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通过将CT以及核磁共振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的介绍,对其临床使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间段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通过对该时段内将我院中所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个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纳入其中2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实验样本,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后,单组样本量设置为10,对对照组患者选择CT进行诊断和实验组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方案进行诊断,最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核磁共振诊断中,患者的诊断总检出率为10例(100.00%),CT诊断准确率为6例(60.00%)。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而在对患者进行病症分析时,核磁共振诊断的分型诊断率相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运用核磁共振诊断方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能够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症状况,对病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展开有着积极意义,在实际诊疗过程中,诊断方案是根据病者的具体病症情况和个体信息来选择的,可以帮助提升诊断结果,从而使病者的治疗效果得以保证。
临床中,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属于比较常见的外伤之一,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合并其他损失同时发生,按照其解剖结构可分为颅骨损伤、脑损伤和头皮损伤,三者可能同时存在,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特重四种类型[1]。CT和核磁共振都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诊断方式,对于临床多种疾病均可应用这两种诊断方案进行明确,而在进行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时,部分临床研究认为应用磁共振检查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但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2],CT诊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急性颅脑损伤进行诊断[3]。本次研究探究将CT以及核磁共振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实验时间段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该时段内将我院中所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个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纳入其中2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实验样本,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后,单组样本量设置为10。对照组中患者男女性别比为(6:4=60.00%:40.00%),患者年龄区间为25-86(49.45±12.15)岁;实验组中患者男女性别比为(8:2=80.00%:20.00%),患者年龄区间为25-86(50.68±11.96)岁。所有患者个体资料在纳入实验前,均由我院医务人员进行资料统计,确认患者不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患者的个体状况良好,具有随访耐受性,患者的相关资料录入Excel表格统计分析后未见明显差异,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
CT诊断:本次研究中CT诊断仪器选择飞利浦64排。患者在诊断时保持仰卧位,对患者的颅脑部进行连续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120kv,220~330mAs,层厚设置为5mm,对患者进行无层距扫描。核磁共振诊断:检测仪器为德国西门子1.5T。磁共振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5mm,层距1mm,根据患者不同截面选择不同加权成像扫查。
1.3 评价标准
记录所有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和具体诊断结果。主要包括:额叶、颞叶、额颞叶、脑深部、顶枕叶。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实验数据选择SPSS22.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统计操作由同组检验人员开展,计量资料(年龄)选择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准确率)选择值进行检验,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界限,说明统计学差异存在。
2、结果
2.1 核磁共振诊断中,患者的诊断总检出率为10例(100.00%),CT诊断准确率为6例(60.00%)。(表1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对比)
2.2 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而在对患者进行病症分析时,核磁共振诊断的分型诊断率相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核磁共振以及CT两种诊断方式,在对急性颅脑损伤进行诊断时,均能够获得不同的优势。核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时,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而CT对于额叶和额颞叶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性。但在患者脑深部或顶枕叶受到外伤后,周围组织水肿状况难以清晰显示,即使做好患者的图像重建,CT诊断准确率和分辨率也低于核磁共振诊断,故而在对患者空间细小结构、脑部较深结构进行明确时,选择核磁共振诊断方案的优势相较于CT诊断来说明显更高。由此可见[4],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和CT能够直观且清晰的判断患者颅脑损伤状况,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而核磁共振诊断在软组织病变情况的诊断中具有良好优势。但总体来说,CT诊断在临床上费用较低,诊断时间短,而核磁共振诊断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诊断结果,故而在实际诊断期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状况进行诊断方案选择,以获得最优化的诊断结果。
4、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用核磁共振诊断方案能够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症状况,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来说有积极意义。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状况和个体信息进行诊断方案选择,这样有助于提高诊断结果,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许云龙,梁冰,王海兰.核磁共振与CT检查急性颅脑损伤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5):186-187.
[2]仇晓岩,王凯,庄卫东,彭强,王金珠.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6):177.
[3]宫庆格乐.磁共振成像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医疗装备,2019,32(07):24-25.
[4]赵征.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CT及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02):325-326.
武薇.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24):256.
分享:
CT扫描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相关电离辐射危害问题已不容忽略[1]。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相较于成人对电离辐射更加敏感,因此亟需准确估测儿童CT检查的辐射剂量从而进一步优化CT扫描协议。目前,基于标准人体模型得出的CT容积剂量指数(volumecomputedtomographydose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DLP)仅作为CT扫描设备辐射剂量输出值。
2025-04-09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不仅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且发病年龄也开始趋于年轻化,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1-2]。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而此时不符合手术适应征患者的治疗方法有限,严重影响其预后生存率[3]。
2025-03-21常规轴位二维CT和(digitalradiography,DR)检查是踝关节扭伤的最常用检查方法,但两者均存在骨碎片及骨折显示不完整、显示空间立体感不强、漏诊率较高等问题,使得外科医生在阅片时难以进行准确判断[2]。DR检查是数字化X线摄影,可清晰获取机体组织结构和形态,易发现病变。
2025-02-07孤立性肺结节 (SPN) 是肺部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病变之一,通常通过胸部 X 光或 CT 影像发现。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等特征,医生需要进一步评估其良恶性,以便做出合理的治疗决策。然而,传统的单期 CT扫描在评估 SPN 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漏诊,影响患者的预后。
2025-01-2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特征是在睡眠期间上呼吸道完全或部分塌陷的反复发作,导致氧饱和度下降和/或觉醒。它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但对胸主动脉大小的影响仍然颇具争议。先前已报道睡眠呼吸暂停症严重程度与主动脉瘤(AA)大小之间存在正相关;然而,这些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发现不一致。
2025-01-15研究发现,该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患者约有50%~70%[2]。本病多发于儿童群体,男性患儿居多,可导致全身性错构瘤样发育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为药物(mTOR抑制剂、抗癫痫药物等)、手术治疗,部分患儿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治疗无效后可转为手术治疗,以达到预期疗效。
2025-01-15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CT设备的逐渐完善, CT检查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相较于X线片而言,CT检查可 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从而为疾病诊治提供可靠依据[1-2]。然 而,CT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明显的电离辐射,相关研究发现,CT 辐射剂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扫描图像的质量,甚至会影响患者患 癌风险[3]。
2024-12-26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PLB)是一种高度精准的微创技术。由于该技术拥有高准确性、实时监控和适应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肺部病变的诊断,尤其在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中。多项研究显示,该技术的总体活检成功率高达90%~95%。与传统的X线或超声引导相比,能在更深层次的病变上获得更高的取样成功率和更低的假阴性率。
2024-12-16CT增强扫描检查是临床常用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临床极高的诊断价值,可明确病灶病变情况,有助于对诊疗产生指导性的作用。但由于检查的环境相对封闭,由此极易诱发患者因为检查环境密闭所产生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检查效果。因此,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在接受检查前保持平静的心态,减少焦虑和恐惧,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2024-12-16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将CT作为胃癌术前评估的常用无创性检查[4],CT可以观察胃癌原发灶范围及周围淋巴结大小、形状及强化特点,但对淋巴结的定性价值有限。能谱CT成像利用物质分离技术和单能量成像,可以对病变组织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使CT成像从宏观形态学进入微观定量研究领域[5]。
2024-12-11人气:16694
人气:16045
人气:15600
人气:15326
人气:1488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人气:3017
主管单位: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351X
国内刊号:13-1191/R
邮发代号:18-231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