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谈人文属性下的高校人本主义科研管理

  2020-04-29    29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作为高校内在实力的的体现,高校科研水平受到高校科研管理得着重要影响,又由于高校人文主义的独特属性,高校科研管理受到多方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借助“需要层次”理论,通过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两个主体在人本主义管理视域下的探究,实现促进高校科研全面发展,提高高校科研管理的水平的目的。

  • 关键词:
  • 人文属性
  • 人本主义
  • 科研管理
  • 高校
  • 加入收藏

一、概述


高校的科学研究在推动高校发展、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科研水平不仅是衡量高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建设一个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攻关项目科研成果的70%由高校完成,高校的科研活动在整个国家的科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科研活动中,“人”是最关键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高校科研管理首先应当关注人,特别是人的创造力,以及如何充分激发人的创造力。

人本主义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把人作为组织中重要的资源,以促进人的自由且全面的发展为根本,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人的自我实现,将人与人的价值放在首要位置,促进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是与时代同步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突出表现为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情感需要为重点、以人文关怀为宗旨等优势特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开展和组织一切管理活动,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而管理就是要指导个人与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既定目标,以需要层次理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科学的进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校人文属性是高校多元化属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属性,高校的基本社会活动是培养人,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人文属性聚焦点是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具有创造性与能动性等特质。高校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将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高校人本主义科研管理研究现状


随着高校科学研究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关于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随之兴起。为克服过分制度化的刚性管理存在的不足,充分挖掘教师的科研潜能,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与效益,人本思想在管理中的体现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一个基本标志。科研管理研究人员对为什么和如何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实施人本主义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科研成果。如邹丽阳、陈天欢、密佳音、马凤阁等对高校中实施人本主义管理的意义和实施原则进行了探索,总结了高校科研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实施原则;吕沁、赵磊、杨晓岚、赵颖、袁坤、张似阳、庾光蓉、林雅英、密佳音等探讨了高校科研管理中人本主义管理的实施途径,对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实施意见;[1-9]靳莹莹在其基于高等教育人文属性的科研管理研究中指出高校人文属性指导高校科研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高等教育人文属性指导下的科研管理新对策。[10]

目前相关研究虽对高校科研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主要集中针对如何激发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开,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研究缺失;虽涉及到人文理念,但对高校人文属性特点如何指导构建人本主义科研管理模式缺少研究。

高校人文属性在科研管理中主要体现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精神内涵与价值理想、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属性。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管理的直接执行者,科研人员是科研过程的实际执行者,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主体。本文依托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精神内涵与价值理想、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属性,全面探索人本主义管理在两个主体中的实现途径,切实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完善高校科研人本管理研究。


三、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科研管理是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科研活动中的各种资源的管理与配置进行优化控制,实现科研活动中各种资源之间的和谐并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科学。高校科研管理是高等学校组织和管理科学技术的一整套机构、制度、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具有管理内容的多样性、管理主体的复杂性等特点。

在我国,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依靠组织权威和命令监督来控制实施相关工作,强调制度的完善和严格的定量考核以及评价,对于维护高校正常的科研秩序,提高科研质量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11-12]由于高校科研工作成果和贡献难以精准衡量,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保证了责任感和自觉性的同时,对科研主体主观能动性产生了限制,难以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潜能,表现出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难以充分发挥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

高校教师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是高校科研管理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管理对象,具有文明程度高、民主意识强、思想活跃、自尊心强等特点。传统科研管理模式采用目标量化考核的办法,通过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考核高校教师个人和团队科研能力。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维护高校正常有序的科研开展,但是以科研工作量为指挥棒,忽视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培养,淡化了科研人员群体的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能保持科研的长效性。

(二)难以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我国高校作为国家行政体系在高校系统的延伸,其管理带有行政化色彩,强调权利结构的重要性,强调学校的目标定向,强调用规章制度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以行政管理的手段进行科研管理,呈“重管理、轻服务”的特征。科研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是起到“传话筒”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了解一线科研人员科研动态,难以主动有效地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影响学校的科研管理效益。

传统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侧重于政策的合理、合法性,忽视了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高校科研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和变革至关重要。


四、高校科研管理人本主义化的必要性


人本主义管理以人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依据,采用非强制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管理对象的潜能和创造力,把组织意志变为管理对象自觉的行动,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等特征。[13]据此,高校科研人本主义管理可以定义为:以高校科研工作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依据,通过尊重、激励、认可科研人员等途径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实现高校目标和科研人员个人发展目标相统一。

高校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中一切教育和科研活动的主体是人,高校科研管理实现人本主义化存在必然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研究自身特性的需要

科研工作是通过已知探索未知,需要依靠广大科研人员艰苦不懈的思索和创造性的思维,具有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难以预见性、质量难以精确度量,因此在管理中表现为模糊性;科研投入与产出呈非线性关系,科研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与贡献滞后性等。科学研究的这些创造性活动特征,要求在科研管理中增加人本管理要素,推动科研活动的创新活力。从高校科研发展本身而言,科研发展的出发点是“人”,最终呈现形式也是“人”的发展,追求一种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融合。因此,在科研管理中推进人本主义管理是科研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的需要

传统的高校科研制度化管理,对于规范科研秩序、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忽视了高校的人文属性,限制了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坚持高校人文属性与科研管理相结合,必须引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通过有效的人本主义管理,科研管理者转变工作方法,建立完整的科研管理体系,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在尊重和理解科研工作者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工作,合理配置科研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和帮助科研人员顺利完成研究目标。把高校人文属性的特征与科研管理的特点紧密结合,对高校科研管理实施人本主义管理模式,是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高校科研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相关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科研人文属性存在于科研管理相关人员主体意识之中,科研管理相关人员主体意识的凸显,需要对其精神诉求给予充分关注,这就要求在科研管理中引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不仅是对科研活动的管理与关注,更体现在对科研相关人员关注上,充分肯定其主体意识和认同其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调动科研管理中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创新性与人文性,引导其对规章制度的认知与内化,通过激励和情感认同等方式,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产生自控意识,提高科研人员自我能效感,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激发科研潜能,培养科研能力。

(四)科研管理人本主义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管理科学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文化、物的文化和人的文化三个阶段,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随着人本主义思想在现代管理科学领域逐步应用,高校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积极引进“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管理模式。


五、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科研管理实现探索


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学校各项科研目标的实现及学校科研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侧重于制度化、规范化及量化要求,在科研工作激励与约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高校教师的主体属性及其科学研究工作的创造性特点,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不利于有效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动性。因此,深入探讨高校科研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并努力加以实现,对于调动科研人员科研能动性、提高科研人员自我能效感和推进高校科研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科研管理实现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树立科研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构建人本主义的科研管理体系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准确的相关人员人性假设,以教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基础,重视科研相关人员的情感,增强“非权力”影响力,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去开展科研相关活动。树立科研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首先,科研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突出服务意识,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管理方法上要多元化、多样化;其次,制度设计上要体现人本理念,构建基于人本主义的科研管理体系。基于人本主义的科研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图1基于人本主义的科研管理体系

以情感为纽带的科研管理机制是建立良好科研氛围的基础。构建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发挥人员创造性,激发人的积极性。建立以感情为纽带的管理机制,首先应尊重相关科研人员的正当需求。科研工作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相关人员工作时间不可能精算,弹性安排工作时间,尊重和满足相关科研人员此类正当、合理的需要,是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来源。同时,对相关科研人员成绩的认同,可以实现自我激励,激发积极性。其次要关心相关科研人员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精神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属于高层次需要,具有强烈的正向激励作用。高校科研相关人员高学历性决定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更为强烈。尊重相关科研人员的正当需求,关心每位科研人员的正当情感、生活需要,建立好情感纽带,才能激发相关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成效。

定期沟通机制是通过某种组织形式定期向相关人员传达和交流各类科研与科研管理信息,加深相关人员对相关政策的了解,有利于维持管理秩序,拉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定期沟通机制的有效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是基础。高校科研管理中,若沟通渠道不畅通,容易出现决策不当,丧失时机,导致管理混乱,甚至挫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渠道也越来越丰富,扩大信息沟通渠道,选择应用更容易被科研人员接受的渠道,对增强沟通效果有重要作用。

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的调查研究发现50%~60%职工能力发觉是激励的作用。高校科研管理主要管理对象为科研人员,实现高效科研管理的人本主义化,需要同时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本主义管理中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核心,制度激励是保证。有效的激励需要良好的激励措施和制度。良好的激励措施要求激励要立足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良好的激励制度有利于调动和保护科研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实现人本主义管理的根本保障。

(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依法治校和民主监督的管理环境

强调高校科研中实行人本主义管理,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管理模式,而是传统管理模式中增加一些弹性因素,使科研人员在开展科学研究时多一些自主权和选择权,挖掘科研人员的内在潜力。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传统管理模式与人本主义管理模式有各自存在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合理性。传统管理模式拥有一整套科学的、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促使科研人员在科研中产生自控行为,保障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地运行;人本主义管理是对传统刚性的管理模式中所表现出的重物轻人、手段强硬、缺乏弹性等现象的一种辩证否定。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依法治校和民主监督的管理环境,首先健全高校科研管理的监督系统,确保专家教授等各类科研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科研管理。其次,完善评价模式,完善考核制度,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使各类科研人才在民主监督下能够公平公正、有序竞争进行科学的任用。最后,建立依法治校的民主监管体系。依法治校体现了法治精神的根本要求,是学校把国家法律法规作为实施科研管理的依据和基本原则,通过制定各种科研管理办法来规范管理行为和科研活动。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平等的管理环境,既是高校科研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基本人权的前提条件,更是高校科研管理人本主义化的重要条件。

(三)加强科研相关人员培训,激发科研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科研相关人员培训,激发科研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着力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充分挖掘科研人员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科研管理更加关注学术前沿、注重推进学术创新,势必要求科研管理团队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素养。人本主义管理模式是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多方面知识在管理中的综合运用。科研管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深入钻研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逐步拓宽个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充分理解和把握人本主义管理的本质特征,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不断提高服务效能,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人员的自我能效性,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艺术性。

科研队伍的培养是高校科研发展的核心问题。高校科研人员拥有一种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心理管理机制,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能够正确评价并主动调节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加强科研人员培训,协助科研人员不断自我实现,得到被尊重和被肯定的机会,使其在相关专业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我激励,实现科研人员的自我发展。

高校所具有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中科研管理应“以人为本”。在高校的科研管理中实现人本主义管理,必须从全局考虑,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追求科研相关人员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促进高校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


六、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本主义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策略,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已被广泛接纳。高校科研管理中实现人本主义化,必须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科研发展动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宽松的科研氛围,激发科研人员的巨大潜能,促进高校科研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高校整体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沁.浅析柔性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7(2):36.

[2]赵磊,崔卫芳,王志刚,等.高校科研的柔性化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5(7):24-25.

[3]杨晓岚.柔性管理模式在高校科研团队激励中的应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5(9):32-34.

[4]赵颖.试论人本管理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6-127.

[5]袁坤.如何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实现人本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5):285-287.

[6]张似阳.柔性化:高校科研管理的理念与实现[J].闽江学院学报,2009(12):121-125.

[7]庾光蓉.柔性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4-47.

[8]林雅英.人本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6-47.

[9]密佳音,董亚男.人本与柔性:高校科研管理的理念与实现[J].法制与社会,2011(11):226.

[10]靳莹莹.基于高等教育人文属性的科研管理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7.

[11]陈天欢.论柔性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8(25):299-300.

[12]马凤阁.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意义及实现[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4-106.

[13]邹丽阳.基于人本化理念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J].教育管理,2014(8):29-30.


刘君亮,王翠芝.人文属性下高校人本主义科研管理探索[J].高教学刊,2020,(7):153-15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科研管理

期刊名称:科研管理

期刊人气:217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联合会,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管理

国际刊号:1000-2995

国内刊号:11-1567/G3

邮发代号:2-505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