0、2、4、6分,次症分别记0、1、2、3分。症状分值=发作频率计分+症状程度计分。血清学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MTL、GAS、SS水平变化。临床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确定临床疗效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中医症状评分减少90%及以上;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症状评分减少70%及以上;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症状评分减少30%及以上;④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5.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中医症状评分

治疗4周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2.3 血清学水平

治疗4周后,2组血清学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更优(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血清学水平比较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改变,社会压力增大,FD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欧美国家该病发病率占19%~41%,国内的调查显示,此病发病率更高,约占消化内科门诊的50%[6]。目前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较常使用的药物有PPI、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抗抑郁药等,短期疗效可,但复发率高,且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多,如多潘立酮久用会出现腹泻、头痛头晕、男性乳房女性化;西米替丁久用会导致皮疹、脱发、性功能障碍等[3]。

此病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加之患者素体脾胃功能虚弱,或饮食不节等,木郁克伐脾土,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运失司发为此病。此病初期实证居多,后期多虚实、寒热之症共见,治则为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其病因病机正与彭子益先生的“圆运动”学说理论观点相呼应。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先生强调中气的重要性,他在《四圣心源·中气》中说:“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其观点中明确提出了中气即脾胃之气的重要性[2]。彭子益先生继承发扬其脾胃为枢,一气周流,水火升降的河图学说思想,创立了圆运动理论学说,在彭子益的人体圆运动理论中,人的身体分为上下左右中五个部分。上部之气由右下降,下部之气由左上升,中气居中,以旋转升降。人体五脏六腑对应的升降之机为肝属左,主升;胆属右,主降;脾胃居于中轴,中土运动是为升降,故气机的升降,全赖于脾胃的正常运化,其中又分为脾气升清,胃气降浊。整个圆运动图是为无病之人。如上部之气不能右降,下部之气不能左升,则肝胆之疏泄作用制脾胃之运化作用。木克土,土克水,土能伤水分也。故肝郁气滞型FD可出现上腹胃脘部胀闷不适感、纳差、上腹痛、反酸烧心及焦虑等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及情志不畅症状。

穴位埋线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是几千年中医针灸治疗学的经验总结和精华荟萃,该法主要是通过将可吸收羊肠线或外科缝线等埋入相应穴位,通过可吸收线长期刺激作用部位,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气血、治病防病的目的。同时可吸收缝线在体内软化、吸收等过程,可持续对埋线部位产生一种柔和缓慢的长效针感效应[7],以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穴位埋线能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对慢性胃炎、FD、胃食管反流等消化系统疾病疗效甚优[8,9,10,11]。此外,穴位埋线与传统针灸相比间隔时间相对较长,对于减少患者的就诊频率,减轻医疗负担,提高患者依从性有一定的作用。

在选穴方面,以左升右降为原则,脾胃肝胆同治,拟选右阳陵泉、右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天枢、水分、中脘、关元、章门进行穴位埋线。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具有疏肝利胆作用;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合治腑病;肝俞、胆俞具有疏泄作用;脾俞、胃俞是脾胃的背俞穴;天枢是大肠的募穴,职司升降之功,能调和肠胃,疏通腑气使中焦气机上通下达;水分具有通调水道、理气止痛之效;中脘是胃之募穴,属腑会,以降为通;关元是元气聚集之处,是保健要穴,可调理诸虚之证;章门是脾之募穴,属脏会,可健运脾胃。全方合用,体现了运轴行轮及运轮复轴之法。

MTL具有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GAS可促进胃酸分泌,SS则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血清SS水平升高可影响胃肠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圆运动理论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气滞型FD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MTL、GAS、SS血清学指标水平,减轻胃脘胀闷不适、嗳气、反酸烧心、纳差等临床症状。但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未对患者疗效及复发情况进行长期随访跟踪,后期将针对该方面进行补充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军祥,陈誩,李岩.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889-894.

[2]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3.

[3]程秋实,汪龙德,刘俊宏,等.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70-72.

[4]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4):194.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6]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 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4-385.

[7]梁炳君,沈维增,廖圣榕.穴位埋线联合疏肝化痰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9,35(4):36-37.

[8]刘同坤,刘二委.穴位埋线治疗糖尿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8):67-68.

[9]刘霞.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J].甘肃科技,2019,35(8):145-146.

[10]陈智昌,苏秋菊,邢建伟.穴位埋线联合温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 48(9):1119-1121.

[11]陈婕,唐纯志,关凤仪.针刺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9,32(4):115-117.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82004103);阳江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No.SF2021050);


文章来源:林秋意,梁基源,张为.基于圆运动理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气滞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4,39(10):2015-201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华消化杂志

期刊名称:中华消化杂志

期刊人气:182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254-1432

国内刊号:31-1367/R

邮发代号:4-291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