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依据各地野生华北豹的资源调查结果,分析了华北豹野外生存状况,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得出华北豹总量呈缩减趋势,目前中国华北豹总数可能不足千只。
1、前言
豹,又名金钱豹,花豹,隶属于猫科,豹属。华北豹也称中国豹,是豹的九个亚种之一,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华北豹分布于中国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甘肃东南部、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等地,作为华北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顶端物种,其科学研究意义十分重大[1,2]。
华北豹体长1.1-1.5米;尾长0.8-1米;重量45-80公斤;身上黑色斑环间隔较宽颜色较深,有斑点落于斑环内部,这个特点有别于其他豹亚种。华北豹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和草原,尤喜茂密的树林或大森林。有领地意识,无固定巢穴,单独活动,昼伏夜出。主要捕食斑羚﹑马鹿﹑猕猴及野猪,亦会捕猎灵猫,雀鸟,啮齿动物等,食物缺乏时有危害部分家畜(牛、羊等)的行为。因其确定学名的豹皮是于1862年于日本被发现,故学名误为“japonensis”。其实日本根本不产豹,这张豹皮来自北京郊区一带。
2、华北豹野外生存调查
2.1华北豹资源历史演变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对华北豹生存历史状况进行了解。最早的调查研究显示,20世纪60年以前华北豹曾经广泛分布长江以北的于河南、河北、山西、北京、陕西、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的广大地区,数量较多。后因人为的过度捕杀及栖息地的破坏,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据统计显示,山西省20世纪60年代就捕杀了1750只华北豹[1]。河南省有关部门于50~80年代共收购豹皮3250张,其中收购皮张数量随时间推移在急剧减少[2]。甘肃省2003~2004年调查数据较1995~2000年调查相比,豹的分布面积急剧减少[4]。陕西省华北豹曾广泛分布于黄桥林区、关山林区及秦岭林区,在80~90年代由于林区采伐作业等人为活动,华北豹在陕西省呈现濒危状态[7]。
2.2华北豹野外调查方法总结
针对华北豹不断恶化的生存现状,近年来各地开展了不同程度华北豹资源调查研究。本文对各地区华北豹资源调查工作方法进行如下总结。
(1)通过研读过去调查记录,找出华北豹历史出没地区。
(2)访问调查当地管理局有关人员,走访当地居民,获得可靠华北豹信息。
(3)实地调查,观察足迹食迹,采集粪便分析。
(4)确定研究区域,在山脊、兽道、溪边等动物频繁出现的地区,放置红外相机监测。
(5)偏远或人力难以到达地区,可以无人机辅以调查。
2.3华北豹野外资源现状
查阅资料,获取各省、地区最新的华北豹调查结果。刘焕金等在1988年对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华北豹的数量调查显示,其数量为平均13.67只[1]。王春平等在2001年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全河南省华北豹数量合计约40~68只。具体分布为太行山区12~24只;伏牛山区25~40只;桐柏、大别山区3~4只[2]。郝二虎等在2007年对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显示,区内有华北豹20~30只[3]。刘伟石等在2007年对甘肃省豹的生存现状调查现实,华北豹存在可能性较大的地区有平凉地区的关山林业总场、张家川县马鹿林场、小陇山林业局张家林场和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体数量不清[4]。宋大昭等2007~2014年在山西晋中庆城林场华北豹长达7年的红外监测研究中,共发现14只华北豹[5]。朱文怀等在2017年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发现有华北豹活动,具体数量不清[7]。河北林业于2013年报道显示,小五台是河北省唯一拍到野生华北豹的地区[6]。北京近20年来不再观察到华北豹的出现[6]。冯利民在2017~2018年一年之间,在陕西省延安境内子午岭林区的800平方公里监测区域内,共拍摄到华北豹个体数量至少28只,其研究结果显示,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豹密度最高的区域,同时在山西省太行山林区也发现华北豹繁殖种群[8]。
3、结论
野外调查表明,在河南、河北、山西、甘肃东南部、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等地山区均有华北豹在活动,但总体种群数量尚不明朗,综合显示华北豹数量应不足千只。华北豹是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最顶端捕食者,只有其生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恢复到良好状况,才能支撑其种群有效繁衍和发展。由于经济开发,许多原生林变成了次生林和人工林,原来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大量可以提供豹捕食的动物被捕捉和因生境破坏而数量严重下降,食物短缺和掩蔽地消失,使华北豹整天处于饥饿和恐慌状态。生境被人为地分成块状后,阻断了种群之间的联系,造成近亲繁殖的可能性增加,影响种群发展。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华北豹在小范围地区的绝灭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刘焕金,卢欣,兰玉田,等.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豹的数量及其保护[J].山西林业科技,1988(02):31-33.
[2]佚名.河南省金钱豹野外资源现状及保护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1(03):10-12.
[3]郜二虎,胡德夫,王志臣,等.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金钱豹资源初步调查[J].林业资源管理,2007(01):70+82-84.
[4]刘伟石,胡德夫,郜二虎.甘肃省豹的生存现状调查[J].四川动物,2007,026(001):86-88.
[5]宋大昭,王卜平,蒋进原,等.山西晋中庆城林场华北豹及其主要猎物种群的红外相机监测[J].生物多样性,2014(06):57-60.
[6]佚名.金钱豹首次"现影"小五台山[J].河北林业,2013(5):39-39.
[7]朱文怀,胡永乐,纪世玉.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钱豹调查[J].广东蚕业,2017,051(003):89-90.
丁国伟,杜丽君.华北豹野外生存现状[J].农家参谋,2020(15):234.
分享:
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又称魏氏梭菌, 属于梭菌属, 是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芽胞杆菌, 通过分泌不同基因编码的毒素引起动物和人发生腹泻和肠炎等胃肠道疾病[1]。 已知产气荚膜梭菌可分泌超过 20 种外毒素[2], 如 α、 β、 ε 和 ι 致死毒素, 肠毒素 (CPE) 和坏死性肠炎毒素 ( netB)[3],这些毒素能产生特定的疾病症状,。
2025-02-12非洲猪瘟能够对养猪业造成重大打击。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是在发现死猪后才发现是非洲猪瘟,这非常不利于对这种疾病的防控。在疾病监测中,有效早期发现传染病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战略,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猪疫情风险。另外,防疫管理工作也是生猪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4-06-04有毒动物(蜜蜂、蛇、水母、蚂蚁和蟾蜍等)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它们通过产生毒液来捕获猎物或保护自身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了解动物毒液的生物特性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1]。现阶段由于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所带来的细菌耐药性问题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困扰,威胁公共卫生安全[2]。
2024-06-04研究显示,75%~85%的3周龄以上的犬患有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 PD),且大部分都未得到合适的治疗,PD的特点是牙龈炎和牙周炎,前者是牙龈炎症,后者是牙周韧带和牙槽骨的炎症,这些情况的发生与牙菌斑沉积密切相关,牙菌斑中含有大量口腔致病菌,在引起免疫反应的同时还会对口腔组织造成损害。
2024-05-17Dixon等在2012年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死亡形式,主要由铁积累产生大量的脂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而导致细胞死亡,将其命名为铁死亡。ROS和抗氧化系统通过复杂的特殊机制控制氧化应激,维持细胞的动态平衡,这种情况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中也存在。
2024-05-17KMT2基因是肌酸激酶(CK)的亚基亚型之一,是细胞能量稳态的基础,CKMT1和CKMT2是线粒体CK(MtCK),位于线粒体的外周膜间空间,用于建立内膜与外膜之间永久性接触[1]。在脊椎动物中,CKMT2主要表达于横纹肌组织,如心肌、骨骼肌和大脑等[2]。
2024-01-09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疾病研究、治疗和防疫工作。在动物疾病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中,基因编辑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及改进防疫措施。
2024-01-09BE理念是成果导向教育的简称,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在教学中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1]。
2023-12-29动物园饲养员在工作中可能遭受动物的咬伤,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安全防护及伤后心理护理对于帮助饲养员恢复和调整至关重要。动物园被咬伤饲养员的个人防护和被咬伤后心理护理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与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幸福感密切相关。通过给予他们安全防护装备的选择、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与指导,被咬伤后情绪调节和情感表达的支持,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的帮助,以及推动心理康复和复原的措施,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坚强。
2023-12-19据统计,62%的人类传染病都是经由动物向人类传播的[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感染禽流感的患者往往与病禽有接触史,所以无害化处理病害动物是阻断人兽共患病传播的有效措施[2]。如果是重大动物疫病或人畜共患病病原传播,就有可能引发重大动物疫情或人畜共患病疫情,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影响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死动物科学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愈加明显。
2023-12-13人气:4653
人气:3537
人气:3111
人气:2783
人气:247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动物学杂志
期刊人气:217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生物
国际刊号: 0250-3263
国内刊号:11-1830/Q
邮发代号:2-422
创刊时间:195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43
影响因子:1.227
影响因子:1.286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34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