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这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的。孩子最开始的习惯都是这家庭里形成的,因此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它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保障了孩子健康成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父亲却逐渐“淡出”家庭教育,父教缺失屡见不鲜。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因此,家庭教育亟须父亲角色的回归,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孩子最初的习惯都是在家庭里形成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它伴随并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保障了孩子健康成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父亲却逐渐“淡出”家庭教育,父教缺失屡见不鲜。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因此,家庭教育亟须父亲角色的回归,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女性开始走入职场,双职工家庭成为社会主流。客观上,家庭要求父母双方共同照顾孩子;主观上,新时代的父亲也意识到应更多地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但由于种种原因,父教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家庭由母亲主导孩子的教育,而由父亲主导孩子教育的不到两成。另有网络调查显示,60.7%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13%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40%的人则表示父教缺失的最大原因是父亲不知怎样教育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学校的各类家长会、亲子活动出勤率最高的是母亲,较少见到父亲的身影,造成了父亲与孩子沟通少,父子间存在隔阂;还有很多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不够合理。
二、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父亲角色
父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近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提醒着我们:爸爸对孩子自我形象、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比妈妈更大。也就是说,决定孩子未来“够不够自信,觉得自己够不够好”的人,更多的是爸爸。那些较少与父亲接触、缺少父爱的孩子,不但在身高、体重和动作等生理发育上稍显缓慢,而且在心理上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自尊心不高、自制力较弱、多动等。具体来看,父亲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产生独特且重要的影响。
(一)父亲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
柯尔伯格曾提出:性别角色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幼儿期是一个人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喜欢“模仿”,会不自觉地以父母为榜样。父母在孩子性别角色发展上都有一定作用,但似乎父亲的作用更大一些。对男孩而言,父亲给予的是直接的榜样。男孩可以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发展出更多的男性行为,逐渐形成男子汉的气概。对女孩而言,在与父亲的相处中,能深化其对异性角色的认知,明确性别差异,既强化了自身的性别意识,又能从父亲身上获得异性品质,习得与异性相处的方法,还能获得与母亲那里不一样的安全感。所以,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父亲是孩子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展开对外部环境的探索,而父亲是儿童游戏的重要伙伴。游戏过程中,父亲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男性特有的雄性力量与品质,如勇敢、独立、乐观等,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另一方面,父亲更倾向于与孩子进行肢体上的互动,选择具有一定冒险系数的户外运动,如打篮球、跑跳等。与母亲主导的亲子游戏不同,这些活动更加刺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爱好。孩子会以一种活跃和激动的状态进行,他们喜欢这样的游戏方式与亲子交往,慢慢地会表现出游戏带给他们的自信与快乐,学会坚强,勇于冒险。
(三)父亲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催化剂
云南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杨丽华指出: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相比,前者更聪明。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与父亲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与女性不同,男性在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自然探索方面占优势。父亲大多喜欢和孩子玩运动性、技能性、智能性较强、异想天开的游戏,如侦探游戏、迷宫游戏等。这样的游戏能满足儿童对新异刺激的好奇,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情绪,从而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开拓精神,开发智力。另外,父亲的知识面一般较广,特别是在政治、军事等母亲较少关注的方面,因此常与父亲接触的孩子,知识面会更为宽广,逻辑思维能力会更强。
(四)父亲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新时代的父母们不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越来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父亲的陪伴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父亲角色缺失的孩子易产生“父爱缺乏综合征”,出现情绪不稳定、不善社交、沉默寡言等多种心理问题。德、日两国的儿童心理专家联合对两国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结果发现:缺乏父爱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征”,此症对男孩的影响更严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是同龄女童的两倍。这可能是由于缺少成年男性的道德指引和行为规范,孩子往往缺乏自律意识。
三、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策略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高质量的父爱,是孩子一生的财富。父亲怎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呢?
(一)强化父亲角色意识,增加角色行为
作为父亲,要抛弃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积极从母亲背后走出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家庭的供养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只有明确了角色意识,父亲们才可能产生更多的角色行为,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父亲还要认识到自身性别所带有的独特力量,从而与母亲配合,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陪伴、见证孩子成长。
(二)提高教育素质,给孩子高质量的爱
父亲并非孩子的天然教育者,再加上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加多元、复杂,父亲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走近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现实中,很多父亲虽然忙,但还是尽量抽出时间,每天陪孩子玩一会儿。在有限的陪伴时间内,父亲更应该学会倾听、关注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状态。
(三)家庭成员积极支持父亲参与教育
“孩子他爸不知道怎么带孩子,所以我常说:算了,你别做了,我来做”,“你的教育方式不行,对孩子不好,要按照我的去做”……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妈妈。这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父亲教育投入水平有逐渐递增趋势,但实际教育行为却较少。因此,有专家提出了“母亲守门”的概念,指母亲支持、限制父亲参与到家务劳动和教育孩子活动中的态度与行为。母亲要相信父亲的教育能力,给予他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支持父亲参与孩子事务;还要创造机会,给父亲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教育。当父亲在教育方面遇到问题时,母亲要一同去帮助解决。
参考文献:
[1]夏小林.父亲参与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46-47.
[2]何铁军,马丽萍.谈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宁夏教育,2015(1):79-80.
[3]韩闯.爸爸,你在哪儿——浅析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席现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2):52-54.
[4]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60-266.
[5]虞积强.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回归[J].中国农村教育,2019(9):38-39.
戎梅.家庭教育呼唤父亲角色的回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4):71-72.
分享:
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既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小学家长协同育人意识较弱,教师协同指导时间少、方式单一,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针对性不强,协同指导的机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厘清家校教育的边界和责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个性化的协同指导课程,搭建协同指导平台,以此促进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1-12-02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受到从政府到民众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开展亲职教育还面临诸多挑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文化、制度和组织三个维度分析亲职教育开展的社会环境,发现:我国家庭教育传统中一些保守的力量使亲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使家长教育发展的制度化支持还有待完善。
2021-12-02从1978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8%快速增长到63.89%,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镇。《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调整经历了逐步放开农民进城、要求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全面推进市民化三个阶段[1]。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过客,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农民工选择成为“城市移民”,而且家庭化迁移成为主体模式。
2021-12-02在"双减"政策背景的影响下,家校共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家校双方观念亟须转变,破除唯分数论;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合作信念;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尽管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家校共育的实践对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诸如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家校合作内容、形式狭隘等。
2021-12-02儿童学习焦虑的产生根源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其中重点包含儿童学习能力、儿童所在的生存环境气氛、教师与家长的学习引导程度等因素。相比于其他的儿童群体而言,留守儿童存在相对较高的学习焦虑心理发生概率。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非常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来疏导消极情绪心理,重新树立获得优异学习成绩的信心。
2021-09-07情绪调节在儿童情绪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发展会受到情绪环境影响,而家庭环境是儿童情绪发展关键的环境因素。由于家庭环境多样性,儿童情绪调节受到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单一或综合的影响。在本文中主要对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模型以及对儿童情绪调节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
2021-06-01小学生除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外,其他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小学生人格形成和成长发展,是小学生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本文从家庭角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策略,帮助促进学生、家长公共成长,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021-05-25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智力发育速度较快,是对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家庭教育情况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具有持续性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会保持规范的行为举止;相反,那些从小没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小学生往往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
2021-05-12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风伴随家庭而出现,有家庭就会有家风,优良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新时代的背景下,优良家风是教育好子女的现实课题,是每个家庭渴望幸福美满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家庭与学校都是培养子女不可或缺的环节,家校共育,创新家风建设的方式方法,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2021-03-22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伦理道德观念及行为习惯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使农村家庭朴素、和睦的生活氛围,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及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加之信息时代背景下农村初中生有了接触多元文化、从更多视角了解社会生活的渠道,所以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往往无法通过家庭环境得到成长所需的各方面教育;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加剧了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2021-03-01人气:5180
人气:4906
人气:3605
人气:3602
人气:298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教育学术月刊
期刊人气:5991
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省教育学会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4-2311
国内刊号:36-1301/G4
邮发代号:44-97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45
影响因子:0.077
影响因子:0.259
影响因子:0.356
影响因子:0.0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