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了更好地保护故宫古建筑,基于调查分析与文献检索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药在故宫古建筑营建和修缮中的运用,评价了不同种类中药的功能。结果表明:桐油具有防潮防漏作用,白矾、石灰具有胶结作用,这三种中药被广泛地运用于土作、石作、彩画、裱糊等工种的施工中;番木鳖、雄黄等中药用于裱糊的糨糊中,有利于杀虫;白蜡等中药混合而成的粘接剂,用于石质构件修复;雄黄等中药,可用于彩画颜料着色,且部分材料可杀虫;生地黄等中药是宝匣中的镇物,虽然没有实用功能,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以故宫古建筑为代表的我国古建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瑰宝,保护意义重大。故宫古建筑的营建、维护与保养,包含着故宫历代工匠丰富的智慧,其典型代表之一即为中药的运用。中药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制作药剂,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药物。[1]故宫古建筑的不同工种施工过程中(古建筑领域,用“作”表示工种,如土作、石作、瓦作、油饰作、彩画作、裱糊作等[2]),通过掺入中药来增强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故宫古建筑的营建文化(如屋顶宝匣里的镇物),亦通过中药的运用来体现古人对建筑消灾驱邪的期盼。中药在古建筑运用的上述相关研究,已有部分成果,[3,4,5,6]但偏少,且缺乏系统性。本文基于已有成果,较为全面地归纳中药在故宫古建筑的运用,探讨其科学或文化内涵,以推进古建筑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桐油
桐油源于油桐树的种子。桐油可分为生桐油和熟桐油。生桐油为油桐树种子榨出,外观呈浅棕黄色,清澈透明。生桐油含有85%左右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成分为桐酸的甘油酯,具有干燥快、不怕热、耐腐蚀等优点。[7]生桐油经熬制后成为熟桐油,熟桐油具有防水(潮)、抗老化、耐腐蚀、胶结性能好等优点。[8]在古代中医中,桐油多用于各种皮肤病治疗。[9]而桐油在故宫古建筑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桐油在石作工程的应用多为防潮。所谓石作,即与石材相关的施工工种。故宫古建筑之台明、栏板、须弥座、台阶等石砌工程的施工,都用到了桐油。清工部《工程做法》卷五十二载:“凡石缝油灰抅抿,折宽一尺、深五分、长一丈,用白灰二十斤,桐油五斤”,[10]即每一丈长、一尺高的石砌工程需要生桐油五斤,其用量较大。而桐油用于勾缝的目的,即为防止潮气入侵。而石质构件在进行修缮加固时,构件之间的接缝处用油灰(生石灰∶面粉∶生桐油=1∶1∶1,体积比)勾抹严实。[11]另有研究表明:清代皇家园林的叠山大量用到桐油以防潮;桐油与明矾、石灰的混合物,作为粘结和勾缝材料,如故宫宁寿宫花园内的假山粘结材料呈棕黄色,这是白灰、细砂与桐油的混合物。[12]
桐油在瓦作之屋顶灰背中的运用。所谓瓦作,即与砖、瓦相关的施工工种。故宫古建筑屋顶由望板(屋面板)、灰背、瓦顶等三部分组成。其中,灰背的主要用途是保护望板,防止瓦顶的雨水渗漏到望板部位,灰背可分为若干层做法。如太和殿的灰背包括护板灰二层、白麻刀灰一层,具体施工方法为:首先在望板表面刷一层油,重量配比为生石灰水:面粉∶灰油=1∶1.25∶2,以用于对望板的直接防腐保护;其次抹一层护板灰,重量配比为生石灰:糯米浆:生桐油=1∶0.2∶0.9,厚度约为2毫米;最后再抹白麻刀灰,重量配比为生石灰:麻=1∶0.06,厚度约为9厘米。[13,14]易知,在故宫古建筑屋顶施工中,桐油可起到对望板的防渗漏、防腐保护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灰油由生桐油、土籽灰、樟丹粉按一定比例混合,熬制而成,具有固化快、固化后强度高等优点。[15]另“油满”由灰油、白面、石灰水混合而成,可将地仗中的各个材料粘结在一起,附在木构件表面,并形成坚硬的保护壳。[16]
二、白矾
白矾别名明矾、矾石、羽涅、羽泽、理石、白君等,由硫酸铝钾类矿物明矾石加工提炼而成。白矾是我国传统中药药材之一,内服有止血止泻、祛除风痰的功效,外敷则有解毒杀菌、燥湿止痒的功效。而对于故宫古建筑而言,其在营建或修缮过程中,彩画作、裱糊作等工艺均用到了白矾。
彩画的颜料层由不同颜色的颜料与辅助材料混合而成,白矾属于重要的辅助胶结材料,有利于颜料层与基层的胶结。《工程做法》的“画作”中,几乎有种类的彩画用料都包括白矾。建筑部位不同、彩画做法种类不同,白矾用量的规定不同,如对于“大点金五墨龙锦”做法的方(枋)心部位,每宽一尺长一丈用白矾一钱二分;又如对于“金琢墨沥粉”做法的天花部位,每二尺见方的范围用白矾四分五厘;再如对于“龙眼宝珠”做法的圆椽头(直径三寸),每十个圆椽头用白矾五分;还如对于“刷大绿界白粉黑线”做法的墙边,每宽一尺长一丈用白矾一钱等。[10]
白矾在裱糊工艺中的运用。故宫内廷区域为帝后生活场所,建筑室内多有裱糊做法。所谓裱糊,即在室内墙体、门窗、天花板等位置表面,粘糊防护材料,如锦缎、纱、绫、绢、布、纸张等,既保暖防尘,又能起到华丽的装饰效果。[18]裱糊工艺主要出现在清初。在明朝,内廷区域室内不设顶棚,屋架部位檩柁露明,墙壁涂刷油漆;而清代以来,裱糊做法才在宫中盛行。[19]《工程做法》之“裱作用料”规定了裱糊工艺中的白矾用量:对于“隔井天花”“海墁天花”“糊饰顶隔梁柱”等十五种裱糊做法,其用料为“每面(粉)一百斤,加白矾一斤,木柴二十五斤”[10]。白矾用于制作裱糊浆糊时,其典型做法为:将面块泡进水中煮,其间掺入川椒、白矾、蜡等粉末;当面块浮起时取走之,再用清水泡,泡到臭气冒出;换清水再泡面块,直至臭气完全散尽;将面块取出,待其干后,掺入白芨汁,即做成浆糊。[21]
白矾在古建筑修缮时,亦是裱糊的必备材料。如据《乾隆四十八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养心殿东暖阁、吉云楼的室内顶棚和墙板曾出现蛀眼,内务府大臣带领工匠在现场勘察后,决定对虫蛀位置先抹油灰,再重新糊高丽纸,且“其糊饰糨子内,仍用番木鳖、黄栢(柏)、蓁芁(秦艽)、白矾熬水冲糨糊饰,似可不致再有虫蛀之虞”[22],将包含白矾在内的若干种中药混合,制成糊纸浆糊,可以避免虫蛀的破坏。有学者在装裱浆糊中添加白矾,对白矾的抑菌性能进行试验,发现白矾有良好的抑菌效果。[23]由此可知,白矾用于裱糊,其主要作用是杀虫灭菌。
三、石灰
石灰又名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石灰一般由含碳酸钙较丰富的石灰石,经900∼1 100℃煅烧而成。将生石灰加水,会产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得到的灰浆称为熟石灰。古代中医里,石灰有多种药疗功能。如东晋医药家葛洪撰《肘后备急方》,其中卷六载:“对于误吞金银或铜钱的治疗,石灰一杏核大,硫黄一皂子大,同研为末,酒调下;对于身体及腋下狐臭的治疗,青木香二两,附子一两,石灰一两,细末,着粉腋中;对于面上黑痣的治疗,取石灰,炭上熬令热,插糯米于灰上;候米化,即取米点之”等。[24]故宫古建筑的营建和修缮工程中,石灰在瓦作之墙体砌筑、墙体抹灰、地面铺墁等工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石灰在墙体砌筑中的运用,以干摆墙做法为例说明。干摆做法常见于建筑的下碱部位,俗称“磨砖对缝”,即砖墙内外表层砖,其接缝极为平整细致,整面墙光滑平坦,由于一块整砖雕刻出来一样;墙芯则用碎砖石填充,并灌浆。[25]关于干摆施工的用料,《工程做法》规定:使用“新样城砖”“旧样城砖”干摆时,每块砖需要三斤灰灌浆;使用“停泥滚子砖”干摆时,每块砖需要一斤灰灌浆。[10]此处的“灰”为桃花浆(生石灰浆:黄土=3∶7或4∶6,质量比),或生石灰浆(生石灰加水形成),或江米浆(生石灰浆:糯米:白矾=100∶0.3∶0.33,质量比)。[27]
石灰在墙体抹灰中的运用。故宫建筑的墙体上身一般采取抹灰做法,即在墙体表面抹基层灰和罩面灰。墙体抹灰的主要目的,除了起装饰作用外,是为了保护砖,增强其防潮、防风化的能力,并免受空气中的化学成分影响。研究表明:古建筑墙体抹灰的灰浆有近20种做法,如麻刀灰、葡萄灰、纸筋灰等,这些灰浆均以石灰为基础,通过掺入不同重量配比的材料,制作成不同功能的灰浆。如用于墙体基层的麻刀灰,其配比为石灰∶麻=100∶4;用于红色罩面的葡萄灰,其配比为石灰∶霞土∶麻=100∶100∶3∼4;用于室内罩面的纸筋灰,其配比为石灰:纸筋=100∶5∼6等。石灰被抹在墙面上后,通过胶凝作用,与砖面形成较为牢固的粘接。[28]
石灰在地面铺墁中的运用。如室外广场地面砖铺墁,所使用的灰浆具体可包括垫层灰、砖底灰、勾缝灰。其中,垫层灰厚度约为10厘米,以提供坚实、平整的基层,并阻隔地下潮气;垫层灰的主要材料及配比一般为白灰∶黄土=3∶7;砖底灰为生石灰块加水搅成胶状,经细箩过淋后加入胶类物质,主要用于粘接垫层与砖底部,使得砖与垫层牢固结合;勾缝灰主要用于填塞砖与砖之间的缝隙,不仅有利于砖面美观,而且还有利于防止草籽、雨水等渗入,其材料主要为面粉、细石灰粉(过绢箩)、烟子、桐油按1∶4∶0.5∶6搅拌均匀。[27,29]
分析认为,石灰(浆)与砖的胶结原理为:砖表面粗糙、孔隙率较高,在毛细作用下,灰浆向砖内部渗透,固化后与砖牢固粘接,形成互锁体系;灰浆与砖的接触面产生火山灰反应,生成水化产物,可以改变砖的微观结构,使得砖晶体颗粒变小、分布更均匀,进而提升了砖墙的稳定性。[31]而石灰与粘土的胶结原理为:生石灰遇到湿粘土时,与其中的水分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熟石灰,使得土中的水分蒸发,硬度增大;在石灰的强碱性环境下,土中的部分矿物质如二氧化硅被分解出来,二氧化硅与熟石灰产生化学反应,生成钙硅酸盐等物,有利于提高土的强度、耐水、耐冻性能。[32]
四、其他实用中药
雄黄又称作石黄,为砷的硫化物,黄色,其性辛温,味苦,具有一定毒性。[33]《神农本草经》载,雄黄“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34],可说明雄黄具有消肿止痛、解毒杀虫等功效。故宫古建筑裱糊工艺中,就用到了雄黄。有研究表明:道光年间,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三希堂等处的棚壁裱糊纸张所用的糨糊里面掺有雄黄面,其主要目的就是防虫。[35]雄黄亦为木构件彩画黄色系颜料之一,[36,37]不仅可以保护梁柱、防蛀驱虫,而且还可呈现彩画所需的颜色。此外,明清皇家园林之假山材料中,也包括雄黄,主要目的是驱赶蛇虺,如今北海公园之琼华岛,由太湖石、炉甘石、雄黄等材料砌筑而成。[38]
番木鳖、黄柏、秦艽,均为裱糊工艺中的传统糨糊材料。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载养心殿室内裱糊、[22]乾隆五十二年(1787)载圆明园方壶胜景室内裱糊,均采用上述中药防虫蛀。[40]对于这三种中药而言:番木鳖又名马钱子,为从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的外来药,味苦,有大毒,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等功效;[41]黄柏又称蘖木、黄檗,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味苦寒,具有泻火除蒸、解读疗疮、燥湿除菌等功效;[42,43]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味辛、苦,性平,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杀虫等功效。[44,45]易知,上述三种中药均可起到杀虫作用,因而作为糨糊材料,有利于保护裱糊纸张、绢布免受蛀虫破坏。
白蜡、芸香、黑炭、松香,均为石材补强的传统材料。故宫古建筑台基、栏板、柱顶石等构件均为石材制作,它们在自然或外力因素作用下,容易出现不同形式的残损问题。[11]白蜡、芸香、黑炭、松香,这四种中药按重量比2∶1∶1∶33混合,加热熔化后便形成一种粘接剂,用于古建筑脱落石材之间的粘接;而白蜡、芸香、石粉、黑炭、松香按重量比3∶1∶1∶56∶30混合,加热熔化后即形成石药,用于补配古建筑石质构件缺失的部位。[47]对于这四种中药而言,白蜡是木犀科白蜡属植物的通称,《本草纲目》载白蜡具有“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9]的功能,为外科药。古人将白蜡用于石材粘接,认为可产生类似于外科手术之“生肌”功效。芸香为芸香科芸香属植物芸香的全草,味辛、性温,外用可治疗疮疖肿毒、跌打损伤的病症。[49]芸香的这种功效,与石材表面的破损修复有相似之处,因而被古人用于石材粘接剂。黑炭多为植物经过高温炭化后形成,其中的炭素具有一定吸附作用,在医学上可以用于止血,[50]有利于石材之间的粘接。松香是松树科植物的树脂,具有很好的黏性,[51]因而在石材修复、补配中,可将其他的材料黏合在一起。
石青、石绿、朱砂、藤黄、铅粉,均为故宫古建筑彩画的传统颜料,主要用于彩画表面的着色。其中,石青又名扁青,为碳酸盐类铜矿的矿石,属于蓝色系颜料,《神农本草经》载石青具有“主目痛、名目、折跌、痈肿、金疮不瘳”[34]等功效;石绿又名孔雀石,亦为碳酸盐类铜矿的矿石,属于青色系颜料,《本草纲目》载石绿可治疗“急惊昏迷”“风痰迷闷”“小儿疳疮”“腋下狐臭”[9]等病症;朱砂又名丹砂,为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属于红色系颜料,有毒,《神农本草经》载朱砂“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34];藤黄为藤黄科植物藤黄的树脂,属于黄色系颜料,有毒,《本草纲目》载藤黄主治“蚛牙蛀齿,点之便落”[9];铅粉又名定粉,为用铅加工的碱式碳酸铅,属于白色系颜料,有毒,《本草纲目》载铅粉可“伏尸毒螫,杀三虫,去鳖瘕,疗恶疮,止小便利,堕胎”[9]。不难发现,部分中药有毒性,不仅可用于着色,还有利于防虫蛀。
五、宝匣中药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无论是营建还是落架大修,其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为“宝匣合龙”。该工序的具体过程为:施工人员在屋顶正脊中部预留一个口子,称之为“龙口”;尔后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个盒子放入龙口内,再盖上扣脊瓦。[57]放入龙口的盒子被称为“宝匣”,宝匣内的物品则被称为“镇物”。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古人为实现消灾驱邪、迎祥纳福等主观愿望,往往寄托于“镇物”,并主观认为它具有无穷的能力(无论科学与否),能够起到“助力”作用。[58]宝匣内镇物有若干种类,中药即为其中之一。如太和殿屋顶宝匣内的中药主要有如下5种:生地黄、木香、诃子、人参、茯苓。[59]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60]《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载生地黄“诸经血热,滋阴退阳。蜜丸服,治女人发热成劳。蜜煎服,治小儿壮热,烦渴昏沉”[9]。易知,生地黄具有清热去火、养阴生津等功效。从防火角度而言,故宫的古建筑核心材料为木材,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仅以太和殿为例,其因火灾而历经五次重建。[62]因此,古建筑的防火保护极其重要。分析认为:生地黄作为镇物,主要寓意是去掉建筑的“火气”,达到防火的目的。
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性温,味辛、苦,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63]《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载木香“心腹一切滞气。和胃气,泄肺气,行肝气。凡气郁而不舒者,宜用之”[9]。易知,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等功效。从防腐角度而言,木材在不通风的环境中容易糟朽;而柱根、椽子等部位的糟朽,亦为故宫古建筑易出现的典型病害。[65]分析认为:木香作为镇物,主要寓意是建筑“通气”。建筑内各个大木构件处于空气流通的环境中,以达到建筑防腐的目的。
诃子为使君子科榄仁树属乔木的干燥果实,味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经。[66]《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载诃子“主治冷气,心腹胀满,下食。破胸膈结气,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发。下宿物,止肠久泄”[9]。易知,诃子具有敛肺涩肠、消炎杀菌等功效。从生物病害角度而言,故宫古建筑的木材,为白蚁滋生提供了食物来源;而以皮蠹、粉蠹、书虱等为主的害虫,则对建筑木构件、装饰用纸张及布料产生严重破坏。[35]分析认为,诃子作为镇物,主要寓意建筑防虫。通过诃子的杀菌作用,来“防止”建筑产生各种生物病害。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味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69]《神农本草经》载人参的功效:“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34]易知,人参具有安神止惊、延年益寿等功效。从维护保养角度而言,故宫古建筑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离不开历代工匠开展的屋顶拔草、瓦面上釉、墙面抹灰、木构件表面油饰彩画等日常保养工作。这些保养均有利于减少建筑安全隐患,实现“延年益寿”[71]。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维护保养工作,均用于补强建筑的保护层,避免文物本体遭受风吹、日晒、雨淋、虫咬等破坏。分析认为,人参作为镇物,寓意通过“补强”作用,来达到古建筑延年益寿的目的。
茯苓为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性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72]《神农本草经》载茯苓的功效:“主胸胁逆气,忧患,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34]易知,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之功效。从防洪涝角度而言,据统计:自西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至清宣统三年(1911),北京地区每5年就有一次洪涝灾害,其主要特点表现为7、8月的集中降雨,以及秋涝。[74]因此,对于紫禁城宫殿建筑群而言,防洪涝保护极其重要。古代工匠一方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得紫禁城的排水系统常年通畅;[75]另一方面通过“镇物”形式,表达防洪排涝的愿望。分析认为,茯苓作为镇物,寓意通过“利水”功能,来“助力”古建筑排水通畅,避免出现洪涝灾害。
从科学角度而言,这些中药作为镇物,并没有实用功能。古人基于它们对人体的药学功能,进一步想象化地认为,它们对建筑亦可“产生”类似的功效。尽管如此,作为镇物的中药,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7]
六、结论
本文探讨了中药在故宫古建筑的运用,得出以下结论:
(1)桐油作为灰浆辅料,用于石作、瓦作等工种的施工,有利于使用部位的防潮防漏及牢固密实。
(2)白矾作为灰浆辅料,用于彩画作、裱糊作等工种的施工,主要起到胶结作用,并有利于提高使用部位的强度。
(3)石灰作为灰浆主料,广泛地用于瓦作之砌墙、抹灰、墁地等施工中,主要起到胶结作用,可提高使用部位的强度和整体性。
(4)传统糨糊材料如番木鳖、黄柏、秦艽、雄黄等,有利于杀虫;传统石材补强材料如白蜡、芸香、黑炭、松香等,其混合物有利于石材修复;传统彩画材料如雄黄、石青、石绿、朱砂、藤黄、铅粉等,可用于着色,且部分材料有毒性,可杀虫。
(5)故宫古建筑屋顶宝匣里的中药,如生地黄、木香、诃子、人参、茯苓等,均无实用功能,仅反映古人消灾驱邪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岳敏.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新内涵及意义[J].大家健康(学术版) , 2015(18):58-59.
[2]李永革,王俪颖最后的工匠故宫里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J]中国文化遗产, 2013(3):24-33.
[3]张志辉白矾在古建筑中的应用[J].古建园林技术,2008(1):11-12.
[4]周乾.紫禁城里的一味“猛药"[N].科技日报, 2020-06-05.
[5]王敏英天然药用植物防虫技术在古建筑裱作技艺中的应用[J]文物天地, 2021(5):135-139.
[6]周乾故言建筑细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2-5.
[7]刘德远油桐初考[J].四川林业科技, 1987(4):76-80.
[8]王时伟,吴生茂,杨红,等.清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M].台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2-113.
[10]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282,301-305,350,283.
[11]周乾.紫禁城古建筑台基石作技术研究[J]施工技术(中英文) , 2021(13):170-178.
[12]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09:98.
[13]王俪颖故宫太和殿维修工程施工纪实( 2006-2008年) [J].古建园林技术, 2009(3):31-38.
[14]王娜,张学芹,雷勇,等.故宫太和殿护板灰有机组分的红外光谱及热裂解__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8(2):121-126.
[15]张家骧古建油漆作技术(二) [J].古建园林技术,1987(2)-6-10.
[16]路化林中国古建筑油作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11.
文章来源:周乾.中药在故宫古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04):7-13+19.
分享:
以故宫古建筑为代表的我国古建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瑰宝,保护意义重大。故宫古建筑的营建、维护与保养,包含着故宫历代工匠丰富的智慧,其典型代表之一即为中药的运用。中药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制作药剂,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药物。
2023-08-07我国传统村落数量庞大,类型丰富,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载体。传统民居是传统村落中的重要建筑类型,在传承与延续中国乡村生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价值。面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衰败和环境失活等问题,以晋南西阳村设计案例为例,提炼出西阳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形式和文化特征,结合中国宋元山水美学意象,探讨晋南传统村落的更新保护策略。
2022-06-27乡村公共空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地方特色的重要窗口、驱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针对目前乡村建设热潮下公共空间产生的同质化、表皮化、堆砌感等诸多问题,引入认知发展理论,建立“认知-景观”作用框架,明确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历史演变特征及机制,并以浙北经济发达区乡村为例,研究人群及认知变化驱动下的公共空间景观物化表象特征。
2022-06-27本文基于崆峒山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三教并存的空间格局,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景观营建中的空间艺术。研究中运用了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图解分析等方法,分析崆峒山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究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景观空间组织手法与营建艺术,解析儒释道三教景观的空间特征,归纳崆峒山多元宗教文化景观个性背后的空间营建包容性特征,总结出三教景观营建艺术的共质性。
2022-02-28随着时代发展,农业体验这一教育形式获得好评,各地教育主题类农园层出不穷,也导致教育农园景观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象,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教育农园景观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并结合现代体验需求分析景观设计,确定了从教育、空间、设施3个景观要素出发的教育农园的景观设计策略,即丰富教育活动、改善空间环境、提升设施品质。
2022-02-09在城市现代化不断前进的今天,高层建筑如同推土机般碾压着现代城市,同时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又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需要保护,如何在两者中有一个平衡是现代设计没办法逃避的问题。贝聿铭先生曾说:“就像一棵树必须源于他们的土壤中,现代建筑树必须源于他们的历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不仅需要满足建筑功能。
2021-12-15建筑造型是建筑外部美学形态的一种体现,赋予了整个建筑艺术美感。通过调查与现场总结分析,以科学的数据判断出影响并列造型平面的施工质量两大主要问题,并采用施工工艺技术来着手解决,使并列造型平面的施工质量合格率达到大幅度提升,为未来承接后续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值得被推广和应用。
2021-11-26儒家生态仁学思想由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价值体系。在农耕文明时期,先民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采用窑洞居住的方式,地坑院建筑应运而生,儒家生态仁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地坑院的营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11-03福建省福清市传统民居具有久远的历史与独特的色彩呈现,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文章以福清市陈厝村为例,从景观文化基因理论视角,通过光学测色仪对村落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民居建筑色彩进行取样以及色彩体系构建,绘制其色彩体系,对福清传统民居色彩进行整理与运用策略的探讨,对地方性景观与建筑设计提供有关的色彩参考,为民居研究提供新的启发。
2021-11-03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是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十大工程之一,川西林盘内的传统建筑是成都传统乡村民居的主要形式。大量文献对川西林盘的空间营造、文化景观、功能更新进行了探讨,对其建筑风貌则鲜少涉及。文章对成都市域川西林盘建筑风貌类型进行系统梳理,基于自然、人文等因素分析,试图揭示川西林盘内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风貌的共性与特性。
2021-11-03人气:16664
人气:16075
人气:13542
人气:12889
人气:12173
我要评论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587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0.702
影响因子:4.36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