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传统民居更新中宋元山水美学意象的应用

  2022-06-27    5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我国传统村落数量庞大,类型丰富,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载体。传统民居是传统村落中的重要建筑类型,在传承与延续中国乡村生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价值。面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衰败和环境失活等问题,以晋南西阳村设计案例为例,提炼出西阳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形式和文化特征,结合中国宋元山水美学意象,探讨晋南传统村落的更新保护策略,得出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生产生活的消隐融合是传统村落更新改造再利用的可行设计思路之一。

  • 关键词:
  • 传统民居
  • 保护更新
  • 宋元山水
  • 美学意象
  • 艺术文化
  • 加入收藏

传统民居不仅是固态的聚落遗产,也是自古至今华夏子孙生产生活的载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传统民居并不静止地存在于某个时代,而是随着时光洪流不断延续与更新的动态产物。每一座古老的院落都记载着淳朴而鲜活的农耕文明,但它仍然承担居住生活的主要功能,因此需要不断更新与修缮。因此村落不会是某个时代亘古不变的古老的民居建筑群,而是动态的且呈现出其历史变迁。它的历史不是静止的、平面的,而是斑驳的、立体的。

本文以垣曲县西阳村为例,通过提炼西阳村传统民居遗存、生产方式及文化特征,提出适合于西阳村的保护更新意象,即宋元山水美学意象,以将其自然古朴的营造理念及原汁原味的农耕文明传承并发扬。以探讨西阳村选址格局与建设理念,揭示传统村落形成的内在机制与规律,通过分类分区分级保护及具体的更新手法的应用,为我国珍贵的聚落遗产的保护更新提供新思路。


1、宋元山水美学意象概述


山水画在我国的缘起可以追溯到三国至隋之间的六朝时期,与彼时已达到顶峰的雕塑艺术不同的是,山水艺术技法与思想仍处于启蒙阶段。当时的画作描绘的主体为人像车马与神仙鬼怪,山水在其中仅作背景使用,绘画水平及技巧均不成熟。直至盛唐时期山水画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所谓“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吴道子“有笔而无墨”的线条画对山水画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中唐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逐渐从宗教神学中走向现实,而山水自然也开始有了其独立的地位及性格。山水画于宋代到达其高峰,其主体不再是人物或作为生产与战争所需的牛马,取而代之的是地主士大夫对于既得利益的满足与对于自然山水的向往。而反观宋代由野而朝的地主士大夫所在追求的隐逸,相对于六朝时期贵族所追求的隐逸来说更加宽泛,其对于作画者在情感上的慰藉与补充也更加丰富。

宋元山水美学意象由北宋、南宋与元三个朝代共同构成,其核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从注重写实的客观描述到注重写意的主观抒意而变换,画作也由粗犷变得细致而优美[1]。因而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祖祖辈辈潜移默化地将宋元山水美学意象融入生活环境的营建之中:1)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形成耕读传家的思想理念;2)“隐逸”思想,文人主流思想不仅“身隐”还要“心隐”,因此村落也隐匿于山水之中,袅袅的生活气息将村落与山水融为一体;3)意境的营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观眼前之景而得意中之事。


2、民居更新


传统民居不仅只是固态的历史遗存,而且是数千年来炎黄子孙生产生活的必要载体,是组成社会构架最基本的单元。传统民居建筑不属于某个时代的过去时,而是一种对历史延续的现在进行时[2]。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致使大量的传统民居或无人居住,或被改建得面目全非甚至被拆除;同时,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与生活生产方式的进步,传统民居逐渐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科技与文化,传统村落格局与风貌也随之受到破坏。传统民居的脆弱和不可逆以及现代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迫使人类必须对其进行保护或修缮,其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质量,只有真正的利用起来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3]。

西阳村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缩影,是农耕文明的历史印证[4]。在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上,一是保护传统农耕劳作,保留耕读传家的儒学思想;二是重视村落的感情问题,构建富有人情味的大小空间;三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村落是收藏时间的博物馆,应尽可能地保留其最自然的形态[5]。因此,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这一方向,首先应充分引入宋元山水美学意向,如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形成了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耕读传家的传统思想,以及中国文人的“隐逸”思想,不仅是表象上的身隐,也有内心层次上的心隐等。要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境,需要将意中之事转化为眼前之境[6]。

同时,也要呼应国家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提出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观、珍爱自然的生态美学观以及增进民生福祉的环境正义观[7]。


3、研究背景


3.1 基础概况

西阳村位于运城市垣曲县蒲掌乡东边,沿西阳河分布,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自然聚居而成,其历史文化厚重,民居建筑古朴。其选址在中条山之阳、西阳河之西,依山傍水,村落建筑依据地形分为两层阶梯状布置因势就形,靠山处有靠山窑现还有人居住保持黄土地区特色生土建筑的居住形式。明清时期,庙宇林立,民居俨然,全村庙宇14座,宗祠4座,古宅100多栋,村庙与宗祠凸显了晋豫地域农耕文化的内涵和儒家文化的精髓。经过日寇侵袭文革十年浩劫、村庄自身发展,几乎损毁殆尽,昔日辉煌的西阳古庙文化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目前仅存观音庙、关帝庙和北岳天齐庙。

3.2 政策背景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它是结合自然、经济以及社会,并且兼具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功能综合体。乡村的兴盛与否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兴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现阶段当地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见图1)[8]。二是城乡统筹,将农业自身存在的发展潜力以及现代化工业与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9]。三是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物化产物及民间营造技艺的结晶,建筑形态极具地域性,营造技艺多姿多彩,结合建筑风水学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10]。

3.3 西阳村的宋元山水美学意象

整个村落布局以宗祠和民间信仰体系的庙宇为核心形成。祠堂、民居、庙宇,形成了以血缘为实质性纽带,以民间信仰体系为精神纽带的格局。尽管多数宗祠和庙宇已不复存在,但信仰仍存;村落还保留有十套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百年以上老院落,雕梁画栋,无一不精。它们集中连片,留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纵观西阳村横断面以及其山水格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村落依山傍水,西侧为山,东侧为西阳河,由高到低依次是山脉、村庄、农田、河滩、河流。河流对岸又是以对称的方式存在着其他村庄。良田美景、水声潺潺,村落在山水植物的掩映中隐隐存在又根植于其中,颇有江南水乡之韵。村民的智慧与劳动造就了一座与世无争、翩然世外的村落,远观更像是笔触落于大地的宋元山水画。


4、片区规划设计


本文通过对西阳村现存的主要动线与重要节点进行分析,结合宋元山水美学意象,对村落的重要轴线及重点片区及节点进行规划(见图2)。通过对局部民居在功能上与形式上的改造,结合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形成富有不同性格特点的区域片区,并突出相应的设计重点及策略[11]。本文在规划设计方面提取村落传统格局要素,重点选择乡愁记忆、古泉茶道、田间体验、文人雅居、耕读小院、曲艺杂苑六个片区进行设计初探(见图3)。

4.1 宋元山水美学意象的设计手法

宋元山水美学意象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其“隐逸”思想与精致的审美意趣,“青山灯居”文人雅居、“知音”曲艺杂苑、“樱间堂”经济体验区三个片区即作为本文的重点更新改造片区。宋元山水美学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类手法:一是文人归隐山林的愿望。设计由宏观至微观、由村落整体的自然形态至单体建筑的尺度关系,将建筑消解于山水自然之间,通过模糊聚落边界、院落边界及建筑边界,形成天人合一互为景致的整体;二是知诗懂画,流露独特的文化底蕴。结合当地怀梆戏,“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传承并发扬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信仰,点缀于聚落中形成具有活泼性格的公共空间;三是追求诗意山水的理想境界。增加建筑与环境的交流方式,利用五感的不同体验将自然引入建筑,构建与自然大小尺度的感官交互,形成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诗意聚落。

4.2 “青山灯居”文人雅居片区设计——建筑在山水中的消解

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在其生长过程中,很大程度上由地形地貌决定。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院落的排布与组合方式,进而影响聚落边界院落的排布,形成不规则的聚落边界。相比于人为地控制整齐排布,自然凹凸排布方式模糊了聚落边界,使得聚落更易融入自然,消解于山水之中,见图4(a)。

而院落与聚落层面之间的关系,也是根据院落边界而变化的。在平面上,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完整,界限性强,公私界限鲜明,具有较强的对内感。而在西阳村内的院落不乏由于经济限制或受到损毁的情况,现存缺少或并未设置院墙的半开放式合院较多。因此,对于传统民居的改造更新方面,可充分利用其院落的不完整性,从平面上将围合封闭的四面变为半开敞空间,运用改造手法模糊院落边界,使得院落与聚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也使院落逐步消解至聚落之中,见图4(b)。

对于建筑与院落层面之间的关系,其消解方式主要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建筑剖面视角上,传统建筑的窗墙形制遵循着几种固定规则,因此建筑内部显得较为昏暗幽闭。笔者认为,在局部进行改造的民居建筑中,当其功能不再是传统的居住形制而改造成为公共空间时,尤其是山墙面,其窗墙形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局部墙体上增加开窗,增加采光引景入室的同时,使人们在室内外空间形成视觉交互,也使得建筑的内外空间在剖面上互相渗透,消解建筑边界,见图4(c)。二是在建筑体块上做减法,如建筑局部退台使得上层空间形成露台,或局部墙体内推而暴露梁架结构,进行一定的改造之后形成灰空间,为人们提供停留空间,同样也是消除建筑边界感,使其溶解于院落之中的手法,见图4(d),图4(e)[12]。

在文人雅居片区中,体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出世入世、归隐山林的美好愿景,为来访的追求归园田居的文人提供一处归隐之地。在这个片区之中,除了有为文人墨客提供居住的民宿院落,还打造了一块公共区域,将一座废弃的现存院落进行改造,融入“山中图书馆”的理念,与文人气质相呼应,也体现西阳村耕读传家的儒学思想。此外,结合当地有两处古泉眼,充分利用其天然的水质,结合片区内的传统作物,融入茶文化,打造山间茶室,取“半日浮生半日闲”之意。这座茶室的山墙面正对西阳村东侧的农田、西阳河,以及河对岸的村落与山脉,是一个绝佳的观景点,因此结合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将自然之境融入茶室之中,更呼应了文人归隐山林的愿望(见图5)。当地的传统民居的最大特点即为正房为两层建筑。由于气候温暖潮湿,为了储存粮食与作物,将其放在墙壁薄而多窗的二层,无疑是通风最好的储存之处。茶室同样也利用了现有的二层空间,改造为具有天窗的半透明封闭型冥想空间——光线从天窗中射入,透过半透明的围合材料,洒向一层的茶室,使整个空间光线更为柔和静谧,茶室更具禅意,呼应主题(见图6)。

4.3 “知音”戏曲艺杂院片区设计——建筑与环境的视觉关系

西阳村背山面水,风景宜人秀美,虽然在北方地区,却给人一种江南水乡般的柔美感与小桥流水人家般的细腻感。因此,建筑与山水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与周围的农田、河滩、河流、近山及远山的视线关系,共同组成了村落中人居环境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对话,见图7(a)。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建筑不仅仅应与山水产生交流,自古以来农耕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空更是一个值得交流的景色;而西阳村独特的二层楼形制又创造出了新交流方式。利用一些已废弃的无人居住的民居进行改造,增加局部天窗与二层使用功能,使建筑内部的人与天空产生独特的光线与视线交流,产生与自然对话的新方式,见图7(b)。西阳村局部存在村民集会的小型广场,相对其活泼的性格,一旁的院落显得尤为封闭。增加其开放性与通透性,利用开窗或局部退台的形式可以增加院落的凝聚力与活泼性,使其与周围环境性格更加统一,见图7(c)。

“知音”片区结合当地村庙的民俗文化与戏台,提取“怀梆戏”(“怀梆戏”是特有地方剧种,流行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前身为圆桌说唱形式,是祈雨求神演变而来海神戏,始于明洪武永乐年间,西阳怀邦现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打造适应现代化的戏曲片区,将更多年轻血液融入进来,传统的人神共乐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知音”片区位于戏台及其广场西侧的三座民居院落。其中紧邻广场的民居院落为现代建筑,与整个传统村落的建筑肌理不符,因此将其改造为极富青春气息的音乐主题民宿。年轻的音乐冲动与传统的戏曲记忆发生碰撞与融合,使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传统的怀梆戏(见图8)。民宿继承了传统肌理中等边双坡屋顶的形制,运用现代化的材料,二层局部退台,形成开放的露台。露台兼具两方面功能:一是作为观看者,可以看到传统怀梆戏的表演场景以及广场上与神共乐的人;二是作为被看者,可以作为音乐家小舞台,二层的高度恰好可以被广场内及院落中的人看到,进行音乐创作及表演。运用看与被看的视线设计手法,使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得以对话与交融(见图9)。

4.4 “樱间堂”经济体验片区设计——山水向建筑空间的蔓延

在视觉上,对于山景、水景、农田等自然风光,人与人的看与被看的视线关系,可运用对景、框景等构景手法。在听觉上,村落中的虫鸣、鸟叫、水流声、交谈声以及西阳村独特的怀梆戏曲声都可以将民居引向更加生动的意境之中。在触觉上,河石的圆润与坚硬、土墙粗糙的质感、墙上尖锐的仙人掌刺等,共同构成西阳村的独特肌理。在嗅觉上,遍布田野的樱桃花香气、染布气味、炊烟及饭菜的香气,无不丰富着西阳村的各个角落的嗅觉感受。在味觉上,西阳村的各种特色菜肴、香甜的樱桃以及各种樱桃产物的独特味道,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独特馈赠。

村落入口处是西阳村的重要文化节点与标志性枢纽,并且距离村落东南方向的块田距离较近。西阳村盛产樱桃,结合产业发展吸引体验式经济的入驻及农产品加工与运输产业区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结合樱桃及传统染布技艺(西阳处于河套地带,丰厚的自然条件和适宜的气候温度,使得古时流传下来的特殊染布方式在这里代代相传),打造农产品及民间文化体验片区与西阳村品牌文化。如樱桃花赏花节、樱桃采摘节、樱桃酒的酿造过程体验、樱桃果干蜜饯的制作体验、传统染布技艺体验,以及将以上产品批量化生产,打造属于西阳村文创品牌,甚至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宣传与销售的文创空间(见图10,图11)。


5、结语


本文通过对西阳传统民居的遗存分析,结合村内公共空间、村庙祠堂与景观节点的相对位置与对民居形态的影响,并将宋元山水美学意象融入分析与设计思维,对传统村落格局的形成进行探讨,并对西阳村现存传统民居合并同类项,进行空间格局整体保护与优化、景观基因识别与图谱构建与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构建,并提出相对具体的保护更新手段。一方面,重视民居的保护更新得以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格局,使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延续;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村落现存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提出保护与更新目标与原则,并对其可实施性进行分析,有望对其自发性建设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引导。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3]田静.传统村落中民居建筑的分类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4]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地方志第61册[M].太原:教育出版社,2005.

[5]范生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7,35(5):18-22.

[6]王澍.造房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7]华启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江西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1-39,169.

[8]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9]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10]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1]常青.传统聚落古今观: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九十周年[J].建筑学报,2019(12):14-19.

[12]伯纳德·鲁道夫斯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文章来源:康语萌,王金平,贺美芳.宋元山水美学意象在传统民居更新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22,48(13):22-2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城市建筑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期刊人气:89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办单位: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73-0232

国内刊号:23-1528/TU

邮发代号:14-23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