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空间结构的商贸流通业转型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2021-12-25    11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空间结构承载着产业发展的资源,同时也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基础。特别是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产业现代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的过程中,商贸流通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体现出重要作用。但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仍存在较大问题,优化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是促进商贸流通业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阐述,总结得出商贸流通业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点-线-面"三维结构探讨如何基于优化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帮助商贸流通业实现转型创新发展,其对于商贸流通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 三维结构
  • 产业空间结构
  • 商贸流通业
  • 转型创新
  • 马太效应
  • 加入收藏

商贸流通业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性产业,在促进要素资源分配、引导产业高级化发展、带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经济处于结构性调整、动力转换和速度换挡的“三期叠加”阶段,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且具体。全面发挥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价值,需要重视产业空间结构的合理化和规模化拓展,产业空间结构也被称为产业地域结构,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及组合形式,包括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范围内的分布状态、形成机制及组合形式、发展演变规律等,同时也包含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及现象的空间集聚形态。

其主要分为空间维度(点、线、面)、结构维度(三次产业)及时间维度三个方面,对于商贸流通业而言,其发展是资本、人才及技术等多重因素协同的结果,而由于我国地理空间广袤,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流通业基础存在差异,在地理空间这一载体的作用下,拥有良好经济基础和商贸流通产业基础的地域拥有先发优势,并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甚至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产业空间结构理论下,众多学者就如何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应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对丰富的结论。比如刘宁(2020)对空间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格局的演化进行分析,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验证了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同时商贸流通业转型发展也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国家实施经济“双循环”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商贸流通业有利于充分消除地理空间阻隔,完善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娜(2020)对我国城市群的空间经济结构及流通协同机制进行了研究,在产业空间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商贸流通业各级节点呈现集聚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东部地区流通业的空间集聚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时保国等(2011)使用Arcgis对中国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商贸流通业产业空间布局存在较大差异,突出表现为东西部及城乡间资本、人才及技术等条件存在的较大差异性。王纪霞(2019)、郭蕾等(2016)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

总体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才、技术及资本协同发展受到较大阻碍。已有的研究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提供了较多有价值的研究思路。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尝试从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入手,开展深入分析,从中找寻实现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发展的可行途径,进一步发挥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现状


(一) “点结构”—局部密集而大部分散

在产业空间结构理论中,依托各级商业网点构成的“点结构”是商贸流通业网络发展壮大的基础。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国不同区域的商贸流通业点状空间结构呈现出“局部密集而大部分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商贸流通网点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相对稀疏;城市商贸流通网点密集而乡村商贸流通网点稀疏的问题。以上海为例,早在2012年,上海市商业法人单位数量便已超过12万家,网点总数超过40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57.6个商业网点,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3万元。而在国家不断要求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市颁布《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纲要(2013-2020)》,指明全市商业网点密度进一步提升的总体发展格局。该纲要提出,根据城市发展的时空脉络、商业资源总量、服务半径距离、商业服务综合功效以及未来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的实际需要,在2020年构建并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三级商业网点体系。

该体系由市级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和社区级商业中心构成,其中建设14个市级商业中心,该类中心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和综合性商业街区为主要空间载体,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外高端消费群体;建设50个地区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与地区公共活动中心相结合,服务于区域内消费群体,并且建设地点要充分考虑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大型居住区和商务区布局等因素;建设近千个社区商业中心,主要服务于本社区居民,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中心,建设地点采取相对集中和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提高社区消费的便利程度,降低社区购物半径。与此相对比,西部内陆地区商业网点总数较少、类型单一且层次不分明,现代化水平不足。

而对于农村而言,传统批发商店、供销社及农副产品收购站等功能单一的商业网点难以有效地与全国商贸流通网络进行深度连接。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和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落后地区农村的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城市呈现显著断层,其“散”而“小”的格局虽然在数量和覆盖范围上具有优势,但是占城乡市场交易额的比重较小,因此尚未体现出均衡而全面的发展格局。从表1所示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图可同样得出这一结论。

(二) “线结构”—产业发展轴线不断延伸

产业发展轴线即各类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依托水陆交通干线呈线状的空间形态,其作用在于连接各产业集聚点,加强其间的相互联系,以此来提升商品流通效率并降低产品消费成本。商贸流通业依靠日益丰富的全国铁路、公路、航空及内河航运交通线形成实体物流线,同时依靠现代高技术手段构建线上流通线,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三纵五横”骨干流通大通道的建设,连贯南北、沟通东西的现代化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商务部等多部门量化制定了西北北部、陇海兰新、长江沿线及沪昆沿线多条物流大通道,使得东部商贸流通业发达省市的先进产能得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输送,同时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广阔市场也为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供了强大基础。在实体商贸流通线建设发展的同时,线上虚拟商贸流通线也同样支撑起了商贸流通数字化体系,电子商务、微商、直播电商及社区团购等新型线上流通体系的建设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使得商贸流通交易信息更加扁平化、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实体物流线路的部分功能,加速了流通网络中要素资源均衡化分配,线上与线下物流线路的交互协同促进商贸流通业面状结构的发展。

(三) “面结构”—多面并立与竞争加剧

相同等级和不同等级的“点”通过“线”得以实现连接并交织构成功能强大的流通辐射面,形成立体化、市场化的商贸流通格局,现阶段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商贸物流区域包括东北商贸物流区、京津冀商贸物流区、长三角商贸物流区及珠三角商贸物流区等多个体系,各商贸流通区域在功能、规模及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大多形成集聚化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各商贸区依托其区域内部的核心城市,利用其技术、人力、资本及市场优势提高区域内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但由于商贸流通“面”的形成与发展显著受到“点”与“线”结构的影响,因此各区域在功能、等级和规模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呈现出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态势。而在东部地区众多核心商贸流通区域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竞争与并立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围绕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及众多新一线城市较强的虹吸效应而形成的现代化商贸流通区域,这也进一步巩固了商贸流通空间结构。


二、我国商贸流通空间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


(一) 区域差异性显著,空间布局不合理

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商业体分布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业人数及流通服务水平变化等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呈现出差异,202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18万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占比超过50%。按照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91万亿元,较上年下降0.4%,但东部地区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则达到18.1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1%,东部地区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比西部地区乡村而言同样较高,这也说明东部地区商贸流通基础环境较好。从各地区商品交易市场情况来看,2019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共有4037个,总摊位数304.59万个,其中东部地区2839个,总摊位数225.33万个,占比均超过70%,而西部地区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仅450个,总摊位数45.60万个,这也可以看出商贸流通空间结构严重不对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转型。

(二) 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我国商贸流通业出现东部强盛而西部衰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小。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陆续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促进中西部崛起,振兴传统工业。但广阔的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和现代化产业创新的过程中未能积累起相应优势,加之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快速崛起,在城镇化建设后期,陆续崛起了以城市群为代表的新商贸流通业集群,但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区域仍大致以东、中、西梯次变化为基本格局,反映了商贸流通业在空间格局上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一致的情况。

(三) 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创新乏力

创新是产业转型发展的原动力。根据制度经济学和创新理论,创新活动离不开发达活跃的市场,市场机制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推动创新资源集聚,通过成本收益机制培育和激发创新动力,通过优胜劣汰机制营造出适合创新的条件环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一直受到政策约束,整体发展程度不高、市场化实践有限,特别是农村商贸流通市场消费水平较低、流通观念缺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又压制了农村商贸流通节点作为基础节点的活力,由此造成流通现代化发展缺位、流通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组织机制和产业约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商贸流通业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创新转型。而要打破这一困境就需要彻底转向商贸流通业市场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实现市场主体自由无障碍的进入与退出、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价格形成机制等;同时用好“放管服”政策,塑造服务型政府,让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充分利用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商贸物流业技术应用进程,提高技术嵌入水平和耦合程度,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商贸流通业实现转型发展。


三、基于空间结构的商贸流通业转型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一) 围绕巩固节点促进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

产业集聚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和技术溢出效应,而传统商贸流通业受到资源禀赋和地理空间的限制未能充分利用各级商业节点,建设层次分明的商贸流通节点体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流通节点在支撑商贸流通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合理的节点设置有助于促进商贸流通网络中各类资源要素的适当集聚和有效流通,避免流通资源的周转不畅导致供需脱节等情况出现。同时,在巩固既有商贸流通节点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商贸流通业高端化、现代化、绿色化转型。建设现代化商贸流通节点的思路是:优化发展第一层次流通节点,如处在“三横五纵”骨干流通网络关键位置的城市,率先发展城市及城市周边区域的商贸流通小循环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级别相邻节点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比如四川成都与重庆,同为西南地区商贸流通的核心节点,但双城化发展水平有限,便捷的商贸流通渠道和快捷流通体系尚未建立,还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这使得区域商贸流通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而在同级别节点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商贸流通节点的共同影响效应,促进相互带动,逐步引导区域内低等级商贸流通节点向核心节点靠近,形成多层次节点共同发展格局。

此外,还要根据自然地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当延展底层商贸流通节点的功能和价值属性。地区性商贸流通节点城市和县城到乡村的商贸流通节点要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和消费水平,比如在农村商贸流通节点(农民合作社、供销社及村级超市)一级,可以考虑建设农产品物流服务型或生产服务型综合商贸流通节点,将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流通与消费功能向服务和产业高级化方面提升转变,带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发展。

(二) 延伸物流线带动流通节点资源整合

根据产业转型理论,其核心是转变产业经济增长的类型,即将高投入、高消耗与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转变为低投入高产出、高质量可持续的产业形式,逐步带动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对于商贸流通业而言,传统产业空间结构比较依赖价值产出而忽略成本投入,流通线路繁复而缺乏对核心商贸流通节点价值的充分发挥,造成商贸流通业内部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发展轨道。而在巩固基础物流节点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延伸物流线,实现对流通节点有益资源的整合应用,充分释放“以点带线”的发展潜力。商贸流通节点在极化作用下依托流通线,通过后向关联效应不断吸纳临近地区的资源并成长为流通线上的新经济中心,在节点沿流通线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整合会带来显著地集聚效应,在集聚水平达到较高时开始向周围临近流通节点和流通线扩散发展,形成若干具有良好的空间关联性及产业结构相似的区域。

在此区域内,商贸流通服务的基本格局向着市场化和价值最大化方面发展,继而为流通业带来转型升级空间。现阶段,全国综合商贸流通线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各级流通节点,我国已进入由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四位一体的管道化交通时代,一些成熟的商贸流通线能够同时容纳多种运输方式,提升运输效益。比如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串联起沿途重要流通节点城市的物流园区、内河港口及铁路站点,实现商贸流通无缝衔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以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的基层商贸流通节点的快速发展,提高其在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的价值。

(三) 形成大范围协作共赢的流通现代化格局

商贸流通业转型创新发展需要改变以往各区域竞争并立的局面,形成大范围的协作共赢,充分依托“点-线”结构,在分工与专业化基础上形成若干有复合功能和价值特色的经济地域单元,减少因地理空间导致的资源分配阻隔和信息闭塞。按照我国行政区划结合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空间关联性、产业互补性和交通通达度建设更加完善的流通区域,实现“点-线-面”三位一体,立体式带动发展。比如建设以北京、天津、青岛、沈阳等重要商贸流通节点城市为核心的环渤海-黄海商贸流通区,有效统筹区域内京津冀、辽沈、鲁东地区既有的商贸流通资源,打破地域壁垒,深化跨区域的商贸流通合作,进一步扩大京津冀优势商业体的带动价值,引导优势流通资源、人才、技术向次级和基层流通节点转移。

对于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农村地区,要根据发达地区建设大范围协作共赢的流通体系的经验,发挥省会或占据交通要冲的流通节点城市在资源周转、技术革新、地理格局方面的先天优势,积极承接商贸流通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力,比如2020年乌鲁木齐与北京、深圳、上海、重庆等流通产业发达的城市合作,共建商贸流通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成立“丝路”跨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活跃带动新疆本地的科教文卫诸多行业与上述城市签订产业、技术、资本合作协议,积极引进一线城市和具有突出价值贡献的商贸流通核心节点城市运用良好的新理念、新技术,为深处内陆的新疆提供有效的商贸流通发展新思路,助力西北地区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全域商贸流通业转型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宁.空间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格局演化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

[2]李娜.我国城市群的空间经济结构及流通协同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6).

[3]林全杰,史晓青.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4]卞迎河.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的基本组成与优化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5]罗晓彤.试论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的合理构筑[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

[6]段然.商贸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7).

[7]苑连霞,杨石柱.基于空间结构变迁的我国流通业变化规律研究[J].商业时代,2014(35).

[8]时保国,张育林.合理构筑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9]杨波.我国流通业的增长和变化—基于空间的视角[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26(3).


文章来源:荆皓天,王颖纯.空间结构视阈下商贸流通业转型创新发展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1,(24):9-1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国际贸易

期刊名称:国际贸易

期刊人气:126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共国商务部

主办单位:中国商务出版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2-4999

国内刊号:11-1600/F

邮发代号:2-846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